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01|回复: 9
收起左侧

[转帖]莫守 也 成规,慢慢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2-21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上下联末字平仄之我见
中华传统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化,逐步完善了它的格式。特别是受格律诗的影响和清代以后韵文学的总结归纳后,对联的平仄也约定俗成或“法定”成了固定的格式。尤其是上联末字必须仄声,下联末字必须平声,已然成了无人敢突破的“法定联律”。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国对联大辞典》,竟然为了平仄合律,将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改为“于斯为盛,惟楚有材”。这种只重联律忽视意境的做法,必将造成传统文化承传的误区而遗患后人。笔者经多年的声律效应实践和学习,就对联上下联末字平仄,谈点我见。
实际上,现代约定俗成的联律是由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演化来的,以律诗的规律,上联末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这是毫无疑问的。律诗的平仄是为了音乐和节凑的协调而定的。仄声是短促的发音,放在末尾,给人一种突然中断、不协调,不流畅的感觉。而平声却有余味悠长,耐人回味的音乐美感。就是现代或古代的歌曲结尾都不会有半拍或一拍等突然收尾的乐曲。律诗和由律诗演化来的现代联律,约定俗成了上联末字是仄声,下联末字须是平声的规律,是有道理的。
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和变化的、绝对真理,不可超越和改变的定律放在文学创作中来约束今人和后人的做法,必然限制人们的创造、创新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对联,若形不成大众参与创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突不破固化的韵格律调,要想继承都很困难,何谈发展。一位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我们:“中国是一个聪明与守旧的民族”。我们的聪明,使我们创造了传统的优秀文化,我们的守旧又限制了这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
清朝以后,直至民国后和现代诗词对联方面的方家和权威们,由于受清王朝“扶持固化”守旧观念的影响,不充许后人在诗词对联方面突破定格。现择抄拙作“从自度曲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危机”章节,表述这个问题。
明清两代,由于韵文学的三个顶峰在前,无法超越,又注重了这三个顶峰文学的承传,归纳和总结,故没有新文学体系创新出现。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对中国韵文学的总结,归纳、筛选的贡献却是空前的,也可以说创造了韵文学筛选、总结、归纳的顶峰。明代的总结文献有几十部。(略)
清代更开创了韵文化筛选总结的顶峰,其文献有百多部。(略)
特别是康熙时敕撰的《词谱》,又名《钦定词谱》和《历代诗余》,又名《钦定诗余》、《御选四朝诗》和乾隆敕撰的《唐宋诗醇》,基本襄括了唐诗宋词之精华。清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纳、总结,实际上是不同民族为统治目的而对汉族文化的学习、继承、应用的必然结果,有了这种学习、继承、应用、才奠定了清朝几百年的统治地位。无此,则必然会缩短清王朝的统治时间。
181*

182

清王朝的统治者们聪明地利用了汉族文化思潮中的守旧观念,并给予扶持和固化。对古代文学的总结、归纳、定格,并以“敕撰”、“钦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首创。通过对传统文化定格、固化,以达到约束人们思想不突破“定格”,再配以几次“文字狱”的手段,逐步约束和禁固了人们的思想,以达到长治久安之目的。现代古诗词领域的守旧观念,实际上就是清代这种扶持固化的结果。纵观中华文学史,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文学领域的不断繁荣、发展、创新,其先决条件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没有清代以后的“固化的守旧观念”!
对韵文学的总结、归纳、筛选,总归优秀定格,范例让后人借鉴、创新、发展、提高是有益而无害的;但将总归出的定格范例固定成一种脚镣手铐式的不可挣脱的定式让后人戴着它去填词做诗就有害而无益了。清王朝的统治者们正是出于后者的本心而办了前者的好事。问题的关键是后人如何去挣脱那“固化的守旧观念”!传统的优秀文学发展到现代,涉足者寥寥无几,特别是不愿受其束缚的年轻人更是少的可怜,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和承传的危机吗?
以上是笔者在理论上的一点观点和认识,下面通过一些实例具体阐述这个问题。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此为苏东坡对辽国使者之对。
两行北雁,避风雪以南来;
千古西乌,冲夜月而东去。
此为陈铧与朱熹对饮,忽见山雁南飞。陈乃为此联,朱极赏之。千古西鸟  古乐府歌有(西乌夜飞)。(乐府诗集)卷四九“《古今乐录》曰:西乌夜飞者,宋元徴五年荆州刺史沈攸之所作也。攸之举兵发荆州东下,未败之前,恩归京师。所以歌和云:白日落西山,还去来。送声云:折翅乌,飞何处?被弹归。”后来清王士祯(秋柳)诗亦云:“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南莫夜飞。”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桨五帆,历经六滩七湾,受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载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应考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
相传明代画家徐渭,一日邀友泛舟,渭乃朗吟如上联,众友久未能对。渭复自接之如下联。此联妙在上联为从一到十,下联则从十到一。众友鼓掌称善。
金针引动独龙行
银剪裁开双凤舞
此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士奇青年时期赠给一位裁缝同乡的对联,泰和《杨氏家俗》有记。该联十分切合裁缝职业特征,且极富想像力。“独龙行”写飞针走线似游龙戏水,足见缝纫技巧之烟熟。“双风舞”写裁剪动作之潇洒自如,既逼真又传神。据说,该裁缝将此联贴出后,全城为之轰动;该店也从此身价倍增,生意一直十分兴隆,一副妙联能引起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恐怕是杨士奇始料未及的吧。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183

184s

这是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使时自题于署堂的一副对联,该联虽短短八字,但掷地有声。上联用一“求”字,足见作者通达民情的要求是何等的迫切;下联用一“愿”字,可知作者接受批评的心情是何等的诚恳.对自己的要求是何等的严格。与封建社会那些愚吏贪官相比,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高风亮节!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读来令人无不肃然起敬。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阉若嘘是清代著名学者,他从小口吃,显得十分愚钝。由于他勤音好学,不耻下问,终于成了大学问家。这副自题联是阎若嘘的座右铝,作者以此勉励自己。有一件事情弄不懂,就看成是自己的大耻辱;碰到人就虚心求教,很少过轻闲的日子。这种好学精神是极为可贵的。把此联当作劝学格言来看,必会给读者以启迪。
以上所选历代名联之下联末字都为仄声。
绥德县今年修建了高16.9米,宽36.9米的目前亚州最大的石牌坊,前后五门六柱需有表现本地人文史迹的六幅对联创作。本人创作撰写了如下一幅对联:
东来紫气,南接瑞祥,西传爽朗,北赋豪放,四海雄师聚守,八方猛士分临,育俊英,纳忠魂,历代名将靖边绥。
忠有扶苏,勇推李广,清说繁朴,正唯良臣,千年泛水归流,百里荒山渲染,写春秋、凭典范,古今圣贤竖民德。
135

136

此上联写了绥德人文史源。为了边关安宁,历代戍边将士们汇聚了东、南方祥瑞秀美之气质,西方宁夏青海一代爽朗和北方大漠之豪放气概。血缘的异远和戍边将士健壮体魄造就了“绥德汉”健美的遗传优势。故历代有“米脂的婆姨绥德汉”之说。下联写了历代出生和任职绥德忠勇清正典范(秦始皇长子扶苏,汉飞将军李广,清廉吏孔繁朴、宋名将韩世忠字良臣)和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两条滨河大道锁住了千年“无定河”泛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后的荒山变锦绣现状,为人民竖起了功德范例。上下巧妙地嵌进了“绥德”二字。但上联末字“绥”是平声,下联末字“德”是仄声(上声)。此联上下是不可互换的。经反复咏读,觉得此联语气连惯,末句结尾“德”字并没有突然中断,不协调,不流畅之感,反而有一种向上的自豪的感觉。既然没有末字仄声的声律弊端,为什么此联就不能成立呢?抛开前边,单就“历代名将靖边绥与古今圣贤竖民德”,而言,以律诗格律来说,是拗体,按严整律格就不可成立,岂不限制了美好意境的表达?经反复声律感觉吟咏,觉得“古今圣贤竖民德”放在后边比放在前边声律效应要好一些,意境连惯也强的多,而且有一种向上和向前发展的感觉。
185

186

笔者还撰了一联:千古文章笔源此,万邦安乐绥泽来。此联结购上联末字“此”为仄声(入声),下联末字“来”为平声,通首全拗,属拗律。但意境好,读声连惯流畅,不可改动。经反复声律效应吟咏,总觉得没有“万邦安乐绥泽来,千古文章笔源此”流畅、连惯和气势壮。(绥德是秦统一中国后划全国三十六郡之上郡郡守地,是北方的边关重镇。汉民族抵御西夏、觉项、契丹、匈奴、金、辽等入侵的边防前线。只有边防安定、社会安定才可万邦安乐,后方的万邦安乐是前方和社会的“绥”给带来和保护的,绥德在历史上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据史记“蒙恬筑长城,取中山兔毛制笔”。《古今注》:“牛享问曰:‘自古有书契已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在秦以前对于笔的称谓不一样,如楚人称笔为聿,吴人称笔为不律,燕人称笔为弗,只有蒙恬始造之笔称为笔,并且统一了全国的称谓,一直至今。蒙恬驻军绥德,创造了毛笔,受害后埋骨绥德。)如果按照传统的“不能通融”的“固化的守旧观念”,此联只能按“千古文章笔源此,万邦安乐绥泽来”去读,岂不限制了声律效应之发展,创新?当然,此联最后并未按“约定俗成”的联律去用,而是合并为一上联:“万邦安乐绥泽来,千古文章笔源此”刻于牌坊,向海内外征集下联后补刻。一“此”字和拗律就增加了上联的力度和气势,给下联以平声和只囿固化律格应对造成了力度与气势上的难度。
更有甚者和可悲可叹的是,固化的守旧观念禁固和约束今人和后人还觉不解馋,还要去约束和禁固古人的作品!岳麓书院门联的好多非议和修改就是明例。此联产生清嘉庆年间,说明那时的守旧观念还未固化而能有一席之地。若现代新产生此联,必召至口诛笔伐而不可存在。此联言简意赅,意明律顺,表达意境完美无缺,为因果递进手法。“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有一种自豪展现给读者和身临其境的人。末字仄声更增其美,多余修改,纯属画蛇添足!
总归个人心得和反复的声律效应实践认为:
1、只要声律效应佳,意境、气势好,是可以上联末字用平声,下联末字用仄声的。
2、下联末字用仄声以上声和入声字可用,去声一般是不可用的,因去声的声律效应一般达不到和协、流畅、和造势之感。特殊意境表达,下联末字去声诚有奇兵突现之感,如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桨五帆,历经六滩七湾,受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载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应考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等。
3、特定嵌字联若意境连惯性好,须嵌尾字时,也可以上平下仄,但声律效应必须达到和协、流畅。
4、在写作手法上以递进式对联,上联末字平声,下联末字仄声较好些。
5、在五、七言律联中,以拗体或拗救体上联末字平,下联末字仄,要比严整律格可用些。毕尽严整律格是经几千年的声律效应总归出来的,严整律格中上末字仄,下末字平“不可通融”是有科学道理的。长联因可用诗、词、曲、散文等多种手法,律格要求稍宽(但对仗必须严整,否则是不可称为对联的),上联末字平、下联末字仄,只要达到意境连惯好,声律效应流畅、和协、有向上、奋进之感即可用。不表现向上、奋进之感还是上末字仄,下末字平好一些。
6、上下联作成后可反复进行声律效应的感觉吟咏,那一种声律效应好,感觉好,就用那一种,可不必拘尼于“约定俗成”的定律。
最后,再引用拙作“从自度曲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危机”结束段作为本文的结尾。
187

188

139

140

诗词的格律韵调是为音乐和节凑的协调而定的,是为创作者表达情感和意境服务的,而不能让意境和情感为韵律服务。当然,前人表达某种情感和意境所创作的律调韵格,我们完全可借鉴来表达我们相同的情感和意境。只要附合原调的律格节凑,达到声律协调、意境佳、情感真,就不必拘泥于原调的不变定式。比如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由于古人文章没标点附号,后人这样念和东坡是否这样写无法考定。(我想,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不会在“小乔初嫁”的意明律顺后再画蛇添“了”的。)但按东坡前《念奴娇》定式却应这样念: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句式结构,“了”和“我”都是“领”字的一二二句式,而不是现今念的前边二三句式,后边二二句式,其“了”是当“看”的意思。但两种念法都不失其声律美,意境佳,情感真。我们有何理由不承认这两种句式结构都是《念奴娇》词调的句式结构呢?况古人创律调尚有“摊破”、“偷声”、“减字”、“促拍”、“转调”、“衬字”等等手法新创词牌,我们为何只能在古人“摊破”、“偷声”……之后学跟学而不能自己“摊破”、“偷声”……呢?我想并非今人没有这个能力和技巧,而是“固化的守旧观念”和维护它的“守旧专家权威”们不充许今人这样做!突破清王朝归纳固定的诗词格律的作品,那怕你再好也甭想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这是造成传统文化涉足者寥寥无几和年轻人少的可怜的最大罪魁!细查泱泱大国,50岁以下涉足传统诗词创作者恐怕不足十万分之一,这难道不是我们传统文化承传的危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种“固化的守旧”观念的不破,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下一代可能画上句号!
以上浅见,出于对传统文化承传危机之虑而发,盼能引起国人重视,以便突破“固化的守旧观念”,开创一个传统优秀文化的再发展创新的新局面。欢迎同好和方家提出不同意见争鸣。
纠正一个误区
拙“对联上下联末字平仄之我见”,有人以为是不拘格律和推反上平下仄联律之论。这其实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拙见只是为“对联上下联末字上平下仄”这种特殊联律争一席生存之地,让其在各类赛事和创作中有资格参加,以促进传统文化在争鸣、竟争中繁荣发展,健康承传。
比如格律诗中固定律格中就有“拗体”和“拗救体”的存在,“拗体”和“拗救体”就是与律格相拗且又不可改变而又意境很好才有生存的机会。对联上下联末字上平下仄,也是联律中一种特殊联律,它也有“不可改和意境好的特殊性”,若掌握和应用好,诚有奇兵突出之效。“固化的守旧观念”一概封杀它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但不拘格律和推反上平下仄联律更不科学!
我的观点是:遵从律格,“意境好的特殊性”遵从不了律格,也可生存与发展,在它的生存与发展中再寻找规律,创新律格。不可抱残守缺,限制发展创新。但这是对有一定造诣者而言,初学和初入门者应遵从律格,学好律格为主,不可以此为由而不遵从律格,若此,则我此文即有害而无益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8-4-18 23:48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7-3-13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守 也 成规,慢慢看

    嗯。。支持。楼主说的。我早就想说这方面的问题,无耐本人无才写不出来。:)
    总之两个字“支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守 也 成规,慢慢看

    太感谢了  知己啊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8-4-18 23:48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7-3-15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守 也 成规,慢慢看

    哪里哪里,只是有很多人太重视规则了。
    而忘记了跟本的东西。实在是叹息呀。。。。。
    希望以后能和楼主共同进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3-26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守 也 成规,慢慢看

    以偏盖全,容易出现错误,此资料没有保存价值,先锁了,待和其他版主商议后决定处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3-29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守 也 成规,慢慢看

    经和风雅版主商议,感觉保留此贴,求同存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守 也 成规,慢慢看

    我也是在一个网站上  复制来的   说 这些的 个 什么教授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8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莫守 也 成规,慢慢看

    [这个贴子最后由中国对联在 2007/06/18 15:00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一一冷一一2007/02/21 19:37 发表的内容:
    对联上下联末字平仄之我见
    中华传统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化,逐步完善了它的格式。特别是受格律诗的影响和清代以后韵文学的总结归纳后,对联的平仄也约定俗成或“法定”成了固定的格式。尤其 ...
    在遵守对联写作的基本规范下,应允许形式随内容的需要做适当的灵活变通,仄收联是其一。
    我去年五一节写了一副关于农民工的对联:
    胼手胝足,撑起城乡一片天;
    鬼斧神工,建成家国千秋业。
    从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上看,选择仄收较妥,实际读来在气势上也很顺口,但某网站的某个版主在评联时仍当是发现了什么重大错误似的,其实他若谨慎一些,也就没人知道他没见过仄收的对联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0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靠!这也叫对
    我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0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5 17:27 , Processed in 0.0864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