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9|回复: 3
收起左侧

佛教历史:大雄如来传 [下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12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A]http://mp3.baidu.com/r?url=http://www.shaolin.org.cn/html/html/yi/music/佛陀的微笑.ram[/RA]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18.jpg
18.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组建僧团后,常端坐千叶莲花上,向僧众弟子讲经说法。
  他所说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好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僧,佛、法、僧为佛门三宝,所谓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
戒妄言,戒饮酒食肉。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
大略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种种痛苦的现象,即所谓“苦海无边”
,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和贪欲,要想脱离痛苦,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门
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另外,释迦牟尼还主张种姓平等,他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
微木能生火,卑*一贤达。”[释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见于《阿含经》]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19.jpg
19.佛陀省父
  释迦牟尼成道后不久,曾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面的灵鹫山结茅小住,其时
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三人正跟随身边,听他说法。这时,他听说父亲净
饭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国省父不会再惹尘障,
遂带摩诃迦叶等三人回迦毗罗卫国。
  净饭王一听得悉达多王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领群
臣出城迎接。亲族百姓,也都焚香献花相迎。
  释迦牟尼返回故国后,广宣佛法,许多亲族和百姓,也争相求度。迦毗罗
卫国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个月后,净饭王病逝。释迦牟尼为他举行了火葬之礼,超度他升天,并
收拾遗骨,造塔供养,丧事完毕,仍率弟子离开故国。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0.jpg
20.重见妻儿
  释迦牟尼回迦毗罗卫国后,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携其子罗睺罗也前往恭迎。
其时罗睺罗年方七岁,聪明智慧。
  国中跪迎佛祖者即罗睺罗、耶输陀罗。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
宫理发师优波离。
  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罗睺罗、阿难、优
婆离皆修成阿罗汉果,一起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灭度后,阿难由于听法多
,记忆力强,遂诵出佛陀所讲的人生宇宙的实相真理,优婆离亦诵出佛陀为弟子
们制定的行持法规,记录下来后,就是佛氏三藏书中的经藏和律藏。
  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
比丘尼(尼僧)。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1.jpg
21.采花献佛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上光环,巍巍无量,
如日月之光,辉映四方。
  村中有一贫穷少女,为大家作佣人,她善良贤淑,敬信三宝。当时遥见佛祖,
心怀喜悦,苦于无力,不克供养,即去荒野,采集香花鲜果,供献佛陀。
  释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发大慈悲心,对她说法,并道:“一切众
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以贫*为忧,勿轻视小的施舍,以为无福。
  少女闻法后,心解佛慧,矢志随佛以离尘世诸浊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脱。释迦牟
尼度她出家,号为妙花。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2.jpg
22.佛化无恼
  舍卫国有一人,名叫无恼,身材魁悟,力超壮士,勇猛好斗,从师一婆罗门,
有一天,师父唆使他清晨执利刀出门,到中午时,若能杀够一百人,把百只指头穿
成指鬘(环状装饰物),饰之就能升天成神。
  无恼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捕兔,剑到指脱,国内之人,奔走藏匿
,不敢外出,释迦牟尼知道后,急忙赶去解难。
  这时已近中午无恼捡点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寻人不得,恐错过时间,心中
焦躁,恰逢无恼母亲,已做好午饭,怪子不归,出门来寻。无恼心智模糊,欲杀其母
,以凑指数。
  释迦牟尼赶到,遮到前面。无恼舍母追佛祖,谁知力竭追赶不上。佛祖教化他
道:“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岂能妄想成道?”无恼蓦然醒悟,掷刀道傍
,五体投地,愧悔不已。后亦随佛出家,永离邪网。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3.jpg
23.佛度猎人
  摩揭陀国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极多飞禽走兽。于是许多人操弓持弩,
大肆猎杀禽兽。
  释迦牟尼心中,众生平等,人类畜生,本无差别。某日见一猎人,射猎飞雁,群
雁惊飞,一雁中矢,哀鸣堕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护伤雁劝告猎人道:”大
雁生长川泽湖泊之间,与人无争,有什么罪恶,要受到你诛戮呢?要知道,人若杀生害
命以自济活,乃是罪孽深重的业障,若不自拔,报应将如影随形,就在目前。“
  猎人听了佛祖之言,感悟悔过,忙取药给雁治伤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祖又点
化他道:”慈悲为本不伤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猎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门五
戒,以脱苦厄。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4.jpg
24.驯服醉象
  释迦牟尼还有一堂弟,叫提婆达多,也随众出家,他骄傲狠戾,妒忌佛陀,
想争夺僧团领导权,分裂佛教,他诱惑摩揭陀国王子阿阇世杀害了崇奉释迦牟尼
的父王频婆沙罗,后来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们又假意请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头醉象,欲趁机杀踏,释迦牟尼
带领五百弟子,往城里而来。百姓恐佛被醉象伤害,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过去,
醉象却昴头甩动长鼻,直奔佛陀,释迦牟尼毫不畏惧,迎了上去,伸开五指似雄狮
怒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后来,阿阇世王觉悟,归佛忏悔。提婆达多党徒离散,众叛孤家寡人,无处容
身,气愤而死。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5.jpg
25.收比丘尼
  释迦牟尼返家省父后,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妻子耶输陀罗都先后皈依了他。
同时,有更多的妇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许多希望能加入佛教僧团,释迦牟尼也准
许了她们的请求。
  他说:“我今分众为四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凡是信奉佛教,愿意披剃出家
的,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这是出家的二众。凡是信奉佛教,不愿出家的,
男的名优婆塞,女的名为优婆夷,这是在家的二众。”
  本图即为释迦牟尼收女性弟子的情况,傍侧僧人为阿难。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乐善好施,忠诚于佛法,并能传教布道。她们为佛教的传播
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6.jpg
26.不蓄金银
  “五戒”再加上不观听歌舞,不着华鬘,不坐高广大床,过午不食,不蓄金
银财宝,即为佛教的沙弥“十戒”。
  释迦牟尼强调人生皆苦,贪爱皆是苦因,钱财是人所贪爱之物,变化无常,
终将消失。欲解脱人生痛苦,就应舍去贪爱之物,消除贪欲之贪,这才可能达到没
有痛苦的涅槃境界。
  图中倒卧地上之人,穿金戴银,广积财宝,贪得无厌,但是财宝并没有给他带
来幸福,贪欲只会使他更为痛苦而无片刻的心理安宁。因此,只有虔信佛祖,崇敬三
宝,才能登上“佛筏”,从无知,贪欲而痛苦不堪的此岸渡过生命的长河,到达智慧
的彼岸。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7.jpg
27.象猴得渡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
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
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过溪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井捕捉,刀箭杀伤
,我为避灾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
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
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8.jpg
28.普渡众生
  ①佛陀带领摩诃迦叶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尸弥罗国传教。②有一青年
名毗阇先,心地善良,当时久旱无雨,他就到旷野撒谷物喂鸟,以此向天祈雨。
③毗阇先父母年迈多病,他尽心奉养,非常孝顺。④毗阇先乐于助人,学校的
老教师脚部受伤,他热心治疗。⑤毗阇先妻子贤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⑥他好学不倦,略有积蓄,就请妻子购回书籍学习,求取真知。⑦毗阇先勤学
仁厚,常于夜半起来为饲养的牲畜加添饲料。⑧持之以恒不失善行的毗阇先为
佛陀赏识,就吩咐摩诃迦叶前往渡化他。
  毗阇先悉听了迦叶尊者种种教诲,明白了许多真谛,遂皈依了佛陀,后
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29.jpg
29.佛渡众生(二)
  ①古印度摩揭陀国某村有一少女名叫优那陀耶,她父母双亡。②她摆设一个
小摊,出售水果蔬菜等杂货,由于买卖公平,生意还不错。③后来她与同村青年结
为夫妇,婚后感情融洽。④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更增添了乐趣。⑤可
惜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
提树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⑥佛陀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
,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
“苦”中。⑦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邻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
,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⑧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陀的教诲,
决心脱离苦海。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30.jpg
30.普渡众生(三)
  ①中印度摩罗拘陀国有位妇女名叫波摩,她与丈夫虽非富有,但感情甚笃。
②每逢丈夫在田间忙碌时,波摩忙完家务,总要到田里去帮助他,他们还有两个
天真可爱的孩子。③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后,波摩在海边的树下给小儿子喂乳,
大儿子在海滩上嬉戏,心里充满幸福。④但人世间的幸福不会长久,波摩喂完幼
儿把他放在树下时,灾难已开始降临了.⑤正在田地收割庄稼的丈夫,被窜出的
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发身亡...⑥一只凶猛的兀鹫,忽然从天而降,叼起树
下的幼儿,刹那便无影无踪.⑦大海掀起了汹涌的浪涛,卷走了正在海滩的大儿
子.⑧短短的一天之内,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娇儿。她悲痛欲绝,望着正在
焚烧丈夫遗体的火焰,深感世间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诚地祈
求解脱。在佛陀的点化下,她潜心修行,勇猛精进,后来成为有名的佛门女弟子。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31.jpg
31.佛说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们这样说“以前有一国王叫勒那跋弥,他秉性善良,
体察民情,得到百姓爱戴,由于无子,他虔诚祈天帝。不久,王后就给他生
下了一个儿子,人称善事太子,太子少时十分聪慧,熟读经书,深明其义理。
  他常端坐菩提树下静思,或听僧众诵经讲道,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
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经郊外,见农夫犁田,便下车试之,随即看见了这样一件事
--耕地之时,地中的许多虫蚁被驱出;一只蛤蟆趁机饱餐虫蚁;尔后一条蛇
又吞食了蛤蟆;接着一只大雕飞来啄食了那条蛇。
  太子看后,感慨不已,心忧不乐。他一面随国师遍访名山,求学寻道,
一面劝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体恤民间疾苦。后来,当善事太子到了绀琉璃山
时,众多天女手持珠宝,奉献于他。佛陀最后说道:那时的善事太子,就是现
在的我啊!勒那跋弥国王就是现在的净饭王,那时的王后就是我母亲摩诃波耶。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32.jpg
32.双林灭度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
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
,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面,右肋着席,叠足安卧,中夜
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
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
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
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八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33.jpg
33.佛光普照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
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
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
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
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
“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如来
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定专指释迦牟尼。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34.jpg
34.生处塔
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地区)林微园中。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35.jpg
35.成道塔
在印度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善胜道场元吉树下据传,
佛陀就是在此悟道的。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36.jpg
36.转**塔
在印度波罗奈国(今瓦腊纳西城地区)古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据说,佛陀于此地第一次向阿若乔陈如等五人说法,并使他们成为第一批佛教信徒。
http://www.jcedu.org/art/sjmn/image/37.jpg
37.涅槃塔
     在拘夷那国(约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地区)力士生地秀林双树间。据传,佛祖就在此处逝世圆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12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历史:大雄如来传 [下集]

曾经在一佛塔沿塔而上,每层塔有一壁画介绍佛教故事,居然一下午慢慢细观而上,到塔顶已是夕阳落山,无心再观风景,高兴而匆忙下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13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历史:大雄如来传 [下集]

“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岂能妄想成道?”
这样的反诘让人顿悟吗?若是个愚钝的人呢?我常常想,人的佛性大小和什么有关,与知识,阅历,行为,追求无关,有时候很羡慕那些成佛的人。我还是相信不懈地追求的,日有所思,常有所想,然后就有了顿悟。
反管佛陀自己,也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13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历史:大雄如来传 [下集]

善事善念必须坚持,我想到数字的可怜了。当日佛陀“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似乎光大佛门的还是两千多年来的众多佛教徒。甘于受苦,精进佛理,对于整个社会的风俗观念都有积极作用。
想到邪教的可卑了,蚍蜉撼树,可笑之极。
然后又想到做一个好人,做好事了。雷锋精神一直是我的追求,不知大家如何看法?——可能很幼稚,但确实也是很难坚持的一件事。尽力而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04:32 , Processed in 0.0754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