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1|回复: 5
收起左侧

==徐悲鸿不朽的抗战画作==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8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安然在 2005/08/18 01:44pm 第 1 次编辑]



徐悲鸿不朽的抗战画作



[ra]http://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guzheng/gaoshanls.mp3[/ra]

杰出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徐悲鸿的艺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风格。他
是中国画坛的一颗巨星。他将画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关联,给形
象注入时代精神,赋于新的生命,因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悲鸿
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
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
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
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
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
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
至病逝。
  
徐悲鸿不仅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深为世
人敬仰,而且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
令国人对他崇敬有加。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在香港、新加坡及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
传支援抗日,他把举办画展募集的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当时
南京的国民政府腐败不堪,徐悲鸿对此深恶痛绝。一九三五年春节
徐悲鸿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上联是中立不倚,下联是隐居放
言。他家的对门就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委员会主席叶楚伧的官
邸,因此出入很容易看到。
一九三七年,中华大地燃起了全面抗日的烽火。徐悲鸿在入蜀途中
疾笔创作了中国画《巴人汲水》和《巴之贫妇》,对劳动人民的艰
辛生活抱以深切的同情。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零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
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最重要的成
果是国画《愚公移山图》。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
徐悲鸿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了抗日民众反法西斯侵略的决心和
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极具现实意义。



 
国画《四喜图》创作于1936年初秋,是幅令人观后难以忘怀的不朽
画作。当时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
会议,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和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提出了抗
日战争的任务和策略。1935年12月9 日爆发了北平学生在中共领导
下的反日爱国运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共
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此画构图合理,层次分
明,形象准确,动感鲜明。四只喜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那些
跳踏枝头、迎接春天的喜鹊,分明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大师与祖国同
安危与民族共命运、同人民共呼吸的情怀。



《奔马图》作于一九四一年秋季,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
段,侵华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故而倾尽全
力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日寇占
领长沙,此时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
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
进取精神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
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
族精神的象征。



 
《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1938年,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
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
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
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
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
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
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巴人汲水》是一幅真实记录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艺术珍品。徐悲
鸿先生1937年因国难而流落重庆,而正是在重庆的艰苦岁月里,国
难当头的大气候和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这位本来就充满人道主
义思想的进步画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甚至把自己融
汇到劳动民众之中。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但在山城水却
来之不易。徐先生来到重庆,映人眼帘的第一道风景线即是一行行
挑水的汉子,他们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画家深刻
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和生活在这块土地的重庆人世代相传的
抗争精神。为此,被触发了的画家的创作灵感,在徐先生的头脑里
构造出一幅真实生动的巴人汲水的蓝图。
  
这幅《巴人汲水》在构图上匠心独运,使画家的造型手段放射出奇
光异彩。整个画面十分奇特,高300cm,宽却62cm,颇显细高。
  
画象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
让路、登高前行3个 段落,精心绘制了多幅草稿,描绘了男女老幼不
同动作的7个人物。舀水,描绘一健壮的男子,仅穿着一条黑色的短
裤,头发虽已秃顶,但其身体强壮,匍匐着前身,右手紧握着一只巨
大的木桶的提梁,从湍急的嘉陵江水中,迅捷而熟练的舀水。旁边又
一衣着褴缕的赤足妇女,低头用力,正把舀满的水桶,吃力地提到岸
边。让路,描绘一头缠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弓矩着身体,肩负着
重担,吃力地攀登着陡立而漫漫的石梯。旁边应接石上,谦恭地站立
着一位身穿长衫,把前摆挽在腰间,肩挑空担的青年男子让路,他身
体微侧,以同情与怜悯目光凝视着吃力攀登的挑夫。图画的上方,绘
制了3位登高攀至江岸顶端的挑夫,他们爬完了艰险的陡梯,开始迈
开大步,比较轻松地急行。



  
《风雨鸡鸣图》作于1937年,徐悲鸿画一只公鸡,在风雨中引吭高歌
其寓意是唤起人民奋起抗战,又是对抗日将士的高度赞扬。画面描绘
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感,抒发了画家渴望漫漫长夜过去黎
明快快到来的心情。全画笔墨酣畅,造型准确鲜明,神完气足,是徐
悲鸿将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古柏双马》完成于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边走边画,先在南京画双
柏,后在桂林画双马,最后在重庆完成整幅。1941年,徐悲鸿把此画
赠与致力救国运动的陈振永,以表示对其爱国活动的敬意。



 
1936年就开始创作的《逆风》,以迎风奋飞的雀群,同样体现了一种
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同志曾称赞这幅作品“很有思想,有时代感”。



  
油画《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7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
但徐悲鸿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一定能够移
掉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定能够取
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幅画十分巨大,其尺寸为143×424cm,它
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财产,不予出口或买卖。



安然整理编辑  2005.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18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悲鸿不朽的抗战画作==

很精致的贴子。
徐公画作,不朽经典。
(本公子这厢有礼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8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悲鸿不朽的抗战画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8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悲鸿不朽的抗战画作==

徐悲鸿先生抗战时期携夫人在重庆江北的盘溪嘉陵江边住了几年,那幅《巴人汲水》就是反映了江边老百姓挑水的情景,前不久徐夫人故地重游,住地已作为大师纪念馆保存.....谢谢安然的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9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悲鸿不朽的抗战画作==

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9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悲鸿不朽的抗战画作==

无言的倾诉丰富的内涵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7 20:19 , Processed in 0.0832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