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0|回复: 7
收起左侧

[转帖]关于柏拉图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烟雨5在 2006/03/01 01:23pm 第 1 次编辑]

                           
                              柏拉图简介1
  柏拉图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败与无能。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涉足哲学和文学,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期间,他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亚均是寡头,但他不满于寡头的暴力镇压手段,对他们企图假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更感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格拉底,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
  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公元前388年,他第一次在西西里时触怒了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被送往市场当作奴隶拍卖,幸遇昔兰尼派哲学家阿尼克里出资为其赎身。公元前367年狄奥尼索斯一世去世,他应邀再去西西里岛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与国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笃厚。狄翁与国王发生内讧后被迫离开西西里,柏拉图也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应国王邀请去西西里传授哲学,但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计划,次年返回雅典。狄翁于公元前357年成为叙拉古的统治者,但不久遭谋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彻底破灭。
  在政治事业屡遭失败的同时,柏拉图的哲学事业却获得成功。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后,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穆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得名。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  
    亚里士多德在悼念他的诗文中写道:“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利也没有,他们的嘴里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柏拉图

                              柏拉图简介2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一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年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柏拉图

柏拉图(P1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一个名门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曾离开雅典在外游历,12年后回到雅典,创立了阿加德米学园,在那里讲学直到逝世为止。“柏拉图是古典时代著作丰富而作品似乎完整齐全留传下来的唯一作家。”在他留给后人的36篇对话录中,《理想国》和《法律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学说,围绕培养“哲学王”的教育问题,他构思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柏拉图

柏拉图试的爱情通俗一点就是无性的爱情!
柏拉图
Platon (公元前427~前347)
古希腊著名的@6(唯心主义^1681)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名门贵族。父亲
阿里斯顿据说是阿提刻最后一个王的后裔,他的母亲是
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创始人梭伦的后代。柏拉图幼年受
过良好的教育,最初对诗艺感兴趣,后来从事哲学研究,
并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据亚里士多德记载,他最初和
克拉底鲁熟识,因而了解到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流动”
的学说。同时他还接受了爱利亚学派和阿那克萨戈拉的
学说,并受了智者们的影响。20岁时,柏拉图从学于苏格
拉底,并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处死后,
他先躲避到麦加拉,后来可能游历过埃及和居勒尼,结
识了一些自然科学家和数学家。也许就在这个时期,他
写下了早期有关苏格拉底的对话。柏拉图40岁时,第一
次访问意大利的西西里,结识了毕达哥拉学派的学者,
并在叙拉古结交了王族第翁。他企图在叙拉古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但因第翁和叙拉古王狄奥尼修有矛盾,柏
拉图被迫返回雅典。他在雅典城外的阿加德米创办学园,
免费收徒,吸引了希腊各地很多学者。此后,他曾两度
重游叙拉古,但他的政治理想始终未能实现。
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
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著
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 1篇替苏
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
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
多数学者把柏拉图的对话分为 3个时期:①早期有:
《申辩篇》、《克里多篇》、《卡尔米德篇》、《拉凯
篇》、《吕锡篇》、《克拉底鲁篇》、《欧谛德谟篇》、
《欧谛弗罗篇》《梅内克塞诺篇》《伊安篇》、《高
尔吉亚篇》、《小希比阿篇》、《普罗泰戈拉篇》;②
中期有:《美诺篇》、《斐多篇》、《会饮篇》、《费
德罗篇》、《国家篇》、《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
篇》;③晚期有:《费雷波篇》、《智者篇》、《政治
家篇》、《法篇》、《克里底亚篇》、《蒂迈欧篇》。
柏拉图著作的中文译本有:①张东荪、张师竹译:
《柏拉图对话集六种》,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②景
昌极、郭斌和译:《柏拉图五大对话集》,1934年南京
国立编译馆出版;③吴献书译:《理想国》,1929年商
务印书馆出版;④陈康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
194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⑤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
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⑥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
对话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⑦严群译:《泰
阿泰德智术之师》,196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⑧严群译: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1983年商务
印书馆出版。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留有大量
著作的人。他比苏格拉底前进了一步,把古希腊唯心主
义哲学发展到了高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和其他科学
没有分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对以后的各种唯
心主义,特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有很大影响。
理念论:从最早的伊奥尼亚哲学起,希腊哲学家开
始寻求事物的本原。泰利斯和德谟克利特都是在物质世
界中寻求事物的稳定本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改变了这
一研究方向。柏拉图在物质世界以外寻求事物的本原,
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理念
论的基本内容是将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认为
感性的具体事物不是真实的存在,在感觉世界之外还有
一个永恒不变的、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
理念,希腊文的本义是 “被视之物” ,当时常在
“种”、“属”的意义上使用。理念论认为,具体事物
常变,而 “种”、“属” 的性质本身不变。在《斐多
篇》里,柏拉图指出:“大”、“小”等概念是不变的,
事物发生大小的变化,是由于“大”、“小”理念的进
入或退出。“种”、“属”概念本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
种方式,但是这些概念被柏拉图夸大,成了脱离具体事
物的独立的实体。
在贯彻理念论哲学中,柏拉图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
难。首先是“理念世界” 和“感觉世界” 的关系问题。
理念世界既然是脱离感觉世界的独立实体,它又如何在
感觉世界中体现出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柏拉图在不同
的对话中提出了“模仿”、“分有”、“相似”、“影
子”等概念来说明这两种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柏拉图
认为感觉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由于“分有”了理念世界的
特点,才具有相对稳定的属性。前者是后者的“影子”,
所以前者与后者有“相似”的关系。在这里,柏拉图颠
倒了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将思想对现实的能动的反映,说
成是现实对思想的模仿。柏拉图感到困难的问题还有各
种“理念”之间的关系,在《巴门尼德篇》中以巴门尼
德批评少年苏格拉底理念论的方式,表明了这方面的困
难。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明显的目的论性质。一般认为
他的早期对话是在发挥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讨
论勇敢、友谊、正义等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国家
篇》中,他提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是理念世界的
太阳;一切美的事物都以达到绝对的美作为自己的目的。
这样,在柏拉图看来,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仅在于它们
的自然属性,而且还在于它们的功用,即合目的性。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本身也有一
个发展过程。早期的对话以讨论伦理问题为主;中期以
《斐多篇》和《国家篇》为代表,着重从本体论和认识
论方面建立他的理念论的哲学体系;后期讨论哲学范畴
的相互关系,如《智者篇》中讲的“通种论”、《蒂迈
欧篇》中讲的宇宙论。据说,柏拉图晚年及其学派更加
倾向于毕达哥拉学派的数的神秘主义,将理念论与世界
的数的结构联系起来,提出“理念的数”,对世界的规
律作出了歪曲的描绘。
认识论: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区别了真知和
意见。苏格拉底曾指出许多有学问的人自以为有知识,
实际上并没有知识,否定了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和智者们
的认识论。柏拉图在本体论上将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对
立起来,在认识论上将真知与意见对立起来,由此建立
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体系。
在柏拉图的体系中,意见属于感觉的范围。感觉不
能提供可靠的知识,只给人以变化的、矛盾的、混乱的
印象,不能使人得到不变的,必然的真理。普罗泰戈拉
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以个人的感觉和意见为
尺度,否定了绝对的、客观的真理。而柏拉图认为真理
是客观的、普遍有效的。在柏拉图看来,真理应以理念
世界为对象。只有理念才是真实存在的,才是真理;感
觉世界只不过是和理念相似的东西,是理念的影子。柏
拉图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中说明,人在现实的感觉
世界中,如同在黑洞中探索而背向着洞口,当人们回头
时,看到洞外的阳光,即看到光辉灿烂的理念世界,才
是看到了真理。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是对立的,因而它
是超越经验的、超越时空的永恒的存在;关于理念世界
的知识也同样是先验的。他在《美诺篇》中举例说,对
数学、几何中的公式推理,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
的人也能自发地推导出来。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已经具
有知识,只是在出生以后忘记了,通过某种具体事物就
可以回忆起来。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他将感性
和理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对逻辑推理
和必然性知识作了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歪曲。
在柏拉图看来,人既然不能以感官求真理,就只能
凭借与感官和物质实体相区别的灵魂来认识真理。灵魂
是精神实体,它不生不灭,是永恒的。按照古代希腊“相
似者相近”的观念,只有不朽的灵魂才能认知和掌握同
样不朽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与身体是绝对对立
的,身体是认识理念的障碍,因此,灵魂要认识真理,必
须排除身体的干扰。
柏拉图认识论的回忆说是和灵魂不朽说联系在一起
的。灵魂与身体有原则的区别,身体是多,是物质性的,
因而是要分解消散的;灵魂则是“一”,是精神性的,不
会消散毁灭。不朽的灵魂在轮回转世时,受到身体的窒
息,忘掉生前对于理念的认识,这时候就需要摆脱身体
的羁绊,受到一定的启发,才能回忆起真正的知识。这
样,柏拉图就将“回忆说”、“灵魂不朽说”和“灵魂
轮回说”结合成为一个神秘的、带有原始性的唯心主义
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又是建立在他的理念论的基础
上的,与单纯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在这种信仰笼罩下的
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说又有一定的区别。
所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柏拉图的回忆说,是一种原始的
先验论,即认为科学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是不依赖
于经验的、必然的推理知识。
辩证法:在古希腊文献中,柏拉图的对话第一次运
用 “辩证法” 这一概念,并将它提到哲学的高度。在
《国家篇》中,柏拉图将人的认识比喻作一条有高低等
级的线。线的上半段是知识,下半段是意见,他称之为
信念。知识又分为两截:最高的一级叫作“辩证法”,它
所认识的对象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次一级的是理智,它
所认识的是数学的对象,它必须通过假设才能认识它们。
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最高级的认识,它
不必凭借假设而可以直接认识理念和第一原则。在西方
哲学史中,这是第一次将辩证法提到这样的地位。
柏拉图将赫拉克利特的“变”和巴门尼德的“不变
的存在”理解为对立统一的关系,以“种”、“属”的
“理念”为感性现象中的理性的本质;“理念”不变,但
分有“理念”的具体事物却常变。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涉
及到感性和理性、“意见” 和“真理” 、物质和精神、
肉体和灵魂、个别和一般、“多”和“一”等一系列对
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他后期的对话的 “通种论” 中,
讨论到“存在”和“非存在”、“动”和“静”、“同”
和“异”等范畴的联系,与他前期将“理念”说成是绝
对的相比,向辩证法前进了一步。
柏拉图一方面将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理方法与苏格
拉底的揭露矛盾的问答式方法结合起来,在论证理念论
时,涉及到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问题,并在回答的
过程中,运用了归纳、演绎和反证等逻辑技巧,丰富了辩
证法的内容,另一方面他把不变的、永恒的“理念”作
为他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使他的辩证法带有很大
的局限性。
宇宙论:柏拉图晚年企图将他的唯心主义理念论和
当时的自然科学调和起来。他从理念论哲学出发,对宇
宙的产生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柏拉图的
宇宙论和宇宙发生论集中在《蒂迈欧篇》中。为了沟通
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在这里,柏拉图提出了“创造者”。
创造者,以理念为模式,创造出世间万物。在这个前提
下,柏拉图吸收了阿那克萨戈拉的“奴斯”作为万物的
动因,同时也吸收了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作为质料,以
构成变化着的现实世界。在具体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时,
柏拉图试图用毕达哥拉学派的数学关系来说明一切物质
的特性,如说火是4面体,气是3面体,水是20面体等。而
认为三角形体是事物的最根本的形式。柏拉图对自然现
象的这种解释,充满了神秘主义的神话式的猜测,并没
有多少科学价值。他这种创造者的思想,后来被宗教利
用,成为基督教早期教父哲学的理论根源。
政治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占
有重要地位,与他的伦理思想有密切的联系。在柏拉图
看来,整个城邦有三个部分,从而可分为三个等级,即
统治的等级、守卫的等级(武士)和劳役的等级(一般
从事工、商、农业的自由民)。这三个等级在城邦中的
关系,构成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统治者是最高的决定性的等级。在柏拉图看来,他
们应该是智慧的化身,因而他们应该是“哲学王”。哲
学家以对国家理念的知识来治国,反对情欲,反对为个
人的利益作乱。
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柏拉图十分重视武士等级的
培养和教育。他提出,武士必须是由体格和智力都健全
的公民经过严格的训练组成的职业的军人队伍。在这个
队伍内部,施行一种近似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过
集体生活,没有家庭,没有私有财产,实行严格的生活
纪律,以锻炼他们的意志。这个等级的美德就是勇敢。
柏拉图认为,从事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的一般自由
民,只能以服从为美德,他们只能节制自己,各守本份,
以满足城邦的物质需要为目的,就象人以感官来满足身
体的需要一样。
为维护城邦的平衡和秩序,使各等级都能按自己的
本份工作,柏拉图很重视城邦对各个等级的教育,反对
以荷马的史诗为教材,认为荷马的史诗肯定神和英雄放
纵情欲,所以,城邦教育应该摒弃这种诗人。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是他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他指
出:迄今存在过的政治制度有权力政治、寡头政治、民
主政治和僭主政治等,它们都不够理想,尤以僭主政治
为最坏。
在柏拉图心目中,这几种政体在希腊各城邦中都有
其典型,如权力政治主要指斯巴达,民主政治主要指雅
典和一些意大利的城邦。他指出,这些政体由于各自的
缺点,经常相互过渡,如民主政治常因极端民主而被少
数人操纵,转化为独裁的僭主政治,由这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
关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近代学者有许多争论,主
要集中在柏拉图对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态度问题上。许多
研究者认为柏拉图反对希腊的奴隶主民主制,他所提倡
的理想国具有贵族寡头的性质。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柏
拉图并不反对真正的民主制,他的理想国也不能说是贵
族寡头式的。但是,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带有空想的性质,
他将当时的政治制度看成是古代改制的“蜕变”,企图
退回到古代贤王治国的原始状态。
柏拉图后期的对话如《政治家篇》和《法篇》所提
出的政治主张和《国家篇》中的政治社会主张已经有所
不同。比如,在《政治家篇》中,除了哲学家治国外,还
有贵族(好人)制、有法民主制、无法民主制和寡头制
等4种。柏拉图认为,在没有“哲学王”的情况下,有法
民主制优于无法民主制。在《法篇》中,他比较强调法
制的作用,不象在《国家篇》中那样强调“哲学王”治
国。
伦理思想:柏拉图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知
识论伦理思想,建立起 “善的理念” 的道德理论体系。
他把苏格拉底的“知识即道德”的思想推向极端,认为
善的理念是一切善行的目的和唯一真实的、永恒的价值
基础,是道德的唯一根源。道德就是理念在人们灵魂中
的体现和追求。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意志和情
欲 3个方面,其中理性是最高的,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
识理念世界,达到至善;意志和情欲是在理性的支配下
进行活动的,其圆满的活动就是善理念在现世的表现,由
此就产生出各种德性活动,形成智慧、勇敢、节制、正
义 4种主要德性。他认为理性表现为智慧,是深谋远虑、
管理国家的知识,属于奴隶主统治者的道德;意志表现
为勇敢,是保持一定法律制度的信念,属于武士的道德;
情欲则是低下的,应予节制,节制是农夫和手艺人的道
德。统治者、武士、农夫和手艺人这 3个“阶级”在国
家里各做各的事情而不互相干扰,就是正义。柏拉图的
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奴隶主贵族派道德观的理论表现,它
带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性质,是后来的新柏拉图学
派、斯多阿学派和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说的主要思想
渊源。
美学思想: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贯穿在他的理念论哲
学思想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他看来,
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正的实在,而物质的感性世界
则是不真实的,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苍白的影子。个别
事物的美是相对的、变幻无常的,只有美的理念或“美
本身”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美本身”可以独立
存在,而美的事物却不能离开“美本身”而存在,一个
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中
或者为它所“分有”。因此,“美本身”先于美的事物,
是个别事物的美的创造者。柏拉图认为,大多数人只是
喜爱美的事物,他们只具有关于美的“意见”,只有哲
学家才能喜爱和认识美的理念本身,并具有真正的美的
知识。对美的理念的认识只能凭借思想,而不能凭借感
觉。但是,这种认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必须经过一个
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从爱个别美的形体推广到爱一
切美的形体,再从爱美的形体到看出行为、制度以及学
问知识之美,最后则终于豁然贯通,爱涵盖一切的绝对
美,达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
照柏拉图的说法,这一认识的过程是“回忆”的过程,因
为关于美的理念的知识,是灵魂所固有的,问题在于灵
魂下降尘世后忘记了这种知识,通过具体事物的美才能
唤起“回忆”,重新见到“美本身”。
柏拉图的艺术理论也十分重要。他把模仿看作艺术
的本质,认为艺术模仿自然,但因为自然本身不是真实
体,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所以模仿自然的艺术
就沦为“影子的影子”了。他认为,艺术品和真实体隔
了两层,从艺术得不到真理,它的价值不高。艺术诉之
于人的感情,专门挑动人的感情,容易败坏人性,因此,他
也反对艺术。但是,尽管柏拉图对艺术采取轻视态度,却
并不否认艺术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对人有很大
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张对文学艺术规定严格的审查监
督制度,并要以社会效用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他指控
当时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作品对社会起坏作用,要把诗人
逐出他的“理想国”。关于文学艺术的创造,柏拉图强
调要靠灵感。他认为,诗人写诗不是凭智慧和技艺,而是
凭天才和灵感。只有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才
能充当神的代言人而进行创作。柏拉图关于美的学说和
艺术理论,就其系统性和严密性来说,远远超过了他以
前的古希腊思想家,他是古希腊美学的真正奠基人。他
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深,后来西方唯心主义美学
和文艺理论的许多重要观点都伏源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柏拉图

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不同。原始人的爱情大概不需要写情书,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十九世纪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煲电话粥来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二十世纪后期,人们才知道上网也可以传情达意。
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柏拉图

生平简介:柏拉图出生于一个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丧父,母亲改
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败与
无能。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涉足哲学和文学,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
治。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期间,他
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亚均是寡头,但他不满于寡头的暴力镇压手段,对他们企
图假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更感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
格拉底,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
  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
公元前388年,他第一次在西西里时触怒了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被送往市场当作
奴隶拍卖,幸遇昔兰尼派哲学家阿尼克里出资为其赎身。公元前367年狄奥尼索斯一世去
世,他应邀再去西西里岛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与国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笃厚。狄翁与国
王发生内讧后被迫离开西西里,柏拉图也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应国王邀请去西西里
传授哲学,但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计划,次年返回雅典。狄翁于公元前357年成为叙拉
古的统治者,但不久遭谋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彻底破灭。
  在政治事业屡遭失败的同时,柏拉图的哲学事业却获得成功。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
返回雅典之后,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穆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
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得名。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
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
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
  亚里士多德在悼念他的诗文中写道:“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
利也没有,他们的嘴里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
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柏拉图

感谢烟雨朋友的分享,让俺这个"柏拉图"了解一下柏拉图~~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关于柏拉图

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解一下柏拉图喜欢柏拉图延伸柏拉图创新柏拉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3 11:33 , Processed in 0.0791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