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26|回复: 184
收起左侧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5-31 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5/05/03 04:35pm 第 56 次编辑]


                                    本 帖 目 录
  
      

          第一页
1、 “普通话“名称的由来
2、 《辞海》与《辞源》的区别
3、 中国最早的语法书
4、 “事典”是什么意思?
5、 什么是“八股文”?
6、 常见公文的名称及用法
7、 布告的种类
8、 为什么书信又叫“尺牍”?
9、 信件的代称
10、“此致敬礼”是什么意思?
11、书信中的问候语
12、标点符号的来历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二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12&show=0
1、 几种较特殊的符号
2、 问号的来历
3、 “东道国”的由来
4、 连中三元”的“三元”是什么意思?
5、 “留学生”一词的由来
6、 “导演”一词的由来
7、 “大夫”的来历
8、 “驸马”一词的由来
9、“科学家”一词的由来
10、“老先生”的由来
11、“替罪羊”的出处
12、何谓“社稷”?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三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24&show=0
1、 为何称物件为“东西”?
2、 “三脚猫”的由来
3、 学历“和“学力”二词的区别
4、 名单为什么称“花名册”?
5、 《红楼梦》里为什么没有“她”?
6、“语文”名称的由来
7、 什么叫“世界语”?
8、 “汉语”与“中文“的区别
9、 “一字千金”的由来
10、“陛  下”
11、“万  岁”
12、“借光”的由来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四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36&show=0
1、 “七十二行“的由来
2、 “破天荒“的来历
3、 “三只手”的来历
4、 “千里送鹅毛”的由来
5、 “露马脚”的来历
6、 “一窝蜂”的来历
7、 “不倒翁”的来历
8、 “孺子牛”小考
9、 “一问三不知”的来历
10、“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
11、“杏林”的由来
12、“和尚”一词的由来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五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48&show=0
1、 “座右铭”的由来
2、 “青春”小考
3、 黎民与百姓渊源
4、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溯源
5、“消息”的由来
6、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来历
7、  八仙的来历
8、“意见箱”、“检举箱”的由来
9、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来历
10、“青睐”与“白眼”的来历
11、“天长地久”的由来
12、“暗渡陈仓”的来历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六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60&show=0
1、 “满城风雨”的来历
2、 “巾帼英雄”的由来
3、 “落霞孤鹜”的由来
4、 “信口雌黄”的由来
5、 “梦见周公”的由来
6、 “百花齐放”的由来
7、 “三姑六婆”的由来
8、 “天女散花”的由来
9、 “乞巧穿针”的由来
10、“东窗事发”的由来
11、“五花八门”小考
12、“望梅止渴”小考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七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72&show=0
1、 “目不识丁”的由来
2、 “两袖清风”小考
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由来
4、 “十恶不赦”的来历
5、 “解铃系铃”溯源
6、 “永垂不朽”索源
7、 “叶落归根”溯源
8、 “开卷有益”的由来
9、 “学富五车”与“才高八斗”
10、“羊肠小道”的由来
11、“闭门羹”小考
12、“东南西北”小考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八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84&show=0
1、 “敲竹杠”的典故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九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96&show=0
1、 有钱能使鬼推磨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十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108&show=0
1、 狗咬吕洞宾
2、 莫须有
3、 依样画葫芦
4、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5、 三令五申
6、 狐假虎威  
7、 大公无私
8、 竹叶舟
9、 井底之蛙
10、“月老”的传说
11、何为“内助之贤”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十一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120&show=0
1、 火树银花
2、 杯弓蛇影
3、 力士脱靴
4、 鹤立鸡群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十二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132&show=0
1、广东人口中的猫狗虎狼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十三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144&show=0
1、 “炎黄子孙”一词的由来
2、 “沙龙”的由来
3、 “剪彩”的由来
4、 “抓周儿”的由来
5、 “老婆”的由来
6、 “太太”的由来
7、 “妻子”的由来
8、 “丈夫”的由来
9、 “爱人”的由来
10、“两口子”的由来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十四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156&show=0                             

1、 “丈人”的由来
2、 “泰山”的由来
3、 “穿小鞋”一词的由来
4、 “走后门”的由来  
5、 “磨洋工”的由来
6、 “吹牛皮”的由来
7、  什么是“吃醋”?
8、 “拍马屁”是怎么来的?
9、 “眼中钉”的由来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113.gif
          第十五页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12&topic=2032&start=168&show=0
1、 何谓“拔河”?
2、 “麻将”如何得名?
3、传统典故
      一琴一鹤
      一甲一名
      一品清廉
      一路荣华
      三星高照
4、何谓“元旦”
5、名联“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来历
6、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12/12_1807_340.gif
资 料  来 源:网络、书籍
搜集整理编辑:云*^_^*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7/07 06:19pm 第 2 次编辑]


“普通话“名称的由来

   “普通话”这个名称,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普通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又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蓝青”比喻不纯粹)。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
   “国语”的名称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对。1931年,瞿秋白同志曾反对国语一词,并且对“普通话”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汉字改革工作,不仅使“普通话”成了有严格定义的学术名词(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辞海》与《辞源》的区别
   《辞海》最初刊行于1936年。它是按部首编排,以字带词,兼有语文字典和百科词典性质的大型综合性辞典。1980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修订出版的《辞海》,收选词目十万多条,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的名词术语等。释文主要是介绍基本知识,解决读者“质疑问题”的需要,兼顾各学科的固有体系。
   《辞源》编纂于1908年,1915年出书。1979年由商务印馆出版。1983年出齐的四卷本《辞源》基本上保持原来特色,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同时又吸收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重在溯源,指出每个字、词最初出现在什么古书上,作什么解释。《辞源》共收词目十万余条,用繁体字。
   《辞源》和《辞海》不同的是:《辞源》侧重解释语词典故、古代文物典章制度,不收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词目,收词止于鸦片战争。它实际上是一部古汉语专业性辞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5am 第 1 次编辑]

   
                            中国最早的语法书

   语法也叫“文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工作成果。我国古代并没有语法书。到宋时,苏询二十七岁始发愤写作,专门练句就用了十年。如果他能有一部语法书参考,那一定会省很多工夫。
   中国最早的语法书是清末语言学家马建忠写的《马氏文通》,1898年成书。稍后,章锡琛为此书做了校注。全书共十卷,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主要例句是从经、史、子、集里选出的,参考拉丁语法,结合中国语言的习惯,求其所同所不同者而写成。这便是我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专著。正名,是介绍语法术语;实字,相当于现在的实词;虚字,相当于现在的虚词;句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符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6am 第 1 次编辑]

                             “事典”是什么意思?
    中日两国经济专家合作编辑了《现代中日经济事典》一书“事典”是什么意思呢?
   “事典”来自日语。在日语辞典里,“事典”有这样两种意思:一是“汇集各种各样的事情并加以解说的书籍”,而且加了“在解说事情这点上与解说词汇的‘辞典’是有区别的“这样的注释;二是“事典”即“辞典”(或词典)。“事典”一词就是日本人利用汉字组字法创造的汉语词汇(即“日本制汉语”)的一例。事实上,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中有许多类似情况的词汇,也就是象“事典”一类的词汇又回“娘”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6am 第 1 次编辑]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又叫“制义”、“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的规则随时代不同小有变化,但大体上每篇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几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各自要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这就是八股文名称的由来。八股文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七百字。
   八股文的命题取自《四书》、《五经》,行文要求“代圣贤立言”,就是只能用孔子或朱熹等人的口吻说话。解释《四书》只能依“朱注”,不许自由发挥。
八股文形式呆板,内容贫乏,束缚人们的思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八股文,改试策论。从此,这种通行四百多年的文体,终于寿终正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7am 第 1 次编辑]


                             常见公文的名称及用法
   公告:政府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件的文告。
   公报:公开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情况的正式文告,也指由政府编印的登载各种官方文件的刊物。
   通告:普遍通知的文告,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民群众或机关团体公布应当遵守或者需要知道的事项。
   通报:上级机关用书面形式通知或通告下级机关的文件。
   布告: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张贴出来通知大众的文件。
   通知:告诉人们某一件事的文书,亦可口头表述。
   通电:公开发表的宣传某种政治主张的电文。
   通碟:一个政权通知另一个政权并要求对方答复的文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7am 第 1 次编辑]


                  布告的种类
   令,是公布法令,任免官吏时用的。
   布告,是对公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用的。
   通告,是政府机关对大众发表事情时用的。
   牌示,是政府机关在宣布简单事情时用的,即把文件贴在木牌上。
   给示,主管机关发给个人或团体给以保护或使用某种特权的文告。
   榜示,机关或团体在考试揭晓时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7am 第 1 次编辑]


                               为什么书信又叫“尺牍”?
   书信是应用文中的一种,过去称作尺牍。今天人们用纸写信,是平常的事,但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陵上的。
   《汉书》记载广武君(李左车)谓韩信曰:“奉咫尺之书以使燕。”颜师古注道:“八寸日咫,咫尺者,言其简牍式长咫,或长尺。”汉初,尚未有纸,所以每削木简作为书信。击制书简的长短,约一尺光景,所以尺书和尺牍就是汉代“咫尺之书”的遗语。
   《汉书·陈遵传》:“遵略涉传记,瞻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犊,主皆藏去以为荣。有些善于书法的人,往往炫耀自己的书法,形诸于笔札,因此也时常被爱好书法的人所珍藏,就作书者本人而言,也极其希望能得到收信者的重视和保护。如晋时谢安,素善尺牍,王献之虽是书法名手,但谢安却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特地以优美的书法写信给谢安,以为必然会得到谢安的保存,不料谢安在接信后,就在来信的背面随便题写作答,王献之对此非常憎恨。晋代虽然已有了纸、绢,当时王献之与谢安通信,恐怕用的仍是木简,所以谢安能在书简背面写复信。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的事情,“视版”是祭祀时书祝文的木版。由此可证,晋代仍然具有汉时尺牍的遗制。
傅咸《纸赋》中说:“既作契以代绳今,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榄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自从用纸写信至今,实在是方便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8am 第 1 次编辑]


                              信件的代称                 
   在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有称为“简”、“笺”、“牍”、  “札”、  “素”的。  “简”是竹片,  “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古代因为没有纸,这些东西都是写信的材料。写信所用的木板和白绢长度通常都在一尺上下,所以又叫“尺牍”、“尺素”。信件也有称为“函”、“缄”、“启”的。“函”本指封套,“缄”本指封口,信件是它们的引申义。  “启”作为信件的别名,表示陈述之意,与开启之“启”有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8am 第 1 次编辑]


                             “此致敬礼”是什么意思?
   人们写信,常在末尾写“此致”,另一行写“敬礼”,“此致”后面不加标点,“敬礼”后面用感叹号,这已经成为一种格式。“敬礼”好懂,“此致”是什么意思?
   这就要弄清“此致”的含义和作用。“此”者,不是指后面的“敬礼”,而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写回信,末尾用“此复”;下通知,末尾用“此通知”;发命令,末尾用“此令”;出布告,末尾用“此布”。这些都是煞尾语,“此”字的作用在于概指前文,了结全篇。“致”者,尽也,与也,含有无保留地给与或呈献之意。  “致××书”即“与××书”、“致词”即“献词”。“此致”二字连用,译成白话,意思是“上面的话说完了”,或者是“上面的话都说与你了”。它是一封信的煞尾,而不是“敬礼”的动词,两者之间不存在动宾关系。因此,“此致”后面不应该不加标点,而应该用句号断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9am 第 1 次编辑]


                                 书信中的问候语
   同志之间通信,结尾常用“敬礼”两字,这样的用词虽简明、朴素,但稍嫌简单。通常文化人的问候语有:文安、撰安、吟安、笔健、撰祺、著祺等(“祺”,系吉祥之意)。
   给亲属(长辈)的问候语有:金安、钧安、颐安等 (“金”,贵;“钧”,重,古制三十斤为钧;“颐”,保养)。
   弟子写给授业老师的问候语,有:教安、铎安等(“铎”,为古时执政者传布政教法令时用的大铃。“锋安”,意思是对老师传道授业的铭感)。
   写给友人信件的问候语,有:日安、时安、近安、福安、大安、金安、时礼、近祺等。
   同学之间的问候语多用:学安。
   作者给编辑信函的问候语多用:编安。
   给出差或旅游在外的亲友写信多用:旅安。
   书信中的问候语,还可因写信的季节不同,选用相应的祝愿词,像:春季用春安、春棋;夏季用夏安、暑安;秋季用秋安、秋棋;冬季用冬安或炉安。
   此外,祝愿康吉的书信问候语,还用“时绥”、“时祉”(“绥”,义为平安;“祉”,义为幸福)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3:59am 第 1 次编辑]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之处为“读”(音逗)。所用符号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都是读书断句标志。宋朝用“。”“,”来表示句读。
    1897年广东东芜人王炳耀在我国原有断句法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新式标点,初拟了十种标点符号。“五四”运动期间,标点符号随着白话文的兴起日趋完善。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列出了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9月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公布了十四种标点符号,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有了统一的用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00am 第 1 次编辑]


                            几种较特殊的符号
   连珠号(……)
   连珠号常用来表示文中整句、整段的省略或删节。一般两个省略号连在一起使用。
   波浪号(一)
   波浪号常用于代替重复的字和词。波浪号可代一个字,也可代一个词。字典、词典解释字义或举例说明词义时经常使用。
   隐讳号(×)
   隐讳号用于不需要说和不便明说的姓名、地点、日期、数字等。
   虚缺号()
   虚缺号表示这个字残缺或字迹不清,无法辨认。
   星号()
   星号一般用在不超过三个注释(且多为自注)的有注的句子后面。例: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表示诗句分析。
   “●”、“▲”:放在杂志封面所刊重要文章的题目前,以示醒目。
   “O”:放在一篇文章末尾,以示全文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01am 第 1 次编辑]


                                   问号的来历
   中国的古书里没有标点符号,当然也不会有问号。问号是从欧洲传来的。
   问号“?”源于拉丁文中的questio一词,即是指问、疑问、问题的意思。在问号出现以前。每当有表示询问的句式时,就在句子末端加上QMestio。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起见,就取开头的“q”和末尾的“。”,缩写成“qo”,不久又有人把“q”写在上面,  “。”写在下面,久而久之,草写成为“?”
文章中的“×”和“”应该怎样读?
   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的“到××党去领卢布”;剪伯赞《内蒙访古》中的“四夷服”。其中的“x”、“”,应该怎样读呢?
   在文章中,对个别字词,有的作者故意不说出来,或者不便于说出,往往用“×”来代替。它只是个代号,本身没有表示何种读音。但朗读的时候是需要读出音来的。有一种情况,可以念作“某某”,即如“到某某党去领卢布”。念到“某某”时可略作停顿,声音稍稍放低一些。这是鲁迅在文章中引用的梁实秋的话。梁的这个说法,是对鲁迅及其他进步文化人士的污蔑。“××党”指“共产党”,但梁文故意隐藏着,不说出来;而又要让明眼人一看便知,可见其用心良苦。
   另一种情况是不便说出的,如一些经济数字之类,不到一定的时候,则不便向外公布,常常用“××……元”来代替。这里的“××”,可以念作“多少”,即“多少多少元”。有的文章或材料,提到不便于说出的单位或人名时,也常常用“××”代替,可念作“某某”。
   上面说的是通常的念法,是根据前后的内容而定的。也有人把它一概念作“叉叉”的,这也未尝不可。
   “”也是没有读音的符号,它在文章中常常用来表示被删除或者表示残缺。可念作“什么”,如果有好多个“”排在一起,念“什么什么”,把它一并带过去就是了。念时也要注意略作停顿一下,以免与下文混杂,产生歧义。前者,如郑振铎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其中小说《金瓶梅》就有好多处是用“……”来表示删除的。后者即如“四夷服”,“”表示这个字脱漏。现在整理出的古书中,常有这种情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01am 第 1 次编辑]


                            “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说秦退军的故事。故事讲道,烛之武对秦穆公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让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乏的资财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以东,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
    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身份接待他国,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汇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他事的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01am 第 1 次编辑]


                       “连中三元”的“三元”是什么意思?
   “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三者分别指明清时代开科取试的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明代也以殿试的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府试)、乡试(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
   院试在县、府举行,童生可以参加院试,考取的称为“生员”、“相公”或称“秀才”。
   乡试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生员(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贡士”。第一名贡士称为“会元”。
   殿试是最高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合称“三甲鼎”。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02am 第 2 次编辑]


                             “留学生”一词的由来
   “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史来中国。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以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史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其语义也有了变化发展:凡是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03am 第 1 次编辑]


                            “导演”一词的由来
   二十年代初期,有一名叫陆洁的青年创办了我国影史上最早的影刊《影戏杂志》。
   有一次陆洁在编《影戏杂志》的稿件时,偶然发生有篇文章里有个Director的英词单词,便试图把这个单词翻译出来,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出确切的中文译名。不久,他的朋友在信中说已当上了学校的“教习”。陆洁一读到“教习”二字,脑子里立刻跳出了“导演”这个词。“导演”这个中文译名就是这样产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03am 第 1 次编辑]


                              “大夫”的来历
   我们通常称呼医生为“大夫”如张大夫、李大夫,那哪,“大夫”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远在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
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和安郎、保安郎、翰林医正、翰林医痊、翰林医令、翰林医诊、翰林医学……。所以,“大夫”就是当时医官的头衔。从那时起,人们也就称呼医生为“大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拾趣,知多一点点…… (不定期添加)◢★◣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4/05/31 04:03am 第 1 次编辑]


                              “驸马”一词的由来
   提到“驸马”,许多人都知道是皇帝的女婿、公主的丈夫。但是,关于它的来历,典故出自何处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自己为第一个皇帝。他经常出巡,每次出巡都前呼后拥,声势浩大。
   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张良会同大力士阻击秦始皇,只击中副车。这一下使秦始皇吃惊不小,他总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行踪是不应该让世人知晓的。因此,在巡游中,他乘坐的车辆常有变换,同时安排了许多副车。他还特地设了一个替身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车”上。从此以后,历代皇帝出巡时,都仿效秦始皇的作法,亲自选定一个替身,而这个替身,又大都是他自己的女婿。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因为女婿是皇室的人,不会损害皇帝的威仪和尊严,而且认为女婿总比其他人可靠,万一发生意外,女婿是外姓,死了也不过是个牺牲品,皇子是绝对不会去乘“副车”的。这样,由于皇帝的女婿担任替身乘坐在副车上,跟随皇帝出巡各地,后来,人们就将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驸马”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7 13:06 , Processed in 0.0888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