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3|回复: 9
收起左侧

读史笔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8-26 16:5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7-3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交战双方是齐(今山东东北部,占有山东半岛大部分)、鲁(今山东西南部,与齐相邻)二国。结局是鲁胜齐败,是春秋时期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齐桓公即位之争
    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争夺王位,聪明的公子小白在被管仲射中铜带钩后装死骗过了公子纠,提前赶回齐国即位。所有事情都存在万一,公子纠就因一时疏忽,丢了国家,最后还被舅舅鲁庄公逼死,丢了性命。舅舅鲁庄公也犯有类似错误,不听从谋士施伯的建议,把人才管仲推向齐国。齐桓公却有王者风范,听从鲍叔牙举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才有了以后齐国的称霸诸侯。

    曹刿论战
    地位巩固后的齐桓公滋生了骄傲情绪,没有听从管仲蓄势待发的建议,轻率向鲁国又再次发战。鲁庄公吸取了乾时之役失败的教训,并听从了普通百姓曹刿的意见,曹刿认为,进行战争,就要依靠人民,争取人民的支持。他能抓住取胜最关键的因素——凝聚力,决策正确,所以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曹刿不仅有政治远见,而且有军事才能。在战斗中,正确指挥战斗,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提出了“一鼓作气,再二衰,三而竭”的军事理论,并在敌人败退后,谨慎小心,视其车辙已乱,才命令出兵追敌,终于取得了以弱胜强的巨大胜利。

    长勺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生动表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小与大,弱与强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劣势和优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键要看自己如何操控,如何把握。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2-18 12:58
  • 签到天数: 2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5-7-3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笔记

    倒,偶历史好差啊,正好上上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8-26 16:5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5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笔记

              泓水之战
    交战双方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和楚国(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一带),最后宋襄公因他所标榜的“仁义”而遭遇彻底失败。
    宋襄公在继位国君之前,曾把君位推让给庶兄目夷,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仁义”的名声。他帮助齐国太子昭复国即位,想联络楚国取代齐国成为春秋霸主。结果被楚成王挟持,碰了满头钉子。
    灰头土脸的宋襄公越想越气,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没出息的郑国国君不去朝见周王却去朝见楚成王,简直不成体统。于是兴兵伐郑,郑是楚的盟国,把郑打败,也可出出胸中闷气。
    郑向楚求救,楚成王立刻发兵,两军在泓水隔河相遇了。目夷说:算了吧,楚强我弱,不如讲和。襄公不答应。
    宋军列好阵,楚军正乱哄哄渡河。目夷说:此时迎头痛击,或能取胜。宋襄公认为这是不义之举,不答应。
    楚军全部渡河,但是没有摆开阵势。目夷说:敌人没有站稳脚跟,即刻进攻,或许能赢。宋襄公认为这是不义之举,不答应。
    不一会儿,楚军摆好阵势,千军万马冲杀过来,此时,宋襄公才下令回击,无乃后乎!宋襄公的卫队全部被歼,他的大腿上也挨了一箭,受了重伤。之后,不到几个月就死去了。
    愚蠢的宋襄公不分场合,不分条件乱用“仁义“结果骗人害己,丢了自己性命。如此看来,倒不如开始让目夷做国君,采取正确的策略,就该不会落到这般田地。历史无法假设。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8-26 16:5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5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笔记

               城濮之战
    晋献公曾把自己的儿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夷吾(后来的晋惠公)放逐出国。他死了之后,国内大乱,公子夷吾拿晋国的土地贿赂秦国,在秦穆公帮助下做了国君。但是后来,不实现自己的诺言,被秦穆公俘虏。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了19年的公子重耳做了国君,整顿国政,加强了晋国国力。并帮助周襄王杀了妄图篡位的叔带,在诸侯中间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泓水之战后,宋国只是表面上对楚国臣服,实际上并不甘心,看到晋国强大后,于是背楚投晋。楚国不堪承受这个打击,出兵伐宋,宋向晋求援。晋文公制定了伐卫破曹以解宋国危难的办法,并且联合了齐、秦一起对付楚国。楚成王看出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命令令尹子玉回国。“我们不能同晋国军队打仗。晋侯出奔在外十九年,后来终于回国即位。他什么危险、困难都经历过,经验很丰富,要战胜他是很困难的。”
    但是子玉不满年幼的沩贾对他的评价,一心要表现自己。并且在战术上轻视敌人,没有识破对手策略。而晋文公却通过退避三舍,表示实行自己对楚成王许下的诺言,从而取信于民,又避开了楚军的锋锐,挫伤楚军士气。在战斗中,攻其两翼,并以竖大旗和拖树枝扬灰尘的方法,假装失败,造成敌人错觉,最后出其不意出击敌人,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最后取得胜利。
    经过这次战斗,改变了战前晋、楚两国力量的对比,确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8-26 16:5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7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笔记

                         桂陵马陵之战
    魏、赵、韩三国的统治者,原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家后起的贵族。他们瓜分了晋国。魏国逐步强大,引起了赵、韩两国的忧虑。那时,齐国已经强盛,就联合赵、韩,同魏国争夺霸权。
    孙膑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早年和魏国人庞涓共同从师学过兵法。后来庞涓受魏惠王的聘请,担任魏国将军。后秘密派人把孙膑请到魏国,推荐给魏王。又妒忌孙膑,就用刑砍断了孙膑的两脚,还在他的脸上刺了字,打算使他终身残废,不能施展才能。后有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孙膑设法偷偷会见了使者,诉说了自己遭遇。齐国使臣秘密把孙膑藏在车中,带回齐国。在田忌赛马中,孙膑帮助他取得胜利。田忌把孙膑举荐给齐威王,齐威王非常敬重孙膑,并且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兵法。
    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派使臣去齐国请援。齐威王以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为军师。孙膑对当时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要想解开一团乱丝,只能有手指慢慢地去理,不能一把抓在手里,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人打架,只能从旁劝说,不能自己插身进去帮着打。解围的道理也是这样,只能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不必去同敌军主力正面交锋。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最后魏军虽然攻破邯郸,但是接到齐军进攻大梁的战报,庞涓立刻下令全军开拔,回救大梁。齐军与魏军在桂陵遭遇,齐军士气正盛,又是以逸待劳,交锋不久就把魏军打得大败。
    桂陵之战后,魏国实力并未被削弱。公元前341年,魏国又对韩国发动了进攻。韩国抵挡不住,派使臣去齐国请救。孙膑依旧采取“围魏救赵”的计策,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大梁。孙膑依据庞涓轻敌冒进、急于求战的特点,制定了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计策。庞涓率领魏军回到魏国的时候,听说齐军撤退,就下令全军紧紧追赶。他看到齐军遗留下的军灶到处都是,第一天,数有十万灶,第二天,只有五万灶,第三天,庞涓发现只有大约三万灶。他被假象迷惑了,亲自带领一支轻骑部队,猛追齐军。
    孙膑算到魏军行程,第三天傍晚,可以到达马陵。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吩咐说:“只要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他下令把路旁树木一齐砍倒,只留下一棵大树,削去一段树皮,写下“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大字。庞涓果然在那天晚上,来到马陵。上前察看情况,发现树身上隐约有一行字,就叫士兵点起火把来照着看。火光一亮,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自料不能脱身,自刎而死。
    从此以后,魏国不断受挫,失掉了霸主的地位,齐国国势增强,和秦国成为东西两个大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8 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笔记

    将门之后啊~~~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8-26 16:5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8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笔记

    下面引用由空谷清音2005/07/08 04:11am 发表的内容:
    将门之后啊~~~
    呵呵
    呵呵~~
    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8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笔记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26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笔记

    历史教会我们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3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笔记

    还有著名的“华阳之战”、“崤山之战”等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2 10:21 , Processed in 0.0816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