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球在哭泣 願死難者能夠在天國安息 歐洲多國下半旗致哀 泰國布吉昨晚有不一樣的除夕倒數,大批白蠟燭代替五彩繽紛的燈飾,以表哀思 南亞地震及海嘯災情 - 21:05:01 各國死難人數 印尼: 8 萬 印度: 1.3 萬 斯里蘭卡: 2.7 萬 日本: 7 泰國: 8000 緬甸: 56 馬來西亞: 64 丹麥: 6 馬爾代夫: 55 瑞典: 60 孟加拉: 2 東非: 133 德國: 34 菲律賓: 25 法國: 250 芬蘭: 14 美國: 12 澳大利亞: 8 2004年12月31日,在斯里蘭卡加勒災區,一名斯里蘭卡居民用方巾掩住口鼻行走在被海嘯侵襲過的街道。斯里蘭卡在2004年末的海嘯中遇難者人數已達2.8萬。隨著 廣 告 時間的推移和房屋的重建,空氣中開始彌漫著尸體的腐臭氣味和大量粉塵。當地居民紛紛用口罩、手帕等進行防護。 美麗海洋突變殺人海嘯 12月26日,在泰國南部的甲米附近的海灘上,幾名外國遊客在海嘯發生時望著迎面撲來的巨浪。這次海嘯中失蹤的約6000多名泰國人中的絕大多數可能已經遇難 12月26日,在泰國南部的甲米附近的海灘上,幾名外國遊客在海嘯發生時向岸上奔逃 這兩張12月30日發佈的衛星圖片顯示的是印度尼西亞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海濱地區受海嘯襲擊前後的情形。其中,上圖拍攝於6月23日,下圖拍攝於12月28日 生還者依然面臨著饑餓於疾病的威脅 局限和障碍 1. 由于灾害发生时,大部分遇难者只穿着游泳衣裤,他们并没有携带足够的身份证明物件。即使有,也已被海浪冲走或是被埋在泥土中。 2. 大部分遇难者都被海水或是泥土淹盖。至少需要4至5天才能发现他们的尸体。当尸体被发现时,他们已经分解以致很难进行辨认。 3. 由于热带湿热天气,遇难者的尸体分解得非常快,造成很难通过尸体辨认身份。 但是,泰国皇家警察将和来自15个国家的法学专家组成的DVI进行合作,按照国际警察组织标准进行工作,直到确认所有的尸体。我们同时请求遇难者的家属提供遇难者的相关记录,比如医疗记录,指纹,DNA和其它证明物件以帮助我们辨认他们的亲人。 泰国是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的受灾国之一。该海啸造成重大人员失踪和伤亡。为了及时汇报受灾情况,政府部门和私人机构已合作建立泰国官方海啸信息中心以整合来自各方的信息。信息网络系统已经被建立以提供受灾人亲属和其他组织快速和准确的信息。该信息中心将同时作为受灾人的遗失物件和财产的查询处。 26日,泰國游客拍攝到的海嘯發生時的照片。新華社發據《印度日報》30日報道,當死于印度洋大海嘯的人數直逼驚人的10萬之眾的時候,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消息傳 廣 告 來。《印度日報》刊文質問:印尼大地震和印度洋大海嘯的背后是否有一只人類的黑手?現在是印度海軍展開調查的時候了。 印度媒體驚人猜測 《印度日報》刊登的文章質疑這次大地震是不是某個國家在秘密進行人造地震時失去控制的結果,因為有不少科技發達國家正在研究制造大規模人造地震的方法,用于打敗敵對國家。如果這樣的武器研制成功,那么將它用于某個具體的國家,就可以給這個國家制造大災難,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文章的作者提出這樣的疑問主要基于以下几個理由。第一,印度洋過去極少發生海嘯,即使發生,也沒有造成多大的損失。可為什么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突然發生里氏接近9級的超級地震,并引發罕見的特大海嘯呢?第二,海嘯如何以每小時900公里的速度從震中地區,長途跋涉16000公里,襲擊了從來沒有發生過海嘯的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呢? 雖然地震學家和海洋專家們已經對這次地震和海嘯進行了初步分析,但這些分析都是基于前方記者的報道。 人造地震的確存在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否在聳人聽聞,自然由專家們去評述,但有些國家正在研究人造地震的方法卻是事實。所以,《印度時報》文章的作者最后表示:“這次地震的強度如此之大,難道是某個國家想向這個地區的國家顯示它可以制造這樣的災難?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還沒有找到答案,但我們知道,包括印度在內的一些國家正在研究抗重力升降機和其他設備。所以,這次地震有可能是一次失去控制的人造地震實驗。印度海軍有義務去調查這次海嘯,并把真相昭告世人。” 地殼中隱藏的熱應力分布不均,具有極強的不穩定性。因此,通過人為激發即可以誘發“人造地震”。國外有關實驗証明,當量為1萬噸TNT炸藥的核爆炸可誘發相當于里氏6.1級地震,而100萬噸TNT的核爆炸可能引發里氏6.9級地震。 日俄都曾進行過試驗 俄羅斯和美國國防部表面上都反對研究人造地震武器。不過,俄羅斯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卡里莫夫教授透露,這種人造的自然災難其實可能成為事實。不過,現在沒有哪個政府機構承認上面所提到的超級武器。 將人造地震當成未來的武器進行研究,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公開承認,但日本科學家進行過小規模的人造地震,但目的在于研究日本最高的富士山的地殼結構,預測下一次火山噴發的日期。所以,試驗屬于科學試驗性質。 這次試驗是在1993年進行的,由日本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參加。研究人員在與富士山相鄰地區的80米地底埋下500公斤炸藥,進行5次爆炸實驗,爆炸引起的地震由400多台儀器記錄,其中部分儀器安裝在富士山山頂。地震波傳播的頻率和速度能准確測定地下岩層和岩漿的結構和成分,獲得的數據能預測今后的岩漿運動,以及確定岩漿最接近地表的地方。 與日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和國際事務委員會早在2002年便揭露說,美國試圖人為制造地震、海嘯、雪崩等自然災害,利用高頻無線電波對地球近地環境進行大規模試驗。此舉將嚴重威脅世界和平,極大影響地球的大氣層、離子層和磁層,對人類生存構成潛在的巨大危險。這兩個委員會在致俄總統普京和國際組織的信中呼吁,俄政府和國際社會反對美國進行這樣的試驗。楊孝文 專家稱海平面升高導致海嘯破壞嚴重 據新華社30日電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了解到,近日發生在南亞、東南亞強烈地震引發的特大海嘯災難與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升高有重要關系。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一種破壞力巨大的災難性海浪,海嘯是由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浪以震蕩波的形式向四周擴散到達岸邊造成的破壞程度卻與海平面的高低有密切關系。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全球日益變暖,全球主要冰蓋區融化,冰川退縮,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不僅淹沒了沿海土地,而且使得諸如海嘯、風暴潮等海洋災害更容易發生,造成的損失也更大。 巨蛇指路逃生 據新華社專電印度洋海嘯爆發后,一名印尼婦女在一條巨蛇的指引下,背負鄰居的雙胞胎游出洪水區脫險。 26歲的麗扎來自班乃島,在印尼亞齊省省會班達亞齊做服裝銷售員。26日上午海嘯爆發,當巨浪肆意摧毀她的家園時,麗扎最初也只是無助地觀望。 麗扎回憶道,她被洪水沖出屋外漂到了鄰居身邊。當時鄰居已經身負重傷,卻依然舉著雙胞胎,避免他們受到傷害。這位母親懇請麗扎救走孩子。于是,麗扎背起雙胞胎,開始與洪水的搏斗。后來她看到一條電線杆般粗大的蛇從左側順著洪流游去,而遠方似乎就是堤岸。 “很奇怪,當時我一點都不害怕,”麗扎說。她撐著最后一口氣跟著蛇游向了安全區。麗扎很慶幸,雖然孩子們受了點傷,畢竟沒有生命危險,但孩子的母親生死不明。 無恥賊盜屍轉賣難屬 (2005-01-01 05:35:01) 【東方日報專訊】正當全球發起募捐賑濟南亞諸國海嘯災民之際,重災區的斯里蘭卡和泰國,竟有不法之徒乘機大發死人財,斯國有人從醫院盜屍賣予死者親人、斬手指和 廣 告 割耳盜戒指及耳環;泰國則有人混在救援義工之中,乘機盜竊夾萬及偷車等。 斯國《蘭卡之光報》昨日揭露一些令人髮指的醜行稱,在南部濱海城鎮加勒,有無恥之徒自告奮勇代死者親屬,在各大醫院的腐屍堆中找尋死者遺體,然後自稱冒生命危險才在惡劣環境下找到死者,從而向死者親人斂財每具屍首由五十至一百美元不等。 P:救災車隊遭攔途劫掠 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是他們未經醫院許可擅自將屍首盜走,且在搜屍過程中順手偷走死者身上值錢的財物。該報還報道一些更令人髮指的醜行,就是有些無恥之徒,更持刀斬去死者手指及割掉她們的耳,盜去死者的戒指和耳環。警方報稱亦有災區發生運載救援及賑災物資的車隊,中途被截劫搶掠的報告,因此要武裝軍警沿途護送。 不過亦有很多善長仁翁,出錢出力,參加義工隊伍,協助徬徨無措的人,找尋失蹤親人的下落及照顧劫後餘生者,因此贏得包括外國生還者的衷心感激及表揚。當局已開始集體埋葬死者,預防疫症流行,但由於情況異常混亂,亦有出現認錯死者身份、親人領錯屍落葬的報告。 P:珠寶店失夾萬值60萬元 而在泰國亦有趁災打劫的醜聞,警方報稱在重災區之一的度假勝地布吉,有人混在拯救義工隊伍中,乘機偷走一家受災珠寶店的夾萬,盜去價值逾六十萬港元的財物。有目擊者稱,看見一名身穿背部印有「警察」字樣小背心的男子打開夾萬及取走財物。《民族報》報道,某基金會的一支拯救隊,在度假勝地PP島,遭警方突擊搜查時,竟在廿名成員身上搜獲大批涉嫌盜自死者身上的財物,二百名拯救隊成員已離開PP島。 亦有人覬覦值錢的四驅車以及趁機搜掠被毀店舖的財物,事後警方已拘捕了一名疑人,並在他身上搜出戒指及耳環,警方稱,很多死者都沒有身份證明文件,未知是否被不法之徒偷去抑或被海浪沖掉;同時為防有人渾水摸魚,警方已加強災區的封鎖,及在各碼頭加派警力截查出入災區的可疑人等;總理戴克辛已下令嚴懲這類無恥罪犯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1 20:48 , Processed in 0.0815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