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4|回复: 6
收起左侧

也学羊兄“胡诌”《高梁桥怀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6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悟之山房在 2006/12/26 10:00pm 第 1 次编辑]

    《高梁桥怀古》
每每路过高梁桥(北京城西),常感悲凉---------想当年宋太宗欲收复北方失地,在高梁河与辽军大战,兵败。太宗仅驾一驴车南逃……
高梁桥下水,日夜扬不平。
犹闻铁甲声,啾啾万马鸣。
掠地辽兵傲,何堪战阵横。
云挽旗旌暗,血染此关城。
君不见,南遁驴车遗败迹,
太宗抱恨不言征。
无奈幽燕地,何日去膻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学羊兄“胡诌”《高梁桥怀古》

感觉首联与第二联稍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8-4 10:2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12-26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学羊兄“胡诌”《高梁桥怀古》

    又见山房新诗,学习了!
    真不知高梁桥有此典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6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学羊兄“胡诌”《高梁桥怀古》

    粱桥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展览馆东北侧,高粱河上。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也有说建于明初的),现存桥为清代所建,被列入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朝建大都就在这一带。高梁桥就是元代出和义门的主要道路。明、清时为出西直门往西北向的主要道路。
    高粱桥原来在桥的南北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之南额题为“长源”,北额为“永泽”,北牌坊之北额题为“姿安”,南额为“广润”。
    高粱桥过去是北京人公认的踏青之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记云:“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袁中郎在《琼花斋集》中是这样记载高粱桥的:“';高粱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可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窃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九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仕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桥下的高粱河由玉泉山、昆明湖流向德胜门水关的。《天咫偶闻》所谓:“西直门而西北,有如山荫道上,应接不暇,去城最近者为高梁桥……沿河高楼多茶肆。”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往往在高粱桥附近的倚虹堂船坞上船,经白石桥、万寿寺、麦钟桥、长春桥,直达颐和园和玉泉山。也有石路从西直门经高粱桥直达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起点西直门火车站即在高粱桥东侧。高粱桥也随之繁华起来,路旁两侧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入城式也发生在这一带。
    解放后,高粱桥逐渐被民宅及市场所淹没,高粱河在桥北侧修成暗河;南侧则形成了水沟。高粱桥也因高粱桥路的繁华而成为交通堵塞路段。古桥的保护情况让人堪忧。现在高粱桥一带建设西直门交通枢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6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学羊兄“胡诌”《高梁桥怀古》


    传说中,明朝宰相刘伯温奉明成祖之命在北京建都,但一夜之间北京城内各水井都没有水了。刘伯温意识到这是因为没有参拜龙王惹龙王生气了。但此时龙王已经将北京城里的水用鱼鳞水篓装好,用车推走了。刘伯温急忙召来大将高亮出城赶水,命他扎破水篓后急尽快往回赶,千万不可回头。高亮遵命急忙前往,在玉泉山通海的海眼附近追上了龙王。高亮挺枪刺破了鱼鳞水篓,回身拖枪便走,耳听身后水声不绝。走到西直门前,正看到刘伯温站在石桥上向他招手,高亮以为没事了,于是回头望了一眼。没想到一个大浪打来,将高亮和大战马一并卷去。北京人为纪念高亮,将刘伯温所站的石桥称为“高亮桥”。后人因谐音逐渐转称高粱桥。将龙王推水轧出的沟称为车道沟,高亮拖枪划出的沟后来成为一条河,称为“高亮河”,也是现今的高粱河,也称金河。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6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学羊兄“胡诌”《高梁桥怀古》

    清明日过高梁桥
    [明]朱茂瑞
    高梁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
    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
    看场压处掉都卢,走马跳丸何事无?
    那得丹青寻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
    [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
    夹岸黍禾含宿雨,飐波芦荻拂晴烟。
    溪风无恙布帆凉,摇曳轻舟过麦庄。
    白露渐多霜尚早,晚红犹勒水花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学羊兄“胡诌”《高梁桥怀古》

    密码君所引材料甚祥……北宋时尚无此桥,此桥是元朝时修建的。可宋辽大战的战场位置是不会错的--------现高梁桥一带,所以才有在此桥上之怀。问好!
    爱凡好!前两联是一个段落---------翻泽一下:高梁桥下的水日夜扬起不平之声,(象是)还能听到那古战场上铁甲的撞击声和战马的嘶鸣……嘿,实际上此河现己看不到了,可做为一种“怀古”这么写倒也无妨。
    潮君好!实际上北京还有很多桥都有典故,追追是蛮有意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2 01:28 , Processed in 0.0774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