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5-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民间艺术
[这个贴子最后由柳清在 2004/05/02 05:22pm 第 1 次编辑]
剪纸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1.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9.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2.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3.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7.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5.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b1.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b5.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b4.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a1.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a5.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a7.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kirigami/c1.jpg
吴桥杂技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acrobatic/girlto.jpg
中国杂技历史久远,渊源流长,是中国最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的杂技之乡有许多个,象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吴桥,肃宁,霸州等。但是,就历史,民间基础,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算吴桥了。
据吴桥县志记载,吴桥历代每逢佳节有“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的风俗。一九五七年吴桥县小马村出土的距今约定1500年前南北朝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式。但是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始于元朝以后。在着之前,河南杂技比较有影响。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迁至北京,河北吴桥的杂技更加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吴桥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杂技之乡”。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共有449个自然村,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杂技艺术在吴桥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前,吴桥杂技艺人就到过场30多个国家进行演出,1949年以后,吴桥向全国各地输送了三千多名杂技人才,全国大的杂技团都有吴桥籍的艺人,因而流传着“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的说法。目前世界上有十八个国家的杂技团都有吴桥杂技艺人
基于吴桥杂技在海内外的深远影响,河北省政府与此同时1987年开始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至今已举办过六届(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此举不仅促进了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而且也更加弘扬了吴桥的杂技艺术。
武安傩戏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nuo/42.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nuo/43.jpg
http://www.hebei-window.com/folkart/nuo/41.jpg
傩舞是古代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到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源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再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 ,傩吸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 ,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
傩舞是中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鬼物,跳傩,傩戏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傩舞的特征是:一般都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现神的身世事迹.从中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关于大傩的记录.殷墟甲骨文卜辞有 1998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武安市着实地热闹、风光了一番——武安傩戏国际学术研讨观摩会在这里举行。傩戏在武安县固义村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 、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 600人。演出的目的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为主的节目捉黄鬼,是一个劝戒人尊老爱幼的节目。丁德玉先生凭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觉得这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张罗,恢复了演出。
丁德玉先生原是中学校长,在村里享有很高威望。为恢复本村传统文化遗产,他费尽了辛劳。为了排练和准备恢复元宵节演出,他忙着制作面具,筹借戏装,排练剧目,几夜不睡觉,竟成为家常便饭。
1995年元宵节,3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联会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到固义村观看滩戏演出。专家们指出,固义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帷戏,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长期保护措施,并希望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和观摩会议。
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给了丁德玉和他的同事们极大的鼓舞。随后他便开始大力奔走和呼吁,力争促成国际学术会议。此间,他和他的同事们奔武安,上省城,找有关领导汇报固义傩戏情况,以求得领导的关注。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1998年的元宵霄节国际会议终于有了眉目。 1997年10月底,省里来人做会议筹备工作时,病中的丁先生得知 1998年元宵节武安傩戏国际会议已经确定,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说,村里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又增加了一些道具,恢复了几个节目,到时候可以确保国内外专家学者能观摩到丰富多彩的节目……
河北梆子
[ra]http://www.zhongguoxijuchang.com/yinxiang/040501jj-yffr-zhf.mp3[/ra]
河北梆子曾有京梆子,直隶(今河北省)梆子。卫(指天津)梆子,秦腔之称。1952年定为河北梆子。
清中叶,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经数十年音随地改地演变,于道光年间形成河北梆子。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是河北梆子的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唱词及念白的发音,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念白虽与京剧近似,但不念“上口词”.脚色行当分类及表演形式,大体与京剧相同。
生行中以须生为主,唱做并重;当行中的青衫(又名青衣)以唱为主,在《宝莲灯》等剧中能连唱数十句甚至百句以上,突字真切,行腔委婉;花旦重做功说白,表情细腻’刀马旦文武并重;武旦演《泗州城》的耍鞭和大卖艺的技艺,都很突出。花脸多用假嗓,只有净生行(包括大净生和二净生)是河北梆子不同与京剧的一个特殊行当,其特点是须生扮相,花脸唱腔,兼用生净两行表演程式,由净行演员应工。如庆顶珠的萧恩,三击掌的王允,金沙滩的杨继业等。各行当均有自己特定的传统唱腔。
生腔苍劲悲壮,当腔激越高昂。净腔粗犷豪放,丑腔跳跃戏谑。其中,生旦行的唱腔较为丰富多样。唱腔音乐是版式变化的结构体制,主体版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包括正反调),流水板,减板,哭板,辅助版式有导板,大起板,尖板,搭调,哭头(么二三),留板,锁板等。
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近年来,打击乐器的锣鼓经借鉴京剧,打法大体相同。
http://www.zhongguoxijuchang.com/yizhihua/images/hbbz-zhongyixia-ldz.jpg
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流行于河北,约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它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及旋乐器,演奏曲目大多来自民歌和戏曲唱腔,故名吹歌.演奏这种吹打乐器的班社团组织则称为吹歌会.
河北吹歌的乐队组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以丝选.在加一种打击乐器;另一种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吹歌通常是在迎亲.喜庆.迎神.送殡等场合演奏,年节时一为民间歌舞伴奏.
河北吹歌分冀南吹歌和冀东吹歌和冀中吹歌.冀南吹歌以永年吹歌最具代表性。永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永年吹歌队遍布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其吹奏的乐曲异常丰富,分大套曲、小套曲、杂牌曲三类。以《刘备过江》为代表的大套曲、以《唐帝三载曲》为代表的小套曲、以《将军令》为代表的杂牌曲,具有热烈火爆、质朴粗扩、温柔细眺的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冀南吹歌的主奏乐器是唢呐,配以笛子、打击乐等。
在冀中,吹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定州吹歌。据说苏东坡任定州知府时,曾为农民插秧时所唱的田歌小曲填词正曲,所以后人有“苏吹歌”、“苏秧歌”之说。定州吹歌的特点是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唢呐、笙、笛、板胡等为伴奏乐器。演奏的以反映农家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打枣》、《放驴》、《豆叶黄》等最富有乡情、乡音、乡韵的风味。演奏时情绪热烈,讲究音色和韵味儿之美。其中,“咔戏”是个绝活儿,它用管子、唢呐吹奏一段乐曲之后,放下手中的乐器,嘴里继续发出奇妙的音响,不仅能模仿河北梆子《大登殿》、豫剧《朝阳沟》等戏曲唱腔,还能学出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令观众拍手叫绝。它的秘密是演奏者舌下含个很小的金属片,可发出奇妙的音响。
冀东吹歌,音色甜美、淳厚、娓娓动听。在冀东一带被誉为花吹之最的是唢呐演奏家陆云起(绰号陆铁嘴)。《花吹》是以长杆大唢呐为主奏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冀 东吹歌中独有的。陆云起 高超的演奏艺术,娴熟的表演技巧,把长杆唢呐的音色控制得极为纯净、甜实。 尤其是花吹中的连续三次拔节、摘碗、反手、倒手,剜、点、扭、转等演奏技艺绝妙异常,令人赞不绝口。据说冀东一带的农民每逢佳节,只要从电视机或收音机里收听到陆云起吹奏的《柳青娘》、《满堂红》等乐曲,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情不目禁地扭起地秧歌。
沧州快板大鼓
沧州快板大鼓是流行于河北沧县,黄骅等地区农村,它突字用地方语音,唱腔质朴粗犷,它与河间地区的快板大鼓传至天津,北京以后,经过艺人改造,演变成为京韵大鼓.
它演唱时说唱者自持鼓板节击,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大三弦定音与其它曲种不同.老弦鱼子选同步,因而老弦音色响亮,它的曲调比较平稳,有曲头,慢板,双展翅,双高,单高,双出头,单出头,快板,二交,流水,悲锁板,一刀切等板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