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0|回复: 2
收起左侧

----****---[原创贴图分享] 高山流水及其动人传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3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lash: http://www.flasherclub.com/upfile/bbs/200562203733.swf
                     高山流水
   
     传说春秋时期,有一位很有名气的琴师叫俞伯牙。一次他
在荒山的一座茅屋里弹琴,有一位打柴的樵夫叫钟子期的从门
前经过,居然能从琴声中听出"巍巍的高山,潺潺的流水"。俞
伯牙与钟子期交谈后,十分惊讶地说:"你就是我寻觅多年的知
音啊!"从此,两人便成为知己。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苦极了,
扯断琴弦,摔坏琴身,自那时起直到死去,他再也没有弹过琴。
后来人们便把此曲名"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
高妙之意。




                   月湖上空的月亮很亮。它不一定很圆,但它一定有很圆的时候。这
               个诗意的传说就像月湖上空的月亮。它不总是圆的,但很亮。亮得像楚
               人的灵魂。



                    楚人又总是浪漫的,极富想象力,因而楚人又号多才。多才之表现
               便是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儒者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仁者常是
               智者,智者也常是仁者。山水本为人存在。



                    于是在这月光之下,又多了更多的流水高山的所在———断琴口、
               碎琴山、钟家村、琴台。



                  每一个所在都足以让人驰想高山流水的故事,驰想知音的相悦,知
            音的相惜。中原文化本端重保守,好处是稳定沉着,因而在中国士文化里,
            知音就更是难得。



                  楚人到底身处蛮地,方正泥古的习性要少得多。他说出了高山流水,
            发天下人不能发之音,让满天下人感动不已,因而高山流水便成为人的精
            神期遇的最高境界。它包括君臣遇合、朋友相知、男女相悦。


            
                  它充满理想色彩,洋溢着人的气息,其核心是心灵的相通,行为与目
            的的心领神会,乃至性情的投合。所以后来士人以得知音为人生极乐,并有
            联曰———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但高山流水却只是一个音乐故事。有琴师伯牙极擅抚琴。一日船至汉
            阳渡口,时值中秋,天清月圆,伯牙一时兴起,遂于船头抚起琴来。一曲
            未完,啪的一声琴弦断了,伯牙有些扫兴。



                   这时忽然江岸上有人说:“你弹得真是好啊,刚才我走到这儿,听
            你弹琴,就站下来听。”听那人如此说,伯牙就邀那人上船说话,知道那
            人叫钟子期,家住江边集贤村,深通音律。



                  感动于钟子期的盛情,伯牙又为钟子期抚了一曲,当伯牙意在泰山,
            钟子期就赞叹:“好哇洋洋乎,大人志在高山。”伯牙不动声色,继续抚
            琴,其意在流水,钟子期又感叹曰:“好哇浩浩乎,先生志在流水。”



                  伯牙舍琴而起叹息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后来钟子期
             死,伯牙便不再抚琴,甚至连琴都砸了。



                 没了知音琴还有什么用?这就是高山流水故事的原型,这就是高山
             流水知音传说的由来。



                  传说起源于何时没人知道。记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意在说明
            人生遇合的美妙。《吕氏春秋》非信史文字,于是高山流水由来不见根蒂。
            当然也见于《列子·汤问》,其实列子本身就是一个腾云驾雾的神仙。因
            而落到高山流水的传说,就更是云在青山月在楼。



                  只是到了明代冯梦龙手中,他在《警世通言》中建构了一个完整的
            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这故事里,伯牙成了俞伯牙,作为楚国乐
            官的钟子期成了汉阳的樵夫。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一
            切都具备了。然而这一切却只满足了小说的要求,但不能说是史的真切。



                 但既为传说,它一定有来历。尤其这样一个纯精神型的传说,即使它
            没有交代确切的产生地,那只是说明人们太重精神了,因而忽略了时空。人
            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然而精神是一个无法名状无以穷尽的存在,
            因而精神被精神认同就格外艰难。



                   但无论如何,流水高山的传说落在了古镇汉阳,落在了大别山脚下
            那一片水泽之上,实在是江汉人于民族精神的一大贡献。事实上就民族的
            文明而言,其很大一截就是由传说组成的。



                   传说就是缥缈,缥缈就是史的疏离,但常常并不缺少诗的真实。这
            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古代非物质文化越来越宝贵。因而,无论如何,感动天下
            的高山流水,在这汉水之阳响起,便四海传扬。



                于是,前面说的那些美好的地名,便在这块土地产生了;它们是故事的
            烙印,是精神的花叶,在一代代人的传说里,它传达着人的心声与热望,同
            时又摇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断琴山、碎琴口自然是与知音断绝有关,
            它们是一份心灵的慨叹,又是一通精神无奈的绝响。



                 钟家村显然是纪念钟子期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琴台,它是高山流水的
            发生地,它是这个传说的点睛之笔。据说它原有几个不同地方,有些莫衷
            一是。



                  但不管怎样,千秋之下,历史之足蹒跚了许多岁月,终于站定在月湖
            之畔了。虽然它并不打眼,或者也只有那些无病呻吟的读书人去思量它。但
            它到底把这传说,像栽一棵树一样,栽下来了。



              于是,它让来者想像,这儿曾经流淌着高山流水,这儿曾用琴声传心。于
            是来者也从这里遥想当年,鱼米江湖,渔歌唱晚,水乡人家收了网,系了船,
            田里的农夫也放下了一天劳作的农具回家了。这时,天际一轮月亮也升起来  
            了,琴声也在这水泽之上荡漾……这一切多美好。


           
                只是面对极致的美,人的感动也会如春江涨水,如秋潮来袭,心灵不禁
            惶惑起来。正如李白,月既不解影,影徒随我身,因而是我歌月徘徊,我舞
            影零乱。安心灵于何处?



                 在这一点人注定永远低能,因为人之心灵永远是天空的一轮明月,而
            人的力量又永远只是搏击不力的翅膀。



                 高山流水,其实是从心到心。知音确实可遇不可求,既遇之便当碎琴
            以报,这浪漫中又见楚魂的执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4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贴图分享] 高山流水及其动人传说---****----

听着高山流水,看着一幕幕清山绿水的美图,切切享受这音乐给人带来的舒畅美感!谢楼主的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4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贴图分享] 高山流水及其动人传说---****----

[这个贴子最后由音乐二流子在 2005/10/14 10:04am 第 1 次编辑]

好景致,佳音美画,让人心生欢喜,乐也融融....
呵呵,知音难觅,这话没错。但无意想起鲁迅有关“路”的一句话来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8 02:23 , Processed in 0.0767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