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2|回复: 27
收起左侧

踏莎行·乌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9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网底之蛙在 2005/10/20 01:18pm 第 4 次编辑]

  这是我到文坛大师茅盾的故乡乌镇后所作.发之关东,与尔同享.
  踏莎行·乌镇  此词用新韵
  黛瓦灰墙,    ◎●○○
  深屋曲巷,    ⊙○◎●仄韵
  小桥流水微波漾。 ⊙○◎●○○●仄韵
  枕河十里尽人家, ◎○⊙●●○○
  夕阳影里村姑靓。 ⊙○◎●○○●仄韵
  古韵江南,    ◎●○○
  人杰名响,    ⊙○◎●仄韵
  文坛泰斗千秋仰。 ⊙○◎●○○●仄韵
  昭明银杏阅沧桑, ⊙○◎●●○○
  一声欸乃乌篷桨。 ⊙○◎●○○●仄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谢谢隐士,让我知道了乌镇就是茅盾先生的故乡呵.那里一定是个美丽,幽静的小镇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1/11 11:59am 第 2 次编辑]

回复流云有关乌镇的情况: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地当水陆要冲,俗称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之地。
  乌镇地势低洼,为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河港密布、纵横交叉,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原以市河(车溪)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清朝文人施曾锡所作《双溪竹枝词》:“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矿,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正是当时乌青二镇地势的形象写照。
   据乌青镇志记载,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秦汉为乌程由拳分境,唐咸通年间始正式称镇,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两镇,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乌镇钟灵毓秀,自古人才辈出。历代著名人物有编《昭明文选》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文抄》编者茅坤、理学家张杨园、文学家茅盾等。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宋朝就有进士17人、举人21人,清朝时,这里出了进士37人、举人119人。
  如今的乌镇仍保留着许多水乡所特有的河港、桥梁、临河建筑、街道、店面等。清晨或傍晚你若沿东西市河漫步,将使你留恋忘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看了有所了解,谢了楼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1/26 10:56pm 第 3 次编辑]

踏莎行·乌镇
        ---------------  古越隐士  
黛瓦灰墙,
深屋曲巷,
小桥流水微波漾。
枕河十里尽人家,
夕阳影里村姑靓。

古韵江南,
人杰名响,
文坛泰斗千秋仰。
昭明银杏阅沧桑,
一声欸乃乌篷桨。

    “一声欸乃”,语化柳宗元《渔翁》一诗的“欸乃一声山水绿。”“欸乃”指摇船声,桨作动词,摇船。柳诗的,“欸乃一声山水绿 ”,是指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而我化用此句也有这样的味道,但你沉浸在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瞻仰着一代文豪的丰功伟绩时,乌篷船的“欸乃”橹声把你拉回到了现实,此刻还完整地保持旧貌的乌镇,是那样地使你留恋,是这样地年复一年地船来船往,它载着乌镇的过去,也载着乌镇的将来。
    用这充满诗意的词句结尾,就是想给人留下一个回味的余地。



    乌蒙里淡月咏梅提供的图片很符合这首词,淡月咏梅也觉得,这首词已经表达了江南乌镇的诗情画意。。。。。。。
    言尽而意无尽
    把它传上来,能让人真正觉得这首词的意境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江南美景和悠久文化的揉合
              ——读古越隐士《踏莎行·乌镇》
  久读隐士之诗词,渐渐地有了这样一种印象。两个字:严谨。
  这种严谨表现在,一是对古体诗用语以及格律的严格,二是在景物的描写上,情和景能充分融为一体。确实是大家应当认真学习的。个人感觉《踏莎行·乌镇》便是这样一首上乘之作。
  词分上下部份,上部侧重于写景,下部侧重于怀古。两部份又前后相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黛瓦灰墙,深屋曲巷,小桥流水微波漾。”虽说重在写景,但景中已经展现出了这个江南古镇悠久的历史,“黛瓦”、“灰墙”、“深屋”、“曲巷”,全诗一开始便将人带入了一个厚重感和沧桑感,但却又与“小桥流水微波漾”的钟灵毓秀相对映。而一个“微”字,非常帖切,让人如临其境,如在画中。“枕河十里尽人家,夕阳影里村姑靓。”虽说写小镇,但随着作者船游的视线,我们看到的是村镇相连的“十里尽人家”的画卷,更突出了小镇的繁华和不寻常。与水相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枕河”一词,妙!
  “古韵江南,人杰名响,文坛泰斗千秋仰。”这几句承上,又是一种过渡,由景物转入抒情怀古。“昭明银杏阅沧桑,一声欸乃乌篷桨。”看似写景,我认为更重抒情,“昭明”一词请帖主作些注解。银杏,有中国古树活化石之称,在这里又记录了乌镇历史的变迁。“欸乃”,船桨声,更是余音绕绕,萦耳不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情景交融。
  乌镇是美丽的,但这种美丽并非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浅薄;乌镇又是现代的,而这种现代又建立在传统之上。是江南美景和悠久文化的高度揉合。
  试作鉴赏,不足之处望隐士大哥和朋友们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0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20 01:10pm 发表的内容:
       江南美景和悠久文化的揉合
              ——读古越隐士《踏莎行·乌镇》
  久读隐士之诗词,渐渐地有了这样一种印象。两个字:严谨。
  这种严谨表现在,一是对古体诗用语以 ...
    蛙舵诗评的很好,我有汗颜之感,只有努力多发佳作以报.
    关于昭明,是说其历史悠久,可见前面的资料,我再摘录如下:
    乌镇钟灵毓秀,自古人才辈出。历代著名人物有编《昭明文选》的梁昭明太子、《唐宋八大家文抄》编者茅坤、理学家张杨园、文学家茅盾等。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宋朝就有进士17人、举人21人,清朝时,这里出了进士37人、举人119人。
    银杏也同样,据资料:
    幽静雅致的乌镇,还有一则铿锵激昂的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唐朝将军乌赞,受朝廷之命讨伐叛军至乌镇时,不幸遭到叛军的暗算,连人带马跌入陷阱,被乱箭射死。援军将乌将军和他的坐骑青龙马一起埋葬在市河西岸,并在他的坟墓上种了一株银杏树。这棵象征精忠报国精神的银杏树,今天仍屹立在古镇。别看温文尔雅的乌镇人平时含而不露,关键时刻却忠奸分明,乌镇即因纪念乌大将军而得名。
    昭明银杏阅沧桑,是用拟人的说法,说明乌镇经历了风风雨雨,仍旧保持着古镇的特色。最后一句是写实,从怀古回到现实,以景作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更能让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感谢蛙舵的点评,蛙舵分析文章的水平很高,可以朝这方面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这个贴子最后由芜原青柳在 2005/10/20 09:07pm 第 1 次编辑]

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让曲子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是江南著名古镇之一,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沈泽民、严独鹤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显赫。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读书处,镇上的西栅老街是旅游的主要景点。
  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乌镇从1998年开始发展旅游业,目标是使乌镇保持一百年前的老样子。乌篷船和临街的房子被重新刷漆,整饬一新。  
    乌镇是茅盾的故里,《林家铺子》的原型就在这里。因为茅盾的缘故,乌镇可算是江南水乡中名气较大的,当然本身的景致也的确可观,前不久的《天下粮仓》还曾在这里取过外景。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3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不会评,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不多说,喜欢词的最后一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4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下面引用由月河共影2005/10/23 00:00am 发表的内容:
震撼之作。
  谢过月河共影,你在我的《洛京思古》一诗的评论中说:“谢谢古越隐士,我认为,你的这首七律虽然气势磅礴,气魄宏大,但与你的那首“踏沙行·乌镇”无法相比,那首词从点到面,慢慢叙来,韵味悠长,读来生香,深得宋词之味,但又不拘泥于旧框框,不乏古典诗词之精髓,又体现现代文明之精华,用字轻快,句子轻灵,有动有静,相得益彰。”使我感动。踏沙行·乌镇能得到大家的抬爱。我只有多出佳品,加以回报。
  也谢过凝月无语,我的感觉与你一样,也感到最后一句最出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这一句,乌镇的水乡才充满诗情画意,才才充满特色,使人回味无穷。
  谢过蛙舵,谢过楼上关爱过它的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5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确实,以后我们应当更多把写诗和评论有机地运用在一起,利用网络BBS互动性强,倡导理性争鸣,促进百花齐放。
  这也是我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网络论坛,既是乐园,也是校园。在快乐中共同进步,在进步中享受时代高科技带来的快乐。由此一想,感觉我们比古人幸运得多。古人只能把诗题于风景名胜处的墙上、岩石上。如果李白在世,肯定能写出更多的好诗。
  所以我们一方面期待精品迭出,同时也期待着大家共同参与。在此也感谢各位,带来的好的诗歌和好的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5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下面引用由月河共影2005/10/23 00:00am 发表的内容:
震撼之作。
谢过月河共影,再次感谢热爱这首词的所有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9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下面引用由古越隐士2005/10/19 09:53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我到文坛大师茅盾的故乡乌镇后所作.发之关东,与尔同享.
  踏莎行·乌镇  此词用新韵
  黛瓦灰墙,    ◎●○○
  深屋曲巷,    ⊙○◎●仄韵
...
好词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1/29 12:48pm 第 8 次编辑]

从音韵的和谐来看,上阕的韵脚用了三个去声,下阕的韵脚用了3个上声,觉得不够和谐,故从音韵的角度出发把它修改一下.修改后,上阕的韵脚为“去、去、上”、下阕为“上、去、上”,读起来音节更顿挫、和谐。见下:
踏莎行·乌镇
        ---------------  古越隐士  
黛瓦灰墙,
深屋曲巷,
小桥流水微波漾。
枕河十里尽人家,
夕阳影里清风仰。

古韵江南,
人杰名响,
六朝旧地千秋靓。
昭明银杏阅沧桑,
一声欸乃乌篷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27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不知是读顺口了(这首诗我已经能背了)的缘故,感觉还是修改前的好,修改后也许韵律上更好一点,但意境上感觉欠缺一些。
  这还是回到一个话题:古体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如何更好地统一。还是前者服从于从者,还是后者服从于前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7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贴上来就是为了争鸣、讨论。此修改,从韵律上的考虑多了些。网蛙提的问题耐人深思。若能韵律和意境更好地统一,当然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27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踏莎行·乌镇

下面引用由古越隐士2005/11/27 03:31pm 发表的内容:
贴上来就是为了争鸣、讨论。此修改,从韵律上的考虑多了些。网蛙提的问题耐人深思。若能韵律和意境更好地统一,当然更好。
非常高兴和隐士老师探讨。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保持较好的韵律美的基础上,更注重意境的美为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5 22:25 , Processed in 0.0879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