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3|回复: 13
收起左侧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4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2/05 08:45am 第 2 次编辑]

  天一阁是宁波的自豪,现将写天一阁的词,现发往关东,与大家共享.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树古芭蕉翠,
  池泓水榭轩。
  书藏福地辟嫏嬛,
  天一鼎东南。
  训守珍籍缵,
  阁成海岳观。
  沧桑历尽草堂欢,
  星月赏书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欣赏
主贴回帖都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下面引用由月河共影2005/12/04 08:05pm 发表的内容:
要理解古越大哥这首词,必须了解天一阁的历史。
树古芭蕉翠,
池泓亭榭轩。--古朴的建筑,优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令人神往。
书藏福地辟嫏嬛,
...
感谢月河的点评,对天一阁的介绍也很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2/05 11:56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半溪梅影2005/12/04 09:12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好,其实前面梅影用马甲点评过先生的诗,通过先生的回帖,先生古文学修养,和谦虚严谨的态度,梅影真的很欣赏,向先生学习了.
树古芭蕉翠,   ----------开头两句对仗工稳,并列的几种意象,写出了天一阁环境幽, ...
   梅影好,感谢对作品进行点评,这样的氛围希望能保持下去,作品帖上来,就是供大家探讨和点评的。作为一家之言,言之有理的,虚心接受,看法有分歧的,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1、先谈一下格律的问题,此词按平水韵部,.“籍”和“阁”是入声,与律不符,如用今音读,它们都是平声,声律符合。这样一来,“天一鼎东南”的“一”字只能按今音读平声,出律,但此字之所以置出律而不改,是为了词不害意,这里不用“天一”,就不能表达出天一阁“名重海内”“雄甲东南”地位。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里举的杜甫七律《白帝》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成吉思汗”一句没有按律填时就肯定了这种出律现象,说不能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诗意。所以这一句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字之前,故意让它出律。其实,因自己的粗心,还有一处出律,自己已在前面更正,那就是“池泓亭榭轩”的“亭”字,原本是按律用“水榭”的,但读起来感到“亭榭”顺口,就又把它改成“亭”,大概是受到“一、三、五”不论的影响,改好后却没有去查。梅影谈到出律问题,我似乎感到“亭”字有问题,已经按律改成“水”。此词可用新韵读。
  2、“南”字出韵的问题。实际上,按新韵,此词并没有出韵。此词押an韵,an是韵母,i、u、ǖ是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也可以押韵。(见王力《诗词格律》第4页)
如按平水韵,“轩、观、欢、传”在词韵第七部,嬛字念huan,阳平,与“欢”音近,词韵里找不到,但是归入到第七部应是无疑。“南”字在词韵十四部,按常理是出韵。但是词韵的用韵要比诗韵宽,还有“六部”与“十三部”通押,“七部”与“十四部”通押的现象。词学专家陈振寰在《读词常识》一书中就举例道:周邦彦《齐天乐》“绿芜雕尽台城路”中上片“晚、剪、掩、簟、卷,七部与十四部通押(第50页),以严格讲究词律的周邦彦也能七部与十四部通押,可见此词是没有出韵的。
  3、“书藏福地辟嫏嬛,---此句来的突兀些,拼凑的痕迹浓了点,特别是尾三字,"嬛"字出韵。”出韵的问题已论及,现在谈是否有拼凑的问题。其实,这一句是出自天一阁廊柱上的楹联。楹联是: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嫏嬛。嫏嬛,神话中天帝的藏书楼,此句用在这里浑到天成,非此不足以表现出天一阁的地位。这是几百年来挂在天一阁里楹联的一句下联,哪有“突兀些,拼凑的痕迹”。这句话一理解,“先生要表达的意思,在这句表现的也不是太明显,因为和上句粘连不够”也就不存在了。东南有天帝的藏书楼,焉有不自豪之理。
  4、“训守珍籍缵,----此句意欠通,"缵"破坏了你要表达的意思。”“缵”,继承。你之所以会这样理解,是没有弄清天一阁主人范钦要把藏书世代传下去的良苦用心。范钦在他将近80高龄的时候,把家产分拆为二,一份是天一阁和全部藏书,一份是白银一万两,结果长子范大冲要了天一阁藏书,并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靠着良苦的用心和严格的族规,说它“训守珍籍缵”一点也不为过,若没有家训,焉有今天雄甲东南的天一阁。
  5、“沧桑历尽草堂欢,---后两句表意需酌。”同样,梅影若了解天一阁的历史,也不会说这样的话。天一阁主人为了保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富,藏书楼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家书不外传就成为天一阁的铁律。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外人不能涉足,就是族人,是妇女也不能登楼看书。据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 沧桑历尽草堂欢,是指新中国解放后,它的后人无偿地把藏书捐献给国家,让后人得以尽情地观看。星月赏书传,就是借星月也赏识,来赞扬范氏后人捐书给国家的壮举。我认为不这样,不足以表现我对范氏后人捐书给国家的敬佩之情。
如还有问题,容后再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5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天一阁的美丽在于它的来历和它的诸多故事,凝月一直仰慕那里,幸好现在已经打破了男女规矩,不然,凝月想纵然再有机会去,也不可能同意进门拜赏的。(不知怎么想起了那个因书嫁入而终生未能进入天一阁的女子来。)
天一阁,是爱好书籍者的心中的梦。
读隐士的词,凝月感觉隐士擅长白描,写景抒情。但是写景总觉得景再好,但是和自己的性情有些脱钩,所以显得用字欠实,意也浮于表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2/05 12:15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凝月无语2005/12/05 10:46am 发表的内容:
读隐士的词,凝月感觉隐士擅长白描,写景抒情。但是写景总觉得景再好,但是和自己的性情有些脱钩,所以显得用字欠实,意也浮于表层。
凝月性情中人,隐士老了。
大概是年龄的关系,总喜欢客观地写一些东西,由表及里地让人自然地去体会。(当然,不是全部)
关于景和情的关系,我欣赏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情应该隐藏在写景之中,让人去用心体会。有时,更喜欢“无我之境”。
欢迎大家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5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昨天已经看过了这首词,第一个感觉,此词一入眼帘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极有气势。
  所以一直未评,一是对天一阁的历史所知甚少,二来对个别词句还颇有此生涩感。昨天也和网友聊天时谈及这首词,并作了些请教。今天看了大家的点评和隐士老师的一些注释,感觉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因为我出差在外,个别用语上缺少工具书辅读。所以将以往一些还有点一知半解的词汇列入,请隐士老师和朋友旁注一下,同时也能帮助更多的朋友阅读。我将我的理解附于后,也算是和大家一种探讨吧!
  池泓水榭轩:泓,我的理解应当是大,望旁注一下准确的注释。榭,我理解为栏杆,但一直没有很好的核实过。轩,作明、洁净或是高讲?“书到用时方恨少”,望一并指出。
  星月赏书传:传,此处我理解为动词,传扬、诵扬。不知是否有误。
  
  看得出来,这是隐士老师的又一力作。和前面的词和词相比,我个人的认为,我现在更喜欢这一首。当然,只是我个人的感受。
  韵律上的争论我只作旁观,毕竟自己仍不长于这方面。但从诗意而言,我确极为推崇。
  树古芭蕉翠,
  池泓水榭轩。
  第一二句写景,应当说是诗词的一般手法。很简洁。“古”和“翠”,一旧一新,其实上已经表达出并隐藏于作者下文中的“沧桑历尽草堂欢”的一些含义。古树岁岁依旧,芭蕉年年新绿。历史的沧海桑田的变迁隐于其中。我想到这点时,不论隐士老师是否更多的考虑过这一点,但我认为也是妙手偶得之的好意。
  书藏福地辟嫏嬛,
  天一鼎东南。
  前一句引于楹联。“辟”字非常有深度。拿今人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可以这样解释。只是古人理解的方向和今人不一样在于--古人之书,重于传道;而今人之书,更重于传术(科技)。“鼎”字好极,东南一鼎,既是指表象上的阁,更是指阁中的藏书,引伸为道。其意虽说不新,但却不凡。
  训守珍籍缵,
  阁成海岳观。
  仔细再看此两句,其实也很精深。这是我和部份论友理解不一致之处。“训”仍讲书中之道。“阁”言本物。和上面的意一脉相承的。我们在读天一阁时,一方面看它的境之美,但天一阁更与其它风景不一样的地方,它收藏并承载了文化。一般的风景不同。比如说黄鹤楼,它首先是景,而它所承载的文化,是一种历史后期的积沉,很多的文人骚客到此感怀古今,并题诗作赋而得。恰恰是这种情形下,往往被历史云烟淹没并忽略掉的,却是黄鹤楼修建之初的功能,用于军事的一个设施。但天一阁不同,它的功能本身就是承载文化,同时又在岁月的变迁中融入了新的文化的含量。所以,“阁成海岳观”,我认为是很恰当的比喻,阁之胸怀,纳四海之内,容中国上下千年而成“海岳”。这一点对理解全诗便相当关键。
  沧桑历尽草堂欢,
  星月赏书传。
  此二句当初也不是很好理解,现在看来,我也非常推崇。“草堂欢”实指今,指天一阁这个封建伦理道德的收藏地,其实也造就了历史的悲剧。就是隐士老师注解中所说的“传女不传男”,寻致的那段美好却又悲情的故事(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恰恰于今人之欢形成对比。从今天的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经打破了国界,各种文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交流碰撞,各国为增强相互了解而进行文化乃至经济、政治、军事的交流,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实现全球的资源共享相比,天一阁的旧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天一阁也因为新中国的建立,而迎来了暂新的时代。词中没提到的往昔之“悲”与草堂今日之“欢”的对比,我想更意不可言。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当我们带着崇敬走向那个尘封的故事,有“星月赏书传”的感叹,应当也是其意颇深,留给作者的回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2/05 03:4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2/05 03:06pm 发表的内容:
  昨天已经看过了这首词,第一个感觉,此词一入眼帘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极有气势。
  所以一直未评,一是对天一阁的历史所知甚少,二来对个别词句还颇有此生涩感。昨天也和网友聊天时谈及这首词,并 ...
泓,水多。之所以叫天一阁,是范钦读书时偶见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就把他的藏书楼由“东明草堂”易名为“天一阁”,池水下接附近的月湖,与四明群山的溪涧相沟通。因为藏书楼最怕丙丁之火,所以书楼的格局也为楼上一个大间,不置墙壁,以书橱作隔。楼下为并排六间。有意合“天一地六”、“以水制火”之意。
榭为水边的亭子,“轩”可作“高起”的解释,水边的亭子,虽然不怎么高,但有水作陪衬,故也有高的感觉。
“传”的理解,你这样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6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从隐士发的图,我看不出“轩”、“泓”字来;诗词用辟字、用晦典 ,特别是地方的典故 ,可否加点说明?当然,客疑主不好,可客不明呀,只好问主人了。
言多莫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6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范钦与天一阁
天一阁为明嘉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筑。范钦(1505-1585),宇尧卿,号东明。嘉靖十一年,即范钦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出任湖广随州知州,人为工部员外郎,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河南等省地方官,后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累官至兵部右侍郎。他的宦迹遍半个中国。
        范钦爱书如命。每到一处,就刻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东明草堂”为他的藏书处。
        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他在任工部员外郎时,因顶撞皇亲武定候郭勋,郭勋在皇帝面前诬害他,因此含冤下狱,受廷杖之责。出为袁州知府时,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严世藩。严世藩想罗织罪名害他,严嵩劝阻说:“范钦是连武定候郭勋也敢顶撞的人,如此强项,你若参他,反倒让他出名了。”严世藩见身为宰相的父亲尚且忌惮他,只得作罢了。范钦见严嵩当权,朝政日废,就在兵部右侍郎位上卸职归里。他把搜集到的各种奇书带了回来,藏于“东明草堂”。
        范钦辞官回宁波后,与当时从南京兵部尚书退职回乡的张时彻和告老还乡的兵部右侍郎屠大山十分相投,诗文唱和,一时传为佳话,被称为东海三司马。范钦与书法家丰坊为邻。丰坊是江南望族,家有祖传的“万卷楼”,藏有海内珍本甚多。范钦与他研究版本,搜求古籍,并常向他借抄典籍,以充实“东明草堂”,并清丰坊为他作了藏书记。丰坊晚年得心疾,精神很不正常。藏书又多被门生辈拿走,又遇一场火灾。于是,他就将碧沚住所卖给范钦,并且写下了“碧沚园,李氏宅,售与范侍郎为业,南禺笔”。(南禺是丰坊的别号)。“万卷楼”的残余藏书也尽力范钦所有。从此,范钦的藏书更加丰富了。范钦还与江苏太仓藏书家王世贞交换转抄罕见之本,这样又使范钦藏书中增加了不少抄本。范钦藏书当时号称东南第一。
        随着藏书的激增,范钦的“东明草堂”已容纳不下。为使藏书得到永久性的保护,范钦就于明嘉靖四十年前后(公元1516年)“于其宅东月湖深处,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楼用砖筑成,与住宅建筑不相毗连。楼前开凿水池,使与月湖相通,蓄水备用。范钦对万卷楼失火,许多善本付之一炬,十分惋惜。为了给新建的书楼题个能永久保存古籍的好名称,一次在披览古帖时,看到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就把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取以水制火之义。书楼共两层,楼上是一个统间,不置隔墙,合“天一”之数;楼下分为六间,合“地六”之数,象征“天一地六”。池,也取名“天一池”。
        范钦建筑了天一阁,是十分得意的。当时阁内储有藏书七万多卷,多数系宋明的木刻本和手抄本,有的是稀有珍本和孤本,在当时文士学子中颇有影响。范钦也常常邀集当地的名士到天一阁饮酒谈诗。他在《上元诸彦集天一阁即事》诗中写道:
    阗城花月拥笙歌,仙客何当结轸过。
    吟倚鳌峰夸白雪,笑看星驾度银河。
    苑风应即舒梅柳,径雾含香散绮罗。
    接席呼卢堪一醉,何来心赏屡蹉跎。
  范钦为了保护自己一生苦心搜集的藏书,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为后辈制订了许多严格的阁禁。例如,烟酒火烛不许上楼,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一至三年内不得参加祭把祖宗的大典。这样就防止了书籍个人占有和书籍的分散流失。
       由于阁禁森严,也使许许多多想一登天一阁者望楼兴叹。据清人谢堃《春草堂集》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内侄女钱绣芸,酷爱诗书,听到宁波天一阁有数万卷藏书,欣喜之余,为求得有登阁读书的机会,就托丘太守为媒,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为妻。婚后,钱绣姜满怀登阁希望,对范秀才提出要上天一阁看书时,范秀才为难地说:“范家有‘书不出阁、女不上楼’的家规,你想登阁看书,这是万万办不到的事啊!”钱绣芸听后如雷击顶。竟至郁郁含恨而终。
        阁禁之严,可见一斑。
        范钦为了不使书籍虫蛀、霉变,就用芸草夹在书页中以防虫蛀;又用萤石放在书橱下收湿以防霉变。
        范钦活到八十岁,临终时,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然后把大儿子范大冲和第二个儿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任让两房后代选择。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为遵奉先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初衷,范大冲又为后辈制定族规,又拨出部分良田,用田租的收入保养藏书楼。
        族规虽是苛严,但也有破禁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宁波主持 “证人书院”,因为他是海内名宿,兼与范家挚交,这位异姓人头一个破例登上了书楼。黄宗羲在阁中读到许多罕见的书,并写了《天一阁藏书记》一文,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事实何尝不是这样,明清以来,单就宁波来说,丰坊的“万卷楼”,全谢山的“双韭山房”,卢址的“抱经楼”,徐时栋的“烟屿楼”,都不复存在,唯独天一阁仅存,成为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
        自黄宗羲登楼后,能登此楼者,亦是屈指可数。宁波著名史学家全祖望也可算是其中之一。他在《久不登天一阁偶过有感》诗写道:
    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此家。
    为爱墨香长绕屋,只怜带草未开花。
    一叙追溯风流旧,十载重惊霜鬓加。
    老我尚知孤竹路,谁来津逮共乘槎。
天一阁珍贵书籍的遭劫是与天一阁誉满全国同时降临的。清乾隆帝久闻天一阁盛名,在他下旨营造置放《四库全书》的书楼时,特地派人到天一阁考察并测绘构造图样。以后分列的全国文渊。文源、文澜、文津、文溯、文汇、文宗七大阁都按天一阁图样仿造。乾隆帝还下旨各省采访遗书,进呈备用。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只得呈了天一阁六百三十八种珍贵的书籍。乾隆帝为嘉奖范氏进呈之功,特赏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共一万卷。以后又赠天一阁《平定回部得胜图》、《金川得胜图》各一套。从此,天一阁誉满全国。
        树大招风,从此天一阁屡遭劫夺。清道光庚子之役,英军袭扰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大清一统志》及地理书籍数十种而去。
        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进驻宁波的前后,当地窃贼乘乱,捣毁天一阁后墙,窃运大批藏书,论斤卖给奉化一个制纸作坊的商人。
        公元一九一四年,惯偷薛继谓,受书商指使,潜入书楼,晚间用小舟偷运,至少有一千余种珍贵书籍被偷。据说,被偷书籍,被奸商以高价售给洋人。
        此外,还有地方上的父母官借书不还,以及零星散失和保管不善,到解放前夕,天一阁藏书只剩下一万三千多卷,只有原藏书的五分之一。许多珍籍成了断简残篇。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香辟蠹鱼。今日椟存珠已去,我来翻撷但欷歔。”
        但是,历三百余年保存下来的这一万三千多卷古籍,仍旧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遗存的书籍,宋元版本已为数甚少,绝大多数为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以各地方志和明朝科举题名录为最名贵。宁波解放前夕,周恩来指示南下大军要保护好宁波的天一阁,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郭沫若到天一阁视察时,抚今思昔,在天一阁“兰亭”中挥笔题律诗一首:
          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环信不虚。
          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
          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
          地六成之连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
  解放以后,天一阁管理部门,经多方访求,收回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阁原藏书。宁波许多著名藏书家和他们的后裔,都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捐赠给天一阁保存。基中有冯孟颛“伏跗室”藏书;朱赞卿的“别宥斋”藏书;孙翔熊的“蜗寄庐”藏书以及张秀言的“樵离”藏书,杨容林的“清防阁”藏书等等,可谓百川归海。由此,天一阁藏书已逾三十万卷,其中善本书为八万卷。藏书独具特色、为国内各大图书馆所少见的有两大类:一是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全国各地方志二百七十四种;二是明朝乡试、会试登科录四百十一册。这些古籍都是研究古代尤其是明朝历史、胜地、人物,风俗以及各地气象、水文、地质、矿产等宝贵资料。此外,还有不少名贵的手抄本,如明代正德年间吴氏撰辑的大型类书《三才广志》手抄本,据说从未刻印过,至今也没有发现第二部手抄本,被誉为“稀世之珍”。
        天一阁不但以藏书之丰誉满全国,还以园林构筑奇特而闻名遐迩。范钦在建造藏书楼时,在楼前开有一方水池。到了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曾孙,做过礼部主事、陕西学政的范光文,请了良工巧匠,将藏书楼前的花园作了精心安排。他请名匠在天一阁周围凭借墙院,垒成一座玲现透剔的假山,遍植竹木,立一半亭于绿荫深处的白墙之隅。上有楹联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景致幽绝。泉石林园,占地半亩,山重水复。盘陀起伏,曲径通幽,形成耐人寻味的的景致。全座假山堆成福、禄、寿三个字形,其中可看出九狮一象,移步换形,全在似与不似之间。结构疏疏密密,色彩浓浓淡淡,成为江南独具风范的园林杰作。一九三三年,在宁波热心人士的赞助下,对天一阁进行了一次大修,将原在文庙中的“尊经阁”迁建至天一阁后花园边;并把宁波拆城筑路时出土的一些碑石,移置于此,定名为“明州碑林”,与天一阁辉成一体,组成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庭院。随着天一阁藏书的增多,在天一阁毗邻又新建了一座富有江南特色的三层新书院。用于储藏二十余万卷一般性古籍,与天一阁形成珠联璧合。
        天一阁内“明州碑林”,嵌置于“尊经阁”四周平砌的高墙中,有八十多块古代石碑。其中有珍贵的宋碑《赵隐居墓志铭》绍兴丙子《施饿碑》、楼钥《耕织图诗》等七方;元碑十六方。在明清碑中,有明著名书法家丰坊临王羲之《兰亭集序》,以及民族英雄钱肃乐、张煌言、陈良漠等遗墨、石刻等,成为天一阁的组成部分。天一阁海内外学者向往之地。正如郭沫若所题“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
        作为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下面引用由拾遗郎2005/12/06 05:11am 发表的内容:
从隐士发的图,我看不出“轩”、“泓”字来;诗词用辟字、用晦典 ,特别是地方的典故 ,可否加点说明?当然,客疑主不好,可客不明呀,只好问主人了。
言多莫怪
回拾遗郎:
盛英在《名重海内天一阁》一文中写道:“还应该提一下天一阁的园林艺术。此园林小巧精致,情趣恬然。阁楼前面,一泓池水,数堆假山,加上参天的老树,摇曳的修竹,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更显出藏书楼的古雅气氛。临池还有一座亭榭,额曰‘兰亭’,亭内壁间的《兰亭序》石刻,前人曾评为‘海内诸临本之冠’。池畔石栏边,是郭沫若同志当年参观后兴酣落笔,赋诗留念的地方。楼阁后面是‘明州碑林,一块长方形的庭院,芭蕉摇翠,金桂飘香。”
泓,指水多,养水以灭火,是天一阁特色,此池通月湖,说泓不为过。
轩,高起貌,不作名词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6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回隐士:
“泓”是水多,“轩”为高貌。我是说你发的图里没表现出来,看不出这两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再附三幅有关天一阁的对联,为此帖添辉。
好事流芳千古;
良书播惠九州。
——郭沫若:题宁波天一阁
人间庋阁足千古;
天下藏书此一家。
——姚元之:宁波天一阁联
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嫏嬛。
——天一阁廊柱楹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8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巫山一段云·天一阁

  此帖个别处引起大家一些争议。总体感觉感觉,有一定争议的帖子才是好帖,至少能引起大家产生共鸣的帖子。从我的感觉而言,本词中也有很多句子有过人之处,写得大气圆润,应当说是关东近来较好的一篇帖子。回复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本着对隐士老师词的赞赏,以及倡导关东的理性争鸣。将此帖加入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3 21:55 , Processed in 0.0850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