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乐器里,最亮丽的莫过于京胡。京胡是一位没性格的演员,但她处处惊艳,是戏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装饰物。
京胡,俗称胡琴,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提起「胡琴」一词,它本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我国古代,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通称为「胡」,因此,胡琴应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人中原的。就其形制和发声原理而论,同类乐器还有高胡、二胡、中胡、大胡、板胡、坠胡、大弦、二弦等等。可见,京胡只是我国弓弦乐器大家族中的一员。
京胡是伴随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的。在明末清初之际,京胡主要用于安徽和扬州的「徽调」,湖北的「楚调」与「汉调」,长沙、常德一带的皮黄「弹腔」,江西的「宜黄腔」,广东的「梆黄」,四川的「胡琴腔」,陕西的「汉调二黄」等剧种中的伴奏乐器,后来,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在北京形成了京剧这个剧种。为了区别于其它剧种,大约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称其为「京胡」。
京胡可以说是「皮黄戏」音乐的代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云南元谋知县檀萃督运滇铜进京,看到北京皮黄演出的盛况,曾咏下「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忙。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的诗句。其中「丝弦」主要是指京胡这件乐器,早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雨村剧话》中曾记载:当时皮黄腔被称为「胡琴腔」。由此可见,京胡这件乐器曾经成为过一个声腔体系(或剧种)的代名词,与京剧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这与其它民族弓法乐器,如二胡、板胡相比,京胡可说是「独享殊荣」了!
从四大徽班进京至今,京剧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影响最广的剧种,成了全国人民公认的「国剧」。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京胡演奏人才辈出。从早期的「四大名家」梅雨田、孙佐臣、陆彦庭、王云亭等老先生起,到京剧发展鼎盛时期的名琴师徐兰沅、赵济羹、杨宝忠、王瑞芝、李沛卿、李慕良、沈育才、何顺信等先生,以及京剧现代戏时期琴师们的共同努力,使京胡演奏艺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还有一批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新秀,在虚心继承老一辈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精进,大胆探索,已经初露锋芒。总之,京胡演奏艺术的进步与发展与以上各位的执着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京胡发展的二、三百年的历史中,既有它辉煌的时期,也遭受过暗淡的厄运。仅仅因为京剧里有「二黄」一说,据老辈们传说,「二黄」就曾犯了皇忌,遭过不白之冤。据说,乾隆晚年让位其子,号嘉庆皇帝,自己当上了太上皇。二皇并存,希望长生不死,帝柞永延。这样,善拉二黄的京胡可就为难了。老弦(里弦)有太上皇之嫌,子弦(外弦)又有儿皇帝之忌。胡琴又经常断弦、换弦,这更使二皇不快。老弦一断,仿佛乾隆归天;子弦一断,又似乎意味着嘉靖驾崩;换新弦,又好像逆臣纂位,「改朝换代」。为保大清皇统帝柞,官家竟下令取消京胡,以笛代之。京胡被这「莫须之有」的罪名,被打人「冷宫」,苦熬了许多年。大概是在乾隆归天之后,这条对京胡不成文的「禁令」才渐渐「不平自反」,恢复了名誉。这段真实的小插曲说明:小小京胡的两根弦儿,竟与皇家联了「宗」,听起来是多么可悲而又可笑啊!
早期的京胡是用特制的丝弦,用竹片制成弓杆。弓杆上的马尾是松弛的。演奏时,琴师以右手无名指缠住马尾运弓。过去,在山东琴书、河南曲子、湖南花鼓戏和小调的伴奏中,都曾用过软弓京胡。由于马尾松散易断,控弓不太自如,强弱不易掌握,快弓更难利落,已不能适应发展中的戏曲音乐,终于在本世纪初逐步改成细竹硬弓了。过去,京胡筒子较小,杆子较短,音域也较窄。后来为了演员唱腔的需要,在不影响京胡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大琴筒的直径,加长了琴杆。这样,京胡的音域拓宽了,音响更洪亮结实了,音色也更纯净优美了,音乐的表现力从而更加丰富了,这就是今天的京胡的形制和音色。
原来的京胡都是丝弦。丝弦易断,且常「跑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现代戏时期,借鉴了小提琴、二胡用金属弦的优点,也改用了特制的金属弦。经实践,它既能与大型管弦乐队的音色融合在一起,又解决了跑弦、易断的缺点。目前,京胡大都用金属弦了。由于京胡有雅俗共赏的品格,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美妙动听的京胡发展到今天,不但在京剧伴奏中独领风骚、举足轻重,并且广泛地出现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它可以独奏,亦可以与月琴、三弦、京二胡、阮等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协奏,乃至与大型交响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合作,并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在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多年中,京胡伴奏将生旦净未丑各行当集于一身,与剧中各角色声琴合一,成为最佳搭档。观众在为演唱者喝彩的同时,还常为乐队叫好,特别是像杨宝忠、李慕良那样的京胡大师的演奏,几乎与演唱者平分秋色。
在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代表的各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四大名旦」中梅派之端庄典雅、雍容大方,尚派之刚劲挺拔、绚丽多姿,程派之连绵跌宕、幽咽婉转,荀派之俏丽柔媚、委婉低回,乃各臻其妙,美不胜收。这种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必然决定了不同的京胡伴奏风格。
京剧的曲牌就是曲调的名称,俗称牌子,如「点绛唇」、「将军令」等。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不过有些曲牌没有唱词,只用它的曲调作为器乐演奏的吹打曲牌(亦名工尺牌子),如「水龙吟」、「柳摇金」之类,可以自由反复,也可以中途停止,以及只念不唱的干牌子,则属例外。
常用的京剧曲牌有:
01.西皮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多用于配合帝王、后妃升殿时的仪仗、先导,以及他们本身念引、入座和大臣们参拜等动作,如《宇宙锋》中秦二世的升殿等。有时也可以配合一般动作,且不限于人物身份,如《空城计》中的老军扫街,《群英会》中鲁肃放置假信等,均奏「西皮小开门」。
02.胡琴曲牌:京剧的胡琴曲牌基本上和笛子曲牌一样,也是用于打扫、更衣、梳妆、设宴、行礼、庆贺、祭奠、行路过场以及舞蹈等处,还有在配合哑剧式的表演动作时也经常使用。由于胡琴等弦乐器操作灵便自如,适应力强,所以胡琴曲牌在舞台上的运用比笛子曲牌更为灵巧。胡琴曲牌大部分是从昆曲用的笛子或唢呐曲牌移用过来,如「小开门」、「万年欢」、「柳摇金」、「山坡羊」、「川拨棹」、「傍妆台」等。也有来自民间丝竹乐曲的,如「花梆子」、「东方赞」、「小磨房」、「海青歌」等。这些曲牌改用胡琴演奏之后,由于胡琴各种定弦的特色和演奏时的弓法、指法的运用以及和二胡、月琴、弦子等的配合,往往会出现更为新鲜的效果。
胡琴曲牌又名丝弦曲牌,一般不用锣鼓伴奏,有时只用单皮鼓或大小堂鼓击奏花点。丝弦曲牌也有只用弹拨乐器演奏而不要用弓弦乐器的,这是为了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调,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所用的「琴歌」等。
03.吹打曲牌:凡唢呐曲牌中的清曲牌、笛子曲牌,均称吹打曲牌。
04.干牌子:干牌子又名干念牌子,原是可以唱的曲牌,后来改唱为念,去其曲调,仅留下锣鼓伴奏的部分,以锣鼓的音响节奏来衬托干念台词的节奏,如「水底鱼」、「扑灯蛾」、「四边静」、「金钱花」等都属此类。这种干牌子有时也去其念白,仅以锣鼓节奏来配合舞台上特定的身段动作。
05.大字牌子:京剧曲牌依其配器形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别,凡带有唱词,以群众齐唱形式出现,并有唢呐加锣鼓伴奏的曲牌,就称为大字牌子。所谓大字就是曲词,过去的工尺谱,是把曲词用大的字体写在中间,而曲谱是附在大字旁边的,故名。又称混牌子、混曲牌、锣鼓曲牌。
06.混牌子:凡把大字牌子去掉歌词,仅由唢呐吹奏曲调,并加锣鼓伴奏的,称为混牌子。
07.清牌:凡把混牌子减去锣鼓,仅由唢呐吹奏的曲调,称为清牌子。
08.八板:京剧胡琴曲牌,「八板」又名「老八板」,是我国民间流行很广的器乐曲。京剧多用于活泼轻松的舞蹈场面,如《红娘》中的扑蝶(用西皮),《桑园寄子》中的绑子(用二黄),及《打花鼓》的舞蹈等,均奏「八板」。
09.八岔:京剧胡琴曲牌,「八岔」是从八个曲牌里选出八个乐句,经糅合联成一个完整的曲牌,因而得名。「八岔」的曲调顺畅,旋律优美,音调与四平调相近,故多用于四平调或二黄原板的前面。如《梅龙镇》、《问樵闹府》等剧,均用「八岔」伴奏。
10.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用法与「西皮小开门」相同,只是用于二黄戏中。如《贺后骂殿》中的赵光义和《大保国》中的李艳妃上场,以及《问樵闹府》中范仲禹酒醉被送往书房,《清官册》中寇准更换服装等处,均奏「二黄小开门」。
11.反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不一定用于唱反二黄的剧中,而是与正二黄的小开门变换使用。如《贵妃醉酒》中高、裴二力士及宫娥们向杨玉环进酒时,即奏「反二黄小开门」。
「理想的艺术总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本贴推介由李慕良、燕守平、刘明源、王彩云老中青三代京胡表演艺术家演奏的一组最具代表性的著名京胡传统曲牌。纯熟精湛的技艺,浓郁醇厚的韵味,会让您深刻感悟到戏曲艺术的精髓和民族文化的种韵。
这四位演奏家均为京胡演奏界的翘楚。本版拙贴『情与技的完美结合——「王彩云京胡演奏音乐会」欣赏』中对著名青年京胡演奏家王彩云已作详细介绍。李慕良先生则是公认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马派)的最佳琴师,其琴艺以优美著称。他后来还创作了许多唱段,包括一些现代戏和曲牌。刘明源则为家喻户晓的著名胡琴演奏家。
素有「京胡圣手」美誉的燕守平先生是我国著名京胡演奏家,虽已年过花甲,依然宝刀不老,被许多表演艺术家称为「辅弼奇才」、「京胡翘楚」。他操琴生涯长达五十余年,艺术成就斐然。
毕业于北京戏校的燕守平先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京剧界出类拔萃的著名京胡演奏家。他高超非凡的演奏技巧和富于个性的演奏风格,深受海内外广大京剧爱好者的喜爱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燕守平早年受徐兰沅、沈玉斌等前辈名家的倾囊授受,后又得机遇问艺求学于李慕良、何顺信、汪本真等琴师翘楚。长期熏陶浸染于底蕴丰厚的正宗传统真髓,加上本人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从青年时代起,就以手中的一把琴声名鹊起在菊坛内外。
燕守平通晓「京剧场面」武乐、文乐的各种演奏技巧,对京剧、昆曲传统曲牌和现代音乐知识有着广博的积累和深厚的素养。在几十年的艺海生涯中,他不断刻意创新,苦心钻研,融各家流派之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京胡演奏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琴音纯正、弓法娴熟、指音清脆、音色华美」的演奏风格。燕守平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对京剧各个流派的唱法烂熟于心、了如指掌,对京胡伴奏的种种繁难弓法、指法、垫衬烘托技巧有着超一流的功底和独具才情的美学见解,因此演奏起各种流派、各个行当的音乐唱腔来,无不得心应手、所向披靡。他特别善于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张扬京胡演奏的艺术表现力,为老生、花脸伴奏时拉的浑厚饱满、刚劲有力;为青衣、花旦伴奏时则拉的俏丽、潇洒、柔中有刚,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作为一名传统艺术造诣广博而又富于灵性悟性、充满创造激情的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先生是把以「三大件」为代表的京剧音乐和大型现代交响乐队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艺术发展进程中开先河的领军人物。当年,燕守平在家喻户晓的京剧现代戏《杜鹃山》中曾以穿云裂帛之势,与西洋乐队媲美,倾倒观众无数,显示出了京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