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9|回复: 7
收起左侧

▲▲[推荐]【MTV音乐】惊破梅心/笛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30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5/12/04 09:52pm 第 9 次编辑]



                     

                    〖 梅花的起源与发展 〗
  
    根据文字记载,梅至少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根据考古发现,梅树在中国的栽培或应用历史已在7000年以上。“民以食为天”,梅树在最初的引种栽培过程中,是以食用梅果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才逐步发展到观赏和食用观赏兼用的引种栽培。
根据陈俊愉、包满珠的研究,我国梅树的栽培历史可粗分为两大阶段,约在西汉时期前以果梅引种栽培为主;之后,为花梅栽培阶,并将此时期细分为初盛、漸盛、兴盛、昌盛及发展等五个时期。
1、梅子的应用与引种阶段
  据《书經.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商代的盐和梅相当于今日烹调所用的酱油和醋 。由此可见梅在当时人们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梅的记载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馈食之笾,其实干撩 。”据查核撩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又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我国最早的著名民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摽有梅》的诗篇,“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工,迨去吉兮!……”, 即“打摘树上的梅果,抛向意中人,果还剩下七成了,我的意中人别错过良机呀……”这是一首寓意至深的求爱之歌。从《摽有梅》这首诗歌可以推测,当时的陕西召兰(雍梁西洲)地区,梅树已相当普遍。有可能在此时期,已进入了引种野梅的阶段。此间的梅树引种栽培,可认为是以食果、药用为目的,而非以赏花为主。
2、梅花栽培阶段
  初始时期在远古时代,人们种植梅树的目的是作为食品或供祭祀之用。
  在长期的驯化栽培过程中,梅中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閣,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和色泽艳丽的花朵等等,于是有心人便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出许多观赏价值高的梅新品种,所以,“花梅”源自”果梅”。据推测此时期约在西汉初叶。有关梅花品种的文字记载,是同时期的《西京杂记》。如:”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继后,杨雄所著《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的记述,可见在2000多年前,梅已作为成都地区城镇或庭园的绿化树种了。在晋代,梅花栽培较为普遍,亦有咏赞梅花的诗赋出现。如曾做过承相的陆凯,在早春梅花初开之时,自湖北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哗,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可以说自陆凯始,梅花与梅果一样,可作为馈赠佳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到南北朝时,梅花的应用愈多,有关梅花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乃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起始。此外,宋、陈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庾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正如杨万里在和梅诗
序中所云:“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
渐盛时期 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有所增多。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诗赋大量涌现。如唐代名臣玄宗时的宰相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云:“相彼百花,谁敢争春?!莺语云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令天下”和“贵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对宣扬梅花精神,提高梅花知名度,扩大梅花栽培规模,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之后,咏梅、赞梅者更多了起来,杜甫有《江梅》诗,白居易作《新栽梅》,柳宗元写
《早梅》诗,张九龄作《庭梅咏》,李白、韩愈、李商隐、杜枚等名家也都有咏梅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曾在成都辟梅苑。孟天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之为“梅龙”,足见在唐朝及五代、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梅花已较广泛栽培。 据查,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仍属江梅型、宫粉型,四川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可见,此期梅花品种较之以前亦有所丰富。
  兴盛时期 时至宋、元两代(960~1368),我国艺梅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新品种大量涌现,栽培技艺不断提高,梅诗、梅文、梅画、梅书纷纷脱颖而出。
  就梅诗而言,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之时,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脍炙人口。另北宋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其中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等广为传唱。
  宋代有于梅花的书至少有四部以上,范成大《梅谱》、周叙《洛阳花木记》、张滋《梅品》和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仲仁《华光梅谱》等各有侧重。其中以范成大《梅谱》最为见长,它是我国第一部梅花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其中收集品种12个,对梅花品种首次进行描述记载。该书写于118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它几部书,大部分都为梅画梅谱。其中《华光梅谱》等作为写梅的蓝本,以文为梅立谱,最为推崇。其次为《梅花喜神谱》是以图为梅立谱。唐代梅谱的出现标志着梅花栽培事业兴盛,同时也标志着写梅的理论和技法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元代集写梅、画梅之大成者王冕,是爱梅、咏梅、艺梅成癖之人。隐居于九里山,植梅花上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和《梅花图》诗,较之以前的写梅面貌一新,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句,求梅花清逸淡泊之神韵,不重形似,为梅别开生面。宋元之时艺梅之兴盛,还表现在梅花新品种出现,除江梅、宫粉、朱砂外,新增加玉蝶型、洒金型、黄香型以及杏梅型等新品种。至今,云南昆明曹溪寺一株元梅,尽管龙钟老态,仍年年开花结果。
  昌盛时期 到了明代(1368~1644)、清代(1644~1911),梅花栽培规模有所扩大,栽培技术水平有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梅花栽培达到繁荣昌盛时期。梅花的书、文、诗、画、反映出了这一特点。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并将其分属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并对各品种附有简单记载,且介绍了繁殖栽培技艺。约在同时期,周文华著《汝南圃史》、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均记载了若干梅花品种。清代梅花栽培事业更为昌盛,品种进一步增多,写梅者益多,形式亦有创新。《花镜》记载了21个梅花品种,其中“台阁”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而金农、李云膺等,则更特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明清两代留存至今之古梅甚多,是当时栽培梅花的历史见证。当时的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植梅成林是较有名的赏梅盛地。明清两代梅花栽培和文人写梅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艺梅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启后作用。
  发展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梅花栽培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梅花品种有各地分散种植到集中入圃。梅花栽培、研究事业颇为兴盛,品种间杂交和远缘杂交均见成效,梅花著作屡屡问世,梅花学术研讨会不时举行,写梅者层出不穷,比比皆是。随着现代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园艺科学工作者对梅花品种进行了系统研究,曾勉教授于1942年发表专论梅花之学术论文,并记载梅花品种15个,之后汪菊渊,陈俊愉于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品种检索表,1947年,陈俊愉发表《巴山蜀水记梅花》同年,在上海举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梅花展览会。在此期间,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无锡、重庆、成都、武汉、昆明等地的私家园林均搜集了不少梅花品种。而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进“洒金”“垂枝”等梅花品种数十个,大大丰富了品种类群。1949年出版的《花经》中,介绍了梅花栽培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花栽培及研究有了飞速发展。南京、无锡、武汉、杭州、成都、重庆等的是梅园都收集了大量品种,传统梅园规模迅速扩大,一批新的梅园正在筹建或已建成。1993年,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在武汉东湖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梅花研究中心。至此,全国梅花品种已收录达300余个。科学研究在近些年来日渐活跃,陈俊愉制定了中国梅二元分类体系,之后又不断完善,建立了中国梅统一分类新体系;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梅花研究,《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梅花》可谓集梅研究之大成,成为现代梅花研究或栽培之全书。近二十年来,育种技术的不断提高,远缘杂交结硕果,抗性育种亦有成效,使梅花品种不断丰富。近些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全国各地先后从日本、美国等地引进红千鸟、美人梅等品种一百多个,杂交育成的新品种亦有数十个,其中不乏优良品种。且梅花试管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也初步建立,为梅花更大规模的栽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梅的产地与分布 〗

  一、梅的产地
  中国是梅的原产地,这是举世公认的,已被充分的事实所证实。而在日本等国是否有梅之原产,在学术界向来争议较多,形成了观点截然不同的两个派别。中国园艺学者普遍认为梅为中国原产,日本等学者上原敬二基本持此观点。但以宫泽文吾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则认为日本有梅之原产。他们列举了日本所谓“野梅”的形态特征以区别现有梅树品种。由此看来,日本等国有无梅的真正原产,尚需进一步考证。包满珠认为,有关梅之原产地问题,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会得到圆满解答。如果是独立起源且有自然分布,在有一海之隔的中国和日本异花授粉的可能性极小,其种群应该有特异的DNA构成。反之,如果DNA构成无明显差异,那么,日本之梅很可能是中国流传出去之后逸于山野而形成的。
二 梅的分布
1、梅的自然分布
  我国有关梅的文献历史悠久。但对生产梅的记载要比栽培品种记述晚得多。公元6世纪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梅实生汉中川谷”。《花镜》中有野梅产地之记载,称梅本出于罗漂、含稽、四明等处。《台湾岛植物名录》中论述在台湾二柜、合欢山川及新竹等地采得野梅标本,上原敬二在《树木大图说》中记载台湾大甲溪上游、大安溪上游雪花坑等地有野生梅树。
  19世纪初,英国人Clack在中国广东省一带采到梅树标本,20世纪初,英国人E.H.Wilson在湖北西部采到野梅标本。20世纪30年代至6年代,中国植物学工作者先后在贵州、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省才得野梅标本。在云南、四川省很多地方也采集到大量野梅标本。
  近年来,我国园艺工作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在云南洱源、嵩明、德钦、泸水、剑川、祥云、云龙、宁蒗、宾川等县市也有野梅集中分布。此外,在湖北罗田、咸宁,江西景德镇,安徽黄山,云南建南平、广西兴安小区和那坡山区、陕西域固、甘肃文县及康县等地也发现梅的自然分布。
  由此可见,梅在我国自然分布范围很广,北界是秦岭南坡、西起西藏通麦、南至云南、广东,共有16个省、或地区有梅的自然分布。在此范围内,川、滇、藏交界的横断山区是梅的自然分布中心与变异中心,该区域内有较多的大片野梅林,且变异类型较多。
2. 梅的栽培分布
  梅的栽培分布区域远较自然分布区域大,除自然分布梅的栽培之外,在北京、山东、河南以及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梅有梅的栽培。此外,我国海南省也有梅的栽培。北方栽培地区绝大多数是以栽培观赏的梅花为主。但中国赏梅最为集中的地带为长江流域。在此区域内,建成的梅花精园甚多,且有一此梅园建园历史较长,在国内外已形成一定影响,如武汉东湖梅园、无锡梅园、南京梅花山、成都杜甫草堂等。近年来,随着梅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普及,北方赏梅景点逐渐增多,有许多梅园已建成或正在筹建中。据杨乃琴对我国梅园统计,全国有大小梅园(含筹建中)近30个。其中,江苏省兴建梅园之多居全国之冠,其次为浙江、四川等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0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MTV音乐】惊破梅心/笛曲▲▲

      虽是天寒地冻,但梅却依然妍然挺立于寒风中,
      不仅欣赏梅的美丽,更叹其不折服风雪的傲骨。
一曲悠扬的“惊破梅心”放飞疲惫的身心,希望朋友们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30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MTV音乐】惊破梅心/笛曲▲▲

最喜欢的曲子之一~静静的聆听中~谢谢楼主MM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MTV音乐】惊破梅心/笛曲▲▲

下面引用由紫柔幽梦2005/11/30 09:15pm 发表的内容:
虽是天寒地冻,但梅却依然妍然挺立于寒风中,
      不仅欣赏梅的美丽,更叹其不折服风雪的傲骨。
一曲悠扬的“惊破梅心”放飞疲惫的身心,希望朋友们喜欢!

谢谢紫柔!
问好楼上的清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MTV音乐】惊破梅心/笛曲▲▲

再来听一遍,劳累的身心果然又放松了许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MTV音乐】惊破梅心/笛曲▲▲

这个还真的没有听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MTV音乐】惊破梅心/笛曲▲▲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5/12/04 00:26am 第 1 次编辑]

原来紫柔不但喜欢古筝,还喜欢这种悠扬的笛声,悠悠都陶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MTV音乐】惊破梅心/笛曲▲▲

下面引用由悠悠女儿心2005/12/02 09:39pm 发表的内容:
原来紫柔不但喜欢古筝,还喜欢这种悠扬的笛声,悠悠都陶醉了!!!!!!
亏你还是我的大总管,这个都不知道?该罚!!!!有空了一起赏梅共陶醉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5 22:25 , Processed in 0.0798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