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6|回复: 21
收起左侧

摄影名作欣赏(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隐身人在 2003/05/02 05:08pm 第 1 次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第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辨认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人类的千年史,都是靠口传与文字。自从摄影术发明后,人们试图用图像来记录,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告知历史事件的状况。
  由于小型相机和快速胶片的问世,二战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照片作为证明。摄影师们说:“要做历史见证人,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每个事件,大都有许多记者,拍摄了许多照片,而经过公众的认可和时间的冲刷,最后只会留下少量的作为历史的凭证。
  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之战”是欧洲战场的一场关键之役,英、法、美三国盟军联合偷袭登陆,逼使德国法西斯从此转攻为守,最后彻底失败。
  卡帕当时跟随先头部队前进,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拍摄了战士武装泅渡的激战场面。动荡虚晃的画面恰好表现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情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二战期间,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地上,纳粹建立了几十座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维辛死亡营,那里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要杀死12000名受难者。
  美国军队在1945年4月11日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发现其中有21000名快要饿死的幸存者和几千具尸体。
  据官方统计,德国纳粹崩溃前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是屠杀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其中仅犹太人就有600万人被杀害。德寇撤走时,他们尽可能地把这些集中营销毁掉。成堆的尸体骨灰,装满头发的仓库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怀特拍摄的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体的脚,令人触目惊心。法西斯的罪行通过照片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苏珊.温丝特[美]纽约 1997年
   1998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
   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发狂的戈罗瑞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肤上留下斑斑血痕。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不难想象,在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杰达.杰克本森[美] 1997年
   199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迈克.泰森在拳击场上将对手埃文德.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视为猎物而肆无忌惮地撕咬下一大块,就此泰森再次扩大了知名度。事故发生在1997年6月28日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赛的第三局。泰森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罚款、禁赛等处罚,他还不得不退还3000万美元的酬金。目前霍利菲尔德受损的耳朵已由外形整容师进行了补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这是一幅令人毛骨惊然的照片。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
  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
   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而四处奔跑的情景,
  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
   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
  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
   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
   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
  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
  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
   作者黄功吾是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当年只有22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非洲大陆,充满了天灾与人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许多记者在那里拍摄的镜头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这幅作品很有代表性。记者前去采访旱情十分严重的乌干达,深深地为那里经受的苦难而感动。他没有一般化地去拍摄面黄肌瘦的灾民,也没有去拍摄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是拍摄了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感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闻报道摄影以瞬间纪实为使命为优势,然而,在拍摄的一瞬间,又能以恰当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震撼人们的心灵,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萨姆.希尔 1937年
   1937年5月,德国“兴登堡”号飞艇顺利飞跃大西洋,正要在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基地着陆时,因撞击建筑物而爆炸起火。
   这一灾难是人类的悲剧,更使德国国家尊严严重受损。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飞艇曾经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意味着将来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驾驭天空。30年代,由于飞艇的成功,德国人曾经认为未来的天空将是他们的舞台,就像英国人从前称霸海洋那样。“兴登堡”号是飞艇中最好的一只,然而却如此惨败。当时,这一事件被22架电影摄影机和许多摄影师拍摄下来。因为大家早就架好设备,对准天空,要拍摄它成功着陆的镜头,却未曾料到拍下这一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人们头脑中牢记着这个画面,这惊心动魄的瞬间。由此也可以看到摄影化瞬间为永恒的独特魅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美国)斯坦利.福尔曼 1975年
   作者是《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听到火警后,他连忙开车赶到现场。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同时观察着着火房屋的情况。
   紧张中,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3岁的蒂亚娜。
   作者用镜头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下落的东西,没想到却拍摄到了这桩惨剧的全过程。
   第二天,这组照片见报后,波士顿居民大为震惊。人们被激怒了,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检修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波士顿政府在24小时之内对全城的楼房进行了检修,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可靠的保障。
   这幅触目惊心的照片,令人目睹了惨剧的过程,显示了摄影纪实警示社会的强大力量。
   这组照片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其中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美国 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让世界充满爱,这个镜头让人们看到人间深深的爱。
   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美国)玛格丽特.怀特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印度的局势动荡不安。印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彼此之间的利害冲突不断。再加上殖民统治者的挑拨离间,导致血腥的厮杀此伏彼起,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
   怀特在长达3年的印巴采访中,记录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斗争中的流血事件。拍摄了许多百姓忍饥挨饿的苦难生活。
   这幅人物特写镜头,可以说是当时灾难深重的印度人民内心痛苦的缩影;苦难无边而又无可奈何。无言的紧闭的嘴唇,逼视的无望的双眼,都令人感到内心的哀怨与走出苦难的企盼。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这是作者为他的好朋友,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拍摄的肖像专集《达利的胡子》中的一幅。
   两位艺术家相识于1940年,在拍摄中结成友谊,开始了长期而默契的合作,创作了许多令人称奇的作品。
   达利以揭发世界病为自己的使命。他认为自己有洞察世界的非凡的眼睛。于是作者就要求他与自己合作,用“自己演出”的精神配合拍摄,达利深知自己的表演好坏在拍摄中的地位,于是在配合中显示出比一般影视演员更强的忍耐力,因而屡屡获得成功。在这幅作品中,哈尔斯曼采用了拍摄与暗房的特技,巧妙地表现出达利有超凡的三只眼睛。作者拍摄的是现实,具有人物实态的真实感。然而又有对现实的超越,在荒诞中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夸张的艺术真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美国)道格拉斯·马丁1957年
   1955年,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从蒙哥马利市开始。当时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成为运动的领袖,他主张非暴力的斗争,在争取种族平等运动中享有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斗争逐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57年,美国政府废除了许多不平等的种族歧视制度,这幅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荣获年度大奖的照片,十分典型地记录了当时生动的情景。
   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这幅作品中,一群男生在黑人学生后面出洋相,校方的两个护送人,神态也截然不同,一个是
  坚定神圣地履行职责,一个是很不情愿地鄙视态度,似乎代表了美国人中对废除旧制度的不同态度。令人起敬的是黑人学生脸上流露的庄重与自尊,她勇敢地走进充满敌意的校园,只是为了捍卫黑人受教育的神圣的权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2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美国(尤金·史密斯)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上复苏,发展迅猛。然而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也日益严重。
   由于一家名叫“奇索”的化学工厂不断向海里排放含有大量水银毒素的污水,以致当地渔村许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四肢萎缩,全身痉挛,导致死亡。
   史密斯得知这一情况,决定用照片揭露这种污染环境的罪恶,为受害的人们讨回公道。1971年在日本女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到水俣村采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和渔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拍摄了许多真实的镜头。厂方为了阻止他采访,雇用了打手多次袭击他,以致被打伤住进了医院。但他“九死不悔,永不妥协”,终于拍摄到了上千幅照片,完成了采访。他选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发行量达到三万册。这个专题不仅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他的这些作品,有如唤起人们共同起来保护环境的警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2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永恒苦难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吾生之多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一个英国摄影师拍摄了大量的伊拉克战争的作品,此人已经丧生于联军炮火之下。不知你是否能找到他的图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5-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尽力,谢谢提醒....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惊心动魄——始终很敬佩战地记者,始终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10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名作欣赏(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1 22:12 , Processed in 0.0893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