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8-4 11:38
 |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楼主|
发表于 2004-8-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府茶话
|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雾山在 2004/08/02 01:25pm 第 1 次编辑] 
 
 茶与楹联
 
 茶联,即指与茶有关的对联,可以认为是我国对联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对偶工整,联意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精化。
 古往今来,很多骚人墨客与茶结缘,留下不少妙趣横生的茶诗、茶联,遍及神州名山大川、茶楼、茶馆、茶社和茶亭。当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边品茗边欣赏茶联,顿觉静中有动,茶中有文,眼界大开。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茶联,很多已经找不出作者来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出自清代;而留有姓名的,尤以郑板桥为最。
 郑板桥能诗、会画,又懂茶趣、喜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纸。
 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入茶联。
 在家乡,郑板桥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有一茶联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淡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郑板桥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为此,将茶与墨融进茶联: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地再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宣传越州(今浙江绍兴)日铸茶的茶联: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另外,郑板桥还为茶馆写过茶联,如:
 山光四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在我国,以茶为题材的楹联,数量很多,内容广泛,意味深长。摘编部分如下: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为爱清香请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扁乎?不扁,不扁亦扁!
 圆耶?是圆,是圆非圆!
 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疑成云雾顶,茗出晨露香。
 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
 摆开八仙桌,招徕十六方。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茗外风清赏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
 茶联常悬于茶店,作招徕顾客广告之用。相传,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家茶馆兼酒铺子,老板没有文化,铺子简陋,生意自然萧条。后让贤给儿子经营。青年人脑子灵光,请了位秀才写了幅对联一贴,生意居然从此兴隆起来。联文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幅奇特的对联,生动贴切,雅俗共赏,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领略其中的甘苦,“偷闲”、“作乐”一番,于是乎,这家铺子起死回生,春风再度,生意兴隆。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 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 “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云南大理有个“旷怡村“酒家,主要是当地名流,那时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店主免费招待顾客。于是有人赠酒家一联,甚是有趣。联云:
 爱诗爱文爱画;
 赔烟赔酒赔茶。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钜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联中巧妙的嵌入“大”、“同”二字,并写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传说一百多年前,四川华阳县有个中兴镇,是个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镇上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对面是一家“望月楼”酒楼。某年春节,茶馆老板请本家秀才撰写一联,贴于店门。联曰: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此联写得很雅致,顾客争先围观,啧啧称赞。酒楼老板见状亦请一秀才给酒楼撰联:
 开坛千里醉;
 上桌十里香。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广东的潮阳海潮古刹有一副独脚联,联云:“吾乡陆羽茶经不列名次之泉”,下联至今未有人对上,堪称一绝。
 海潮古刹位于城郊西岩山上,唐代兴建,倚山而立,是粤东地区的名刹。寺仙有一泉井,名字叫“问潮井”。独脚茶联就刻在井台边的一块石碑上。据说这独脚联出自清代,兴许是某一日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游兴正浓时,喝了用井水冲泡的香茗,乘兴而作的。此后慕名前来应对者不少,却没有一人对上。
 古今茶联层出不穷,细读品味,确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列茶联就是如此:
 
 松涛烹雪醒诗梦,
 竹院浮烟荡俗尘。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
 春共山中采,
 香宜竹里煎。
 雀舌未经三月雨,
 龙芽新占一枝春。
 翠叶烟腾冰碗碧,
 绿芽光照玉瓯青。
 吸烟有害,花钱买病,
 饮茶有益,醒脑提神。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龙井茶香飘宇高,
 虎跑水溢满寰瀛。
 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
 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
 客至心常热,
 人走茶不凉。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竹雨松风蕉叶影,
 茶烟琴韵读书声。
 为善读书是安乐法,
 种竹植茶是明妙心。
 一帘春影云拖地,
 半夜茶声月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
 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山静无音水自喻,
 茗因有泉味更香。
 青山似欲留人住,
 香茗何妨为客尝。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煮沸三江水,
 同饮五岳茶。
 虽无扬子江中水,
 却有蒙山顶上茶。
 
 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
 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
 杯茶泛碧,庵前过客暂停车。
 鹿鸣饮宴,迎我佳客,
 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随手烹茗化白鹤,
 绿地垂柳钓青钱。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
 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凝成云雾顶,瓢出晨露香。
 春其山中采,
 香宜竹里煎。
 客到座中宜数碗,
 水是人间第一泉。
 只缘清香成清趣,
 全因浓酽有浓情。
 摆开八仙桌,
 招徕十六方。
 菜在街面摊卖,
 茶在壶中吐香。
 四海咸来不速客,
 一堂相聚知音人。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
 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 求两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西东。
 识得此中滋味,觅得无上清凉。
 忙什么,吃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
 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盏。
 攀桂天高亿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关于茶联还有一些小故事:
 相传梁启超幼年时聪颖过人,才思敏捷,对句尤是拿手好戏,被当地人称为“神童”。一日,来了位客人,手捧香茗,细啜慢漱,有心考考梁启超,遂用手指沾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下: “饮茶龙上水”的上联,最后一个字刚刚写完,小启超就毫不迟疑地指着桌上的字, 张口应出下联:“写字狗扒田”。四周围观人们哄堂大笑。客人十分尴尬,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他的字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虽为戏言,但童心观物,倒也天趣自然。
 还有一副茶联,出于抗战时期重庆某茶馆。联文为:
 空袭无常贵客茶资先付,
 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寥寥数语,平淡无奇,感伤时局,却见真情,隐刺官家,令人啼笑不得,荡荡民心,尽在言外。
 几十年前,在西安莲湖公园上出现一个“奇园茶社”,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奇乎? 不奇,不奇亦奇!
 园耶? 是园,是园非园!
 上下联第一字把“奇园”二字分别嵌入,别至有味,然而当时人们只知是一副趣联,却不了解其中的真意。直到后来,报纸披露该茶社原是西安地下党的一个秘密交通站,人们才明白“不奇亦奇,是园非园”奥秘。
 绍兴驻跸岭茶亭曾挂过这样一副对联: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联中措施辞含蓄,寓意深刻,既表达甘泉佳茗给路人带来一丝清香,又道出人生旅途的几分艰险。
 茶联发展到了今天,就层出新意,寓以新的内容。比如: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
 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春满山中采得新芽供客饮,
 茶销海外赢来蜚誉耀神州。
 
 我国许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 须从前路汲龙泉。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览焦山风光之感。
 成都望江楼有一联,为清代何绍基书写,取材于楼,镶嵌得体。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联云: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吟颂这一副对联赞美名茶,为名茶扬名更是别出心裁,不似广告却胜似广告。
 “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这副出自明代童汉臣的茶联,一直流传至今。“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仅仅10个字,把品质优异的蒙山茶跃然纸上。
 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像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中无形中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模拟。正因如此,茶竹结缘。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凉风夏时雨,
 石上清泉竹里茶。
 秋夜凉风,夏时阵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始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荫遮几琴易韵,
 茶烟透窗魂生香。
 园中置几案,扶瑶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