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8|回复: 8
收起左侧

二胡 - 江河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a]http://ent.tzinfo.net/music/song/kc7.mp3[/ra]

《江河水》它原是流传东北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悲剧性最强的二胡曲
    乐曲传说:从前,有一对美满的夫妻,不幸丈夫被官吏们拉去服劳役,因遭受百般虐待,惨死在异乡。妻子闻讯后,来到送别丈夫的江边,对着滔滔的江水,遥祭亡魂,号啕痛哭,倾诉了对万恶的统治阶级的仇恨,并引出对往事的无尽思念…………

二胡发展简史

二胡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关于二胡最早的记载是在宋朝,称二胡为胡琴或南胡。在沈括《梦溪笔谈》称“马尾胡琴随汉车。”这是最早关于胡琴的文字记载,根据史书记载,二胡的前身可能是“奚琴”(稽琴),在唐代的北方奚族,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磨擦而发音的叫奚琴。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宋代音乐理论书籍《乐书》有关于奚琴的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善其制,以竹扎之,至今民间用焉。”关于胡琴的记载在《元史·礼乐志》有这样一段文字“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有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明代尤子求《麟堂秋宴图》所绘的胡琴图与现在的二胡很相似,即卷颈龙首,二弦,用马尾拉奏,并置有千斤。
唐宋时期凡来自北方或西北方的拨弦乐器均称琴,再向前推春秋时期,许多乐器无具体名称,统称琴。那么琴为什么加一“胡”字,据传说,黄河以南的民族称北方民族为胡人,这个拉弦乐是北方传来的,认为是胡人制造,所以称胡琴,为什么又称为二胡呢?因为是用二根弦拉奏,所以又称二胡。
二胡在明清时代的民间就广为流传。近百年来,中国的许多民间艺人(如瞎子阿炳等)不断在演奏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包制作),已今非昔比,大大向关迈了一步。尤其一代宗师刘天华先生大胆地对二胡进行改良和创新,使二胡的演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刘天华的十大名曲至今仍久演不衰,是各类艺术院校的二胡必修教材。
现在的二胡制作大都不采用“卷龙首”,而是半月牙弯形状,共鸣箱有六角、八角等多种形式,琴筒蒙以蟒皮,筒上装琴杆,杆顶设二木轸,木轸至琴底张弦,以竹张弓,马尾纳二弦间,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与琴弦磨擦而发音,定弦为五度。有时为了表现地方特色也有用四度定弦的。从五十年代后,许多人对二胡进行改良,如丝弦改为钢弦,采用机械转轴,不有双千斤,将二弦改为三弦称为三胡(未被广泛采用)。用四根弦称四胡,原“东北音专”杨雨森教授改良大革胡(把弓子解放出来),在民族乐团内已采用,在民乐合奏中作为低音乐器伴奏,还有人专门为演奏“二泉”而制作的中音二胡(比二胡低五度),制作考究,音色浑厚,很受二胡界欢迎。
现在许多中等高等艺术院校均设有二胡专业,培养专门演奏人才,许多作曲家不专门为二胡写了独奏曲,在各类音乐会上成了久演不衰保留曲目,如“赛马”、“江河水”、“山村变了样”、“新婚别”、“草原新牧民”、“长城随想”等。二胡不但在国内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深受欢迎。各类文艺团体及剧团的乐队、企事业单位演出队都少不了二胡,尤其是戏曲剧团的乐队,真是到“少了这个金珍菜,就办不成八大碗”的境地。
二胡这件民族弓弦乐器在同仁志士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二胡演奏家的手指而产生的优美、浑厚、欢快、忧郁之音,这种神音妙韵,必将永远萦绕在人们脑海中,二胡将千秋万代,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
二胡简介:
     二胡,拉弦乐器。又名胡琴、南胡、嗡子、胡胡。由唐宋以来的奚琴、嵇琴、胡琴演变而来。
奚琴因出自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宋欧阳修《试院闻奚琴作》诗云:“奚琴本出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早期奚琴是弹弦乐器。宋陈肠《乐书》(1101年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书中绘有奚琴图,系竹制琴杆,筒状琴筒,尚无千斤,已有后世二胡的雏形。
嵇琴之名出现于唐代,其形制不详。宋高承《事物纪原集类》(1080年成书)载:“鼗如鼓而小,有柄,长尺余。然则击弦于鼓首而属之于柄末,与琵琶极不仿佛,其状今嵇琴也。是嵇康琴为弦鼗遗象明矣”。宋末元初人陈元靓《事林广记》(刊于1340年)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可知嵇琴系由弹弦乐器弦鼗变化而来。唐代另有轧筝,做为筝的变异形式而存在,也以“竹片轧之”(《旧唐书·音乐志》),一直流传至今。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早期拉弦乐器均由弹弦乐器演变而来,以“竹片轧之”是其共同特点。
宋代出现马尾胡琴,沈括《梦溪笔谈》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述其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甘肃榆林石窟第十窟元代壁画中有一伎乐天持奏拉弦乐器,此器卷颈,二弦,以弓奏之,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图象(《中国音乐史图鉴》Ⅳ—61)。
明代胡琴又有所发展。尤子求绘《麟堂秋宴》中,有一童子奏胡琴,卷首龙头,二弦,用马尾弓拉奏,琴杆上已有固定弦长的千斤。其形制与今天的二胡大体相同(《中国音乐史图鉴》Ⅴ—86)。明清以来,随着地方戏曲的勃兴形成样式繁多的胡琴类乐器,它们是各种拉弦乐器综合发展的产物。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对流行于民间的胡琴加以改进,固定其形制,为二胡走向专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现代二胡琴筒用红木、紫檀、乌木、花梨木制作。呈六方形,长13、前口对边长8.8厘米。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筒。简腰略细,前口蒙蟒皮,后口置木或骨制、雕有镂空纹饰之音窗。
琴杆,又名担子,用与琴筒相同木料制作,全长78厘米。顶端为琴头,常雕成龙首或呈弯月形,上端装两个弦轴,下端插入琴筒。琴杆是张弦的支架,也是演奏者持琴运指的支柱。弦轴是一对木制的圆椎体,多用黄杨木或黄檀木制作。起系弦和调整琴弦张力的作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广泛使用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研制的螺丝弦轴(又名直行铜轴)。千斤用软丝弦绕扎而成。后有双千斤和简易双千斤等改革部件。弦码用松节木制或竹制,形状有桥空式和空心式两种。千斤和弦码限制并确定琴弦的有效长度,弦码还作为传导体把弦的振动传导到蟒皮上。
弓子用江苇竹(笕竹)作杆,全长76厘米,系马尾而成。弦用丝弦、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
常用二胡有红木六方筒二胡、花梨六方筒二胡、色木平顶二胡、红木扁圆筒二胡。
二胡定弦:d1、a1;c1、g1;g、d1;a、e1;e1、b1。音域约三个八度。音色刚柔多变,有精巧灵活的性能。既能演奏柔美、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发音可以持续不断、强弱变化自然,还能奏出独特的模拟效果。弓法有长弓、短弓、颤弓、连弓、分弓、顿弓、跳弓、提弓、碎弓和击弓。指法有按音、揉音、打音、滑音、颤音、拨弦、泛音和轮指。
在民族乐队和丝竹乐演奏中,常任主奏乐器。
在小型乐队中,有二至六把二胡,在大型乐队中则有十至十二个席位。
著名乐曲有《二泉映月》、《光明行》、《良宵》、《三门峡畅想曲》,协奏曲有《长城随想曲》等。

图文/微风编辑    曲/微风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胡 - 江河水

神音妙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1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胡 - 江河水

晚上不能听这样的音乐。太伤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胡 - 江河水

好优雅,凄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2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胡 - 江河水

喜欢,喜欢那种忧郁的感觉,喜欢那双幽幽的眼睛在注视着我。。。。
江河水,催人泪下,翻起愁肠还是要把苦水咽下。。。。
二流子呵,弦断谁人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2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胡 - 江河水

如泣如诉的音符颤抖着诉说一声声的悲歌,这首曲子让我想起凌寒,以前她曾用这首曲子制作成一个flash在琴版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7 16:0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3-12-2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胡 - 江河水

    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2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胡 - 江河水

    在下学二胡多年 只有拉这首曲子是热泪盈眶 可想而知它的魅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2-2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胡 - 江河水

    催人泪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7 11:58 , Processed in 0.0799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