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71|回复: 21
收起左侧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东方未明在 2007/04/26 11:08 第 3 次编辑]

  
     汉中地处陕川交界处,亚热带北缘,北依秦岭,南偎巴山,属长江流域汉水和嘉陵江上游,地理学名秦巴山地,俗称汉中盆地,年降雨量自北至南800——1200㎜,行政隶属陕西管辖,叫陕西省汉中市,是陕西三大块陕北、关中、陕南中陕南的一部分。汉中人口近三百八十万,据史书记载大多来自周边地区——秦、巴蜀、鄂、豫等地,每遇中原战乱,汉中就显示出她的富足和相对安定(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正面描述)。秦末汉初的时候还有大批来自江苏和安徽的移民,现代因战乱和三线建设,又增加了东北、上海……等其它地区的人员,不过古时汉中应该是羌族的势力范围,至少其西部是这样,因为她有一个与四川广元交界的县名曰宁强,原名为宁羌,所以羌族可能才应该是汉中的真正土族,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将具有历史意义的名称改掉,让普通人对这一历史渊源找不着北。汉中物产丰富,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暖温带过渡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羊……许多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动植物在这里均生活的惬意而舒服,如果你从秦岭以北而来,最明显的视觉差别就是汉中以水稻种植为主,而陕西其他地方是以旱作农作物为主,冬天当秦岭以北满目萧索,沙尘暴漫天飞的时候,汉中则是青山绿水,依然一派生机盎然:青翠的竹林,摇曳的棕榈、芭蕉、枇杷,香飘四溢的桂花……。贾平凹在其小说《废都》中用一句顺口溜描述过陕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捞一碗干面喜气扬扬,没放辣椒嘟嘟囔囔”,是绝对不适合汉中的。
    
   1、汉中在陕西是个另类
    
   另类的汉中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人的体态、长相、性格、语言、饮食上就可大致分辨出与典型陕西的差别。典型陕西是一种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的状态,人生得轮廓分明、线条粗犷,性格也是表面木呐,实则又愣又倔。陕西人自称:陕西愣娃,代表人物是兵马俑、张艺谋、贾平凹、陈忠实……我记得张艺谋曾经说过陕西人一根筋,有认准了理就要走到底的韧劲,著名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就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的陕西人平常表情严肃,幽默的时候会笑破你的肚皮,而他自己可能还(装着)全然不知。汉中人则不然,汉中人相对生得清秀,线条柔和,有着华夏西南片区人民共有的灵巧、实在和狡黠,幽默也是配着肢体动作。汉中与关中相比男人大多生得矮小,总之是不高大,不强壮,不粗犷,不豪放(这里指的是一般来讲,高大、强壮、粗犷、豪放的汉中乡亲敬请见谅),脾气比不上西北、东北,细腻比不上苏杭、上海,精明比不上广东、浙江……。女人就生的白皙,秀气漂亮,走起路来轻盈灵巧,柔情似水的眸子常会令南来北往的男人们产生无限遐想,听人说台北漂亮的姑娘有很多,天生丽质的很少,而汉中恰恰相反,天生丽质的比比皆是,不知道为啥星探不去挖掘寻宝,或许还会发现一位中国的奥黛丽•赫本或者玛丽莲•梦露也不一定。女人不喜将脸画得五抹六道的(说那象猴“媾”子),多是些有点小心眼的小女人,小女人们偶尔会发点小脾气,会搞得你手足无措,不过你大可放心,她们肯定不会象武汉女人般满嘴婊子地说个不停,也不会象你惹了如花似玉刚刚还温柔淑女的重庆妹子般,立马呲牙咧嘴地冲过来非要抽你两记耳光不可。在汉中生活的时候没有感觉,有一次,从南方回家,时值冬天,陕南也依然是一派山青水绿,伴着淡淡的晨曦,火车缓缓驶入西乡车站,站台上的女孩们个个散发着诱人的青春气息,或许是冬天的缘故, 白里透红的脸颊鲜嫩无比,横穿汉中莫不如此。
    
   汉中人的性格与关中、陕北大相径庭。如果典型的陕西男人是《关中刀客》的话,汉中的男男女女就多了些北至秦岭,南抵桂林,西自青藏高原东缘 ,东达湘西、鄂西地域中人的共同的内敛和机敏,那是在辣椒、山歌、腊肉、蓑衣、棕榈、芭蕉、水牛、魔芋、竹林……和高山峻岭、青山绿水中孕育凝结的胸怀和婉转。
    

    2、何去何从话汉中
    
   另类的汉中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在陕西。秦人多以面食为主,一碗有醋有油泼辣子的面条或者馒头夹油泼辣子、夹N种菜肉就着玉米稀饭已经吃得酣畅淋漓,而汉中人却以米饭为主,食惯了各种面食的老陕,如果多吃了几顿米饭,再看到米饭就会呲牙咧嘴,没有食欲,吃惯了米饭的汉中人,两天不吃米饭,面对满桌的各类面食他都提不起兴致。
   汉中的男女老少大都喜欢吃面皮,一种用米打磨成浆,然后蒸制而成,类似于南方米粉的食品,但又比米粉有韧性。汉中的面皮一般是凉拌着吃的,配以豆芽或菠菜,加上辣椒、花椒、盐、陈醋、味精、蒜茸、酱油、香油等佐料,有人还加入芝麻、芥末等,想起来就让汉中人口水直流,垂涎欲滴,一段时间不吃,大多数汉中人都会寝食不安。初到南方那阵,有段时间面皮瘾迸发,鸡、鸭、鱼、肉、蛇、鸽、虾、蟹全无兴致,当时该地鲜有陈醋卖,骑着自行车穿过大街小巷也没能如愿,最后只好买了些米粉,放上蒜末、酱油、辣椒酱和盐解馋。汉中还有一个在全国绝无仅有的食品是菜豆腐,那是一种用浆水菜(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一种用面汤做的腌菜)的汁水做成的豆腐,比之通常的豆腐稍带少许特殊的酸味,然后直接吃或加入少量米,煮成稀饭,对于土生土长的汉中人来说那是永生都不会忘记的诱惑,淡淡的酸中透着真正绿色食品的清香,再配上一小碟野葱辣椒酱,用汉中话来讲实在是“蹿”得很!。它类似于北京豆汁的独特味道让初次尝试的人稍有不适,但当你接受了它的味道后,就会象染上毒瘾般地难以拒绝。
    
  汉中有自己的骄傲,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李固、刘邦、汉中王、汉朝、汉人、汉字、汉子……还有张良、韩信、曹操、刘备、诸葛亮……多与汉中有关,据说汉人的称呼就是缘于汉中,先有汉中,再有汉中王、汉朝、最后才有汉人、汉子的称谓,现时走遍世界各地,中国人赞扬你的时候就会竖起大拇指说:象个汉子!你立马挺胸抬头,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当然不要找骂,不然顷刻之间你就会遭到鄙夷:汉奸!哼!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令许多后人心驰神荡,引得心动者牙痒痒,捶胸跺脚之余苦叹自己怎么就生不逢时,没有这等公款旅游的好机会,还可以顺便捎回些大蒜、核桃、胡瓜、石榴、葡萄之类的东西,既满足口欲又可名留青史。汉中的天麻、木耳、香菇质量出奇的好,喝的是矿泉水,住的是天然氧吧,所以味道鲜美浓郁,绝对没有污染之虑。上世纪八十年代,汉中曾经看到过经济振兴的希望:南郑——曾经是西北首富,城固县财政收入也排在陕西前三名(虽然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不值一提,但在整个西北,首富出现在汉中也足以出人意料,因为西安等城市附近更有天时地利人和)。汉中还诞生了一个全国闻名的服装企业——伟志西服,那是一个丑小鸭成长为美丽天鹅的真实故事,一家在中西部地区还为数不多的真正的民营企业。前几年,汉中出了一种方便面,先叫太阳,后叫月亮,说句老实话,该方便面是当时见到最好的方便面之一,而且包装时尚引人,但它的经营就象其名字一样,从喷薄而出太阳升起的地方,瞬间转为夜晚才出现的月亮,光芒越来越暗淡,市场越来越小,迅速就陨落了。八十年代被一些人视为气质象征的巴山雪茄,记得当时尤其是年轻人,抽的时候在烟屁股上还要插一根火柴,叼在嘴上走东逛西,酷的不得了,但也不知道酷到哪儿去了?搞得现在的年轻人只有望着×星尖叫着扮酷的份。还有……。虽然如此,也充分说明了汉中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力。
   汉中在宋朝前后曾为国内手工业领先的地方之一,看到这个资料的时候着实让人兴奋了一阵子,但现在其经济总量还不如东南沿海的一些经济大镇。津津乐道的金矿、铁矿、煤矿……都不成气候,天麻、杜仲、魔芋……没有规模,大米、柑橘、木耳……也只是在小区域里有一点优势。闻名神州的黑米,走不遍全国,迈不向世界,包装粗糙的黑米酒,在南方市场还长期被产自江西某地的黑米酒仿冒。汉中更多是自给自足,自慰(娱)自乐。它有面向西北的优势,有该地区最为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但从来就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规划,常常是连自己也不知道优势到底在哪,有多少,又怎样发挥?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就象打拳一样,全凭个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乱拳出击,打上了就幸运,打不上就正常,而且功力差,出拳质量滑稽可笑。
   3.汉中虽然在经济上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但并不影响健身蹦的、洗浴按摩和声色犬马,庞大吃官饭队伍中的官僚们吃饭已经变成了问题(意思是每天的饭局已经吃不过来,不知道应该怎么吃了?虽然此时此地还有一部分人为吃饭问题熬煎),我们大家当然知道这不仅是汉中的问题。汉中的尴尬不在于经济的落后,文化的落后,教育的落后……,不在于基本建设的原始,而在于人的思维、视野和所谓观念,在于当东部发达城市和省区积极用户口,安置费等各种方式和手段拉拢高素质人才的时候,自己却连微薄的工资发放都有问题。自己的人都留不住,又何谈吸引。社会发展只能徘徊在恶性循环中,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难以自拔。汉中不要说在中国了,在陕西也就是个后妈眼前的孩子,虽然伶俐,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焦点所在,缺乏关爱的卑贱身份,恢篮问辈拍苡蟹碇铡?    
   汉中人的自信心普遍不强,提起自己的时候就缺少淡定,经常口中:人家北京怎样,人家上海怎样,人家广州怎样,人家西安怎样……买了件东西,也要特别申明““这是北京买的!”这是在上海买的!”以示不凡。结果便亦步亦趋,于是西安因为省会的缘故,一出现什么新奇的东西,不管是好还是不好,她就与很多城市一样跟随,但规模大多小一号,做工大多粗一点,工艺水平就差了许多……汉中人民路就有了与西安南大街相近的建筑,而气势早已不是那气势,透着小里小气的不自信。北方和内地的城市大多唯北京马首是瞻,北京出现什么,只有跟进的份,北京有了黄色的面的,于是各个省会大街小巷都跑着蝗虫般的面的,北京取消面的,这些城市也纷纷将面的拖进废车场,所以有时你初走入一个城市,一式似曾相识的感觉,设施雷同且丑陋。东南沿海的城市就不一样,它们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城市特色,尤其是深圳、广州和上海,有着与北京比肩的豪气,虽然有经济实力做后盾,但也是思维习惯不同使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这个贴子最后由东方未明在 2007/04/26 11:09 第 4 次编辑]


     笔者有个朋友从汉中走出,在东部某大都市一所全国著名的大学任教,并与两个温州人合作搞了一个通讯设备厂,全权负责技术。工厂生意红火,产品在大江南北许多地方得以应用和推广,唯独回到故乡,当他有意为故乡做点事情的时候,人家上下打量着他,瞥着白眼说:我们要采用上海的技术和设备!言下之意,你算老几,出去没几天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人家上海人才是真正的有水平!殊不知,上海的通讯设备公司大都是温州人所开,文绉绉的朋友不顾高级××××的身份骂起了娘:妈的,下一次我找个鬼佬给我提包!结果可爱的汉中人被温州“上海人”赚了大笔的钱,见人就炫耀:我们用的是上海的设备,上海的技术!脸上洋溢着高档和讨了便宜的自豪,当然其中是否有其他猫腻和勾当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中国哪里都是,哪里也都有。汉中没有足够实力,当然不能象一些地方的人那样,优越自豪,就是要用本地的产品,请本地人做事,问题是因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而加以小看和蔑视总不能说是正常心态吧。
    
   汉中地方当局经常干一些让人费解的事,以汉中北大街拓宽为例,街道拓宽(实际也没多宽)时砍掉本来就不多,地方特点明显的棕榈树,换上了时髦的法国梧桐(其实,汉中可供行道绿化的树种有很多,棕榈、桂花、香樟、枇杷、芭蕉……),于是冬天光秃秃的树枝就乱晃,春天就飞絮满天,清洁工人整年忙着清扫树叶,不过刚好解决了一些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不至于政绩太差,害得西安人到汉中一惊一咤的:汉中还可以,跟西安差不多了!其实心里透着无比的优越:西安比汉中大多了(那条街道就象西安不计其数不甚出名的小街道),法国梧桐也长得更加的舒展大方,虽然西安比起南京的法国梧桐还欠火候。南方的深圳不久提出了一个目标,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应该对汉中人有些启发。
    
   北方的秦岭抵御着寒流和沙尘爆的肆虐,也同样阻挡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和人们视野,津津乐道的阳安铁路和公路没能将外界与之有机地联系起来,却带来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汉江上游的勉县建起了一座不大不小的钢铁厂,结果工业产值没有增加多少,环境和景观到是破坏污染了不少。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在汉中建设了一些工厂,应该说对汉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批来自五湖四海人的涌入,使汉中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也有了加强,但因为特殊历史时期钻山沟的结果,影响又十分有限而且缺乏后劲。文化的影响泥沙俱下,汉中本来平川地域就不甚广阔,自身文化特点的保持和维护力量不是十分足够,经过人家以破除迷信、破四旧……等为名开展连续的运动后,觉悟也只是乐得举着小旗什么的跟风乱跑,烧掉自己家仅存的几件可怜历史和族谱,砸烂不多的祖传遗物,兴奋莫明,之后回头才发觉,自己的文化特色所剩无几,那点时尚和发展绝对是不足以承担随意丢弃传统的损失。汉中人现在很难说清楚自己的文化特色究竟是什么,对外界的文化欠缺抵御吸收的能力,继续演绎着邯郸学步现代版的尴尬,就象是城市或者工厂边缘的部分农民一样,高层次的东西掌握的不多,似是而非的事情学得很快,自身优点却遗失了不少,经常洋洋得意地走在街不象街的地方,欣赏自己增加了见识,能力和视野有了很大进步。
  

     汉中文化按道理应该是秦蜀文化为主,但奇怪的是文化划分上竟然属楚文化末梢,可能是沿汉江朔江而上的所致,它显然是几种周边文化杂交的结果。听老一辈人讲,某些地方的人虽然也听秦腔,但却有自己的地方戏叫汉调胱胱,有部分县还流行采茶戏,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汉中的许多地方,还可以时常听到农民们在耕田的时候,经常唱着婉转的山歌,耕牛们也听话地在田间掉头、转弯、休息,衬着影影约约、起起伏伏的如黛山峦,一幅幽雅的田园牧歌景象,现在都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不重视和适当保留,也使自己在身份认同上有些许尴尬,说是陕西人,怎么都没有关中人来得理直气壮,好象不太象,因为秦腔吼的怎么都没有人家地道,说不是吧,又属陕西管辖,对身在异乡的汉中老乡来说身份认同尤其如此,因为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与大家公认的陕西相差甚远,自己到底是麻辣,还是秦腔,或者是汉调胱胱、大米、棕箱……?!
    
   汉中为国家历史名城,有许多的神奇故事萦绕着她,特别是汉朝和三国。汉中西边的勉县有个定军山,三国故事让其名扬神州。山生的工整而神奇,五个峰一字排开,中间最高,然后两边依次降低,罕有的对称,那是诸葛亮排兵布阵、黄忠痛斩夏侯渊的地方,而且武侯墓、武侯祠和汉江的衬托,让其散发着袅袅灵气,那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资源和财富。有人便在上面开山炸石,一方一方地获取着可怜的利润,当然对当事人和管事人来讲可能数目可观,但对地域文化所造成的损失又岂能是一方一方所能计算的清楚?!旁边不远还修了一个要规模没规模,要效益没效益,不伦不类脏兮兮的什么钢铁厂。听说人们把经济振兴的希望就寄托在诸如此类那些工厂上了。现在又说要将县变成市——定军市,好象猫变成咪后就会演化成为老虎,失去了完整定军山的定军山市又能怎样?地处汉中城区的古汉台是刘邦在汉中做汉中王的府邸,小巧秀气,泛着些江南园林的雅致,但在其拓宽街道过程中,不知道请的哪儿的工匠,做了一个俗不可耐的北门,刺眼的琉璃瓦与汉台原有的风格完全格格不入,直挺挺地矗立在那儿,努力显示着假古董的华丽,象一个颇有风韵,长着一双引人遐想丹凤眼的贵妇脸上狠狠地割了两刀,变成了丑陋的双眼皮般另人反胃,当权者欣欣然——政绩体现嘛,汉中人津津乐道——我们汉中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耶!勉县(原称沔县,因古沔水而得名,也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改为不知所云的勉,据说是因为容易被人误念为钙的原故)武侯祠为汉中一处标志性文物古迹,苍松翠柏,亭台楼阁,是一处凭吊古人,欣赏悠久文化,闻名全国的好景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维修的时候,请了些四川工匠,结果原有的雕梁画柱被轻易拆掉,换上了现代的木头和水泥,上面涂满了各种鲜艳而恶俗的颜色,历史画面和梁柱上精美的人物雕刻顷刻就不知去向,历史价值丧失殆尽(文物古迹修复的最高境界好象是修旧如旧)。城固县城——顾名思义一座具有历史渊源的坚固城池,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典型一个地域特点鲜明的秀丽小城,赭红色的木板房们连成一片,碎石街道,石板和鹅卵石修筑的幽谧小巷,青砖庭院……衬着弯弯汉江和绵绵的秋雨,一幅绝美的中国山水画。经过多年的改造,碎石铺成的街道不见了,鹅卵石造就的小巷消失了,苗条的钟鼓楼身上贴着专治各种花柳,性病的广告,象多年不洗脸仍丰韵依稀可辨的大家小姐,不得不孤零零、尴尬地站在一群土气、肮脏、五大三粗且毫无修养的所谓“大楼”当中,忍受着猥亵。南湖公园——地处南郑的强家湾水库,很漂亮的一泓湖水,加上周边的自然景色,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结果景区内修了很多粗制滥造的人造景观,在简陋的笼子里关了几只可怜的猴子和狗熊,台阶也用劣质水泥偷工减料随便砌成,俗而不乡情。联想沿海一些城市街道景观要请专业公司进行设计施工,连一些小品都不放过,令人汗颜。有汉中同胞会说:人家有钱嘛!但且以为,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没有钱还不如不做不修,总比随便乱建的所谓设施让人感觉舒服自然,毕竟大部分的城里人或者异乡人就是奔着特色和乡情野趣而去。厕所好象不在于墙面是否帖了瓷砖,让人舒服关键在于干净、清新,没有俎虫乱爬。
  

     汉中在陕西从来就不是重点,昨天不是,今天不是,永远都不是,因为那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人文等各种原因决定的,于是汉中人一方面为自己的山清水秀、鱼米之乡而自豪,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在陕西的尴尬际遇而讪讪常叹:人家西安,人家宝鸡,人家咸阳……远点就说人家北京,人家上海,人家深圳……心里不免酸溜溜的,在别人赞扬尤其是北方人、西北人赞扬汉中不错时就面带微笑,自我陶醉后羞涩地自言自语:我们汉中是不错的,鱼米之乡噻!碰到贬损轻蔑的时候就心里虚虚地委屈:汉中在陕西就是鸡肋嘛!我有什么办法?!
    
   汉中整体上民风淳朴,人民大都善良而不喜惹事,充分表现了山民的吃苦耐劳和敦厚,但并不全都如此。汉中也有类似湖北“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的说法,有个别县,民风应该就有一定问题,在此仅举一例,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培训班,来自那个区域的的人总体上确实表现出奸狡的习性,遇事总是十分计较,学习期间吃饭的碗(都是所谓“干部”,几乎所有人)从来都不洗,也不会送回食堂,学习班结束的时候,便将全部的碗垒叠起来,用一根大木棍,将之悉数砸碎。虽然哪里都有良民,哪里也都有刁民,但在此写出是真的希望汉中在建设了几座不多的高楼和广场的同时,也多养点相信好心有好报的公民。良民大大的,刁民少少的。
    
   官僚素质在中国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梯级降低,几个大都市和东南沿海最高,汉中也不能幸免,须注明的是这点与智商无关,也与专业知识关联不大,而是民风、传统、家庭教育、外来影响……祖祖辈辈自小而大积攒而成,不然我们的许多父母官会发出强烈抗议:把我放到发达地区,我也一样能干好!汉中地方官员大多在能力、知识、视野、技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承认不承认,那是客观事实,当然不可否认也是因为有什么样的上级才有什么样的下级的结果。
    
   虽说行政上属于陕西,但汉中并不比甘肃陇东,宁夏西海固,山西运城等地区接近关中,接近陕西主流文化。汉中或许需自成体系,因为她麻不过四川,酸不过关中,秦腔吼得没有甘肃人高亢,但这又恍惚是痴人说梦,君不见:虽然爹不痛,妈不爱,但毕竟是鸡肋嘛,扔掉也是蛮可惜的!或许,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大用途?!暂且扔在那里,让她散发着无肉的芳香吧!
    
   笔无遮拦,对汉中和汉中人的诸多指责和挑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意者鼓鼓掌以示鼓励,不以为然者,撇嘴即可,权当抛几块破砖,得罪之处,实请见谅。其实很清楚,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子民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差的一面。汉中作为中西部有待雕琢的璞玉,有着区域内其它地方无与伦比的优势和特点,坚持自己的特点,发扬光大自己的优良传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视并改进问题,才是希望所在。我们不牛B、不虚妄自大,也不腿肚子发软,没有底气,我们对鬼佬以国人待遇,也坚持善待自己。
    
  上帝呀,你就救救她吧!救救她日益虚弱、丧失方向和不知所措的灵魂,虽然她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相信您,也将自己的传统抛弃了很久,但以您的胸怀是不会计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5/11/01 08:25pm 第 2 次编辑]

          
                   独具乡土风味的菜豆腐稀饭
    
    菜豆腐稀饭是汉中地区一种民间家常饭,虽然做的方法不复杂,但因取料方便,做工较细,好吃且富有营养,所以已成了当地待客的佳肴了。
   做这种饭,第一重要的是选新鲜、颗粒饱满的黄豆为原料,头天用清水浸泡,如果当时待客,时间紧,也可用温水浸泡,待黄豆完全泡胀后,用石磨磨成豆浆。磨好的豆浆不能直接用,必须用土布将豆渣全部滤出,除留出一部分供以后煮稀饭用外,其余的豆浆全部用来做菜豆腐。
   做菜豆腐的关健在于点豆腐。首先,点豆腐用的是自制的酸浆水,这是与普通豆腐制作使用的石膏水不同,用酸浆水点出的豆腐不仅质细且无苦涩味。其次,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掌握火候和把握住点浆的时机,不然,不是做出的豆腐老嫩不适,就是做出的豆腐过少,浪费豆浆。煮豆浆时,开始用大火,待即将开锅时,将火压小,改用文火加热,等豆浆刚刚小开时,就开始倒入酸浆水,并且要一边倒,一边用勺子慢慢搅动豆浆,同时仔细观察豆浆的变化,一旦看到有均匀的小豆腐花出现,立即停止倒酸浆水,只是轻轻用勺子在豆浆的表面连续划圈,使小豆腐花不断聚拢凝结成大块的豆腐团,直至锅内除豆腐团和清水外再无豆浆时,菜豆腐就做成了。
   煮豆浆稀饭也有个讲究,米下到烧开的豆浆内后,要经常从底部搅动,不能让米糊底,也不能用大火煮,以至豆浆溢出锅外,烧成外熟里生的夹生稀饭,这些都会影响豆浆稀饭的美味。最后,把菜豆腐放入豆浆稀饭内一起煮开,这样菜豆腐稀饭就全部做成功了。
   至于为什么要把这种豆腐起名为菜豆腐,那是因为在点豆腐时,人们常喜欢在酸浆水中掺点浆水菜,使点成的豆腐白中夹绿吃起来又略带酸味,好看加好吃,虽是家常饭,但做为待客的佳肴,也要讲究个色香味俱全才好。
   吃的时候,碗内下面是雪白似乳,间有珍珠般米粒的豆浆稀饭,上面托着质细如白绸夹有绿菜的菜豆腐块,再佐以用香菜、韭菜或葱花、蒜苗花,核桃仁,变蛋等与油辣子或香辣酱拌成的小菜。饭菜入口,豆浆香甜,豆腐细嫩,小菜咸辣,其美味无穷也。只有到了这个份上,才称得上为地道的汉中菜豆腐稀饭。
   这种家常饭之所以被民间奉为待客上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饮食极富营养,即使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豆浆、豆腐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易于消化,有利体内吸收,也不失为一种配方科学,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美味佳肴。冬季吃这种饮食,暖和耐饥,夏天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实惠。不但如此,这种饮食无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都能食用。难怪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种取材容易,且独具乡土风味的菜豆腐稀饭却一代传一代成了家常待客饭中的皎皎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5/11/01 08:27pm 第 1 次编辑]


                 大餐品宴席,不如来碗汉中面皮

   面皮是汉中地区一种最常见的民间家常饭,其普及之广泛,制作之精细,烹调之味美,食客之众多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当地居民对面皮的喜爱执迷,已到达近乎疯狂的程度。 在平川农村或是秦巴山区,所有的主妇都有会蒸面皮的好手艺,这如同陕西关中农村的妇女都会捍面条一样。谁家的媳妇面皮蒸得好,在七里八乡都会有名气。家里来客人了,也多是用面皮来招待,平时家里也是隔三差五的就要大吃一顿。赶集逛会,走县上府,面皮是少不了的首选。过去城里的家庭主妇,也大多自己来蒸面皮。现在已经没人再蒸了,想吃就到街上去买,汉中城内的大街小卷的食堂,大部分都有面皮卖 ,村镇的食堂也多是以经营面皮为主。
  蒸面皮,第一重要的是选用当地产的普通大米为原料。糯米、梗米都不好用。头天晚上用清水泡上,如果当天待客,时间紧,也可随时用温水浸泡,待米完全泡胀后,用石磨磨成米浆。城里现在已经没人再用石磨了,改用打浆机了。磨好的米浆要用水调成合适的浓度,然后在专门的竹制笼屉上铺上笼布,倒入适量的米浆,盖上盖子用大火蒸五、六分钟既可。蒸好的面皮直接摊到案板上,再在上面涂上菜油,然后用一尺多长的大刀,嗵嗵嗵地切成各人喜好的宽窄条状,眨眼功夫白如雪,亮如玉般的面皮已抄到碗中,碗底垫有焯好的豆芽、菠菜、芹菜、红萝卜,土豆丝等,然后撒上盐,浇上酱油、醋水、蒜汁等,最后挑上几根白面皮在红油辣子碗里一沾,放在面皮的上面,这时你就可以享用了。在你用筷子搅拌的同时,你是在进行着美的享受,五彩斑斓的世界在你碗中翻腾,红的是辣子油、红罗卜,黄的是豆芽,绿的是波菜、芹菜,白的是面皮,浅黄的是土豆丝,你在满足视觉的时候,你的味觉已充分调动起来,满口都是哈拉子,你顾不得细细品尝,三舞两绕,这碗主、付食搭配合理,营养配备齐全、有干有稀,既有咸味,又带酸味;既有香味,又带辣味的面皮就已下肚,你是吃得满嘴红油,大汗淋漓。冬天吃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署,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湿,真可谓是四季皆宜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色食品。
  汉中面皮还有一个特点是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如果你是饥肠辘辘地走进食堂,你只需对老板吩咐一下,你板凳还末坐热,面皮就已端到桌上,这对时间紧迫的上班族来说是很方便的。汉中城不少人的早点就是面皮,无怪乎城内的面皮店一家接一家的,市场需求使然。面皮的价格是绝对便宜,大碗1.5元,小碗1.2元,许多外地人吃完后都不相信是这个价钱。
  随着改革开放,汉中面皮已走出秦巴,现全国大多数省市都有这种饮食,不过入乡随俗,味道也略有变通,你要吃正宗的汉中面皮,还是要到汉中地区来品尝。汉中地区面皮蒸得最好的是城固县的。在汉中城内你经常可以看到不少食堂挂有城固面皮字样的招牌,你进去品尝,多半不会后悔的。若问谁家的面皮最好,这没有一个定论,各人的喜好不同,选择的面皮店也就不同。面皮好有两个关键,一是面皮要蒸得好,吃到口中要有劲道,软而不融,柔而不断;二是调料要好,咸、辣、酸、香调配适中,红油辣子除有辣椒外,还掺有多种调味香料,吃到口中是满嘴窜香,回味悠长,具体的制作就于商业秘密了。
  笔者去年曾邀请北京作协的几位朋友到汉中,各位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著名作家刘心 ,深有感触地说:“吃大餐品宴席,不如来碗汉中面皮”。以后在北京的几家汉中面皮店就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场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精帖,留着漫漫看,楼上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4 14:37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原来汉中有那么多故事!精辟,可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5/11/01 08:43pm 第 2 次编辑]

            谢谢东方未明把关于汉中的这么多知识介绍给大家,辛苦了!
                   大家慢慢看啊,紫柔配上音乐以解闷呢~~~~
    Flash: http://www.znrsw.com/pe/yhzx/UploadFiles/200504/20050421225711557.sw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没去过汉中,从文中能了解到陕西的一部分,要谢谢楼主了,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2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放心吧  只有是中国的土地 回强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中国乱,汉中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2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呵呵这个我不敢乱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3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下面引用由£玉面飞龙¢2005/11/02 10:33pm 发表的内容:
    放心吧  只有是中国的土地 回强大的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下面引用由东方未明2005/11/02 02:43pm 发表的内容:
    中国乱,汉中焕
    不赞成东方的这个说法,有些偏激了!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从文中看汉中现在确实有些落后,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发展赶上来的。从帖子里可以看出东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现实很多时候是无奈的,有那一份爱家之心已足够了,要相信明天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5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东方未明,你这个鸟人,在这说什么你,别以为汉中穷点你就在这瞎买弄,什么汉中人缺乏自信,那是你的片面看法,你太不了解汉中人了,不是汉中人你就没有资格评论,知道吗?记者  我  熊磊 说你是鸟人的人 就是汉中的而起还是南郑的,我就一直以我是汉中的自豪你知道吗?在这个地方汉中的人是少但是并不代表没有.我承认汉中是有些媚外但是那也是迫不得以,在开放是中国不一样媚外吗?不过中国是媚外洋人罢了,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在抓经济的时代忽略了环境这是必然,没有资金和技术前期的开发只有靠开发原始资源.
       汉中是有他的性格的,只是他的性格蕴藏在时间中,没有长久的生活你是不会明白的,你永远都不知道汉中人是怎么夹杂在川陕真两个强势文化中保持自己的本色,我很气愤的是把关中作为陕西的全部,我很气愤在老乡会上我不说关中话竟然有人怀疑我不是陕西人,我不能说这不代表有部分关中人的自大,汉中的性格是内收的,他不会把喜怒言与外表,这不是狡诈,而是一种大的忍让包容的性格,汉中人有句警告人的话叫"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你若把这种忍让看作是落弱,那你将会付出严重的代价.
       在文化上,汉中是属于楚文化的末端,但他还留有楚人的坚韧与放荡不羁只是收敛了许多,他是不甘平庸的,但确实又是安于现状的,应为那方水土是在太养人了,让人舍不得离开,样的人们轻灵水秀,养的美女四处,但美女决不是给好色之徒看的.
      官僚机构的庞大是腐败的必然,但是和民风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不是民风淳朴,也不会有贪污腐败,乡民也不会甘于宰割,官僚是上行下效,如果省委惩治腐败能加大力度,结果又会怎样,草民多管有如何呢?难道还幻想有什么草根民主吗?
       写这个帖的人一定是把西安当作陕西的全部了,认为陕西就应该是西安的翻版,只能接受关中化否则就是另类,就不是陕西了,可笑啊,汉中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关中文化虽然是强势,但它遮盖不了全部,汉调是不会失传的,汉台也会从现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5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大家都是乡党,来三秦就是一家人,大家应该团结友爱共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不要因为个人的观点不同而产生分岐,更不要讲粗话。我们应该把陕西发展中的一面令人自豪的一面介绍给大家,不要让来三秦的客人小看我们三秦原来还有这么落后的地方,开心最重要啊!不管汉中怎么样它最终是我们陕西的一部分,相信它的明天会更好!对东方和熊磊的爱乡之情感动,不要担心不要忧愁,相信汉中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会有其辉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小弟出来咋道,望多关照,吾乃陕西汉中勉县人士,现已离开故土,远赴齐鲁发展已有数年,虽围曾发家,但家境已有改善。
        今在此处又见孤翼兄对汉中了如指掌,想必吾兄实乃汉中人也,兄台文笔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褒贬之意更是凸现,小弟观之,甚觉惭愧,也勾起小弟儿时许多惆怅。小弟儿时家徒四壁,心中甚觉自卑,于是乎,于人于事处处争风好胜,并于心中萌生振兴我汉中之宏业,而今虽一事无成,但雄心未泯,相信终有一日,像吾等堂堂热血男儿,定能重回故土,兴我汉中。
        小弟方才说的有点激昂,但决非一时意气之言,夸大心中所想,小弟这些年苦苦钻研有关规划、设计、商业、行政管理、人际关系并一直在为招商引资等事宜做准备,希望兄台到时能够鼎力相助。
        小弟对唐诗宋词,知之甚少,不能和各位相提并论,惟有借古人雅作一表我此时心情。来日吾定补上这一回!

    -=-=-=-=- 以下内容由 青草依依2006年06月08日 08:18pm 时添加 -=-=-=-=-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8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下面引用由青草依依2006/06/08 08:14pm 发表的内容:
    小弟出来咋道,望多关照,吾乃陕西汉中勉县人士,现已离开故土,远赴齐鲁发展已有数年,虽围曾发家,但家境已有改善。
        今在此处又见孤翼兄对汉中了如指掌,想必吾兄实乃汉中人也,兄台文笔所到之处所向披靡 ...
    欢迎三秦的又一位新乡党,有空常来坐坐吧~~紫柔在此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2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汉中不会被遗忘的!我喜欢汉中……热爱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3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下面引用由熊磊2005/11/05 06:23pm 发表的内容:
      东方未明,你这个鸟人,在这说什么你,别以为汉中穷点你就在这瞎买弄,什么汉中人缺乏自信,那是你的片面看法,你太不了解汉中人了,不是汉中人你就没有资格评论,知道吗?记者  我  熊磊 说你是鸟人的 ...
    楼主:你是汉中人吗?你了解汉中吗?你知道汉中人是怎样的人吗?
    你只是从别人写的东西里很肤浅的了解汉中罢了!
    告诉你,汉中人是很有自尊心的,即使汉中再穷再落后,但每一个汉中人都不会嫌弃她的,我支持14楼老乡的话。即使汉中人说自己的家乡怎么怎么的不好,但在他心中是不允许任何人说她坏话的。
    汉中的穷与落后又不是汉中人 自己造成的,原因大家都是知道的,你又为什么这样武断的说我们汉中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7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中,你为什么被陕西抛弃?

    楼主我还想知道多一点汉中的情况特别是西乡的哦~~
    不知道有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8 11:01 , Processed in 0.0944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