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开落无异在 2005/08/18 08:29pm 第 2 次编辑]
《秋之风》
连雨天迎来了立秋,接着就是闷热的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的几天.好不容易,昨夜一场秋雨带走了这异常的的闷热,心情似乎也跟着凉爽起来.
家乡的气候就是这样四季分明.晚风徐徐,漫步在松花江岸,眼前是一片茫无边际的江水,岸边泊棹的汽笛伴着嘈杂的叫卖声吃力地等待着游人,或许准备载着游人畅游江水也或许准载着游人驶向彼岸的太阳岛.....与防洪纪念塔接壤的斯大林公园,花草馥郁树木苍青,光滑的石板地面,几支溜旱冰的"小人国"穿梭在人群中,那如雁的英姿一准让人联想到自己无忧的童年.老人们坐在沿江的长椅上唠着家常;情侣们于林荫下无所顾忌地亲昵;三三两两的朋友坐在亭子里喝着啤酒品着小吃,笑声不绝于耳.人们应该是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着秋风带来的惬意,而我也于秋风中任由自己的思绪进入一种庄严的思考.....
停下脚步,倚栏站在秋风里,听秋,秋声似潮,心情也跟着起伏凉了起来.我知道,初秋的北国,不多时就将渲染出一派悲壮的气氛了.当我伸手欲抓住这秋风赐予我舒畅的一瞬,恍惚间,一片蛙声将我的视线收容在几株枯萎的残荷上.少有的初秋景致令我悲戚,错落着的小荷尖角在秋风中挣扎着却没了蜻蜓的戏立,我在想,家乡的秋,真的来了.
残荷听雨将这色彩沉浮回旋,就象树的年轮交织,人,又何尝不悲秋呢?自古逢秋悲寂寥,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的大雁;当辽阔的草原被秋风摇曳成片片枯黄,天再高,云再淡,可这一抹秋际终究要指引我走向落叶.收获的季节,我于落叶中总觉两手空空,一年,两年,很多年过去了,怪谁呢?~~~~“白萍入黑土,菡萏肥田田.逐月推窗理红线,素景这边惹余闲”"几缕青丝逐水,闲寄他乡俦侣,拟共念雎鸠",这些与江水池塘关联的肺腑诗行如此顽固地镶嵌在我的记忆里,如柳烟缠绵,想来,江头江尾,与共相思,吾君之念,这一切又怎能是李之仪的词可以表达尽的呢?落叶一闪,晓风残月,多希望金色的音符只是点醒秋的乐章而不是和铉秋的尾声啊!此刻,我凭栏远眺,江水的哗哗声伴我独享MP3回旋于耳际的《错位》,是啊,也许握着你的手今生就不会错位.虽然我身在北国,可不喜欢白雪的冬天,而这歌者却偏偏有着落英样情绪的名字,人生大抵就是这样戏剧罢,秋去,白雪的冬天又不远了,我担心着....
从秋风到落叶甚至是白雪的思想,袅袅情思装订起生活的点滴镜头,热烈的;淡泊的;欣喜的;悲壮的,生命的收入和支出抑或都是财富罢,我于秋风中感悟着......,去年的中秋月,我改装一首长短句寄给远方的Y君:"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记得那年松江沽酒酣娇娃;醉倚秋千架,巧画俏冤家,亟待朝华破露穿透紫莲纱".他说:“你的诗简直就化境了,而我还在原地踏步,伤感的心无以释怀”。想不到,一首秋词却在秋风中暴露出人性的弱点,放逐滑落掉曾经牵着的双手.是我太露锋芒了么?想来我的步子并不大,而从此我改掉我为之喜欢的"雨荷"并收敛起这个名字赋予我的种种轻灵,而每每,当我看到被秋风摇瘦的荷身,心就跟着被揉皱而干枯了.接下来,"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真可谓雁换流年,想我不做细说,朋友也自然会心于我的"天凉好个秋"了.
望着很快就暗淡下来的江水,几个船工已经在做着收帆的工作,我也于秋风中收回思绪,踱步于百年的老街.霓虹闪烁附丽着家乡独特的欧式建筑,步行街啤酒节的狂欢还在渲染着城市的天空,而江水带给我的洗礼却夹杂着秋风带来的苦涩,不期然,苏子的"闲看秋风"让我从另个角度领悟人生的旷达,是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罢".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不是说的很好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是的,方才的一切不也成了历史么?就领取属于自己的秋罢,于他人,香山的红叶,栖霞山的丹染又何尝不是霜过的灿烂还秋之赤色的生命呢?带着落榜张继于寒山寺的江枫乌啼,我羡慕并祝福如上京城和金陵的近水,向阳花木毕竟属于霜过雪后的春天呢.
家乡的中央步行街,经典而富有人文底蕴。商品琳琅满目,餐饮一应具全.天还不算太晚,我在想,泡会书吧也未偿不可吧~~~。
懿水陶陶 2005年8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