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3|回复: 8
收起左侧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绿云清筝在 2006/01/01 09:29pm 第 1 次编辑]

立体主义
     19世纪以来萌芽的诸多现代艺术运动中,立体主义也许是个最丰腴的分水岭,许多方面都堪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相比拟。他的目标是创造更真实的艺术,其最大的影响使他掀起了对于“真实”的新主张和新观念。在造型艺术的创作观念上,文艺复兴的革新主要表现在抛弃对天国的精神性的表现,将注意力转向世俗的世界。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透视法,打破了中世纪的装饰性平面,创造了三度的错觉空间。这种画面看上去更像是人们眼中所见到的世界,被人们当作更为“真实”的东西。这种观念在印象派那里被重新提起,这些艺术家认为传统的透视法和雕塑一般的素描关系是观念性的,是人们脑中先验存在的,并非人们“天真的眼睛”所见的真实世界。他们通过细碎的笔触和量力的色彩将形象模糊化,致力于表现外界在人眼中投射的瞬间印象。具体的形象第一次呈现出被消解的倾向。但印象派“再现”“眼前”所见的世界的观念仍是同文艺复兴的传统内在一致的。凡•高和高更打破了再现的观念,主观性元素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表现内心的情感或是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抛弃眼前的世界。与此同时,塞尚从另一个角度颠覆了这一再现的传统。他认为真实并非存在于表面的现象,而在于对象的深层结构,而将把现象世界的内在结构挖掘出来的工作视为艺术家的任务。这个过程要经历观察、感知、思考等一系列过程。他力求以“锥体、圆柱体和球体”来构筑结构的观念也被后人一再引用。
     立体主义的思路与赛尚一脉相承。他们不但坚持塞尚在表面现象的背后寻找真实的理念,还将塞尚所竭力追求的永恒的概念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时间”的维度融入到结构的塑造中。即所谓的“四维空间”。
     科学证明,人的眼睛在观察一个物件时,并非将焦点定在一处不动。(将焦点定在一处的时刻也有,但那绝不是在观察某件东西,而是在思考其它的东西——或称之为“走神”。)人的眼睛通过在物件上不停的游走获取其每一部分的细节,同时通过大脑将这些局部的片断组合整理为完整的形象。(在欣赏雕塑这一类立体艺术形式时,尤其需要来回走动以形成完整的认识。)
     立体主义即将这观察的时间性灌注于艺术之中,建立起空间与实践的结构。建立这一结构的主要手段即为“解构”。将原本完整的具体形象分解为若干片断,将它们组织在画面中,形成新的、他们所认为真实的内在结构。每一个片断都是原形象的一部分,带有它的特征,但也只是一部分,并不完全,而且经常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得。“游移视点”内在其中,同时观众在接受作品时也要经历一个重组片断的过程。
     时间和空间的不定性观念是对传统美学(其中包括印象主义)的根本颠覆。而分解形象这一表达此观念的做法,看似简单随意,对后来的现代艺术产生的影响却是难以估量。分割形象虽然是出于重建结构的目的,但取得的效果是画面显得十分抽象。这是对自然主义的具象艺术的直接破坏(康丁斯基的试验还是从强调主观,避开客观写实的角度进行的)。同时它的影响不仅在艺术的抽象化,分割之后还要重组,尤其是在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片断组合在一起时形成的荒诞效果直接启发了达达、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作为这一思想的延伸,立体主义首次在艺术创作中用到了现成品,这成为二战后现代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段。
     “立体主义”这个名词是当年用来调侃勃拉克1908——1909年期间一批几何式风景画时所产生的。1911年,当一群艺术家(不包括创始者毕加索和勃拉克)一起在巴黎举办联展时,他们被称为立体主义画家,立体主义因而成为当年一种运动的标签。隔年,这类展览在欧洲各地举行,同样的不包括毕加索和勃拉克在内,成员中的格列兹和梅金琪出版了《立体主义》一书。1913年,纽约举办了一场“军械库展览”,使立体主义开始在美国成名。毕加索和勃拉克对自己开启的艺术运动的漠然态度,表示他们并没有将立体主义本身看成一种有意义的事物,而只将其作为解决艺术矛盾的一种方式。立体主义本身并非目的,而是手段。


保罗•路易兹•毕加索 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小镇马拉加。他的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毕加索幼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从法国和北欧传入巴塞罗那(他家定居于此)的美术运动,层刺激他去尝试蒙克、图卢兹-劳特累克、雷诺阿以及其他来自西班牙以北的欧洲画家们的技法。1900年短期访问巴黎,1901年再次来到此地,加入到年轻的一群流浪艺术家,这些人都是被这个欧洲艺术中心的刺激和兴奋吸引来的。他的画面上带有晚期印象主义和高更、凡•高的影子,留下了对蓝色的热衷,成为他描绘巴黎市井间污秽的悲惨面的主要色调——乞丐、**、病童和饥民。在接受当代艺术的混杂影响中,毕加索一贯保有自幼以来即熟悉的事物,例如哥特式、样式主义,以及西班牙本土艺术——委拉斯贵支、苏巴朗、戈雅那种简洁的色彩和率直的表现方式。他所表现的内容不是饥饿,就是寒冷,这也是他自己所体验过的。有好几次他因为囊中匮乏而被迫还乡,但最终巴黎还是把他拉了回来。
     1904年他搬进了一个有名的公寓居住,绰号洗衣船,是当时艺术家聚集的中心。认识了后来在文学上积极倡导立体主义的诗人阿波利奈尔。他开始画一些马戏团演员和一些前途暗淡的演员。1905——1907年之间,艺术家不再像从前那样忧郁了,画里柔和的淡褐色或粉红色取代了初期不明朗的悲哀色调,带有一种浪漫色彩。这就是所谓的玫瑰时期。虽然当时野兽派的运动正在高峰期,但毕加索未参加这场运动。他正思考绘画的根本问题,无暇分神于对画面形式和色彩的解放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马蒂斯曾说:“构图,就是画家依其情感表达之所需,以装饰的手法,安排各种不同元素的艺术。”毕加索对此不敢苟同,他更倾向于塞尚的观点。塞尚的构图根基于二维平面的形式与空间关系的严格规律,与“情感”和“装饰”毫不相干。
     毕加索在1907年所作的《亚维农少女》,当初是打算作为丑角连作之一,但后来却变成半抽象的作品。人物变了形的脸和形体是毕加索研究非洲雕刻的结果。众多复杂的影响,使得这幅作品有点折衷,显得不统一而有些矛盾。但不管怎样,这仍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虽然普遍认为它还并非完全的立体主义作品,但是立体主义的一些主要元素已经在其中体现出来。非洲雕刻的影响首次出现在画中,并使他开始从具象艺术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是完全刻意转变下的作品,他所展现的狂野和笨拙的样子是刻意造成的。此外,它所提出的绘画问题,也是立体主义一心一意想要克服的问题。毕加索认为要创造出“再现”和“反自然”这两种特质同时并存的艺术,其解答就在非洲雕刻身上。为了使右边蹲坐着的人物造型在单一意象上结合不同视点的面,他放弃了焦点的透视,人物被分割成许多以锐角结合的平面。光线在反透视的情况下被随心所欲的运用着,不同的造型反映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空间被完全摒弃了。整幅画被构思成独立的结构。
     1907年他遇到了勃拉克,并在同一个方向上努力,在1908——1914年间一起工作,也一起发明了立体主义。他们之间存在着独特且亲密的合作关系,甚至比莫奈和雷诺阿在印象主义早期的关系更密切、持久。勃拉克曾经说过,他们两人“就像用绳索绑在一起的登山者”。他们的作品曾一度无法分辨,连他们自己后来都不清楚谁画了哪些画。他们都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式线条以及明亮、感性的色彩,也不满足于对偶然和表面世界的再现。起初勃拉克似乎独占鳌头,但在1908年末,他们同时来到了立体主义的门槛。塞尚在此时可说是主要的影响来源,最明显的是勃拉克的几何简化风格,所有的自然形式都被分解成半抽象的、倾斜的与重叠的平面,压缩在一个平面里。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被称作“分析立体主义”(Analytical Cubism,1908——1912)。“分析立体主义”一词,是在数年后由立体主义画家格里斯所引介,暗示一种理性的解体过程,是一个误称。毕加索和勃拉克两个人都倾向不采用任何视觉性的模特,甚至也不作景物写生;因此其作品形式越来越片断,最后无可避免地走向抽象和更具观念性的画风。这样的做法使得他们所描绘的物体被分解到几乎无法辨认的程度。形象几乎不具体量,而是飘浮、重叠、简略的平面结构,散置在画面空间中,乍看像是由一张张纸板层层堆叠起来的塔。画面接近单色,主要由黄褐色构成。主题总是十分局限,一般都是单体的人或物。
     这份内省,以及牺牲主题而对图画结构和语汇的专注,使得立体主义有着艺术作品本具自律性的主张。结合其近乎吹毛求疵的严谨,与处理手法上的品位要求,这些全都暗示着立体主义某些潜在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性格,以及它和象征主义的亲缘关系。毕加索许多早期作品本身就极具象征意味。
     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也觉察到这种接近完全抽象的危险性,于是开始将一些小而易辨的细节加入画面中。最早的尝试是勃拉克开始在作品中加入一些模仿印刷品的数字或字母。这就是“拼贴”(Collage)最早的雏形。1912年5月,毕加索在一块油布上画上模仿藤椅的图案,然后在上面画上立体主义手法的静物。画面上透出的藤椅的图案、作品椭圆的形状和绳子做的外框都显露出现实事物的真实,与强烈风格化的静物间形成了矛盾。后来他们直接在作品中加入各种现成的真实事物,或者直接将一些现成品组合成作品。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作“综合立体主义”(1912——1914,这个名称有时也在更宽泛的范围使用)。勃拉克既冷静又合逻辑地运用“拼贴”,就好像在乐器上弹奏出柔美、洪亮的视觉和弦。毕加索则很高兴“拼贴”让他有机会展现其在处理矛盾上的机智和大胆。这也有助他达到立体主义的至高理想——“绘画性物体”(tableau-objet),一种独立于外在世界,而又再造一个外在世界的构成物。他稍后解释说:“贴纸的目的是在说明不同的质感可以进入一幅构图里,变成画中与自然相抗衡的真实。我们试着‘撇去眼睛所见的真实’,去寻找‘精神的真实’……如果一张报纸可以变成一个瓶子,那也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些与瓶子和报纸相关的事情。这个被错置的物体已经进入某种世界之中,那世界不是被造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疏离。这种疏离也就是我们要人们去思考的,因为我们相当清楚我们的世界正变得很陌生和不确定。”在这里,绘画和雕塑的界限开始模糊,因为许多现成品本身就是立体的,在它们构成一件作品后,很难确定该称作是绘画还是雕塑。而现成物的运用也提出了一个课题:是真实的现成事物取代了它所构成的艺术的意象,还是艺术的魅力掩盖了材料的原有属性?即材料在构成艺术作品之后,其自身属性还是否存在。毕加索虽然开启了这一方向,但并没有继续走下去,却启发了达达和超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波普艺术。
     第一件立体主义雕塑是在1912年制作的,毕加索声称比拼贴艺术稍微领先。勃拉克曾经花了一些时间在制作物体的纸板模型上,以作为他立体绘画的辅助。毕加索也照葫芦画瓢,跟着勃拉克做起立体模型。最后,则是毕加索看出了立体主义雕塑的可能性。他以金属片和电线做了一个“吉他”,这是一件后来影响雕塑革命的作品。知道那个时候为止,所有西方的雕塑家一直在石材、木材、或以陶土、石膏塑型,然后以铜或其他金属铸造。毕加索的雕塑则以木材、锡、纸板、线和其它这一类材料做成,有时候则完全用某些现成的零部件组合起来,这与“拼贴”的思路是一致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毕加索和勃拉克的亲密合作便告结束,后来也再没有合作过。勃拉克加入了法国军队,同行的还有阿波利奈尔、德兰和其他许多重要的法国年轻画家。毕加索作为非交战国的西班牙人,在法国一直待到1917年。四年的战争标志了20世纪实验艺术的第一个伟大时期告终。战争中断了欧洲一些最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和作家的生涯,如德国的马尔克、马克,法国的杜尚-维隆,意大利的波乔尼。它结束了欧洲长久以来一帆风顺的物质发展和繁荣,削弱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作力的勃发,西方文明自此元气大伤。尽管如此,优秀的艺术在20年代和30年代间仍然继续出现,如毕加索和马蒂斯,但他们都缺少了以往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尽管这些作品精巧优雅,却缺乏以往的严谨和力度。充满阳光的海滩、慵懒的人体、鲜艳的水果和花卉在战争中奇迹般的幸存下来,并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毕加索丧失了他在立体主义探索时期持续的专注性,转而探索多样的风格,并显示出他的绘画天分。有时他可以在同一时期尝试两、三种截然迥异的风格。
1915后对安格尔严谨的样式化铅笔素描发生兴趣。后来由于接触了古代美术与罗马古典主义,而绘制了一系列纪念碑性的人体油画与素描作品。起初画面几乎完全是静止的,但到1923年,则将人物歪曲成令人惊讶的形象,显得十分滑稽。他不断将这些变形的形象加以发展,可能同时受到米罗和唐吉的影响。30年代初期,毕加索先声夺人,在马蒂斯之前已耀眼的色彩和强烈的平面形式绘制了一系列人体——多半是宫女。而后不久,他又着手一系列斗牛作品,而以《格尔尼卡》为其定点。这幅巨大的作品(350.5*782.3cm,1936)得自西班牙内战的启发,他以复杂的图像与象征语汇,表达了艺术家对战争的暴力和野蛮的憎恨。这种阴暗的气氛、扭曲的形式和恐怖的意象一直存在于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之中。在德军占领期间,他仍逗留巴黎,他孤高的举止逐渐成为反抗运动的象征。从1946年到去世,毕加索大多住在法国南部,这期间多从事陶艺的试验。从没有人像他这样在一生中艺术风格和观念产生如此剧烈而又多样的转变。他也和乔托、米开朗基罗、贝尼尼一样,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很难理解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绿云清筝在 2006/01/01 09:31pm 第 1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绿云清筝在 2006/01/01 09:48pm 第 1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谢谢 绿云清筝 给琴版带来艺术美方面的作品和资料~真诚的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7 20:18 , Processed in 0.0851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