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4|回复: 16
收起左侧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30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6/01/30 11:43pm 第 2 次编辑]


                     [fly]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fly]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陕西澄县刘家洼乡的田爱粉今天在西安采购年货时,用这首民谣向儿子讲述着过大年的种种风俗。
    腊月二十三,陕西农村家家户户都用糖瓜祭灶,形式热闹而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据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善恶情况。人们在这天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孩子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放鞭炮,吃糖瓜,快乐无比。
    据了解,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很怀念这种民俗,陕西师大的退休干部王景堂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变好了,“年”没了,我们就得把年找回来。

                              [fly]春联、年画、灯笼喜洋洋[/fly]

    春节将至,西安市场上的“年味”也日渐浓厚,中国结、年画、春联、红灯笼等各式年节商品销售火爆,为古城增添不少喜庆气氛。
    记者今天在位于东郊的康复路批发市场看到,很多店铺都挂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年节饰品,其中仅春联就有烫金、印刷、手写等品种,价格也从两元至十几元不等。一位摊主告诉记者,这几天仅春联和年画就卖出了千余幅。“鸡年大家都希望大吉大利,不少市民都买年画贴在家里或门上,图个喜庆。”
    今年,西安各大超市也突然加入了抢挖“年味”市场的行列。记者看到,诸如四方福、元宝吊饰、仿真鞭炮、利是封、烫金福春字、红宫灯、金童玉女与财神纸贴等民俗饰品多达上百个品种,基本上是大红色调,很能烘托“年”的氛围。
    民俗专家认为,春联、年画是中国民俗的传统符号,这些春节民俗饰品的走俏反映了城市居民对传统节日的心理期盼。

                              [fly]正月秦腔“吼”起来[/fly]

    很长一段时期中,“不愁吃穿”一直是中国人历代相传的美好追求。平民百姓往往只能在春节这几天中实现一年的梦想——吃几顿带油水的年饭,买几件新衣服穿,再挖空心思找些乐子。
    如今,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的同时,陕西人对“年味”也更加重视。正月里秦腔“吼”起来,就是此间“过大年”精神生活的最好诠释,秦腔的旋律已通过世代传承而融入到了他们的血液之中。
    这几天记者所到之处,看到很多地方都在忙着请戏班,几乎村村都有戏台,或砖木结构,或水泥筑成,或纯粹的黄土垒就,总是给秦腔留着一片阵地。村子富不富,就比戏台阔不阔,戏台是一个村子的脸面。不管雨水如何,收成怎样,过年时总要“唱大戏”,一家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同台。戏是老戏,调是老调,从正月初三四开始,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六。
    当地有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老百姓对秦腔百看不厌、百演不厌的情形:“断桥千年桥不断,永不了结铡美案;世世代代游西湖,长生不老王宝钏。”

<EMBED src="http://www.lzptc.edu.cn/ysx/minzuoqiyue/hjj.mp3" width=0 height=0 type=audio/mpeg loop="true" autostart="true" panel="0"></EMBED>
</EMBED> <EMBED style="LEFT: 100px; WIDTH: 10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100px; HEIGHT: 3000px" align=right src=http://bbs.flasher123.com/UploadFile/2004-5/20045912435828355.swf width=500 height=3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EMBED style="LEFT: 50px; WIDTH: 85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600px; HEIGHT: 3000px" align=right src=http://bbs.flasher123.com/UploadFile/2004-5/20045912435828355.swf width=500 height=3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EMBED style="LEFT: 50px; WIDTH: 35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1100px; HEIGHT: 1000px" align=left src=http://bbs.flasher123.com/UploadFile/2004-9/200492417253374840.swf width=300 height=0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EMBED style="LEFT: 400px; WIDTH: 3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1600px; HEIGHT: 1000px" align=left src=http://bbs.flasher123.com/UploadFile/2004-5/20045912435828355.swf width=500 height=1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EMBED style="LEFT: 300px; WIDTH: 5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2100px; HEIGHT: 1000px" align=left src=http://imgfree.21cn.com/free/flash/61.swf width=200 height=0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BR><EMBED style="LEFT: 50px; WIDTH: 85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2600px; HEIGHT: 3000px" align=right src=http://bbs.flasher123.com/UploadFile/2004-5/20045912435828355.swf width=500 height=3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EMBED style="LEFT: 300px; WIDTH: 5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3100px; HEIGHT: 1000px" align=left src=http://imgfree.21cn.com/free/flash/61.swf width=200 height=0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BR><EMBED style="LEFT: 400px; WIDTH: 3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3600px; HEIGHT: 1000px" align=left src=http://bbs.flasher123.com/UploadFile/2004-5/20045912435828355.swf width=1000 height=1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EMBED style="LEFT: 300px; WIDTH: 5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4100px; HEIGHT: 1000px" align=left src=http://imgfree.21cn.com/free/flash/61.swf width=200 height=0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CENTER><EMBED style="LEFT: 500px; WIDTH: 7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4600px; HEIGHT: 1000px" align=left src=http://imgfree.21cn.com/free/flash/61.swf width=200 height=0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BR><EMBED style="LEFT: 700px; WIDTH: 5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5100px; HEIGHT: 1000px" align=left src=http://bbs.flasher123.com/UploadFile/2004-5/20045912435828355.swf width=500 height=1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EMBED style="LEFT: 300px; WIDTH: 5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5600px; HEIGHT: 1000px" align=left src=http://imgfree.21cn.com/free/flash/61.swf width=200 height=000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 quality="high" wmode="transparent"></EMBED> <BR><BR>
<CENTER></CENTER><BR></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吼秦腔,打腰鼓过个陕西年

    “春节到了,陕西人如何过呢?”
    “当然吼秦腔、打腰鼓了。”
    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位陕西人,他都会脱口而出。千百年的积淀和流传,使陕西人内心深处对秦腔和腰鼓有一种潜意识的亲切感。对他们来说,秦腔和腰鼓就是黄土高坡的标志,他们也从中体会到了粗犷和豪放。春节来了,陕西人又要开始吼秦腔、打腰鼓了,他们又去重温过去,去与祖辈相聚。
    吼秦腔
    吼一声秦腔歌唱新农村,喝一口西凤醇酒,尝一碗玉米糁子,聊一宿游子思乡情,吃一顿农家筵席,追古抚今,共叙亲情!当你耳际传来了“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唱腔的时候,此刻聆听着来自天籁的艺术的时候,你是否也在回味着这来自家乡的声音?秦腔不只是为了思乡的人找到一片寄托深情的地方,他不仅作为艺术给懂得欣赏它的人,更是为了西北人而存在的艺术。
    秦腔的魄力让你不可想象。秦腔很特别,特别得就像是西北人一样,粗犷而豪放。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不能不去关注秦腔,那是这个地区的古老文化的浓缩。无论你是在哪个地区的哪个村子里,随便找来一个只要是会说话的人,他都会大大方方地扯开嗓子给你吼上一段。你可能会惊奇这些连书都没有念过的老年人会将整段整段的戏文婉婉唱来;你也可能会诧异那些连牙还没有长齐的儿童可以那么清晰地将那哭音慢板演绎得那样的地道。
    当西安城里的大剧团来演出的时候,那就是全村出动的日子,只要是能用上的交通工具,都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农村如此,城里也是丝毫不逊色。当你早上起来在老城墙根下散步的时候,你会听到自乐班吼出的那句耳熟能详的“祖籍陕西韩城县”;当你中午下班回家的时候,你会在西大街的街面上听到路旁商店里的音响中传来的那段妇孺皆知的“你不救我谁救我”。
    打腰鼓
    过了耳瘾,再回到黄土高坡上活动活动筋骨。陕西历史文化渊源,民俗风情别具特色,其中,安塞腰鼓就极具欣赏价值。
    有人这样描述对安塞腰鼓的感受: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看!———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人。
    安塞腰鼓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武鼓”,一般人数较多,有时可达数百人。场面宏大,气势壮观,鼓点沉重激越,动作豪迈遒劲。打到高潮时,鼓声、歌声交融一起,惊天动地,给人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的感受。武鼓,是感情的宣泄,力量的爆发。挥槌,那股狠劲;踢腿,那股蛮劲;转身,那股猛劲;跳跃,那股虎劲。黄土高原养育出来的陕北人民,是那么喜欢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不可压抑的情绪啊!也许正因为这样,在安塞腰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这种“武鼓”了。
    皮影戏
    老陕过年,除了吼秦腔、打腰鼓,你还要去看看皮影戏。陕西又是皮影戏的发祥地,皮影戏的表演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平时皮影戏难得一见,春节可是欣赏皮影戏的好时候。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细:把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出人物、房屋、车马、景物等等,再涂上艳丽的色彩。待皮影干透后再刷上桐油,用细长的枝条和细线牵制就能进行表演了。皮影戏表演的时候,在一块白色幕布后点上灯,演员站在幕后,手持贴在幕上的皮影边唱边演,观众则在幕的另一侧观看。艺人手中的皮影变换着招手、戴花等各种动作,并夹杂着风趣幽默的对白,展现了一幅古代民间生活的画卷。在高家大院看皮影戏,您会发现皮影戏的题材大多热闹喜庆,在台前听来就像是个剧团在表演,可是到幕后一看,却只有几个人,甚至只有一个人,却可以同时操纵数个皮影。艺人运用提、扭、勾、摇等技巧,把皮影舞得摇曳生姿却又忙而不乱。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作为一个老陕,你想不想一手端着一只完全可以装下自己脑袋的白瓷青花大老碗,另一只手中拿着一个装着半盘油泼辣子的搪瓷碟子,碟子的另一半地方放着两个黑面馍,一边听着秦腔,一边与老乡拉着家常,热热闹闹过个大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陕西春节民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 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 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 “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 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 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 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 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 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 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 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 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 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 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 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 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 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 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 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 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 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 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陕北的春节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6/01/31 00:04am 第 2 次编辑]


                         陕西“小过年”风情  

    祭灶的风俗,各地有所不同。陕西大部分地区都在腊月二十三前,把屋内打扫干净,给灶神像前献上灶饼、灶糖,点烛焚香,
隆重供奉。当晚把灶神骑的马的画像,连同草料(给神马准备的草料)及灶饼(给灶神带的干粮)烧去,意思是送灶神到天宫去。到过年后的初一五更时分,再把灶马(画像)烧去,意即接灶神回宫。灶神堂前有一副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然后换上新的灶爷灶婆的画像,作为一家之主,全家供奉之。
    祭灶的风俗,在二三千年前的《周礼》就有记载:黄帝的儿子名叫颛顼,他有一个儿子名叫黎,当时管理火,以后就被奉为掌管火及锅灶的灶神。因此,在周代逢腊月二十三,一些富贵人家就把专为祭祀用的俎、笾和豆,放在灶堂里燃烧,祭祀灶神。《淮南子》也有“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的说法。又传说在汉朝时,有一个人名叫阴子方,把一只大黄狗杀了来祭祀灶神,得到了富贵,以后就有了祭灶的风俗。
    陕西省汉中地区西乡一带,腊月二十三祭社日,谓“送灶神上天之日”,民间多以糯米做糍粑,杀雄鸡供奉灶王。鸡角征凤凰,可驾驶上天,糍粑粘住灶神之口,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陕北吴堡一带人民,从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积极办年货,磨面碾米,压黑豆钱钱,蒸煮焖炖,忙个不休。陕北延长县人民,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社日)捉老公鸡领生(水滴鸡头,鸡身抖动为显灵),表示红马送行灶神,并有给灶神献糖瓜、烙碗口大小饼九个,作为灶神“上天言好事”的干粮。
    灶爷和灶婆的美丽传说
    关于灶爷和灶婆,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据说,古时候陕西临潼县有个名叫张立德的后生,万贯家产,娶妻郭丁香,十分美貌、贤慧。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日子过得美满幸福。后因张生喜新厌旧,又娶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媳妇李海棠。李海棠好吃懒做,为人奸诈,过门不久就逼着张生把郭丁香休了。于是张生和海棠,肥吃海喝,不到两年就把万贯家产全部卖光了。海棠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女子,一看张生穷了,就改了嫁,张生不得已,只好沿街乞讨。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严寒冬天,张生行乞到一家门前,这时已经饿得昏迷,站不起身来。这家的丫环把他扶进厨房,给他吃了一顿饱饭。听丫环夸奖她的女主人,多么贤慧善良,可惜命运不佳,现在还是一个孤零零的寡妇。张生听罢,悲从心起,对女主人格外地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过了一会儿,丫环告诉他:“夫人来了!”这时,张生从窗口往外一看,见来的这位夫人正是两年前他所抛弃的郭丁香。他十分羞愧,无脸见人,只好钻进灶堂里躲了起来。后来夫人找来找去,最后才从灶堂里把他拉了出来,这时已经烧成一个炭人了。善良的郭丁香看到此情景,悲愤交加,痛不欲生,不久就离开人世了。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念及张立德敢于知错认错,就封他为灶爷,封郭丁香为灶婆。
    祭灶的食品:灶饼和灶糖
    祭灶的灶饼,陕西农村把它叫做“灶爷饦”,是用上等麦面粉做成的,形状是圆扁形,比现在的饦饦馍小一点,有用芝麻盐做馅的咸饼子,也有用糖饴做馅的甜饼子。灶饼的多少,要根据家中人口和主要亲属(女婿、外甥等)的人数多少而定。除祭灶外,每人一份,远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员和主要亲属人员也得留一份,节后送给他们。
    祭灶时,要把每个灶饼掐下一小粒,集中起来,在灶堂前烧去,这就是灶爷上天宫去的干粮了。
    灶糖是用大麦熬制成的,一般做成大小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是祭灶时必备的献品,也是节日的食品和礼品。这种糖吃起来既甜又粘牙,献给灶爷上天去吃,意思是让灶爷把牙粘住,到天宫后少说人间坏话。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糖和灶饼一样,也是全家成员和主要亲戚(包括在外工作的人员),人人一份。祭社时和灶饼一样,掐去一小粒,同灶饼一块烧去,作为灶爷上天宫路上的干粮和食品。
    祭灶前后:大扫除和小年夜
    每年祭灶前,陕西农村普遍有大扫除,即大扫尘的风俗习惯。意思是一年快到头了,趁灶神“上天言好事”之机,把灶神堂打扫干净,以迎接新上任的灶神。以后,打扫灶神堂前的卫生习俗逐渐扩大,把全家所有的房舍都打扫一遍,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此俗由来已久,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说:“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现在陕西广大农村(含城市),每年腊月祭灶前,都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活动,使窗明几净,家具什物一新。有的人家还用白粉刷墙,油漆门窗,使室内室外整洁,焕然一新。这种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美德。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标志着即将过年,故将此夜称为“小过年”(注:后来人们嫌“小过年”说着不顺口,就说成了“过小年”)。相传此日灶神上天言人罪过,大者夺纪三百日,小者夺算一百日,故有这天晚上送灶神上天的风俗。有的用胶芽糖祭,意在“粘住灶神的嘴”;有的用糯米糍粑祭,谓之“堵喉咙”;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有的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宋代诗人范成大对送灶习俗诵诗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钓长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陕西春节民俗古朴浓厚 正月里决不能空房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 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 “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 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 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 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 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 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 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 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 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 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 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陕西文人谝吃记
            
陕西人自称“老陕”,把聊天叫“谝闲传”。三秦地杰人灵,出美食,出文人。文人多善谝,谝的话题又常与乡土美食有关,其间可记之处甚多。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盛产小麦、包谷的八百里秦川和黄土高原,养育出陕籍文人的一个个“面肚子”———以为天下最美的饭食,莫过于一碗油泼面、两个肉夹馍;哪天不吃顿面食,再饱的胃口也还觉得肚子饥———这就是南方才子们眼中老陕文人的“贱毛病”,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一碗羊肉泡馍吃下肚,貌若兵马俑的老陕文人往往文思如泉涌,妙笔惊文坛。
  那部砖头厚的《白鹿原》,就是陈忠实不知吃了多少碗裤带宽的彪彪面才写就的。然而,老陈其实是吃野菜麦饭和包谷面搅团长大的关中汉子。至今谝起母亲做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那“遥远而又温馨的记忆”时,老陈总是深情地说:“那种绵长的香味的记忆是无法泯灭的。”这也许正是他立身命笔的根基所在吧。
  比起老陈来,贾平凹则是个地道的秦味美食家。二十年前他就有《陕西小吃小识录》问世,以生花妙笔介绍了22种秦地风味小吃。谝起陕西美食来,平凹那是一套又一套,而且全都上升到美学高度。普普通通的羊肉泡,经他一谝,顿时让人满口生津。且看:“关中最喜吃的,也最能吃的,却是牛羊肉泡馍。其整套做工,该粗即粗,该细即细,以土为洋,以奇反正,以丑为美。吃起来,碗比头大,馍比碗高,蹲在凳子上,直吃得咂声一片,汗流满面。此饭是关中‘国饭’,入秦不吃牛羊肉泡馍,犹如进京不去天安门一样,将为人耻笑,终生遗憾。”听了这番描画,谁不想去切身体验一下那浓烈的食俗氛围!
  同样是羊肉泡,在有陕南才子之称的散文作家方英文口里,则有另一番说道:“吃饱容易吃好难。积我四十年的吃饭经验,能吃饱又同时吃好的东西,就只有羊肉泡了……1936年的中国,君主是蒋介石,他跑到西安来督促内战,吃了一顿老孙家的羊肉泡,舒服得‘醉饭’了,结果被两个部下软禁起来。这件事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羊肉泡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联想之奇特匪夷所思。
  陕籍文人中有一帮子少小离家、久居京城的“腕”量级作家:阎纲、周明、刘茵、雷抒雁、白烨、白描……西安的文友一进京,总要和他们邀聚一堂。吃啥?异口同声:油泼辣子面,羊肉泡,肉夹馍,喝桂花稠酒。都是家乡饭、家乡菜、家乡风味,连吃带谝,亲切愉快,比过年还高兴。这帮子文人中的“领军”大哥是今年已71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礼泉人。阎老逢人便笑说他的诨名叫“胃亏面”———特别喜欢吃面食之谓也。他还说到北京四五十年了,年年想家乡,年年想礼泉的浇汤烙面———“‘浇汤面’能使你想起生你的母亲、养你的土地,想起你的童年,想起家乡的风土人情,想起三姑六婆、三老四少、幼年的伙伴和人生的道路,记忆所及,甜蜜又美好。”这正是于不经意间恰恰揭示出了饮食文化的真谛。
  更有意思的是,我曾听说这么一段阎纲谝吃的轶事:大约是七八年前吧,阎纲从一张报纸的中缝上看到一篇题目叫《饮食爱好和人的性格》的短文,其中说“特别爱吃面食的人,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意志不坚定,做事容易丧失信念。”这段无稽之谈让阎老大动肝火,不禁愤慨地在媒体上发表《吃面与做人》的专文质问:“泱泱中国,北方占了大多半,北方盛产小麦,北方人皆喜面之徒。如此说来,不会有人找北方人交朋友了,国家不能在北方选拔干部,什么秘密紧要的事北方人休得插手,什么报效祖国的壮举根本没有北方人的份儿。”你瞧,老爷子尽管是为爱吃面打抱不平,但老陕那种“生噌愣倔”的秉性表露得何等鲜明啊!
  旅京陕籍文人群中68岁的资深编辑刘茵大姐是渭南人,谝起家乡饭来依然一派豪情,说她最爱吃的是油泼辣子彪彪面,“比我在北京吃的任何美味佳肴都香”。她说,陕人用粗瓷大老碗吃面,透着陕西憨朴的古风和西北人的豪爽。“吃得好才能活得好,陕西人有面心里美。一碗彪彪面下肚———香在嘴里,辣到肠子,心里就踏实多了,有话好说,天大的事吃了再说。不信试试,关中男人出远门,十天半个月,日子长了,到底想媳妇还是想吃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2-1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陕西人,黄土地的儿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了解了不少,谢谢紫柔,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2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好热闹的新年,以前很多都不知道,谢谢紫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2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咱们老陕的习俗真不少,长见识了~~~谢谢紫柔舵主,辛苦了~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3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过年好 过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楼上所有朋友们新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好浓的三秦年味!大家新年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5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年都过了 还能闻到年味啊 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下面引用由£玉面飞龙¢2006/02/05 06:34am 发表的内容:
    年都过了 还能闻到年味啊 真不错
    年还没过完呢~~~继续闻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秦大地“年味”格外浓烈

    原来陕西过年这么多的讲究,我也闻到浓浓的年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6 15:52 , Processed in 0.0879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