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斛酒在 2003/08/04 12:57pm 第 1 次编辑]
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马其顿希腊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希腊大帝国时,在意大利半岛台伯河流域又兴起了一个国家,它历经600年左右的发展终于成为强大的帝国,这就是罗马大帝国。它于公元前146年征服了希腊本土,公元前30年击败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自此,原来为希腊所统治的广大区,包括希腊本土,全部归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罗马成为希腊之后的西方政治、文化的心。
罗马本身的艺术并不发达,当罗马人征服了许多文化艺术繁荣的国家,将那里的大量艺品,尤其是雕塑和绘画当作战利品劫运到罗马,同时还把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当奴隶和人质集中到罗马,这就为繁荣罗马文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说当时罗马城人口只有6万,而劫得的希腊雕刻艺术品却有几十万之多。正如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所言:“被俘的希腊反使蛮族主人成为俘虏,她把艺术带给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
罗马和希腊都是奴隶制国家,又都是半岛国家,但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和求实精神,所以务实是罗马人的风格,不同于“外向型扩张”的希腊人的那种浪漫主义气质。这就决定了罗马人的艺术观是求实、写实,缺乏幻想和想像力。罗马人也有神话,但却是沿用希腊的,只不过改个罗马名而已,如,对美与爱之神,希腊人称阿芙罗狄德,罗马人称维纳斯。
罗马人信仰多神教,相信祖先的灵魂常降临家庭享受祭祀,并保佑家庭成员。有地位的贵族家庭中总设置房间保存祖先的遗容。这遗容是从死者面部翻制的蜡模面具,或是根据面具制作的雕像。这种保存祖先遗像的风俗是古罗马盛行肖像雕塑的社会原因。
罗马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接根据面具制作肖像雕塑。古罗马最早的青铜肖像就是运用希腊人和埃特鲁里亚人所创造的青铜翻制技术,根据面具翻铸成青铜肖像的。这种肖像酷似人,没有艺术的创造性,不过它却奠定了罗马肖像特别注重人物面部细节刻画的特点。罗马肖像的精神气质主要通过头部表现,希腊人则通过身体姿态动作来传达,所以罗马雕像如果缺了头部,余下的部分就没什么意义了,而希腊雕像的生命充满身体各个部分,即使只剩下断臂残躯,仍然能给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
古罗马肖像雕塑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
埃特鲁里亚美术
埃特鲁里亚艺术是意大利半岛中部和北部的埃特鲁斯坎人创造的,这个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被罗马人征服,它的文化也为罗马人继承和发展。所以埃特鲁里亚艺术是古罗马艺术的宗师和组成部分。
在埃特鲁里亚艺术创造中,雕塑最为突出:有石雕、陶雕、青铜;有圆雕也有浮雕。最早兴起的是石雕,始于公元前7世纪末,能代表埃特鲁里亚艺术水平的则是陶塑和青铜雕刻。
埃及人视死亡为灵魂出走,会去而复归。希腊人认为死亡是恶运附身而导致的毁灭。埃特鲁里亚人却把坟墓看成是灵与肉的共同归宿,因此他们往往将肉体火化后置入陶制的棺中并在墓室中安置墓主人的雕像。这些雕像有单人的,也有夫妻两人的。《陶棺上的夫妇像》就是一件陶塑作品,这种塑像置于陶棺盖上,就像夫妇亲密地躺卧在沙发上那样,和颜悦色,似有情感交流,好像死亡是人类美好的归宿。这类墓葬雕像有一定的程式:取坐卧式姿态, 橄榄形眼睛呈微笑状。它类似希腊古风时期的人像雕塑,但雕像效果是埃特鲁里亚式的。
1、这是公元1831年从庞贝古城遗址发现的镶嵌画,据考证是描绘伊苏斯之战,是根据公元前4世纪希腊画家菲罗克西诺斯的同名壁画复制而成,从中可见希腊绘画发展情况。原画是应雅典统治者卡山德的要求创作,作于公元前310年。
画中描绘公元前330年秋天,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帝国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大战的历史,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在这次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把大流士打得丢下母亲和妻儿落荒而逃,后来大流士写信给亚历山大大帝,表示愿以巨款赎回母亲妻儿,并将女儿嫁给亚历山大,但遭到亚历山大拒绝,依然东侵灭掉波斯帝国。
画中描绘两军大战,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的场面。画面只用一棵击倒的大树来表示战争所发生的环境。画家集中描绘两军对阵,突出描绘波斯大流士和他的士兵,由他们的动势表明激烈的战斗情况,整个场面充满了戏剧性冲突和强烈的战争气氛。

2《阿波罗》
埃特鲁里亚人有一种特殊的制陶技术,将粘土熏烤成黑色和赤色后再进行塑像,塑后再进行烧制和磨光,使陶塑显出贵重的金属外表。《维埃伊的阿波罗》是一件赤陶着色雕塑,因出土于维埃伊的神庙遗址而得名。它的作者据考证可能是维埃伊的著名雕塑家乌尔卡,作于公元前510年左右。从题材看显然受希腊神话的影响,雕像脸部的微笑也很像希腊古风式的微笑,但从人物姿式和衣纹处理效果来看又与希腊不同:很薄的覆盖身体的衣纹轻松活泼,具有道地的埃特鲁里亚民族特色。

3《捧着祖先头像的罗马人》
求实的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敬神,那样神重于人,而是更重视自己在艺术中的地位。
《捧着祖先头像的罗马人》,表现的是罗马人葬仪中出现的情节。在葬仪上,送葬人要捧着祖先的遗像参加葬礼,因此肖像雕刻实际上成为这种独特葬仪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分。在这组雕像中通体使用写实手法,着重刻画头部,身体被繁复的衣褶覆盖,质感很强,与头部形成繁简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头部的个性特征。

4《奥古斯都全身像》
罗马的统治者、贵族认识到通过肖像的传播可以炫耀个人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这是罗马肖像雕塑发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罗马雕塑艺术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鲜明地成为歌颂君权、颂扬帝国武功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帝王贵族的肖像雕刻极为发达。神圣皇帝渥大维在自传中写过,在罗马城中,为他树立的(或站立或在马背或在战车上)银质塑像约80座。
《奥古斯都全身像》是一尊有代表性的帝王全身肖像,约作于公元前19—13年,现藏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奥古斯都意即“神圣”,雕像是罗马第一位大皇帝渥大维。渥大维是罗马大独裁者恺撒的外甥,并由他收养。恺撒遇刺身亡后,19岁的渥大维用计谋获得一部分军权,并不断施计击败他的政敌而终于成为罗马皇帝。这尊雕像着意美化这位大皇帝:身着罗马式盔甲,左手持着象征无上权力的权杖,右手指引方向,有趣的是在右腿边雕着一个小爱神,造成高矮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的含义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暗示古罗马是爱神维纳斯的后代,更多人认为可能是以爱神象征仁爱,以此表明奥古斯都不仅是伟大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仁爱之君。渥大维护胸的铠甲上装饰浮雕,寓意着罗马对全球的征服和统治。雕像的姿式和表情有明显的理想化和神化的倾向,不过面容还是很像渥大维本人的,他那僧侣式的小平头,清瘦严肃的面容,表现出他执政时仍然崇尚简朴,目光中透现出足智多谋。

5《奥利略骑马像》
人们在观赏罗马帝国皇帝雕像时发现,帝王的气质同帝王统治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强大兴盛的帝国在渥大维的肖像中直率地表现了出来,智慧的、为罗马人做了不少善事的提图斯被雕成君子的典范,而帝国衰落时的情景似可从奥利略的形象中看到。奥利略是古罗马“五贤君”之一,是崇拜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家。政治斗争的现实和自然灾难使他的理想一一破灭,成为对前途悲观失望的没落君王。同奥古斯都那坚定、沉着、居高临下的气势完全不同,他骑在马上挥动右手但无目的,神态也显出不确定性,而坐骑的精神气质与人也一样。他更多地像个哲学家而少有统帅的气概。

6《凯旋门》
凯旋门是古罗马统治者为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而创造的纪念性建筑。一般单独建立,通常是横跨在一条道路上。目前留存下来著名的有《提图斯凯旋门》。
提图斯是帝国时期弗拉维王朝第二代皇帝。为了纪念他即位前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始建于公元81年。
这座凯旋门主面的台基与女儿墙都较高,给人以稳定、庄严威武雄壮之感。建筑物用混凝土浇筑,大理石贴面,檐壁上雕刻着凯旋时向神灵献祭的行列。
提图斯凯旋门上有一块浮雕,表现提图斯的军队正抬着从耶鲁撒冷神庙里缴获的重要战利品——黄金圣案、烛台和银喇叭,兴高采烈地走在象征着罗马的凯旋门前。浮雕布局和造型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由于着意表现人物的动势,浮雕中的人物虽不多,却给人以气势宏伟之感。

7《图拉真纪念柱》
在罗马的纪念性建筑中,除凯旋门外还有纪功柱。至今在罗马城里仍保留罗马时代遗存的图拉真纪功柱和奥利略纪功柱。两柱柱身都饰满浮雕,以图拉真柱为杰出。图拉真柱,总高度为38米,柱身高27米,用大理石块构成,耸立在方形的基座上。周围缠满由22个圈组成的螺旋形浮雕带,浮雕总长为200米左右。出现在浮雕上的人物多达2500个。浮雕饰带表现图拉真率领罗马人向达奇人的进军。圆柱直径3米,以陶立安式柱头结顶,柱顶安放图拉真雕像,柱础为爱奥尼亚式,础下埋藏着图拉真夫妇的骨灰。在纪念柱基圈上雕刻着一位半身巨人,据说这位巨人象征着多瑙河,罗马人正准备渡河,士兵在构筑工事、坚守阵地,图拉真向士兵训话。场面按叙事的发展配置十分复杂,图拉真是所有场面的中心,曾出现90次之多。整个雕刻是一部形象的战争史,是世界上最长的战史立体画卷。浮雕在刻画人物的容貌、民族特点、服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历史真实性。据说居住在罗马尼亚境内的达奇人后代——一个牧民想见见自己的祖先,便来到罗马城。当他看到柱上所描绘的他的祖先十分留恋,就睡在柱下。有位摄影记者发现这个人非常像浮雕中的达奇人,于是拍了一张照片,不几天罗马市报就以“一个达奇人从图拉真柱上走下来”为标题发表了这帧照片。罗马写实雕塑艺术的水平多么令人叹服。

8《塞维努斯凯旋门》
塞维努斯凯旋门是塞维努斯王朝第一代皇帝米乌斯·塞维努斯(公元193—211年),为纪念对帕提亚人和阿尔比努斯作战的胜利而建造的(公元203—205年)。它有三个拱门,体量大,高23米,面宽25米,进深119米。墙面布满颂扬塞维努斯战绩的浮雕,顶上有皇帝和二子驾车青铜像。整体形象十分壮丽。

9《母狼》
埃特鲁里亚人创作的最著名的雕塑是青铜雕刻《母狼》。
《母狼》这件兽雕作品作为罗马城徽闻名于世,它表现罗马建城的传说故事:特洛亚人被希腊人打败后,特洛亚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台伯河入海口的一个拉丁人王国,并被国王招为女婿。他的后代创建了阿尔巴城。经过几代相传,到努米托雷王时,他的弟弟阿穆利奥篡夺了王位并驱逐了兄长,还逼迫侄女西尔维亚充当女司祭。后来西尔维亚与战神马尔斯相爱生下一对孪生兄弟——罗慕洛斯和瑞穆斯。阿穆利奥得悉后杀死了侄女西尔维亚,并将孪生兄弟抛入台伯河里。由于河水突然下降,婴儿搁浅于河滩,哭叫声引来了一只母狼。母狼用自己的乳汁哺养了两个孩子。孩子长大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便杀死了仇人,迎回了外祖父,创建了罗马城。罗慕洛斯成了罗马城的第一位统治者。埃特鲁里亚人依照这一传说雕铸了一条青铜母狼。公元16世纪时意大利雕刻家又在母狼腹下补雕了两个吃奶的婴儿,从而使这尊雕像完整地表现了罗马建城的传说。
母狼雕像形体结构严谨,形象高度写实,雕刻家并没有表现狼的兽性,而是着意塑造它圆浑丰满、具有母爱的人性特点。两只饱满的乳房充满乳汁,正慈母般地哺育孩子,显得可敬可爱。对埃特鲁里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尊民族历史的纪念碑。

10《提奥尼索斯秘仪》
因画中内容是祀奉酒神提奥尼索斯的一种秘密宗教团体仪式而得名。
画中的人物除酒神和他的妻子阿里阿德尼以及山林神萨提洛斯、带翅膀的女神外,都是参加秘密宗教仪式的人物。这些人物动态各异,或站或坐,或静或动,高低错落,很有节奏感。值得注意的是,人物造型已使用明暗法,立体感很强。人物动态具有希腊雕刻样式,可见希腊艺术的决定性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