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37|回复: 20
收起左侧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7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photo.southcn.com/upload/F320872004.3.11.9.34.190.jpg
悬壶高冲意在扬香

http://photo.southcn.com/upload/F320872004.3.11.9.35.501.jpg
春风拂面实为刮沫温茶

http://photo.southcn.com/upload/F320872004.3.11.9.36.362.jpg
若琛出浴也叫洗茶 洗茶的水也可以洗杯
若琛是清初发明小瓯杯的江西人,以其名代指小茶杯。

http://photo.southcn.com/upload/F320872004.3.11.9.37.303.jpg
茶壶泡茶
还有:
  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
  在盖杯泡茶里面就省了这些手续 :)
  第一泡茶迅速洗茶,用滚烫的茶水洗涤茶具,意在消毒,
所用器件要求不能沾手,以免手上汗水玷污茶具。


http://photo.southcn.com/upload/F320872004.3.11.9.38.124.jpg
鉴赏色香强调茶品 在茶艺表演里还有:
  游山玩水:将茶壶底沿茶盘边缘旋转一圈,
以括去壶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少许后,则往各杯点斟茶水。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这些是茶壶和闻香杯才有的。


http://photo.southcn.com/upload/F320872004.3.11.9.39.195.jpg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两道省略合并为观音显灵,
意为铁观音茶汤已经泡好,可以通过过滤网倒入公道杯,进入喝茶程序。
(画外音:看那清腾的热气,果然象观音显灵)


http://photo.southcn.com/upload/F320872004.3.11.9.40.56.jpg
茶艺表演中还有 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
开始品茶味。 再斟兰芷:即斟第二道茶。
  品啜甘露:细致地品尝。 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
令略音韵:即慢慢地领悟铁观音茶的韵味。
  敬献茶点:奉上品茶之点心。 自斟慢饮:任客人自斟自饮,
尝用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听曲赏舞:三五朋友品茶则呤诗唱和、谈古论今。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有些纯属艺术夸张,于茶本身的滋味无关,但随着生活好过了,
欣赏表演也属于业余消遣。


http://photo.southcn.com/upload/F320872004.3.11.9.43.327.jpg
(画外音:品来如何?不知道紫砂茶具和瓷茶具,有什么讲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这喝茶原来也不简单啊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我哥曾经教过我一点
不过后来是我自己没耐性了
用来修心养性倒是不错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真美!
可惜没有茶具中没有紫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7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茶道确乎可以陶冶心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3-17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我现在可以学到,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7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茶室四宝:
  所谓的“茶室四宝”,缺一不可。即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玉书(石畏)即烧开水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也有用不锈钢壶的,用电,可保温。我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用大的玻璃烧杯,盛水置微波炉内使之沸腾。此法需注意两点,一是微波炉的时间和火力要调好,防止水未开或水老,需多次试验过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炉内的异味。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茶艺馆里,我所见到的有三种烧水用具。一种也是紫砂的小炉子,炉内可放置小小的固体酒精灯,配合大的紫砂壶烧水。仿佛也有烧蜡的。但是,无论是固体酒精还是蜡,需注意不能有味道和烟;一种是可保温电热器,不锈钢壶置电热板上;另一种则是磁感应烧水器,玻璃壶(底部是不锈钢?)放在感应盘上。这三种用具,以紫砂炉配紫砂壶最有意境,合乎品茶之道,只是较重而易损坏,不方便携带至远处。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以小为贵。孟臣即明末清初时的制壶大师惠孟臣,其制作的小壶非常闻名。壶的大小,因人数多少而异,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现在常用的饮杯(区别于闻香杯),有两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内壁贴白瓷。也有纯紫砂的饮杯,我个人认为不可取,因不利于茶的色泽。
  除了这四种必备茶具外,乌龙茶的冲泡中,仍用到其它名目繁多的茶具,简单介绍如下:
  茶船和茶盘。茶船形状有盘形、碗形,茶壶置于其中,盛热水时供暖壶烫杯之用,又可用于养壶。茶盘则是托茶壶茶杯之用。现在常用的是两者合一的茶盘,即有孔隙的茶盘置于茶船之上。这种茶盘的产生,是因为乌龙茶的冲泡过程较复杂,从开始的烫杯热壶,以及后来每次冲泡均需热水淋壶,双层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层,不致弄脏台面。茶盘的质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我自己有个状如莲花的紫砂小茶盘,很是小巧美观。
  茶海。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因乌龙茶的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就是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所以即使是将茶汤从壶中倒出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开始出来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非常不同。为避免浓淡不均,先把茶汤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后再分至杯中。同时可沉淀茶渣、茶末。现在也常用不锈钢的过滤器,置于茶海之上,令茶汤由滤器流入茶海,以滤去茶渣。此法我认为不可取,因不锈钢本身多少有些异味。至少用于闻香的二泡茶,不可用滤器。
  茶荷。形状多为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质或竹质,用做盛干茶,供欣赏干茶并投入茶壶之用。好的瓷质茶荷本身就是工艺品,奈何许多茶艺馆略去茶荷不用,甚是可惜。
  闻香杯。闻香之用,细长,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多用于冲泡台湾高香的乌龙时使用。与饮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组杯。
  茶匙。多为竹质,如今亦有黄杨木质,一端弯曲,用来投茶入壶和自壶内掏出茶渣。
  此外还有茶盂、茶夹、茶则、茶漏等辅助茶具,品种繁多,泡茶时并非一定使用,这里不再细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7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初探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过去对这方面作系统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作一个初步探讨,并主要论述唐宋以来茶具的发展进程及其社会原因,文章只是抛砖引玉,欠妥之处,请专家们斧正。
  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二、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未,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誇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三、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一)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二)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斋醮饵丹药”。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经常独自坐醮坛,手捧坛盏,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年仅59岁就驾崩了。
  据史料记载,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古人饮茶时,要“点茶”而饮,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使盏变热,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泡出来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即见热易破裂,可谓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碗,古称“椀”或“盌”。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一名。《苟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盂谓之柯)。《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谓之盂。”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称“盂”。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纤纤多形容细。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上述不难看出,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四、结束语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再之,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一般来说,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开始出现飞跃发展,隋唐以来我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繁荣阶段。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宋世宗时有“柴窑”。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精妙之极”。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为“内窑”。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大观年间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莹无暇庇,色泽如一。”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其器用玛瑙细未为油,更是色泽洁莹。当时只有贡御宫廷多下来一点青窑器方可出卖。“世尤难得”。汝窑被视为宋代瓷窑之魁,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茶瓶)价格昂贵到了“鬻(卖)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同)。”世人争为收藏,除上例之外:宋代还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观。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晏世芳、王俊奇 江西上饶市物价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3-17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榕儿姐介绍得好详细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7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大家来慢慢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2-5-6 10:00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3-1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赞赞,还是中国茶好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3-17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谢谢依依姐姐~~~~
    好香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8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茶艺并不是在茶,而是艺是不是?就若心情一样,孰茶孰艺一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8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太棒了(羡慕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2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呵呵,有耐心的人才能品出茶中的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7/04 00:54am 第 2 次编辑]


    我也贴两篇:)
                                     人生如茶
                                        赵刚
    平生烟酒不沾,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得空,便沏上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一边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一边静神欣赏杯中那带给人愉悦的茶趣。
    用玻璃杯沏茶别有一番韵味。夜深人静,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朦飘渺的雨雾,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限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眼前恍惚会出现一幅“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唐朝:皇甫松《梦江南》)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江南小桥流水的景致萦绕于怀。
    茶叶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相同,色彩变幻,深浅纷呈。鹅黄清澈,淡雅素净,恰似久藏琥珀;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苏东坡言:“从来佳苟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茶香也随之飘飘渺渺,在空中悄悄弥漫。茶香好似深谷幽兰,若隐若现。用力嗅之,不留痕迹;不经意间,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价值。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溶汇交融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在这个溶汇交融的过程中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
    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涯,殆矣。”我以为,品茶之中所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那种淡淡的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觉乏味。正所谓:过犹汲。如果穷极逸乐,一切甘甜皆因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就会像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红尘滚滚,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涩,才能醒脑提神。
    唐代刘贞德曾总结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
    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自然对情感有真诚;对情感有真诚,对生命自然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之人”。通过品茶,透过茶文化,一定可以悟到人生真谛,一生受用不尽。正如此,我才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北京晨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3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品茗
                                      作者:向贤彪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在我对咖啡,牛奶、健力宝、矿泉水等饮料作了一番比较之后,仍返朴归真,顽固地认为品茗最好。我有两把茶砂壶。一个在单位里,一个在家中,无论居家还是上班,第一件事便是沏好茶,而后再忙其他的。心里清楚我依旧是俗人一个,尽管我一直羡慕雅土。所以出于俗人心理,我喝茶时就要忍不住附庸风雅地自为品茗。
       
       历来人们品茗是极讲究环境和心境的。苦茶庵主人认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可见,品茗是可以品出一种别样的心境来的。历代文人雅士,大都追求一种品茗与心境特殊的融合。结庐林间,汲山泉,焚松叶,烹绿茶,然后独坐窗前或落花树下,持了紫壶慢慢品啜,耳听泉之声,目断飞鸿,心骛八极,超然天外,那种境界固然比周作人先生的纸窗瓦屋来得潇洒出尘,却只有老僧与隐士才可独享,红尘中人,只可想象罢了。
       
       我之有茶癖,倒并不是刻意追求一种超脱凡尘的心情,只因为当年上山下乡出没于茶乡,那里家家种茶,人人饮茶,常以大壶泡叶成卤,极浓,喝时,另以一小杯倒上茶卤,再冲兑白开水,将其稀释成自己舌底满意的茶汤。以卤兑水稀释之茶,可使五杯八杯茶汤保持大体同等浓度,持续保持最惬意的口感,最细蕴馥郁之朦胧意境。倘若偶得几许茶中珍品,则总忘不了几位茶友。择半日之闲,将他们一一邀来,掬一壶井水烧开沏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盛之,与朋友边品味,边说着许多与饮茶有关和无关的话。一杯茶在手,悠然举杯同饮,海阔天空,娓娓道来,也可抵上十年的尘梦。那品茗后的心境,绝对像雨过天晴的绿山碧水,没有半点尘埃。
       
       中国是茶的故乡,各地星罗棋布的茶馆,便是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的见证。泡茶馆,说实在的,是一种大众化的乐趣,是一种比较雅致的俗文化,是一种决不强求一致,允许自行其是,不干左右纷扰,但愿心安理得地讲究怡悦二字的聚会。如今城市的一些茶馆,包装极为考究,颇类西人之咖啡馆。但旧时茶馆冲茶的技艺却已荡然无存,加之琳琅满目的精美点心,更冲淡了品茗的情趣。我忙里偷闲光顾过几次,总觉没有独自在家品茗安逸。偶尔出差到乡下,光顾乡间的小茶馆,倒是有些情趣。这些乡间小茶馆,大都傍河倚湖而建,小巧玲珑,半依岸,半临水,或是水榭式,或是竹茶居,树皮编墙,八面临风。那质朴的韵味,虽比不上城里茶馆的气势,但多了许多水乡情调。在泰宁金湖,我光顾过一回水上茶馆,边摇橹,边赏景,边品茗,直到玉兔东升,水浸月色,方才收橹踏归,留连忘返。
       
       品茗一个“品”字好生了得,它孕育着完美的审美过程。端起茶杯,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香味扑鼻而来。这正如一位诗人所言:“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各种名茶的香味是不同的。雨花、龙井、眉珍、碧螺的清香;铁观音、大红袍、滇红、祁红的醇香;玉兰、茉莉等花茶的芬芳。注下开水,片刻,一种不可名状的幽香扑鼻而来,使人领略到那魂牵梦萦般的韵致。接着还有“听茶”。茶的本味是清,一个“清”字,乃从心中得来。只有心听之茶,其间才有高山流水,才有岁月风情,甚至才有铁马金戈。每每端起一杯新沏的茶,我都要先观其形(看茶叶在沸水中沉浮的娇姿),嗅其香,听其声——恍惚之际,只听得那一个“清”字正躲在茶韵里,被抽出一根一根声音的丝来,织成一片蕴含着生机的宁静。接下来才进入品味。
       各种茶叶的香型不一样,其味也不同。但只要是名茶香气都特别高爽,回味也尤其悠长,唇齿留芳,许久不散,使人渐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苏轼语)的佳境。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品茗,即品味着人生。悠悠品茗情,漫漫人生路,一抹艰难,几多烦恼,一并浸入茶中,缓缓地消解,心境,会超于平和,情感,会得以净化,那是一种对生命的参悟。在品茗的当儿,不知不觉忘却了这个喧闹的尘世,消除了全部的烦恼于疲惫,沉浸于物我两忘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4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lingling和榕儿以及小蓝都已经很久没来这里了......
    还真的想大家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手演绎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指如削葱根,腕似凝霜雪
    中国茶道以美女之手来演绎,真是绝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dgds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5-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6 11:11 , Processed in 0.1436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