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02|回复: 3
收起左侧

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5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lingling在 2004/01/15 09:25pm 第 4 次编辑]

             河南古代文化之光-------陈列展览
 该陈列布置在主展馆1、2层7个展厅内,总面积3200多平方米,是河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大型基本陈列。展览按照河南古代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等部分组成。充分利用河南的文物优势,集石器、陶瓷器、青铜器、石刻砖雕、三彩、铁器、金银器等精美文物800余件,辅之以景观、模型沙盘、图表、电脑咨询等手段,突出反映河南的古代文化成就及重要出土文物,再现河南古代史上最辉煌之业绩。

                文明曙光-------原始时期

洞穴岁月——                          
河南旧石器时代遗物的展示。           
黄河拓荒——
裴李岗原始农业村落的复原、遗物的展示。
原始宗教和艺术——         
表现河南新石器时期各种类型的彩陶、以及宗教用具、乐器等。
从穴居到城邦——
早期城邦与城市设施的表现。

                白衣彩陶钵  仰韶文化
                 
                    三代辉煌——夏商周时期

定鼎中原——
偃师二里头夏商之际、郑州商代早期的铜器与陶器,以及夏王朝宫殿模型。
甲骨载史——
安阳小屯出土甲骨刻辞精品的展示。
瓷器发端——
商周原始瓷器的展示为寻找中国瓷器的发源提供了线索。
青铜文明——
权力象征、列国器物组合、青铜铸造工艺、宴乐场景复原等方面汇聚商周青铜器精品,内容丰富多彩。

                  “妇好”方斝 商代
      
                 兼容并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庄园文化——
以汉代陶明器为主体,配以画像砖,反映车骑出行、田猎、拜谒、对奕等庄园生活场景。
艺苑新风——
组合汉代乐舞百戏、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文物。
观念的交融——
用洛阳太学及石经、升仙画像与文物、佛教造像等表现汉代儒、道、佛的并存和交汇。
科技奇迹——
展示这一时期的天文、医学、冶金、陶瓷方面的成就。

                  乐舞百戏群俑  汉代

                 盛世荣华——隋唐时期

隋唐东都——
洛阳城模型配以洛阳出土的与建筑、宫廷有关的文物。以胡商俑和驼俑群,反映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
帝国神韵——
展示各类三彩和绘彩的人物俑和驼、马俑。
白瓷与三彩——
反映隋唐时期陶瓷业的发展过程。
佛教兴盛——
以唐代的佛教造像为主展线。

               三彩镇墓兽 唐代
                   余光明媚——宋金元时期

东京梦华——
以宋代开封城模型和清明上河图再现宋都的规模和市风。
瓷业中心——
通过宋代汝瓷、钧瓷等名瓷展现,说明河南当时作为瓷业中心的地位。
戏曲沃土——
大量与戏曲有关的文物说明了宋代戏曲艺术的繁荣。
科技星光——
以大体量的模型表现宋代的天文、建筑与四大发明的成就。

                  瓷枕 宋代
                 河南古代石刻艺术

 汇聚河南全省石刻精品,将汉代画像石刻、陵墓碑刻和碑志书法三部分有序排列;把各类佛教造像按时代展示,使观众对佛教传入中国后艺术风格的演变有一个系统形象的了解。其中汉代画像石刻的遒劲线条与夸张神态;历代碑志的中国书法气韵;佛教造像的清奇与丰腴,
                  恐龙世界暨恐龙蛋化石

  恐龙蛋属于一类特殊的古蛋类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的自然遗产。目前,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有发现。而中国是恐龙蛋化石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已在17个省(区)有所发现。其中河南省的发现最具特色。它含蛋化石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全、时代基本可靠、原始状态保持完好、成窝性强、蛋与骨和其它门类共生,以及可供研究的中、新代界线剖面等,都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据已有的研究结果统计,已发现7科10属19种。目前我院收藏达2500多枚。具有代表性的有树枝蛋、副圆形蛋和西峡长圆柱蛋等。

                      楚国青铜艺术

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表现楚国青铜艺术的精美绝伦。
  王子午鼎的华美装饰和85字铭文,是研究楚国公卿的重要实物;云纹铜禁,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最早的铸器,五层镂空透雕,二十四只龙形怪兽的攀缘伏撑,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另有“王孙诰编钟”博大雄浑,青铜神兽诡丽奇巧,以及云纹方壶、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惊世之作,钟鸣鼎食,煌煌穆穆,都聚于这一方天地。

                                云纹铜禁
                     河南古代建筑明器
以汉代建筑明器为主,在上古地面建筑早已湮灭的今天,这些作为古代建筑模型的明器显得更加珍贵,它们直观地再现了当时建筑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技巧,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与风俗。我们以近些年出土的历代建筑明器为基础,分五个部分串连起特色性建筑明器。

高层建筑——汉代陶楼

苑囿憩所——汉代陶水榭
民舍居室——汉代陶房、宅院及附属设施

佛教建筑代表——宋元佛塔
明代三进陶宅院
                     河南古代玉器

通过对原始社会乃至明清近三千年中原 玉器精品的展示,再现了河南玉文化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古玉,占展品数量的70%,这是青铜时代的又一文化奇观。我们按古玉之大宗用途,初步分为礼玉、佩饰玉、葬玉、玩赏玉四部分。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玉铲的独山玉质与磨工、商代的大型仪仗用玉、两周时期纷繁多彩的组玉佩与各种玉饰,西汉梁王陵的金缕玉衣等等,突出了古玉作为自然精华和人文象征的两方面内蕴。

   
                     明清工艺珍品

展示明清时期各类工艺珍品。分为金银器、牙雕、漆器、珐琅器、织绣、瓷器六部分。多数是当时的宫廷用器,高雅华贵中透出浓郁的民俗特色。河南灵宝所出绘彩铜俑,再现明官府各色人物;牙雕白菜萝卜的绿叶昆虫几可乱真;青花束莲大盘、粉彩万蝠瓶,都是不可多得的明清瓷中之萃。

                                  象牙罗卜
                      【 藏品精粹 】
                      玉器
                               青玉跽坐人佩
商代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5.6厘米 宽2.8厘米

 
      青玉圆雕玉人,猴面、跽坐、双手抚膝,头上齐眉短发,上
  衣缘及臀部。颈下有孔可供系佩。玉人生动写实,代表了商晚期
  玉雕工艺的水平。
                             青玉鸟形佩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
  出土
  长10宽2.5厘米
      青玉质,体呈伏状,
  带冠短翅,尖喙圆眸,翘
  尾屈足,颈部的孔可供佩
  系。此佩采用双面双线勾
  勒,具典型商玉风格。
                               青玉虎形佩
春秋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长14.6厘米 宽4.4厘米

 
      玉质微黄,晶莹细润,虎形低首弓
  背,尾尖上卷。口与尾部各有一孔,以
  备系佩。虎身纹饰用粗细不同的阴刻线
条和剔地的隐起面处理相结合。背部磨光。其纹饰古朴,造型生动,刻工精细。
                              青玉人首蛇身饰
春秋
  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
  黄君孟墓出土
  外径3.8厘米

 
   环形,两件成对。纹饰作侧面的人首蛇身状。一件为两面阴线刻,另件一面呈阳线刻,束发
鳞身,体态略有区别。与中国传统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之阴阳说相合。应一为男性,一为女性。
                  白玉舞人佩
西汉中期
  (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
  出土
  长4.6厘米 宽2.5厘米
 
      片状白玉,双面透雕。舞人
  形态翘袖折腰,着交领系带长
  衣,细部以阴线刻出,上下各有一
  孔,以备系佩。其纹饰简洁,形象写实。是汉代玉佩之标准器。
               金缕玉衣(附鼻塞、耳塞、口含、手握)
西汉中期
  (公元前206年——24年)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
   僖山汉墓出土
   长180厘米 宽125厘米
 
      玉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
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
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铜器
                    窄流平底爵
商代早期
(公元前1590──前1300)
1974年河南新郑出土
通高14.5厘米
流至尾长19.5厘米

 
  盛酒器,其流窄长,尾尖,有加厚的唇边,流尾有一对小柱,长束腰,浅鼓腹,平底,下有三棱
锥状足,一侧有鋬,半圆形带镂孔,腹壁较薄,质朴无纹。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二
里头期的典型器物。
    此爵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所出铜爵十分相似,具有明显早期铜爵特征,是目前二里
头之外发现的唯一的早期铜爵。在二里头遗址第三、四期遗存中先后发现了十多个束腰平底爵,形态
大体分两个亚种:其一为粗矮型、二是细长型,这两种铜爵都与同时期的陶爵相近似。二里头第三四
期遗存的文化面貌接近于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放射性碳素的测定结果也表明,二里头三期遗存的绝
对年限距今是3210+90(BC1245+90)年,树轮校正年代范围为BC1590—BC1300年,正在商早期的
纪年范围内。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中国早期青铜文化出现偏晚是不争的事实。河南最早的几处冶铜
遗迹绝对年代都在距今4000年前后,还未发现成型的器物。偃师二里头和新郑出土的早商青铜器的重
要意义在于:为探索BC1600年至BC2000年之间的青铜文化面貌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起源找到了一
个坚实的立足点。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90年-1300年)
  1974年河南郑州张砦南街出土
  通高87厘米
  口长67厘米 口宽61厘米
      该鼎为多范分铸而成。口呈长方形,上立二
  次铸成的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
  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
  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
  钉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时
  代最早的大型铜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冶铸
  的宝贵资料。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
  (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45.9厘米 口长16.4厘米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
  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
  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
  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
  精品。
                     “司母辛”四足觥
商代晚期
  (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36厘米 通长46.5厘米

 
      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
  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
  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
  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精致的纹饰,盖内
  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鸟兽纹贯耳壶
春秋
  (公元前771-前476年)
  1953年河南汲县出土
  通高34厘米 口径8.9X7.6厘米
 
      壶体截面为圆角方形,有盖,束颈鼓
  腹平底,腹侧各有一兽面纹贯耳。器身以
  夔纹附地,用浮雕式工艺铸出盖四角的蛙
  纹、耳下的对虎纹以及腹部的兽面纹、凤
  鸟纹、虎、鹿等纹饰,动物塑造生趣盎
  然。
                  王子午鼎(附匕)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出土
  口径66厘米,高76厘米
 
      这是楚庄王之子、楚国令尹“王子
  午”墓中所出七件列鼎之一。鼎身为束腰
  平底状,侈耳、蹄足,口沿攀附6条龙形怪
  兽,器腹满饰半浮雕的夔纹和窃曲纹。
            内腹与盖有铭文85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
  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
              云纹铜禁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通高28.8厘米 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
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
令人叹为观止。
                      王孙诰编钟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出土
  最大钟通高120.4厘米   
  舞修52.3厘米  铣间59.7厘米

      该钟一组26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钟身呈合瓦状,舞中有柱形甬,甬下部有环带形
  旋及长方形斡。钟腔正背两面共有柱形枚36个,
  口为弧形,内壁口边有调音所致的锉磨痕迹。这
  套编钟铸铭17篇,每篇内容相同,长达117字。
  这是目前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
  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莲鹤方壶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
  通高117厘米  口长30.5厘米   口宽24.9厘米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
  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
  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
  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
  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
  重器。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
  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跽坐人漆绘铜灯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通高48.9厘米 灯盘径23.7厘米 
 
      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跽坐人偏
  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
  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烛座三个,整体髹漆尽脱。

               嵌松石云纹方豆(盛食器)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
  通高24.5厘米 口边长12.5厘米
 
      豆上有覆斗形盖,盖顶有圆形捉手,豆
  盘方斗形,以细柄支撑,下为圆牌状座。器
  身满饰红铜丝嵌错的云纹,并镶有各种形状
  的绿松石。
            绦索纹兽耳铜罍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936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
  通高30.5厘米 
  口径20.3厘米
  
  底径18.2厘米
       盛酒器,此器敛口、折
  沿、短颈、圆肩、平底,腹
  上部铸带有活环的兽耳一对,
  小兽躬身攀壁,回首翘尾。
两耳间另饰一兽形扉棱,器身布满绦索纹构成的网格,格中填满细密的羽纹,纹间许多圆涡,内中镶嵌物已脱落。
                鎏金银铜马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1974年河南偃师寇店出土
  高5.9厘米 长6.2厘米
 
      马呈立姿,昂首挺胸,张口翘尾,周身鎏以
  金银,黄白中相间线刻花纹,清新明快,小巧玲
  珑,为汉代工艺中的佳品。
                    泰始九年神兽镜
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
河南淇县出土
直径17.7厘米
   镜面圆形,球形钮,钮外浮雕环
绕式神兽,结迦座仙人,外有钤印式
铭文:“泰始九年 三月七日 张氏作
青 同(铜)竟(镜)□大 工青且明
泰九年作 明如日月 光上有东 王父
泰□ 西王母□ 食□天寿 如金石位
至三公世 世公侯王”云云,每印四
字,计64字。
                    骑马狩猎纹镜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63年河南省扶沟县出土
  直径28厘米
     镜为八角菱花形,器表光泽呈
  水银沁色,高圆钮,钮周围饰的座
  山峰间以大树,主题图案为四骑士
  张弓持矛追逐熊、兔、鹿和野猪,
  边沿饰花草、蝴蝶一周。

                     “父乙”角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

    1986年河南省信阳浉河港出土
    角为饮酒器。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 ,圜底, 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 册”。
    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加之这件父乙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均佳,显代得弥足珍贵。
                      鸭形盉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771年)
通高25.2厘米 长31.8厘米
1988年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盉与
   爵配套可以盛酒,与盘配套亦可盛水。鸭形盉以鸭腹为器身,背部开口,上面加盖,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当流,鸭尾作鋬, 鋬上站立一小铜人,以其手足将器身与器盖巧妙地连为一体。盖沿与口下饰长尾凤鸟纹一周。盖内有阴刻铭文43字,笔画均匀,字迹清晰。铭文记述应国使者“匍”到氐这个地方探访邢国的国君邢公,邢公派一名叫的官员会见了他,并赠送给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盉,以作纪念。   

    该盉构思巧妙,造型优美,之所以设计为鸭形事出有因。它是根据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所制造,像匍这种卿大夫一级的贵族,只能用鸭、鹅之类造型的器物。由此可见这件鸭形盉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亦是研究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物资料。
                        虎纹三足壶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18.5厘米 口径7.5厘米 腹径16.8厘米

1978年河南省固始侯古堆出土
    小口直领,平肩鼓腹,下有三足。盖顶中央有一环,其外有圆涡纹,肩部有对称的双耳,器盖周边及肩部刻有带状回纹,腹为对称的斗虎纹。
    这种器形为北方周墓中所罕见,具有浓厚的南方特色。虎纹为阴刻而成,细致精巧,构图自然生动。在古始侯古堆发现的这座楚墓及其陪葬坑中还出土了一些有铭铜器,据考证,墓主人可能是宋景公的妹妹。
                     神  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高48厘米

1990年河南省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
    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张口吐舌,牙齿犀利。龙首上附六条蛇形龙。脊背上有有一方座,座上有一神兽也为龙首,口衔一条龙,龙 首。通身饰动物纹和云纹,满嵌绿松石。
    此神兽形象诡谲,制作精美,绿松石镶嵌精细,绿石莹莹,极为美观,实属罕见之物。对于它的用途,学术界尚有分 ,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悬鼓用的鼓架,有的认为是编磬架。
                     鸳 鸯 卧 莲 镜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直径30.9厘米
河南省光山砖桥出土
    葵花形,圆形钮,四周有八组莲纹,其中有四组在莲篷上各卧鸳鸯一对,与另四组含苞欲方的莲蕾相间而饰。其间以莲纹补白。镜缘亦饰莲纹。
    《易经》载:“鸳鸯,匹鸟也,有成对生活的习性,成为爱情忠不渝的象征。莲,历来被人们视为高洁之物,相偎依的鸳鸯卧于莲蕾之上,其万意更为深刻。
                   饕 餮 纹 钺
商代(约公前17世纪——前11世纪)
通长17厘米 宽15厘米

1954年河南省郑州人民公园出土
    钺前有弧形刀,两角外侈,身内缩,平肩,内扁宽,肩下两侧各有一长条形穿。钺中部铸一饕餮,双耳外耸,圆目突起,镂空的大嘴中兽牙交错,甚为狞厉。
                    “祖辛”卣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5.5厘米 口径9~10厘米

    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
    口与盖子母扣合,鼓腹,圈足。盖上有菌状钮,盖及器身出扉棱四条。整个器物以云雷纹为地,饰 纹或鸟纹。上腹部有竖瓦纹,提梁两端饰兽头。盖内及器底均铸 “祖辛” 二字铭文。
    庄重的造型配以华丽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充满浓重奇诡之感。其提梁两端怪异夸张的兽头将装饰代得更为凝重肃穆,下腹部高浮雕的鸟眦目凝视,加强了神秘威严的装饰气氛。
                  五 凤 熏 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
    直径21.5厘米 通高20厘米

    1989年河南省焦作嘉禾屯窖出土
    盘为平底,三只小乳足。大凤双爪铆在盘上, 首引颈,口衔圆球,振翅挺胸,阔翅上翘,胸前与双翅上均有阴刻羽状纹饰。翅、腹连接外用穿定连接,可自有张合。尾翅均有弧形与长方形小镂孔。胸前、双翅和尾部另饰四只雏风。
    熏炉是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该器物构思新颖,造型奇特,风形象生动逼真,姿态矫健奋,集实用观赏于一体,为汉代铜器上乘之作。《纬书集成 .乐叶图征》载:“五凤皆五色,为瑞者一,为孽者四。”当盛世倡明时则凤凰降。这一熏炉中所表现的五凤,大者应为端,象征着吉祥如意,天下太平。
                       化石


树枝蛋

副圆形蛋
西峡长圆柱蛋
                       陶器
                    彩陶双连壶
仰韶文化
  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出土
  高20厘米
 
      以泥质红陶做成两壶并连状。连腹处
  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于橄榄形,通体
  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
                     彩绘陶鼎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通高24厘米  口径22厘米

       灰陶轮制,子母口上承覆钵形盖,平底下附扁柱状
  足,通体以灰、红、白三种色彩绘三角纹、弦纹、圆点
  纹。色彩艳丽如新。
                       彩绘陶甗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通高37厘米 口径34厘米
 
    泥质灰陶,以上甑下鼎组合而成,甑底布满圆形箅孔。
通体绘红彩三角纹。其间以黄、白彩填饰珍珠纹。
                      红绿釉桃都树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69年河南省济源市泗涧沟出土
  高63厘米

       红陶胎。全器由桃都山形树座、树干、树枝三部分组合而成,树干顶端
  有蹲熊、天鸡,周匝长三层树枝,枝叉上攀附猿猴、栖息乌鸦,树座表面塑有
  裸体人、羽人、奔獐、飞蝉等。通体饰红绿釉。
                    绿釉陶六博俑
东汉(公元25──220年)
  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出土
  通高24厘米 长28厘米 宽19厘米
 
      红陶胎,底座与俑分模制作。座之两
  侧跽坐两俑对博,中间置一长方形盘局,
  其一边置六根长箸,另一边置方形博局,
  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两枚
  圆“鱼”。博局与俑皆施绿釉。
                     黄釉舞乐扁壶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高20厘米 宽16.5厘米 口径6厘米
 
      白色胎质,通体施褐黄色釉。体扁
  圆,形如皮囊。壶身两面似为同模印出的
  “胡腾舞”图案。乐舞者的形貌、着装均
  为胡人形象。
                  三彩马和牵马俑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31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马高72厘米
  俑高63厘米
 
      马剪鬃缚尾,口角悬镳,背具
  桥鞍。牵马俑高鼻深目,头戴毡
  帽,身着圆领交襟右衽袍,腰系行
  囊,下穿窄裤,足穿尖头靴,双手
  握拳,作执缰牵马状。
                    三彩武士俑
唐代(公元618──907年)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通高88厘米
 
      俑戴盔,穿甲,腰束绳形粗带,围项护,两肩有覆膊,甲附双护胸
  及护心,下着条纹小口裤,足蹬尖头靴,左手叉腰,右手原持有兵器,
  立于方形座上。俑身及座施黄、绿、白三色釉。
                      杂剧舞蹈砖俑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973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出土
  高40厘米
 
      以泥质灰陶塑成。头戴荷叶笠帽,耳后有双瓣垂
  髻,身穿方领窄袖长袍,左胯系如意形垂饰,四肢作舞
  蹈表演状。
                     扛牌人物雕砖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1973年河南省焦作市西冯封出土
  高33.5厘米
 
      以泥质灰陶塑成,作扛牌疾走状。俑髡发,
  耳后有两个掏环髻,绦带束蝴蝶结,身着窄袖
  袒胸长袍,足蹬袜履。

                      陶庄园
西汉(公元前206年——24年)
  1981年河南省淮阳
  于庄汉墓出土
  长130厘米 宽114厘米
 
    庄园由田园和宅第两部分组成。宅第为三进院落,布有悬山顶、四阿顶建筑,高低参差,错落
有致,内设伎乐俑、仆侍俑及生活器皿一应俱全。宅旁连以水旱农田、水井、沟洫等,前墙上绘有
主仆生活图(已脱彩)。
                   绿釉陶望楼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张湾汉墓出土
  高130厘米
   
      红陶绿釉。下为方形池塘,塘内有龟、鱼、鸭浮
    游。池垣上有吹奏、迎宾、执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
    三层方形望楼,第一层门内正坐一俑,第二、三层平
    台上各有吹奏俑2、执弩俑2、立俑1,四阿式楼顶正中
    立一朱雀。
                      绿釉陶水榭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64年河南省淅川县出土
  高45厘米 水池口径40厘米
 
        红陶胎,通体施绿釉。水池与亭榭连体制作。水
    池呈圆形,埂上塑有羊、奔鹿、鹅、鸡和武士俑二
    人、吹奏俑三人,池内有鹅、鸭、龟、鱼等动物和梭
    形小舟,舟内置篙和桨。池中矗立由四根扁柱支撑的
    四阿重层式亭榭,其正门外架一小桥通向池岸,桥边有
    二人恭立,亭内有一人袖手端坐。
                       三彩舍利塔
北宋(公元961年——1127年)
    1966年河南省密县法海寺塔基出土
    高98.5厘米 基边长30.5厘米
 
        塔形为方形密檐式,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为
    叠涩须弥座,其上饰间柱、角柱、宝塔、伏鹿、仰莲、宝莲、麒
    麟、天王、力士等图案。一层四壁开门,门内有四尊坐佛。二层檐
    下置一 “咸平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记施主仇训”匾牌。通体施红、
    绿、白三彩釉,光彩夺目。
                     彩绘三进陶院落
明代 (公元1368年——1644年)
  河南郏县出土
  长149厘米  宽89厘米  高60厘米

       建筑群由一座牌坊和三进院落组成。五脊歇山式牌坊与大门之间分列骑马俑二排。院门外有八字墙,门内有影壁,三进院以中轴对称列出九座悬山式平房,一座堂楼,四个前后串通的门与围墙。前院左角置陶轿,后院左厢置灶,左角有磨、杵臼、猪羊等,院内分立男俑17个,女俑10个。这套宅院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的真实写照。
                    双鸟怪兽彩绘陶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5年)|
    高45厘米宽25厘米l

    河南省荣阳北部乡牛口峪出土
    壶头为蒜头状,壶体正面高浮雕一呈坐姿的怪兽。怪兽面部肥胖,两眼凸起,鼻|子高大,嘴大张露出四齿,脖子短粗。身呈人体状,着衣捋袖,裤腿亦捋至膝盖。手|脚均为鹰爪。双手抱一鱼。壶两侧上下各塑二鸟,鸟首相背,长尾下垂与下部鸟首相接。通体用红、白、浅蓝彩绘。壶身背面平坦,原有彩绘现已脱落。双鸟怪兽彩绘陶壶,造型别致,浮雕画面形象生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这种形象可能与远古神话传说有关。
                    彩 绘 陶 鸭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0年)
    通高30厘米长34厘米

    1954年河南省郑州二里岗战国基出土
    陶鸭昂首张嘴,两翅作月芽形,尾部平直,双足呈扇形直立。双翅、尾部及双|足皆有榫头与腹部连接,可自由拆装。眼涂黄彩,口腔、下腹、双足涂红彩,羽毛以黑白相间涂染。
    夏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地将艺术创造的才能投向青铜器的制作上,而忽视陶器制作。这件陶鸭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为数不多的精美陶艺之一。它的头与身部采用写实表现手法,而衔接上的双翅、尾与双足则省去细节采用了几何形的抽象表现手法。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形成了简与繁的对比,使陶鸭引颈鸣叫的主题更加突出。
                        瓷器
                       青釉瓷尊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954年河南省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高25.6厘米 口径21.4厘米
 
      此器以高岭土烧制而成,通体施稀薄
  的淡黄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是目前
  所见的最早的瓷器之一。
                     青釉刻花六系瓷罐
北齐武平七年(公元576年)
  1958年河南省濮阳县李云墓出土
  高28.5厘米 口径18.5厘米
 
      肩附六系(两横系四竖系),系之间
  以圆规刻划圆圈、花瓣纹。腹部刻有三周
  弦纹带和鸭、树及斜线三角纹。此罐胎质
  坚硬,内外施釉,内满釉外半釉,釉质清澈
  明亮。
                    白釉绿彩长颈瓷瓶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
  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高2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厘米
 
      侈口,细长颈,鼓腹,浅圈足。通体施微泛淡黄色
  的白釉,腹之一侧挂翠绿色彩带。釉质细腻明亮,是目
  前发现的最早的白瓷器和加彩瓷器。白瓷和加彩瓷的产
  生,改变了以往的单一色调,为以后的彩瓷产生奠定了
  基础。
                  白釉黑彩瓷侍吏俑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72厘米
 
      俑束发戴冠,双手按剑立于覆莲座上。通体施白釉绘黑彩。在中
  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白釉黑彩瓷器便滥觞于此。
                  白釉黑彩瓷人面镇墓兽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9厘米
 
      此兽人面兽身,昂首挺胸,项背附戟,面部狰狞,肩部有
  刻划的花翼。通体施白釉,唯面部间绘黑彩。
                 白釉瓷围棋盘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4厘米、边长10×10厘米

    盘呈正方形,其上纵横各刻19道直线,共计361个交叉点,中央和四角分别刻出天元和角星。
盘面及四侧施白釉。这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19道围棋盘。
                      白釉瓷武士俑
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
高73厘米
  俑站立于覆莲座上,头戴盔,身着甲,左手似原执兵器。通体施白
釉,釉厚处略呈青色,正表明了白瓷源于青瓷的渊源关系。
                       钧窑天兰釉瓷炉
北宋(公元961年——1134年)
  1963年河南省禹县出土
  高13、口径14.3厘米
  炉之内外均施天兰色釉,炉内有对称
  的三块未施釉,乃其内套烧小件器物所致。
  釉质晶莹,釉色纯正。
                    白釉剔花梅瓶
北宋(公元961年——1134年)
  河南省汤阴县出土
  高34、口径6、腹围65厘米

       体略呈橄榄形,腹部饰剔花缠枝牡丹纹,肩部与腹下部   
  刻菊瓣纹。花纹处施白釉,余皆露褐色胎质。所谓剔花,乃   
  是将花纹以外的地子剔掉,使得花纹装饰更为醒目,常见有
  白釉剔花和酱釉剔花两种。在宋代磁州窑系中,以河南修武
  当阳峪窑的剔花工艺最为精湛。
                    钧窑玫瑰紫葵花盘
宋代(公元961年——1134年)
  高3.3厘米 口径19.5厘米 足径8厘米

       板沿、葵花口、浅腹、圈足。盘内外施青灰
  釉,釉面布满开片,并有大片的玫瑰紫彩斑,此乃以
  久负盛名的钧窑窑变工艺烧制而成。
                       石刻
                       袁安碑
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
  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
  残高139厘米 宽73厘米 厚21厘米

 碑中有穿,碑文为小篆体,计十行139字。碑文中所记司
  徒公袁安其人其事,与《后汉书 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
                       石辟邪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出土
    高130厘米 长150厘米

   辟邪为陵前仪仗石雕,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此兽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岩石块雕凿而成,
形如虎似狮,态极凶猛,体魄健壮。   
                        刘根造像碑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清代光绪年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   长144厘米 高37.5厘米 厚14厘米

      此碑中部线刻释迦说法图,左右分别刻造像题名和题记。题名中的侯刚、乞伏宝等人于《魏书》有传。
                         其他
                        石磨盘、磨棒
裴李岗文化
  1978年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
  盘长68厘米 前宽37.5厘米 高6厘米
  棒长58厘米

     七千多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黄砂岩质,琢制。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矮柱
足。磨棒近圆柱体,中间略细,两端略粗,盖碾磨日久所致。

                     刻辞卜骨1
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20.5厘米 宽8厘米

       出组卜辞。牛肩胛骨材质,背面有钻、凿、灼,正面
  刻贞人出的占卜记录。占卜内容是:贞问癸卯至癸巳这
  两个月内有无凶事。
                      刻辞卜骨2
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13.5厘米 宽4.5厘米

   黄组卜辞。牛肋骨材质,背面有凿、灼,正面刻贞人斥的占卜记
    录。占卜内容是:在四月辛酉日,贞人斥分别在阜□和阜兆两地贞问,
    王举行岁祭和柰祭,有无灾凶。
                      银空首布
春秋(公元前771-前476年)
  1974年8月河南扶沟县古城村窖藏出土
  长10.5厘米 宽6厘米 重134.1克
 
      长方铲形,銎部为椭圆形内空,两肩各有一倒刺,平
  足。这件空首布的出土,证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曾使用银质
  货币。从而将我国使用银币的历史提前了几百年。其形制
  源自中原周、晋、郑等国铸行的空首弧足铜布,同时又保
  留了楚国货币平足无文的特征,表明楚国不仅使用金爰与
  铜贝,同时也铸行布币,该布币的出土,对研究中国使用
  贵金属造币及楚国的币制和度量衡,都是重要的实物依据。
                      盘龙石砚
汉代延熹三年(公元160年)
  1978年出土于河南濮阳南乐
  县宋耿乐村一号汉墓
  通高12.8厘米 直径32厘米

     细腻坚硬的棕褐色石质,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成。砚盖以浮雕法雕出六条相互纠缠的飞龙,
龙头向心共戏一珠于盖中。宝珠形的盖钮上阴刻一个隶字“君”。砚面平滑并有明显墨迹,周边阴
刻隶书42字“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史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
启为,研直二千。”砚座底部下弧,有等距离三兽足以承砚体。   
                     武则天除罪金简
唐代(公元700年)
    1982年5月登封县峻极峰北侧采集
    长36.2厘米  宽8厘米  重223.5克
 
        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是武则天在久视元
    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谴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
    除罪消灾。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为研究武则天在嵩山的活动提
    供了实物资料。
    “大周国主武()照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
    通,迄三官九府除武()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
    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华夏古乐器

灰陶埙:商代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埙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这种埙以出自安阳殷墟的陶埙为蓝本。古书曾记:“伏羲氏灼土为埙”,说明这种陶土烧制的乐器出现在三皇五帝那遥远的年代。这里介绍的埙呈倒置的螺形,顶端有一圆形吹口,为五音孔埙,近低处一面有倒品字形音孔3个,另一方面有左右对称的音孔2个,一大一小,形制相同,均作平底,经测音,可发11个音,从测音结果看,可以吹出七声音阶,已有若干音阶与调式,制造也已趋向规格化,可能已有标准音或绝对音高的概念。音色苍凉忧郁,如泣如诉。 这种中国特有的闭口气振乐器,保存了一个古老的音响世界,引导人们走入一个苍茫悲怆的意境之中。

木瑟:春秋 固始县侯古堆出土
瑟是古史记载中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它有二十五根弦,是根据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瑟复制而成的,瑟码很低,由两排组成,演奏时左右手交替配合,汉画像砖上的弹瑟场景也说明了这一点,瑟可以在不变色码的情况下转多个音调,十分方便。高音区清脆、中音区明亮、低音区浑厚,饱满是瑟的特征之一,瑟音域宽广,可独奏、合奏。 早在上古时期就流传着许多擅长鼓瑟吹笙的音乐家,孔子从卫国师襄学琴,郑国师文如痴如醉膜拜瑟前,魏师旷,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古人言:“伏羲作瑟、伏羲作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一位造乐之神。“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今日宾朋满座,琴瑟的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王孙诰编钟 春秋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商周贵族宫庭中的祭典与宴乐都离不开钟磬这类礼乐“重器”,并以其数量多少和形制的大小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这种青铜打击乐器,从三千年前的夏王朝的铜铃开始,到商代的铜铙、西周的鎛钟,东周的各类编钟,形制越来越复杂,编列越来越大。
    编钟是先奏时期的宫廷乐器,它也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王孙诰编钟共26枚角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气势磅礴的辉煌钟声,将我们带入二千五百年前楚王神秘的庙堂之上。王孙诰编钟为双音编钟,一个编钟以正鼓部和侧鼓部可以同时敲出一个非常和谐的三度音程,,其音域可跨越四个半八度,到明代的十二平均律由朱载土育王子提出时,其律制在春秋时期已十分广泛地应用于实践之中了, 王孙诰编钟的出土即是明证,它集中体现了皇室威严、古朴、辉煌、凝重之大气。钟上有113字铭文,意谓:王孙诰作钟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父兄诸士,万年无期。


鱼形石磬:商代 安阳殷墟西区墓葬出土
  青灰色石质,扁平鱼形磬体,鱼头上部钻有孔以供系挂,其音质优美,造型独特,为中国古代石磬中原所独有的形式。

骨笛:新石器时代 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骨笛,是用鹤鸟肢骨所制,一般长20厘米,口径一厘米左右,形式固定,制作规范,骨笛一侧钻有7个形音孔,每孔间距基本相等,其中在6孔与7孔之间靠近7孔处另钻一调音小孔,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观念。经测音,可以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研究结果认为:贾湖骨笛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此外,还存在着多宫演奏的可能性。贾湖骨笛的出土,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补写,由于它的问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着再度认识的估价和必要,毫无疑问,贾湖骨笛史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中最为久远的乐器。
    距今8700年的骨笛,是用鹤鸟肢骨所制,上钻七孔。经测定,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结构,至今仍可吹奏旋律。

石排箫:春秋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以排箫演奏的远古韶乐,不仅可以招来凤鸟。也使圣人孔子闻后,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叹为尽善尽美。古人对排箫有许多溢美之辞。它的外形犹如凤鸟的羽翼,声音犹如凤鸟的吟鸣。排箫呈三角形翼状,石质,灰白色,吹口平齐,钻有十个圆孔,下部长短依次递减,中间刻一凸起的钭横带缚管,为我国最早的排箫。 河南出土的上古排箫,有骨质、石质、竹质三种。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石排箫,以整块的石料制成十三个长短不等的编管,管壁的厚度只有一毫米。这种精确的音律排列与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工,证明了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乐高超的艺术水平。
    《北堂书钞》对排箫有这样的描述:“像风翼,如风鸣,其形参差,长声肃箫”,陶注云:“其形象风之翼,十管长二尺”。故排箫又称参差、风箫。
    我馆这件石排箫管孔深度与管外长度不尽相同,管孔内径自最长管至最短管依次递减。除少数管口部残损过甚外,余管均能吹出高低不同的音调。

虎座木鼓: 战国 信阳长台关出土
上古,人们提及最多的打击乐器就是鼓。黄帝是鼓的发明者。传说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80面夔鼓齐鸣,声震千里,使蚩尤闻声丧胆。这里的虎座鼓与虎座鸟架鼓,是根据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的鼓复制而成的,鼓座为两只对尾的伏虎,通体绘黄、红、褐相间的 鳞纹与卷云纹,和虎背连接的风足鼓架上,是一个桐木制成的黑红色云纹大鼓。高大的凤鸟鼓与威风凛凛的虎座鼓,构成了仿古乐器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鼓是我国原始社会最重要的打击乐器之一。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鼓的传说,其中在皇帝与 龙逐鹿中原时进行的逐鹿之战中,鼓就是皇帝取胜的法宝之一。据载,皇帝制作的鼓,敲击起来“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遂战胜 龙,取得胜利。至春秋时期,器乐演奏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可以独奏,而且可以合奏。其中以鼓、编钟、石磬为主的“金石齐鸣”,“钟鼓之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此鼓根据长台关一号墓出土木鼓复制。鼓座为两只对尾的伏虎,其通体绘黄、红、褐相间的鳞纹与卷云纹,与虎背连结的凤足鼓架上,是一桐木制成的黑红色云纹大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5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

[这个贴子最后由榕儿在 2004/01/15 09:08pm 第 1 次编辑]

见识了一番古代文化的灿烂广博
辛苦蓝蓝了
收入精华
置顶几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

蓝姐亲亲~~~~
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4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

美伦美奂!  感觉古代人的想象力,抽象感好象比现代人更丰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6 22:24 , Processed in 0.0864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