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地风物]巧夺天工说苏绣
[这个贴子最后由淡月咏梅在 2006/04/28 05:23pm 第 1 次编辑]
[color=#008000]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苏绣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素以精细雅洁弛名中外,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宾。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 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 《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 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 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
苏绣按针法分为:乱针绣,平绣两类
按观感分为:单面绣,双面绣两类
按用途分为:人物肖像、山水风景、花卉、动物
按品质分为:
精品刺绣(以人物肖像为高级刺绣及高档风景刺绣)
中档刺绣(以乱针为主,精品人物类和风景类)
普通刺绣(普通刺绣与低档刺绣)
清代,由于丝绸产品的贵族化,丝织工艺基本放弃了印染,并把重点集中在了织绣上。清代的宫廷服饰大部分均用刺绣加以装饰。清代刺绣运用之广、针法之妙、绣工之精巧,为历代所不及。这与当时商品绣生产的大力发展是分不开的,各地民间绣品已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格。在这些地方绣中,最著名的是以苏州、广州、长沙、成都为集散中心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中国的“四大名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的代表性绣品,它承袭了宋、明的传统绣技,且深受明代顾绣的影响。苏绣的题材极为广泛,有花鸟、书法、人物、山水等,尤以写生花鸟画为粉本,根据国画画稿作绣本,所绣之作多为欣赏品。苏绣的绣法多达40余种,比较常见的有齐针、套针、乱针、施针、接针、滚针、散套、虚实针等,变化无穷,各具特色。如为表现国画中的晕色效果,多采用套针,让丝线在套接时不露出针脚,自然晕色过渡,晕色时的色差非常小,套接非常细,故苏绣以精细雅洁而著称于世。苏绣的技法可以概况为平、光、齐、和、顺、细、密、匀八个字。
苏绣创始人沈寿(1874~1921年)的作品《意大利皇后丽娜肖像》曾在意大利都朗世界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一时间饮誉海内外。由她口述,民国时期的民族实业家张謇亲自记录、整理成的《雪宦绣谱》,是其在刺绣技术方面的一些特技,已成为苏绣经验的总结。
粤绣,又称广绣,是以广州一带地区为中心产地的绣品。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大红大绿而著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所用题材比较固定,多为杂花百鸟。主要作品多是高大的镜屏或挂屏等欣赏品,也有荷包等小件实用品。粤绣的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它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精华发展而成的。特点是劈丝细而胜于发丝,无毛而有绒面,故擅长绣绒面花纹,真实感强,又称“羊毛绒绣”,特别是绣狮虎等形象,威武雄健。其中尤以虎类作品最为多见。
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一种历史悠久、传统的地方刺绣系列,在西汉时已有记载,那时叫作“川绣”。它以彩丝和软缎为主要原料,技艺严谨精密,构图简洁,讲究针法,针脚整齐,虚实合度,变化丰富。针法以套针为主,并有斜滚针、旋针等新技法,增强绣品立体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绣制品多为被面、枕套、衣服及画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