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09|回复: 58
收起左侧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8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微风在 2005/03/14 10:38pm 第 4 次编辑]


     作曲家鲍元恺,1944年生,北京人,祖籍河北沧州青县。196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苏夏、江定仙、陈培勋、杨儒怀教授。现任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台湾南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其作品包括交响音乐、清唱剧、声乐套曲、歌曲、芭蕾舞音乐和影视音乐,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创作奖。1990年以来,鲍元恺投入了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结合西方艺术形式的浩大的艺术工程——交响音乐系列《中国风》的创作(包括《炎黄风情》、《京都风华》、《戏曲经典》、《华夏童谣》、《台湾音画》等七个篇章),在各地华人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作为鲍元恺交响音乐系列《中国风》的首篇,这部原题为《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的作品被中国国家教委选入全国普通高中欣赏教材,并曾在中国各大城市及诸如加拿大、美国、匈牙利等海外多个国家做过数以百计的演出,不少国外著名的交响乐团在访华音乐会上选奏过其中的章节,时至今日,它仍是国内管弦乐演出的常备曲目。
     这里向大家推荐获得首届中国金钟奖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分为『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太行春秋』六个乐章,每个乐章又都以四首同一地域的民歌构成四个小段。这组管弦乐均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谱就,在具体构架上,乐曲并不拘泥于单一的素材运用,比如《云岭素描》—章,由《小河淌水》、《放马山歌》、《雨不洒花花不红》、及《猜调》四个乐段构成,实际上在《放马山歌》及《猜调》中又分别加人了《赶马调》及《安宁州》两首民歌的旋律。素材的有机运用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及情感,也显示出音乐家在材料的剪辑及提炼上老到的功力,尤其是在衔接过渡上,更是高人一筹,出神入化。以《放马山歌》一段为例,它原来的音调足以表现放马时的热闹情景,但接下来转入的《赶马调》旋律以舒展平和的弦乐奏出,用以描写放马人途中休息时的惬意心情,仿佛一气呵成,堪称是神来之笔。类似创作手法在作品中有着多处的运用,成为这套管弦乐的一大特色。
     完成这样一部浩大的艺术工程,创作者在民族音乐及西洋管弦乐方面都必须具有深厚的功力,无疑,鲍元恺先生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是令人叹服的。中国民歌精华的采撷己然涵盖了九州方圆内的山河面貌及农事人情等层面。具体到器乐语言的运用上,音乐家更显炉火纯青的驾驭能力。作品在情节的叙述及场面的描绘上均充分发挥了交响音乐的特性, 而在西洋创作手段的运用上又有所节制,所有技法的挥洒服从于音乐本身,并不恣肆,点到即止,所以听上去大气而简洁,全无晦涩或肤浅。另外,全篇不少旋律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以突出民间风味,比如《拔根芦柴花》中的板胡,《紫竹调》中的笛子、二胡和琵琶,《小放牛》中的木琴,《闹元宵》里的民族打击乐及唢呐,《夫妻逗趣》中的板胡、三弦,它们的加入,音响效果上并不造成中西两种文化融汇时的隔膜与冲突,正如几十首中国民歌小调用交响乐队奏出,丝毫没有洋为中用的生硬,自然流畅中华夏民族音乐神髓犹存。
     中国民歌旋律用西洋管弦乐手法重新编写,鲍元恺并非始作俑者。但如此系统、庞大的改编,富有创造性的结构与色彩迥然的音响表达,无疑是空前的大手笔。鲍元恺此番呕心沥血,既是在创作上探寻中西音乐的最佳契合点,更是在艺术进程上推动着「中为洋用」的文化接轨,经年苦功,精诚可鉴。
     这套管弦乐组曲,其艺术上的成就,引用一位台湾乐评家(黄辅镗)的话,可与「金庸的小说、余秋雨的散文」相提并论,「佛教因有慧能、苏东坡而不再是外来宗教,管弦乐因有《炎黄风情》而不再是西乐……」恭请大家细细领会!
     另附两篇乐评家关于该组管弦乐曲的评论文章,便于大家更好地欣赏。


http://www.bh2000.net/flowers.gif

(一)燕赵故事

1、小白菜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1.wma[/wma]
     这是我在童年听到的第一首民歌——一首流传久远的歌,它表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遭受继母虐待的悲惨境遇,和他对生母的依依怀念之情。我以这首民歌的凄婉旋律为基础,用弦乐刻画主人公对往日温暖亲情的眷恋,以及为母亲送葬情景的回忆。中间部分的旋律是我根据河北民歌《哭五更》的音调重新创作的,其中有哀伤的呜咽,无奈的叹息,也有短暂的憧憬。当旋律重新回到《小白菜》时,小提琴以充满幻想的空灵音响把人们带到了这苦命孩子寄希望于天国的依稀梦境之中。
2、小放牛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2.wma[/wma]
     这是一首农村歌舞曲,曾被编成京剧和昆曲短剧而流传全国。
     清晨,阳光明媚,清风拂煦,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竹笛悠然自得地走出村口。路上,一位美丽的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则以「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一连串问题请村姑回答,作为指路的条件。聪明的村姑有问必答,一一应对,二人边唱边对,一派欢乐气氛。乐曲以音色对置的手法表现一问一答的诙谐情趣,最后以乐队的全奏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3、茉莉花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3.wma[/wma]
     中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各省几乎都有旋律、歌词各不相同的《茉莉花》长期流传。我选取了我的祖籍河北沧州地区的《茉莉花》的旋律。这是一首优雅细腻、精致委婉的歌曲,表现了少女以茉莉花自喻,对美好爱情充满幻想的浪漫情怀。由小提琴、中提琴先后演奏的《茉莉花》旋律,时而恬淡宁静,时而含情脉脉,时而以不协和和弦表现少女偶上心头的一缕愁绪。当另一旋律与《茉莉花》重唱时,则象是一首爱的颂歌。然后,音乐转入沉思,又在结尾时凭添一丝迷惑。
4、对花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4.wma[/wma]
     「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对歌是民歌中常见的形式,而以季节为题问答花名则是对歌中常见的内容。这首乐曲的主题采用的是河北沧州地区的《对花》,中部则是另一首沧州民歌《放风筝》的旋律。
     全曲以多变的节奏、对置的音色和丰富的力度变化描绘出对歌场上欢腾热烈的场面:一连串喋喋不休的反复音调象是场外熙熙攘攘的助威呼喊,把对歌场闹翻了天。中部插入的慢板则是手执竹板击节入场的女子表演「落子」(莲花落)的舞蹈场面。
(二)云岭素描

1、小河淌水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01.wma[/wma]
     「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象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这是一首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云南情歌。
     乐曲以原曲歌词提供的时间(月夜)、空间(山下小河旁)为背景,用弦乐高音区的模糊音响模拟朦胧月夜,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的丁冬音响模拟小河流水。在这样的背景上,恬美的英国管和明亮的长笛先后唱出这柔美动人的旋律。当旋律转为全体弦乐齐奏时,低声部模拟「阿哥」以放慢一倍的同一旋律热烈应和,把炽烈的爱情之歌推向高潮。
2、放马山歌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02.wma[/wma]
     「正月放马正月正,赶起马来登路程;二月放马百草发,小马吃草顺山爬……」这首流传全国的云南民歌,表现了放马人豪爽的性格。乐曲中使用打击乐器和小提琴的滑奏模拟马铃、马蹄、马鞭声和放马人的吆喝声。中部以《赶马调》的悠闲舒缓节奏和甜美平稳旋律刻画放马人途中的休憩情景。
3、雨不洒花花不红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03.wma[/wma]
     「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蓬,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洒花花不红。」这首云南情歌歌词一语双关,言简意赅;旋律调式独特,婉转动人,曾在各地广为流传。乐曲以象征雨滴的三连音音型贯穿全曲,先后用大管、单簧管加短笛以及弦乐木管的交替演奏这优美迷人的旋律。
4、猜调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04.wma[/wma]
     这首幽默诙谐的云南童谣以「绕口令」式的节奏表现了姐妹问答对歌的活泼情趣:「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前卖嘛?哪样长长妹跟前?」「……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海中间;银线长长街前卖,丝线长长妹跟前。」乐曲以木管乐器的明亮音色和弦乐拨奏的轻快节奏突出显现了旋律的戏谑气氛,中部引用了另一首云南民歌《安宁州》的优美旋律。
(三)黄土悲欢

1、女娃担水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9.wma[/wma]
     乐曲的主题是一首反映旧时代农村女子苦难生活的陕北民歌。全曲采用传统的变奏曲体裁,从多侧面揭示苦难中的女子的内心世界。主题和最初的两个变奏凄楚悲凉,第三变奏刻画了主人惆怅不安的心理活动,第五变奏表现了她试图同悲惨命运抗争的蠕动,最后一个变奏又回到悲凉的主题,而且变得更加孱弱纤细——苦难是难以摆脱的。
2、夫妻逗趣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10.wma[/wma]
     「说你呀,邋遢呀,真邋一得遢呀,头上的金丝呦乱呀如麻呀,娃他妈!」这首对唱描绘了一对夫妻相互取笑的嬉戏场面。三弦和板胡象征一对嬉戏中的夫妻。钢琴的不协和音和小堂锣的滑稽音色强化了乐曲的喜剧色彩,半音调性对置和节拍错位更使乐曲充满幽默感。
3、走绛州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11.wma[/wma]
     这首歌流行于陕西和山西,表现了主人公肩挑扁担口唱歌谣步履轻快地向绛州进发的愉快心情。板胡的旋律轻松愉快,小提琴的固定音型好象扁担上下忽闪的弹性动作,展现了一幅优美的乡间画面。
4、兰花花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12.wma[/wma]
     《兰花花》是一首产生于陕北流传于全国的叙事歌曲。歌曲强烈控诉了旧时代包办婚姻对自由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反叛封建礼教,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女子兰花花。然而,在封建社会,她不可避免地要以生命为代价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乐曲的第一部分以柔美的双簧管和热情的大提琴表现兰花花和她的情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中段以铜管的强暴威严和弦乐的悲恸哭诉象征兰花花的抗争和愤怒,定音鼓和大锣的哀鸣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乐曲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留下了最后的微弱呼唤。
(四)巴蜀山歌

1、槐花几时开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05.wma[/wma]
     巴山蜀水,培育了四川人勤劳、爽朗而富于幽默感的性格。这首词曲并茂的《槐花几时开》是一曲典型的四川山歌。歌词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意味深长:「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其旋律也十分别致,从全曲最高音起,每句歌词拆为两个乐节,并加入四川山歌特有的衬字,起伏婉转,扣人心弦。
     乐曲由双簧管、圆号、弦乐、长笛和英国管先后演奏这首山歌的优美旋律。和声以另一调性做背景衬托,描绘了一个远景近景既分离又相合的山村画面。
2、黄杨扁担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06.wma[/wma]
     这是一首四川秀山花灯调,表现了小伙子挑担到酉州送米,却兴致勃勃地观察酉州姑娘梳头打扮的情景。歌词俏皮风趣,四川民歌特有的衬词更增添了歌词的幽默感:「黄杨扁担软溜溜哇(姐里哈里呀),挑一担白米下酉州哇(姐呀姐呀)下酉州哇(哥里哈里呀)。」
     乐曲以强劲的全奏刻画小伙子彪悍的形象,中段以一首山歌的二重唱表现年轻挑夫休憩时悠然自得的神态。
3、绣荷包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07.wma[/wma]
     《绣荷包》是中国民歌中常见的题材,表现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兴奋与羞涩心态。荷包是男人系于腰间用以装钱和零星物品的布袋,女子常以荷包赠与情人作为定情物。民歌中《绣荷包》以四川、山西和云南的三首流传最广。
     乐曲从弦乐四重奏开始,然后转为木管,间以竖琴的装饰性滑奏和长笛的华彩乐句,宛若姑娘手中的飞针走线。
4、太阳出来喜洋洋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08.wma[/wma]
     这是一首爽朗明快的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手中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乐队全奏贯穿全曲,铜管乐器粗野的呐喊,弦乐从压抑到爆发的转接,以及定音鼓的狂燥敲击,表现了雄性勃发的阳刚之气。
(五)江南雨丝

1、无锡景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09.wma[/wma]
     以锡山、惠山和太湖闻名于世的江南名城无锡,历来是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灵感之源。以无锡为题的名曲,一是阿炳的《二泉映月》,一是这首江南小调《无锡景》:「天下第二泉,惠山脚半边,泉水碧清,茶叶泡香片,锡山相对惠泉山,山脚下,两半边,开个泥佛店。」这首管弦乐曲以清秀的木管音色和朦胧的弦乐音色描绘了无锡秀美迷人的湖光山色。
2、杨柳青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10.wma[/wma]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扬州小调。「杨柳青」是原歌中的衬词,并无特别含义。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风趣、欢快的词句。乐曲采用弦乐拨奏,从两个声部开始,逐步转入全部弦乐的拨奏,并以拨奏模拟民间打击乐的锣鼓节奏,突出了乐曲的欢快气氛和俏皮性格。
3、拔根芦柴花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11.wma[/wma]
     这是一首江都县的秧田歌,「拔根芦柴花」系原曲衬句。「白米饭好吃要把秧来栽,鲜鱼汤好喝要把网来拈……」乐曲以钢琴和长笛先后演奏这首秧田歌的轻快旋律,弦乐拨奏和清脆的板鼓伴奏之,勾画了一幅秀美的江南图景。
4、紫竹调
[wma]mms://202.102.9.111/song/m/mHRP7175212.wma[/wma]
     这原是一首流行于苏州的市井爱情小调,后成为上海沪剧曲牌。其歌词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开花调。问哥哥,这管箫儿好不好?」乐曲以弦乐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竖琴的晶莹琶音与之相和,颇具江南丝竹的风格。
(六)太行春秋

1、走西口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5.wma[/wma]
     《走西口》讲述的是过去年代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西渡黄河口出外谋生的故事,流行于山西、陕西的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各地的《走西口》内容相近,曲调却有很大差异。这里所采用的是山西小调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一直送到小村口。」乐曲以如泣如诉的弦乐音色和细腻错落的复调声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这里有缠绵悱恻的喃喃私语,更有肝肠欲断的生离死别。
2、闹元宵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6.wma[/wma]
     「正月十五闹元宵,太原城里好热闹,这一边灯耍龙摆尾,那一边秧歌扭得好。」这是一首欢腾热烈的山西民歌,表现了元宵节之夜人们兴高采烈的心情。乐曲以铜管的引子和唢呐的曲调把人们带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晚会气氛之中。当人们沉浸在节日之夜的欢乐之中的时候,一曲深情的《绣荷包》缓缓流入人们心田:「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吹动杨呀杨柳梢。」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心境。
3、爬山调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7.wma[/wma]
     爬山调流行于山西河曲和内蒙古武川一带,亦称山曲。它同陕北的信天游在结构上十分相近,都是散板式的上下句结构。内容亦以爱情题材为主,乐曲由两首爬山调联合而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山村男女青年以山曲表达心声的情景。
4、看秧歌
[wma]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8.wma[/wma]
     秧歌是北方农村流行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山西的秧歌以晋中地区的祁太秧歌最为著称。祁太秧歌产生在祁县、太谷,以叙事歌曲和短剧为主。这一首《看秧歌》本身就是一首秧歌曲,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乐曲突出了秧歌的打击乐音响,以北方特有的火爆气氛把音乐推向高潮。

http://www.bh2000.net/flowers.gif


乡音袅袅 弦管悠悠

     创作中国气派的交响音乐作品,大致有三种思路,一是以民族民间音调为素材,用交响乐的多声技法加以丰富和深化,二是抽出民族音乐中最具个性的「细胞」加以自由发挥,三是于音响结构的内部组织中,把握中国风格之神似。其中第—种思路并非易事,要把人们熟若家珍的旋律通过作曲家的才智重新结构,既不失传统之神韵,又能合今人之情趣,是要有很高的修养和功力的。这曾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而鲍元恺却从容而自信地献上了他以汉族民歌为基础的大型组曲《炎黄风情》。
     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从风格各异的民歌色彩区中撷取出的24首精品,经过交响性的诠释与渲染,成了作曲家展示给听众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汉民族人民的风俗画卷。如果能品悟出这组音画的底蕴,你就已经触摸到了这个民族及其人民的脉搏,因为「世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民歌毕竟是民众用他们全部的欢乐与痛楚,用他们全部纯朴真挚的情感锻造而成的。对于那些视中国如迷似梦的西方朋友来说,没有比通过他们熟悉的器乐形式来欣赏奇谲瑰丽的东方情韵来得更容易便当的了。而中国人也可透过他们熟知的音调去领略交响音乐的魅力。仅凭这一点,你就不得不承认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让中国走向世界乐坛的一个壮举。
     音乐的欣赏是一种期待。当音乐与你的期待格格不入时,它是绝难钻人你心底的。而当它同期待过于吻合时,你又会觉得索然无味。你自然不会拒《炎黄风情》于心灵之外,因为这声声旋律不知在中国人的血管里涌动了多少个春秋,不然指挥和乐手们不会那么忘情地投入,听众也不会以那么持久的掌声渲泄心中的共鸣。你也不会觉得乏味,因为整个作品无论是风格的对比与统一,情绪的对置与转换,配器布局的迁跃与层递,音乐高潮的集聚与消退,还是中国民族乐器的巧妙运用,总能把你引入到一个合于情理又出乎意料的艺术境地。
     同许多优秀作曲家一样,鲍元恺从不拒绝借鉴现代的作曲技巧。一种新音响的追寻,一种新技法的研习,常令他夜不能寐。而他更崇拜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为此他可以动用最新潮的作曲技法,也不惜砍掉任何多余的手段。他懂得,不能以牺牲音乐的本质为代价去迎接中国现代音乐的曙光。这种审美理想,显然影响了他这一作品的创作。然而尽管作品使用的技法并没超出调性音乐的范畴,仍能让你感受到一股强烈而清新的时代气息。
     鲍元恺是一个跨度极大的作曲家,他深谙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之精髓,对西方现代派的技法也颇有研究。鲍元恺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作曲家,他决不会满足于已往作过的探索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因此,当他在十年间,沿着这条路,又创作了《京都风华》《台湾音画》《戏曲经典》《华夏童谣》《琴曲三章》《万方乐奏》这一系列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作品的时候,我知道,他的宏伟计划还没有结束。

听《炎黄风情》小感

     记忆中,夏济安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天才诗人出现,所有理论之争,便属多余。」
     二月二日,在国家音乐厅,欣赏陈澄雄先生指挥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演出鲍元恺先生的《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风管弦乐曲》。边欣赏,边不由自主,想到夏先生这句名言,连带想起不久之前,在台北,一群作曲家与评论家之间发生的「公立乐团应否强行规定,每年演出百分之二十国人作品」之争。
     企盼精彩的国人管弦乐作品出现,相信是人同此心。二十多年来,笔者几乎听遍能听得到的大陆、台湾、香港、海外中国作曲家作品,自己也写过多首管弦乐曲和一些乐评文字。论作品和注释的意境功力,动人心弦,恰到好处,「说人话不说鬼话」,以这一场居首。那种精彩,很难用文字来形容,详细分析又嫌累赘,只能写下当时涌出的零星意念:
     「金庸的小说、余秋雨的散文、鲍元恺的管弦乐曲——五百年后,时人谈起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首先想到这几个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与他们同代,何其幸运!」
     「黄自、冼星海、马思聪、江文也等的管弦乐曲,都是战场先锋,大厦基石,好像都是为鲍元恺这部作品鸣锣开道,铺沙垫土。」
     「佛教因有慧能、苏东坡而不再是外来宗教。管弦乐因有《炎黄风情》而不再是西乐」……
     据闻省交的团员在演奏这部作品时,不但没有边奏边骂,反而是「从耳朵到嘴唇,从指尖到脚底,都像在喝XO」。听过陈澄雄先生指挥的音乐会多次,笔者敢说,只有这一场,他才完全达到「乐人合一」、「得意忘形」,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去跟任何西方指挥名家较量武功。
     一花独放,不是春天。如果台湾作曲家,能出几个鲍元恺;中国指挥家,能出几个陈澄雄,何愁没有乐团愿奏国人作品?何惧乐评家跟作曲家过不去?何须用立法来强逼冤家结亲?
     我期盼,深切地期盼。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9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好贴!把融汇到华夏子孙血脉中的经典民歌与富于表现力的交响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民歌的丰厚底蕴与情调愈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此对人的心灵的抚慰与震撼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在北方寒冷的春夜,我几乎是含着眼泪听完这一首首撼人心魄的曲子。真得好感谢重阳友的良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3-9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这个贴子最后由采桑子·重阳在 2004/03/09 08:42am 第 1 次编辑]

感谢这位朋友的欣赏!说实话,采桑子此时确有如遇知音之感。
贴了许久,少人光顾,更无回应。恐怕阅贴之人多以为该贴乃那些耳熟能详的民歌,仅此而已,实则谬矣!
再次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9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优美熟悉的旋律,亲切感人。谢谢楼主的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9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下面引用由一星飞鹭白2004/03/09 00:24am 发表的内容:
好贴!把融汇到华夏子孙血脉中的经典民歌与富于表现力的交响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民歌的丰厚底蕴与情调愈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此对人的心灵的抚慰与震撼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在北方寒冷的春夜,我几乎是含着眼 ...
深有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9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喜欢采桑子·重阳每张帖中显出的大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9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果然是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9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谢谢采桑子带来的精彩推荐,大气豪迈的炎黄风情再现。感受中汉民族交融的管弦描绘出的感人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1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帖子好,编辑得也很好,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晕 本来要多看几贴的 被这个贴子“耽误”了1个多小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2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采桑子的每个帖子都属精品。
“佛教因有慧能、苏东坡而不再是外来宗教。管弦乐因有《炎黄风情》而不再是西乐”,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一堂生动的民乐课,颇有收获。谢谢采桑子·重阳的辛勤劳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这个贴子最后由tyw在 2004/03/24 08:04pm 第 1 次编辑]

好东西,超级享受,楼主能提供下载地址吗,想抓下来细细品了拉,哈哈
我有"流淌的歌声"15集,88M,找不到地方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3-24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这个贴子最后由采桑子·重阳在 2004/03/25 08:56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tyw2004/03/24 07:41pm 发表的内容:
好东西,超级享受,楼主能提供下载地址吗,想抓下来细细品了拉,哈哈
每首歌的标题即是下载链接地址,试试就知道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4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只要是桑子兄的贴就顶一下
回贴也是一种礼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3-2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下面引用由丝空竹2004/03/24 09:03pm 发表的内容:
只要是桑子兄的贴就顶一下
回贴也是一种礼节~~
谢谢! 桑子姐~~~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那个地址只好在线听啊
mms://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1.wma
我把mms换成http://202.102.9.111/song/b/bHRP7176201.wma,又找不到了拉,哈哈,请再指点一下,谢谢
哈哈,流淌的歌声15集在大家帮助下,终于找到地方下蛋了拉
http://tyw.ys168.com/index.aspx?user=11339
http://tyw1.ys168.com/index.aspx?user=11358
http://tyw2.ys168.com/index.aspx?user=1137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3-25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黄风情──中国汉族民歌主题二十四首管弦乐曲》欣赏(修编版)

mms格式流媒体文件,只可用Net Transport或StreamBox等下载工具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8 04:32 , Processed in 0.0935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