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58|回复: 18
收起左侧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
--------------------------------------------------------------------------------
中国台湾网 (2005年12月19日)

  跨入21世纪,面对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种新奇的教学模式:从幼儿园起就着手灌输英语教育,小学三、四年级便开始学电脑,全国上上下下一个模式,一抓英语,二抓电脑,直到大学考研提职称都是如此。这本也无可厚非,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国民的外语水平上去了,电脑技术上去了,却把老祖宗留下的根——“国学教育”给遗弃了。近年来所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中国人不懂汉学”的怪事,使有识之士倍感痛心。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和历史,是体现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载体。近年来,由于缺乏系统的国学教育,在中国大地上,国学濒临被遗弃的危险,大陆汉学综合水平已不如台湾,有些还不如日本和东南亚等邻国,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兹举例说明如下: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当主持人问及“2005年是六十花甲子的什么年”时,却把一位参赛的硕士生给难住了。这个连老农民都能回答出是“乙酉年”的简单问题,却问倒了今天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第二个例子是今年连战、宋楚瑜大陆之行期间,人们看到这两人引经据典而不费力,学通中西而不勉强。他们的演讲,层次分明,观点清晰,逻辑性强,而又富于幽默感。两篇文章的深意就如清水中的白石,异常分明,充分体现出连、宋二人深厚的国学功底。须知,宋楚瑜并非专攻国学,只是当年蒋经国先生的英语翻译和秘书而已。而我们再看一看两所高校为欢迎连、宋所作的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
   台北思故土,浦江察民情,京华叙和平,两岸三城大家一家;
  湘南拜先人,金陵谒国父,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心通百通。
  横批:“一统华夏”
  另一副是:
  求和平,兴中华,自强不息;
  增互信,促统一,厚德载物。
  统观这两副对联的联文,在语法修辞上所暴露出来的国学水平之差欠,与人们心目中的全国一流名牌大学实在有点名实不副,看后使人啼笑皆非。
  大家知道,对联是诗中之诗,在一定程度上它比律诗,绝句还难写。中国的对联,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我们且不说二四六分明的平仄格律,两句以上长联须踏“马蹄韵”,就连对联最起码的要求,上联末字应为仄声,下联末字应为平声的基本规则都不遵守。上述两联中,第一副联上下联末尾字“家”和“通”皆为阴平声,第二副联上下联末尾字“息”和“物”都是仄声,这种失误实不应该出现在全国一流名校。
  再从词性上来说:“大家一家”怎么可以同“心通百通”相对呢撰联者或许认为宋楚瑜先生在访问大陆期间曾说过“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他“要在台湾和大陆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心通了就一通百通”这两句话,引用过来会增强对联的感染力及艺术效果。然而这种断章取义的引用结果,却把人家原来很通顺的意思变成不通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第一副系四分句式长联,上联每一分句的末尾字“土、情、平、家”应构成“仄、平、平、仄”的马蹄韵格式,前三字都对,而第四字“家”当仄而用平,这叫失律。而下联四分句的末尾字“人、父、祖、通”已构成“平、仄、仄、平”的马蹄韵格式,且和上联平仄正好相反,这还算合律。如果稍加调整,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对联。
  试想,如果我们对上下联末尾四字稍加修改,上联末句改为“两岸三城求共识”,下联末句改为“千山万水证同根”。这样一改,不仅仍然包容了宋楚瑜先生的讲话内容,整副对联岂不就对仗工稳了么。
  再推敲一下此联的平仄:“台北思故土”对“湘南拜先人”,虽然上句二四“北、故”二字皆仄,下句二四“南、先”二字皆平,虽然古对联分句中有此格式,可以这样用。而“浦江察民情”对“金陵谒国父”,“江、民”二字为“平、平”,“陵、国”二字为“平、仄”,平仄就不相对了,若将“浦江”改为“黄浦”,用“黄浦”对“金陵”不仅平仄调整过来了,对仗还更工整一些。再看“京华叙和平”对“长安祭始祖”这一组,“华、和”二字为“平、平”,而“安、始”二字为“平、仄”,平仄仍未能相对,如果将“京华”二字改为“首府”,平仄也就调整过来了。综上所述,整副对联若修改为:
   台北思故土,黄浦察民情,首府叙和平,两岸三城求共识;
  湘南拜先人,金陵谒国父,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证同根 。
  联律岂不就完全合乎要求了吗
  再看第二副联,此联乃三分句形式,按马蹄韵正格,上联应为“平、平、仄”,下联应为“仄、仄、平”。而上联三分句末字“平、华、息”为“平、平、仄”格式已完全合律,只是下联的“信、一、物”成了“仄、仄、仄”,末句尾字不合律。从对联学的对仗要求来看,尽管作者引用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短句分别出自《周易》的乾卦和坤卦文字,但二者是对不起来的,“自强不息”怎能与“厚德载物”相对呢然而坤卦彖辞中不是还有“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的句子吗,若用“德合无疆”四字来对“自强不息”,不仅末尾字平仄调整过来了,二四平仄也分明,请看修改后的对联:
  求和平,兴中华,自强不息;
  增互信,促统一,德合无疆。
  词性对仗不是比以前更好了吗!
  第三个例子:今年五月,祖国大陆为台湾打造的巨轮“中华和平”号下水,连战夫人连方蠫女士到场,引用了两句唐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贺。此两句诗引自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五律诗,全文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江。诗人一路行来,当舟行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绝唱。显然,连战夫人引用此诗,用得很对景,贴切自然。可是上海一家媒体的报道却离了谱,这两句唐诗竟成了“连战夫人自己精心拟就”的“原创”。还堂而皇之地上了大标题。这样的失误,让我们只能叹息。编辑们大概是极少翻阅古典诗词,连这样并不生僻的唐诗句子也未曾谋面过。其实只要翻开极寻常的《唐诗鉴赏辞典》,用不了几分钟就能查到原诗的出处了。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说明,目前神州大地的国学水平正在一天天走下坡路,一些报刊本来办得很活跃的弘扬国学的有关版面,竟被某些人斥为“瓜皮小帽文学”、“骑小毛驴文学”,取而代之的是当今商战中以营利为目的的整版“广告”。中国方块汉字汉语言文学的神圣殿堂,就这样在21世纪遭受到极为严重的冷遇和漠视。试想一想,如此发展下去,不仅方块汉字越来越失去应有的地位,汉语言文学殿堂也将失去原来的圣洁,中国书法艺术将无人能继承,中国诗词对联将后继乏人。今天,在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把“汉学”列为主要语种而努力学习的时候,中国却出现忽视国学的反常现象,我们不能不引起足够的警惕!总而言之,中国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这就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宗旨。
    作者:赵 椿 
  来源:中国楹联学会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当主持人问及“2005年是六十花甲子的什么年”时,却把一位参赛的硕士生给难住了。这个连老农民都能回答出是“乙酉年”的简单问题,却问倒了今天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个老农民都能回答出来?先生真会开玩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文革的产物,我们99.9999999%都是文革的鬼魂
现在中国大陆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个字可以概括:可悲
大中华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海外的侨胞除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大家想必都听说过"精神鸦片"这个词吧,我这里不说明了,要不然又要闹"文字狱"了,大家从小都中毒很深了,不说别的了,想想大家小学到博士的所有考试都考了些什么了吧,那些所谓的老师都教些什么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求是,比较客观哦!
修改后确实比较好一些,但还是有点不太顺
另外,个人观点,下联以入声收尾,并无不妥。
例如《满红红》词牌中的对仗格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也应该可以吸收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再如王安石的《千秋岁引》中的“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不妨可以当作流水对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律诗的颈联、颔联也讲究对仗,但与对联的要求标准也是同中有异,故举律诗的例子来说明对联基本要素已难免有失偏颇,更何况还举词为例(有些词牌也需要对仗)。对联仄起平收应该是最基本的吧,举一些特例来驳斥这一点恐怕不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呵呵,这种人何必同他们挣呢,国学的深厚底蕴哪是他们那些人能懂的,就知道找别人的病语,他们啊,属于永远长不大那伙的。
呵呵,说什么我们是文革的产物??呵呵,幼稚,无知,可笑。关于这样的话题太多,懒得在这片净土和他们挣,跳梁小丑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无翅蝴蝶2006/02/05 06:11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这种人何必同他们挣呢,国学的深厚底蕴哪是他们那些人能懂的,就知道找别人的病语,他们啊,属于永远长不大那伙的。
呵呵,说什么我们是文革的产物??呵呵,幼稚,无知,可笑。关于这样的话题太多,懒得 ...
我不和你这种浅薄的人说话,难道你可以说你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吗?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中国学生的"政治"课程或考试的取消或选修是将来必然的事情.
现在中国还是"政治"第一!!!
"共产党"的思想才是第一,现在什么时候轮到"国学"了?
不过这里是一个谈文学的地方,是一个"雅"的地方,谈论"政治"实在是太不雅观了.
我不说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yyy6708062006/02/05 09:52am 发表的内容:
你这数字从哪来的?
你不是文革的产物了,哈哈
我们都间接受到了文革的影响,因为我年龄还没有达到那个时代
其实我们现在普遍对"国学"不理解了解,就是文革时期的思想延续到现在的原因.过于强调"政治",而过于忽视中国国粹
大家看看中国现代史,哪一个时代过去以后中国人的主流思想哪次不是彻底的否定前一个时代的思想?我们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否定我们自己中间丢失了我们自己,以至于现在回头看来,中国人好象已经不那么中国人了.
空空的躯壳外面换了几件连自己都讨厌的衣服罢了!
你们说是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无翅蝴蝶2006/02/05 06:11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这种人何必同他们挣呢,国学的深厚底蕴哪是他们那些人能懂的,就知道找别人的病语,他们啊,属于永远长不大那伙的。
呵呵,说什么我们是文革的产物??呵呵,幼稚,无知,可笑。关于这样的话题太多,懒得 ...
我想真正懂国学的人是只会和别人讨论,而不会开骂的,老兄,你说,是吗?
哈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yyy6708062006/02/05 09:58am 发表的内容:
这词我听过,鸦片或精神鸦片
是对中国人传统的侮辱。还能叫我东亚病夫?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说的是"政治"是精神鸦片,而不是国学,我是很支持我们的传统的,你误会了,你再看看我的帖子,我没有明说"政治",是因为我觉得在这里谈"政治"实在不雅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下面引用由半溪梅影2006/02/05 08:35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新年好!先生不会不是大陆人吧?说话何必那么苛刻呢?
    我感觉,无论事还是人没有尽善尽美的,事情做的太完美,那就非人做的,因此允许有错误;人太完美,那就不叫人,神也。所以,对于上述问题可以理解 ...
你好,我是大陆人,很高兴能够看到有这么多热血沸腾的有志之士,那说明我们在一次次的文化浩劫后还能够清醒的自醒,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不多说了,衷心祝福我们伟大的大中华文化能够在我们或者下辈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这个贴子最后由长衫先生在 2006/02/05 09:4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yyy6708062006/02/05 08:55pm 发表的内容:
你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受了国学的影响。读了几天书都会背颂“锄禾日当午午……”吧。如果说经过了一个时代就说是那时代的产物,或者连后人都是,那你老兄就有失偏颇了了。另外,没有什么能脱离政治,楼主想表 ...
政治永远都是一时的,而文化却是永恒的,特别是中国的几千年文明,不是某一个政治思想可以左右或者替代的,但是如果政治思想强制的大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那么我相信大家都会说这种政治充其量是一种渺小的政治而已.文化不能脱离政治,但如果政治过于否定文化的话,那么那太可悲了.
我想现在中国很多人都能够明白中国文化传统的可贵,这是好事情,正所谓"知耻而后勇",过去我们失去的固然可惜,但我们只要明白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怎样去弥补,那我们就不怕了.
但我还是认为目前中国的某些带头人对于这个"耻"字认识还不够,做事请也还过于暧昧了.
要不然,研究生考试还要必考"政治",这是为什么?再问一句,"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大陆的教育太强调"政治",而忽视道德的教育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这个题目的确太大,不好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呵呵,才发现这里有争论。一光联友此帖,我想是引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做为爱好者,出发点当然不错。个人比较同意yyy670806联友之观点。依我看,目前的汉语言教学其实不算落后,多数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学的并非英语,而是唐诗,而且从小学到考大学,语文都是主要科目,在大学理科学生中,也多开有“大学语文”课,所以国学未见得被轻视。现代科学发达,科学门类繁多,如今的学子们,再不可能象古时那样,只学汉文字一道,吟诗作赋之技有所下降属于正常,实不必为此痛心疾首。多学科同时发展,这也有利于我们的富国强民之路。
    一光联友之转了台湾某某的文章,其中有可取之处,亦有所偏僻。难道那两幅对子真的代表两所高校的水准么?我看未必,或许是某某临时所凑也未可知。再者,目前的对联,不循平仄而之重意者大有人在,在平仄上论优劣属于避重就轻,分量实在不足。
    另外,只说大陆国学走下坡路,那台湾呢?走了上坡路?记得连战访问北京故宫时写的一幅对联:
昔日禁城百年沧桑难回首;
今日故宫几番风华齐向前。
    这幅对子既无平仄又有重字,都是短联之忌。我看,连先生是以意为先,大概属于无律一派,是没必要去指摘的。那两所高校的对子,我想大概也如此。

另,关于文革如何,共产党如何,请勿在论坛争辩,这里不是政治论坛。
因此帖为转帖,转移到[古联与非原创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关于楼主转来此帖的意思,咱不敢妄加揣测,那个什么长衫先生就……,呵呵。  
说我是粗人,说俺浅薄,还真说对了,俺就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但你拿别人短处,错误去抨击别人,却不去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就是君子所谓?,别总那文明当借口行苟且之事了。在台湾网站找几个枪手叫嚣封杀成龙,难道就能代表全台湾的民意???哈哈
说你们是跳梁小丑还真没形容错呢,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光在 2006/02/06 04:21am 第 1 次编辑]

首先恭祝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吉祥!
我在大前天看见在[中国台湾网]有本篇文章,个人觉得这是个大问题,是为了要让大家重视这个问题,尤其对古典文学的正视!所以就在几个我经常上的联网中,转贴了本文,当然也转贴到“雅居”里。
我个人觉得对联这个文学形式,太过于深入民间,并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好的对联可以引人入胜,更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和教育的作用,可以让人们开发智慧,培养良好情操和积极态度。对联既然影响至大,为免造成对大家和后人的误导,我们首先要把联作得对,作得好,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国粹,并好好地,健康地把对联这种文学形式传承下去!而大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培养栋梁之才的摇篮,又是举国之模范,应该更要严谨,不能马马虎虎地以讹传讹。由于这次送联之举,是在中台破冰这样重大时件背景下进行,更受寰球人士,尤其是世界各地华人社圈的密切关注,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免令人感到哀痛和疑虑。而文章中所列之错误,恰恰又只要稍对对联有涉猎之士应该都会注意到和能够避免的!
我们不少的名胜,或者是名人撰联,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比如失律、撞声,甚至上下联颠倒,现在更可怕的又听到上下联可以同以平声,或仄声收尾的论调;需要了解,这些过去所忌,今天居然全部通过,这样的作法,对对联的艺术和魅力非但没有帮助,反而会扼杀了对联这门文学中的瑰宝。
我曾经多次发出呼吁,我们既然爱好古典文学,就要根据或遵随其游戏规则,这样才是对古典文学的正确态度,才能产生出好的作品,才会获得大家给予的喝彩声。比如足球,我们不能为了要跟随时代,为了要让足球运动更加精彩,而妄自把足球改为可以手脚并用吧!
对联往往和书法成为珠联璧合的姐妹艺术,但是就因为简体还原到繁体字的错字问题,经常也在一些名胜对联中出现,成为对联艺术之硬伤而大煞风景!
本文原来在大前天贴在“雅居”,后来不知怎地没有找到,只好再贴一次,没有想到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这次的讨论证明大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这是好现象!过去有一两代人因为历史的原因,没有机会接触到国学,这并不是大家的错,不必去追究谁的责任;但作为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源,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去进一步深研国学,但我们不能不关注国学,因为这才是我们民族自己智慧的结晶!
国学本来是我们值得骄傲的,这里面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最近又有重振国学之盛大举措,这都是我们海外华人所喜闻乐见的;台湾本来是国学重镇,但近年来注重乡土文化,国学之研究有走下坡的迹象,是非常可惜的!
另外我还有一话要说:就是听说的,国内大学录取古典文学的硕士生,研究生时;竟然录取不到学生;其原因并非没有学生报读,而是报读的学生英文不合格,我们要栽培自己的精英,竟然因为外文的英文不合格而被淘汰,这是不是舍本逐末,我到倒希望大家去深思,为什么我们的高等学府,会出现这样的偏差的?
我是在海外出生,海外成长的华人;我们所在的国家是我们的父亲,而中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血浓于水,我们热爱我们的母亲,我们对于母亲的热切盼望和瞻仰其实不亚于国内人士;自从改革开发后,我们和国内兄弟一起共同呼吸,共同欢呼,共同分享许多激动的时光和回忆;一句话,我们希望中国繁荣富强,和平崛起,和国内的兄弟们是一致的!!!
==============================================================
中国台湾网并非台湾办的网站,相反的是国内的网站,请点击: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index.html
==============================================================
介绍一篇文章,值得大家一读:
http://210.34.4.20/news/detail.asp?serial=36089
重振国学——一场新的文化启蒙

厦门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 打印本页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5-7-22  
--------------------------------------------------------------------------------

  围绕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学术界、文化界展开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的范围和意义,已超越了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本身,正演变成一场关于新时代如何对待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大讨论。我们期待通过这场热烈的讨论,引导知识分子群体和社会大众,从近现代以来愈演愈烈至“文化大革命”到达顶峰的片面的传统观和文化观中走出来,理性、平和、建设性地思考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恢复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内在创造活力。
  国学,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传统人文学术是其核心。国学教育,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培养国学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二是国学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国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总结了以往文史哲综合实验班并未成功的经验教训,力求探索一条在学科体制上彻底打破文史哲学科藩篱,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和学术功底的专业研究人才。国学基本知识普及教育,可以视作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加深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加强我们的文化素养。
  重振国学,对于发展人文学术和文化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当前的人文学术研究深受引入的西方学术体制的影响,我们在通过它确立现代学术体制从而取得辉煌学术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人文学术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尖锐矛盾,特别是在整理和研究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方面,“汉语胡说”、“隔靴搔痒”、“言不及义”的问题比较严重。重振国学,应该有助于我们拆除学科壁垒,超越人文学科普遍面临的合法性危机。由于过分依赖西方学术资源和学术话语,不仅造成中国人文学术的“失语症”,而且造成食洋不化、隐性或显性抄袭等现象,直接后果是中国人文学术的原创性和创造力贫弱。是否也可以期望,通过重振国学,培养具有广博中外人文知识和深厚传统文化背景的新型知识分子,有效化解中国人文学术普遍存在的创造力危机。
  重振国学,对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推动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也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包括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的复兴,既不是保守,也不是复古,它应当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不是通过打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为某些现代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价值与行动开辟道路,而是通过回复我们的文化,真正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重新激发中国文化的创造活力。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中国崛起的道路,既非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开辟海外殖民地,杀戮他国人民,掠夺他国财富的血腥发家之路,也非一些小国基于西方国家某些图谋的需要而大力援助的发家之路,我们是靠着改革开放,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究竟是给世界作出贡献,还是带来灾难?我们是重复西方国家崛起而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道路,还是走出一条大国崛起的新路?我们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我们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我们需要的答案,我们要走一条和平崛起之路——对外和平,对内和谐。在此,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传统文化,她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使我们得以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答案。我们没有理由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失去自信,在我们对外国文化开放的时候,也没有理由不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开放。
  当我们说国学的积极意义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国学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国学同样也不是,她不能解决我们当今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以灵丹妙药来要求国学,也不是合理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但我们可以确信,国学之兴,将给我们带来的,不是更多的束缚,而是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教授彭永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0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忽视国学素质教育——从名牌大学的两副对联所想到的(转贴)

我比较赞成一光先生的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7 20:44 , Processed in 0.0917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