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东云水在 2006/04/08 05:20pm 第 1 次编辑]
煤油灯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母亲浓浓的爱,只图奉献,不求回报。在那清平的岁月,母爱温暖着我们幼小的心灵,一切是如此自然与平凡!
没通电的村落,夜晚降临的总是很早。漆黑的夜,偶尔几声犬吠,把宁静的夜无边延续……昏黄跳跃的煤油火光,为我们幼小恐惧的心撑起一片温馨安宁的时空!
偶尔一小点燃枯的灯芯由黑变为通红,在跳动的火苗中爆炸开来,发出“噗噗”声,最终消散无形,火苗重归有续的摇曳。宁静的夜晚,在这片朦胧的火光下,劳作一天的母亲静静缝补我们的小衣物,或编织毛衣,或密密订制鞋袜……我们则埋头学习,无奈时就着火苗燃起布条、纸张、花生之类,焦糊的气味惹来母亲一阵嗔怪,我们吐吐舌头,续而一笔一刻完成作业……历历再目的时光,在脑海定格为永恒的画面,无法忘怀,无法抹去。
无法想象母亲嫁给父亲的情景,嫁给家徒四壁的父亲意味着什么?成年后,当我无意看到年迈的父亲拉着因病身体虚弱的母亲手时,我恍然醒悟——那是因为母亲对父亲深深纯洁的爱,对父亲的执著,及对父亲一家无私的奉献!我为母亲而骄傲,为母亲和父亲的爱情而感动!
“公社时期”母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那时父亲刚退伍参加工作不久,工资微薄。上有年老的爷爷奶奶,下有懵懂的我们,工作的父亲又常不在家。母亲毫无怨言扛起全家沉重的负担,为挣很少的“工分”,挣家人的口粮,日夜劳作,付出的汗水远远超过一般男人。多年后,母亲曾自豪的提起,她年轻时能轻易扛起一百多斤的麻袋。而我总是心酸母亲的身体,感伤当年生活艰辛……
土改后,母亲的担子更重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由人头分派。母亲一人要种一家人的口粮,还要完成国家分配上缴的粮食任务。但一切没有压倒母亲,她不光辛苦的像男人一样耕种,收获;家务也收拾的井井有条。我们的成长没饿过一天肚子,没穿过一天脏衣。用母亲的话说:人穷志不短,累己不累人。我们也确确实实是伴随着平凡而伟大母亲的汗水成长起来……
母亲家庭环境在那个时代已算不错。外公是公家医院的医生,因从小熏陶,加上后天努力,母亲有一手了得的针灸技术和医疗常识。当改革开放的春雷在中华大地响起时,母亲也最终决定放弃了公派就医一职,心甘情愿的替父亲照顾我们一家。记忆中,家里有很多医疗器材、药品、医书之类。乡里很多患头痛、发烧、甚至癫疯的村民,都寻上门来,让母亲医治。母亲治人从不收取报酬,简单的药品大多自掏腰包了,所以父亲曾埋怨母亲很多次。但母亲口碑、人缘非常好。乡里乡亲都“**医生”称呼。我有了记忆后,见过母亲用针灸把一位口吐白沫倒地不停抽搐的村民,从痛苦的边缘拉了回来;也是母亲用针灸给予了自己突患急性喉炎不能呼吸年幼的儿子,第二次生命!从小母亲教育我们不拿他人一针一线,她也真正是只图奉献,不求回报的。我想母亲应是那个时代的活雷峰了……
母亲把青春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这个家。爱戴丈夫,赡养老人,养育幼子!可一切在母亲眼里是那么的自然与当然!春暖大地的时候,我们家也迎来了黎明。条件一天天好起来,可母亲的身体因过度的劳累,却永远的不在健康!翻起旧黄的相册,黑白照上母亲是如此的年轻与美丽!和如今已带苍老面容的母亲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不能忘记那个时代在母亲身上留下的印记,及母亲艰辛的付出!我血液里流淌着母亲的血,流淌着土地上浓浓的血……
肉体可以腐烂,灵魂可以永生!当时间抛开一切,历史成为尘埃。我愿把我的灵魂交给那个夜晚,交给那个被昏黄煤油火光映照下的时空,做为永生永世的纪念! [wma]http://count.f4666.com/故乡的原风景.mp3[/w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