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4|回复: 6
收起左侧

[分享]中华民族艺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6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族音乐: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 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 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 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 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 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
好来宝
    一件"好力宝"。蒙古语"联结"的意思。蒙古族传统的说唱 艺术,从口头文学发展而成。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相传已有 700多年的历史。有固定的曲调,演唱形式有三种:一是一人自 拉自唱;二是二人对唱,边歌边舞,以对答形式互相竞赛,对答如 流者获胜;三是解放后发展而来的众人合唱。内容一般有传统剧 目,民间传说,也有即景生情,随兴口编的。曲目长篇短篇均有。 唱词以四句为一小节。伴奏乐器多为马头琴、四胡。曲调豪放、 淳朴,有较多的朗诵成分,具有浓厚的草原风味。
马头琴
    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为"绰尔"。琴身木制,长约 1米。共鸣箱扁平而呈梯型。以马皮或羊皮蒙面,面上绘有图案。 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各安一弦轴,拉弓以藤条(或竹、木竿)与马 尾做成,琴弦为柬根数不等的马尾。演奏时,以马尾弓纳两弦间 拉奏。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独奏和伴奏均可。有多种定弦法, 一般按四度、五度定弦。音色圆阔,低回宛转,音量较弱,悠扬动 听。可奏双音和泛音,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 传说从前有一个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头骨 为桶,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的模样雕 刻了一个马头,以此而得名。
朝鲜族长鼓
    打击乐器。亦称"杖鼓"。流行于东北三省的朝鲜族地区。长 约70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中段细实,两端粗空,鼓面蒙 皮,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挂 在胸前或放在木架上,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另一面。两 手节奏交错,变化多端。常用于伴奏歌舞或用于乐器合奏。我国 瑶族也使用长鼓作为打击乐器。
枷椰琴
    朝鲜族民间弹拨乐器。"恤椰"二宇,是起源地的地名。相传 6世纪时,已流传于朝鲜新罗南方的恤邯国。外形似等,原有雅 乐与俗乐琴两种。雅乐琴琴身杨木制,长约177厘米,阔约33厘 米,张12弦(也有13根的),每弦有一音柱(即琴鸦,用以调整音 高)。俗乐琴约始于朝鲜李朝时代,现代形制长约152厘米,阔约 17~21厘米,亦张12弦。定弦不统一,一般由5声音阶定音。音 域达两个8度还多。由于有底板而形成琴的共鸣箱,显著地增强 了琴的音量,音色淳厚,清幽。演奏时一头置于膝上,另一头倾斜 着地,右手拨弦,左手取音。常用于独奏和歌唱伴奏。经改革,弦 已增至18根,比原来音邦宽,音量大。琴弦采用螺丝固定,改变 了靠活动码子调整音弦的古老方法。
细单集(xiepili)
    朝鲜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用细竹管制成, 长约25厘米,开有八个按音孔(前7后1),哨长4厘米,双簧。 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它的装饰性颤音具有朝鲜族音乐 的特色。
草高:朝鲜族打击乐器,朝鲜语称"草高",意即小鼓。流行于延边 朝鲜族自治州等地。形制小巧,扁圆形木制鼓框,涂以红漆,两面 蒙皮,直径25厘米左右。鼓框底部有木把,左手握把,右手执有 头的木质鼓糙击奏。褪下系黄、蓝、红等彩色绸带。多用于《农乐 舞》及其他歌舞表演,由妇女击奏。
朝鲜族民歌
    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 浓郁的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 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以《道拉基》、《嘱嘿 呀》等民歌最为著名。
达甫
    亦称手鼓,也有译为“达卜”的。是维吾尔族的击乐器,有大 小数种。一般鼓面直径约40厘米左右。制法是在圆木框的一边 蒙以羊皮、驴皮,解放前多以蠕皮蒙面。框内环列小铜圈,音色清 脆响亮。演奏时,用手执鼓边,双手指交替拍击鼓面,发出不同的 "咯"、"啮"之声,又可发出"沙沙"声响。达甫是维吾尔族歌舞中 的重要乐器,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
  达甫也是塔吉克族喜爱的击乐器。传说古代一塔吉克族姑 娘因救情人而制作。类似维吾尔族的达甫,但形制、材料、音色均 不同。一般以筛子边框蒙以狼皮或马、牛、驴皮制成,直径一般为 45厘米左右,宽8·5厘米左右。也有在框架上部及两侧正中装 以小铁擦。框厚,鼓面大,音色低沉浑厚,配以铁擦声更为锤铺有 力。几乎全由女子演奏,有多种达甫乐曲。
东不拉
    亦称"冬不拉"。哈萨克族拨弦乐器。红松木或哗木制成。琴 箱呈半梨形,分平底和凸底两种,琴杆细而长,上有用丝弦缠的 品位8~12个,张二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奏。音量较弱, 音色优美。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和合奏。
"花儿与少年"
    是一首根据回族民歌改编的各曲。其实,"花儿"和"少年"都 是回族民歌的名称,又且护野曲子"、"山歌子"。流行于甘肃、青 海、宁夏等省(区)的回、东乡、撒拉、土、保安、汉等民族申,因唱 歌时男方称女方"花儿",女方称男方"少年"而得名,花儿一名用 得较多。"花儿"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说由元曲演变而来。一般 回避长辈,只能在田间、山野演唱。音域宽广,曲调高亢舒展,即 兴编词。语言朴实,比喻自如,生动幽默。有独唱、对唱、联唱三 种形式。内容分抒情、叙事、写景,唱天文、地理、历史、家庭生活, 尤其爱用花比喻倾诉爱情。按地区分为河涅花儿,挑眠花儿,陇 中花儿三种。
□弦
    吹奏乐器,亦称"响筏"、口琴、口簧等。流行于我国西南的拉 枯、低、傈僳、哈尼、景颇、彝、怒、羌、纳西、傣等族;中南的苗、瑶 等族;东南的黎、高山等族;西北的柯尔克孜、回,撒拉、藏、锡伯 等族;东北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是一种口吹小 乐器,由于流行地区广泛,民族不同,名称也不相同。例如彝、傣、 纳西、怒等族称"口弦";柯尔克孜族称"奥孜考姆兹";锡伯族称 "玛肯";赫哲族称"空康吉";宁夏回族则称"口口"和"口衔子"。 南方和北方的口弦,形制不同。有的用两根竹片相连在一起,有 的外面还有藏放竹片的小竹筒,周围刻有图案,或缠有多种彩色 丝线。演奏时,手弹簧牙尖,以气振颤簧牙发音。北方口弦多用 金属片制成,长约z寸,宽仅s分。其形如钳,外圈中部连簧片, 簧舌尖端上弯突出,两端拴有棉线。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 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利用小齿竹片的弹动和口形的变化,可 吹弹出各种不同的曲调。口弦多用于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即以 其窃窃私语的特殊音调来代替语言。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城 较窄,音色优美,也是妇女儿童所喜爱的乐器。
倚歌择偶
    壮族是个善于歌唱的民族,人们喜欢以歌代言,以歌传情, "歌仙"刘三姐就在号称"歌海"的壮乡里留下了举不胜收的千古 绝唱。从古至今,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或农闲之时,人们都要 举行规模不等的对歌活动,并把对歌赛歌活动称为"歌坪"。特别 是青年男女选择对象都离不开歌坪活动,很久以来,人们就把这 种用歌声表达爱情的风俗称之谓"倚歌择配"。
  民间传说,一个漂亮的姑娘,都有许多追求者,而姑娘看中 的只是在赛歌中唱得最好,取得优胜的小伙子。"倚歌择配"反映 了壮族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它缘于歌而重于情,反映 了壮族青年希望建立真挚感情,追求自主婚姻的美好愿望。青年 男女的"倚歌择配"的歌唱秤类和方式主要有:
  沿路歌,又称"游歌",是青年男女赶赴歌坪,为物色合适唱 歌的对象,在游串中即兴所唱的山歌。
  见面歌,又称"初会歌",这类歌常借物喻意,询问对方住地、 姓名,探明对方来意。这种歌可以表现歌者的才智,使对方有一 个美好的印象,达到以歌交情的目的。
  求歌,又称"请歌"或"请诗。,即请求对方正式对歌而唱。就 是通过见面歌,选择了合适的对象之后,重新发歌开唱,南方壮 语叫"西嗜"意即,起头歌。。求歌方法有多种;如恳求法、激将法、 喻理法、劝说法等、是以出奇制胜i灵活多变的方式将对方引来 对歌。
  接歌,又称"和歌",是被邀请·一方表示接受"求歌"者邀请, 将对方所唱的歌题、歌韵接过来并与之唱和。一般唱接歌要根据 对方求歌的内容唱"应题式"、"反制式。等接歌。
  盘歌,为男女青年相互盘问唱答之歌,所唱内容有历史故 事、神话传说十天文地理。生活礼仪、岁时农耕、物象猜迷等,用以 考察对方的才智和试探对方的情意。
  甜歌,又称"交情歌",是青年男女经过求歌、接歌、盘歌后, 彼此间己建立了爱慕之情,为抒发情怀而唱起"甜歌"。
  信歌,又称"赠物歌"或"定情歌"。这是青年男女在歌坪上确 定婚姻关系,互赠信物时所唱的歌,如"送鞋歌"、"扇歌"等。
  盟歌,又称"誓盟歌"。为男女定情之后,为表达忠贞不渝、誓 死不移的爱情,以歌誓盟。
  思歌,又称"思恋歌","念情歌"或"相思歌"。为定情之后,恋 人间常以借物寓意,拟景托情等手法,来抒发思恋之情。
  别歌,又称"离别歌"或"相送歌"。为歌坪将散,为表达不舍 之情,人们要唱别歌。
  约歌,又称"相约歌"或"约会歌"。为歌坪散后,情人相送,告 别分手,约定重逢的歌。
锡伯族冬布尔
    锡伯族的弹拨乐器。一说源于哈萨克族的东不拉,一般认为 是在满族的三大弦和哈萨克族的东不拉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琴 柄和弦轴类似汉族三弦,两鸣箱和两弦又近似哈萨克族的东不 拉。长约110厘米,以山羊肠作弦,无品位琴头有两个琴珍,两条 丝弦。演奏时,将琴抱于怀侧,肘右手指弹拨。音色介于三弦和 东不拉之间,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民族舞蹈:
长鼓舞
    朝鲜族和苗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 ~534年)壁画申,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朝鲜族长鼓舞, 多为女子表演。舞蹈时由舞者将长鼓挎身前,左手拍鼓面,有手 持一细竹鼓鞭敲击鼓面,边击边舞,十分优美。 我国湖南、广东、广西的苗族、瑶族也很喜欢长鼓舞。舞者一 般左手横握小长鼓中间,上下翻转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也 有男舞者将大长鼓系在身前,双手边击鼓,边舞动。一般打法分 "文长鼓"、"武长鼓"两种,前者动作柔和;后者动作粗狙,多表现 劳动生活。
扇子舞
    流行于朝鲜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据说流传已近z千年,最初是单人或双人舞,后演变为群舞。以扇子为道具,主要动作有"活 阳舞"和"西蜜舞"两种。舞者在节奏舒缓的乐曲的伴奏下,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出了浓郁的 民族特色。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也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 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 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 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 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历史悠久,由狞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 而来。农事开始或结束时多跳此舞。流行于延边地区。原来朝 鲜族农村申盛行农乐队,用小锣召集劳动,集合以后以农乐旗引 路,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把旗插到地头,人们排成队型 从事劳动。劳动中有人领唱劳动号子,按节拍共同合作;休息时, 人们围成一圈,在锣和长鼓的伴奏下起舞。劳动后仍然跳舞回 村。舞时,舞者把长鼓悬在身前,左手持手鼓拍击鼓面,右手持棍 敲击,两手交错进行,边击边舞,变化多端。女子舞时,手持一把 小单鼓,舞姿欢腾优美,充满活力。男子舞时,头戴"象帽",帽顶 安有长约3尺(最长的有丈余)的"象尾"纸条。转"象帽"是最精 彩的部分;一面击鼓,一面用力甩动头部,眼球滚动,优美动人, 使"象尾"绕身体旋转,舞姿健美,风格活泼,由慢转快,形成高 潮。伴奏乐器有长鼓、法鼓、小锣、大锣、琐呐、胡笛等,舞蹈动作 变换都由小锣指挥。
麦西莱甫
    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麦西莱甫"是一种最有广泛群众 基础的维吾尔族歌舞。根据地城不同,"麦西莱甫"又分为许多种 类。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多郎麦西莱甫"最负盛名。它 的音乐是"多郎木卡姆",用多种传统民间乐器演奏,配有以情歌 和歌谣为内容的传统民歌。它的舞蹈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 式。舞蹈反复五六轮后,即进入娱乐阶段,其内容有敬茶、对诗、 夺腰带、唱民歌、判官司等。"多郎麦西莱甫"的内容一般有六种: 即节日麦西莱甫,喜庆麦西莱甫,集体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 赔情麦西莱甫、和解麦西莱甫。从形式上看,有同行间轮流举行 的麦西莱甫,有郊游麦西莱甫,有少女、少妇之间的麦西莱甫,也 有同龄人之间冬季举行的麦西莱甫。
踢踏舞
    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 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伴以弓腰、转身等,依音乐节奏踢 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 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阿西跳月
    亦称"阿细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撤尼人的一种民间 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沪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 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 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 烫,扑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 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 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跳 月"是汉族人给起的名字,阿细人口H"跳"。现已成为青年男女社 交、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春节、火把节、国庆节的夜晚,青 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里或草坪上,男的弹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 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共舞。姑娘们手牵手,拉成圆圈,左右摆动, 拍掌以为节奏,旋转而舞。主要动作是跳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 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转。舞蹈步伐刚健,节奏鲜明,踏脚击手,旋律 优美,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 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 己美好的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 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 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 舞姿姻雅。解放后经过加工提高,服装也有改进,又增加许多新 的动作,通过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 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 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为优美。
竹竿舞
    亦称"打柴舞","打竹舞"。是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 于海南岛黎族地区。一般在"芋念芋"(黎族传统节日)、沃日(即 做佛)、劳动间歇或农闲的晚上举行。舞前,人们在庭院里,或在 晒谷场,或在平坦的坡地上,放置两根4米长的大竹竿作垫架, 间隔为2米半左右,其上横放4或5对3米半长的竹竿(或杆 子)作跳杠。舞时,垫架两边各蹲4或5人,各自双手握住竹竿 (或杆子)的末端,有节奏地在垫架上张合击打,敲打垫架和在头 顶上张开合击。使之发出响亮悦耳之声。舞者(单人或双人等) 趁各对竹竿(或杆子)敲打垫架或张开之瞬间,两脚不断替换,敏 捷地上跳下踏,前冲后跃,左转右躲,下蹲,在避过双竿(或双杆) 张合击打的各种险关,跳出各种优美动作。当一对舞者机警灵巧 地跳过各种险关时,拍击竹竿(或杆子)者齐呼"嘿!呵嘿!"如果 舞者跳不过各种险关,被竹竿(或杆子)挟住脚或颈部时,就会引 起众人哄堂大笑。张合击打和敲打垫架时,一般分为5轮,由慢 而,决,由低而高进行。
芦生舞
    也叫"踩芦鳖","芦笺踩堂舞"。流行于贵州、云南、广西、湖 南的苗、侗、纳西等民族地区。舞蹈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由两人 以上的领舞者吹奏芦鳖,位于中心,其他舞者围成圈,随领舞者 的舞姿和音乐而起舞。另一种则主要由两个芦鳖队轮流集体舞 蹈或个人表演,边吹芦笺,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动 作,众人围成圆圈在旁助兴。也有的芦鳖舞由数十支芦笆组成, 吹大芦鳖者位于中心,其他的围成圈,齐声合奏,并和着旋律起 舞。还有的是吹奏者只伴奏而不舞,由姑娘们按音乐节拍潮潮起 舞。
民族工艺:
满族剪纸
    逢年过节,满族都喜欢贴窗花。用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 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棚棚如生,充满活力。另外,还有一种剪纸 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各家用五色彩纸,剪成长 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纸块,中间搂刻云纹字画,如丰、 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 五彩缓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 挂单数。传闻自家宗族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 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样树皮雕刻艺术
    鄂伦春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森林中,他们的生活用具离不 开樟树皮,擅长在哗树皮上雕刻各种图案,体现着浓厚的民族风 格。做法是在每年农历五六月间,也就是粹树水分充足;容易剥 皮的时候,用刀在白樟树上取一定距离,横划两道,再直划一道, 用手一掀,一圈樟树皮就剥下来了,剥下来的樟树皮用水煮一 煮,就可以任意使用了。他们的雕刻工具是用称为"托格托文"的动物下腿骨制成的 刻刀,在柞皮制的桶、篓、碗、箱等器具上,妇女可以刻出多种多 样的花纹、图案,涂上颜色,形象生动,美观大方。一种口H"阿达玛 勒"的粹皮盒是鄂伦春人用来装贵重物品、新衣服的器具,姑娘 结婚时,往往也要带到婆家。它上面的花纹和颜色都有一定的含 义,如"珠勒都很"花纹象征夫妻永不分离,红色象征姑娘之喜, 黄色象征男人之喜。
酥油灯花
    酥油花是青海塔尔寺的三绝之一。亦称"花灯金"或"摆花 节"。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始创于拉萨正月传召法会,宗喀 巴为文成公主带到大昭寺的释迹牟尼佛像而供奉酥油花,后相 沿成习。每到藏历正月十五夜,拉萨、西宁等地的藏族便用加色 酥油捏制成奇花异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各种人物,搭起花 架,沿街点燃,象征吉祥如意。以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最为著名, 每年从立冬开始,酥油花艺人便将纯净的酥油切成薄片,和上冰 水,像揉面一样揉匀,然后再揉以各种矿石染料,色泽鲜艳,经久 不褪。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灯节时将做好的造型生动、形象逼真、 工艺精巧的酥油花展出,成为塔尔寺盛会。
蜡 染
    古称“蜡频(xie)”。我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 染工艺之一。大约起源于汉代,今在布依、苗、瑶、亿佬等民族地 区流传。很多妇女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学习蜡染,蜡染织品常用做 衣裙、被毯、包单等。蜡染方法是"先用蜡刀蘸上熔化的蜡液,在 白布上绘画出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便投入靛缸(以蓝色为 主,内浸染,后用水煮脱蜡,布面即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花 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今贵州省建有 蜡染厂,蜡染织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此项工艺很早就流传到 国外,成为国内外畅销的民族工艺品。
文 身
    一种纹饰肤体的习俗。解放前,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 如独龙族、傣族、德昂族、布朗族和世界各地原始部落都有文身 习俗。文身时,先用竹签蘸着烟锅水,在身体的某一部位画好文 刺的图案,然后一手拿着带有刺的树枝、竹签等工具,对准图案, 另一手敲击硬刺,依次按照图案刺戳,再在刺破的部位上,用锅 灰或草汁液反复揉擦,使其浸入皮里。复原后,就可以呈现出所 刺的图案。饰以这些图案的目的是:或作部落标志;或示美观英 勇;或为避邪防害;或是成年仪式;亦有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异性 的吸引。具有文身习俗的民族,按照自己的习惯,有性别、年龄、 部位的限制,如高山族、德昂族,男女皆有此俗;独龙族、黎族仅 限于女性,并有纹面习俗;傣族、布朗族、基诺族只限于男性。文 身的部位在胸、腹、腰及四肢,解放前均以部位与色泽之不同而 区别身份的高贵。解放后,文身之俗逐渐消失。
新疆花帽
    花帽,维吾尔语叫"朵帕"。是传统的民族工艺品。维吾尔、 哈萨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均喜戴花帽。 花帽的图案主要以新疆当地花卉果实的自然形象为基本骨 架。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 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缀制而成。花 帽上还附加一些装饰物,比如搂刻金银片,缀上翡翠、玛淄、唬 璃、珊瑚或装上金银宝石花、孔雀翱等。 花帽的式样、花色不仅因民族而异,而且有地域差别。南疆 比较流行以巴旦木图案为主的巴旦木花帽;东疆吐鲁番地区的 群众喜欢红花绿叶、颜色艳丽的花帽;北疆则流行无边小帽。和 田、民丰、策勒、且末一带妇女的花帽十分小巧,它直径不到十厘 米,用针别在盖头披巾上,别有一番情趣。家庭比较富有的妇女 喜欢戴用珍珠串成各种图案的玛勒江花帽。妇女结婚前一般是 戴以地毯图案为主的吉连姆花帽和绣有小花的金丝绒杜哈瓦花 帽。男性中年人和知识分子喜欢浅色底小红花的齐曼喀什干花 帽,而宗教人士一般是戴用黑皮绒、帽沿用羊皮做成的赛勒布西 吐克花帽。各种花帽精巧美现,绚丽多彩,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所 喜爱,也引起了其他各族人民以及外国朋友、港澳同胞和海外侨 胞的青睬。
民族史文:
《满文老档》
    清初最早用老满文、新满文、蒙古文写成的官修历史。书申 比较详实地记载了满族源流和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丁末年(万历 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到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丙子年(1636 年)的重大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以及当时满族与朝鲜、蒙古、明 朝等往来文书,是清朝前期社会的原始记录。内缺天命七年后半 和天聪七、八、九年部分,全书共40册,180卷(太祖八十一卷, 太宗九十九卷),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展示了满族人 民从分散到统广,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文笔生动、细腻,富于哲 理。远较《清实录》等书为翔实。对研究满族早期社会历史和我 国东北的历史、地理都有着很高的价值,在世界上也是珍贵的历 史文献之一。
《八旗通志》
    清代官修的用汉文记载的满族历史巨著。初集250卷,二集 356卷(包括卷首12卷),共40b余万字。清雍正五年(1729),鄂 尔泰等开始纂修工作,至乾隆四年(1739)成书。所收事迹迄于世 宗朝,嘉庆元年(1796)续修第二集,收乾隆一朝事迹。分八志(旗 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表(封爵、世职、 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列传 (宗室王公、名臣、勋臣、忠烈、循吏、儒林、8义、烈女)。记载了满 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饰、礼仪、习俗、风尚等方面的情况。 条例鲜明,记载广博,为研究八旗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儿女英雄传》
    长篇小说。作者文康,满族。初名《金玉缘》,原书53回,今 传于世的是41回本。作者在小说申叙述何王凤为父报仇,改名 十三妹,出没市井,偶识安骤、张金风,由她作媒,结为夫妇,后玉 风也嫁与安骤。书中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糜烂,已有所触及, 对黑暗面也作了揭露,但主要是从维护封建制度的立场出发,极 力宣扬礼教纲常、荣华富贵、一夫多妻等腐朽思想。作者把"英雄 事业"、"儿女真情"、"忠孝节义"看作是三位一体的。曾在旧社会 知识分子和小市民中广泛流传,有一定的影响。
《蒙古秘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用畏吾几家古文写成的一部宏伟的蒙古历 史巨著和文学作品。蒙古语为《忙豁仑纽察脱h察安》,译称《元 朝秘史》,亦称《元秘史》。撰者不详。全书共280节,有12卷和 15卷两种分法。约成书于元太祖十二年(1240)。现在流传在国 内外的是明代学者根据元代修正了的版本整理的。是汉字标音 本,每词附有汉文直译,每节附有汉文意译。内容以编年体例,论 述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大约500年左右的 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 经过,以及蒙古族的游牧、狞猎生活和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 情况,为研究蒙古族早期的历史、社会、文学。语言,提供了宝贵 的资料。与《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二起,并称为蒙古民族三 大历史名著,在世界文化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江格尔》
    亦称《江嘎尔》,蒙古族民间长篇英雄史诗。共13章。与《蒙 古秘史》、《格斯尔传》并称为蒙古古典文学三大高峰。《江格尔》 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一起被誉为中 国三大英雄史诗。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著名 的长篇史诗之一。史诗产生于卫拉特部落。内容是:通过描写江 格尔的身世和他的家乡阿鲁·宝把的创建过程,热情歌颂了以 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英雄和60名勇士同侵掠其家乡的蚌 古思为头目的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取得胜利,并建立了以奔 巴为核心的美好家园,使人们过上丰衣足食、相亲相爱的和平生 活的事迹。但是却引起了江格尔仇敌的嫉恨。史诗围绕着抢婚、 夺财、强占牧地展开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反映了古代蒙 古族人民史前社会的生活风貌,塑造了江格尔、洪格尔等英雄形 象;赞美英雄的坐骑,具有浓厚的游牧生活气息,反映了蒙古民 族尚武爱马的性格。从19世纪初叶开始陆陆续续被整理成文 字,然后以卡尔梅克、托式、蒙古等多种书面文体形式流传到国 内外,使史诗获得了代代相传、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伊玛堪》
    赫哲族的说唱文学。形式比较自由,说一段唱一段,没有乐 器伴奏,语言生动,形象,合辙押韵,情节扣人心弦。腔调有男腔、 女腔。有苍劲悲壮的"老翁调",也有委婉轻柔的"少女调",还有 "欢乐调","悲泣调"等。主要内容是歌颂英雄,歌颂爱情和记述 围猎、捕鱼、战争等事迹。为了吸引听众,说到一个段落,留下一 个悬念。一般的故事都比较长,有的说唱多天,短的也要说唱几 天。歌手们在劳动之余和节庆之际,在河边、庭院、沙滩、簧火旁, 随时可以说唱。因此,伊玛堪深受赫哲族人民的喜爱。
   赫哲人还喜欢音乐,善于唱歌,其中"嫁令阔"歌颂大自然和 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民间小调"呵呢呐"、船歌、情歌、猎歌,都在 赫哲人中广为流传。
《格萨尔王传》
    藏语称《甲吾格萨尔纳特》或《格萨尔阿种》。史诗出现年代 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在11世纪。史诗把格萨尔描写为天神转世, 能呼风唤雨。塑造了岭地区以格萨尔王为首的英雄群体降妖伏 魔、抑强扶弱、为民谋福的英雄事迹,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和思 想性。这部史诗涉及藏族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宗教、风俗、 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对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各方面的重要依据, 素有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史诗语言活泼清新,朴 素大方,善于用警喻和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全诗长达 100多万行,1500多万字,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说唱英雄史诗, 有藏蒙两种文本,在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地区流传。国外有英、 法、俄、德、日、印度、土耳其、雷布查、乌尔都等文字的部分译本。 解放后对此史诗进行了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工作,成为研究青 藏高原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
《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它与藏族的《格萨尔王 传队蒙古族的《江格尔》并称为我国三大史诗。成书年代一说为 8~9世纪(叶尼塞·鄂尔浑时期);一说为9~11世纪(阿勒泰 时期);一说为16~18世纪(准噶尔时期)。
  《玛纳斯》是全部史诗的总称,也是以第一代主人公玛纳斯 的名字命名的。主要是描写玛纳斯家族,为统一零散的柯尔克孜 部落,团结抗击异族劫掠和争取自由的斗争故事。通过对玛纳斯 及其后代英雄业绩的描写,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为争取独立 与解放,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历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 申世纪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生活和风貌。内容生动丰富,情节曲折 感人,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是一部珍 贵的文学遗产,也是研究柯尔克孜族政治、经济、语言、历史、地 理、宗教、音乐、婚姻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作品。已初步整 理,并陆续译成汉文。《玛纳斯》全诗分8部,约20多万行,240 多万宇。各部的名称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华民族艺术

喜欢听民歌的嘹亮悠长
喜欢马头琴的悠扬婉转
喜欢孔雀舞的灵动姻雅
喜欢…………
喜欢好多好多
呵呵
谢谢球球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6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华民族艺术

很多都没听说过,少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6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华民族艺术

喜欢新疆舞,喜欢新缰姑娘无拘无束的扭动脖子:)
喜欢孔雀舞,是那么的柔,那么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6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华民族艺术


民族的,就是最好的!!
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能够传承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8-26 21:5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2-26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华民族艺术

    有些没听说过,有几样从小在电影电视里看得多,马头琴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3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中华民族艺术

    开眼界,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07:23 , Processed in 0.0846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