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城子说在 2005/04/13 08:51am 第 5 次编辑]
(月下独酌)与(起舞弄清影)在聊天室关于诗词的对话[以下简称(月)与(影)
(月下)问(清影)说:今天我们能谈谈古诗词吗?想听听清影兄对古诗词的看法。
(清影)对(月下)说:晕,关于诗词我充其量是爱好者的水平。说错别笑。我觉得古诗词现在某种程度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逍遣,再也达不到唐宋的高度。
(月下)对(清影)说:现在我们写古诗词,你觉得有必要追求平仄韵律吗?
(清影)对(月下)说:当然要.但决不可被拘束。苏轼的词往往不谐音律,但流芳千古。
(月下)对(清影)说:呵呵~~~其实我也一直有这个困惑呢。我记得曾经在某篇文章里看到古人甚至会拿着一本什么韵律类的书籍写诗呢!
(清影)对(月下)说:我认为唐诗之所以能达到空前繁荣的高度,是因为所处的时代.
(月下)对(清影)说:嗯~~~那是一个开明开放自由如花的时代~~
(清影)对(月下)说:唐诗的审美风貌是重气象,重神韵,重意境,重抒情,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不同。初唐诗反对绮丽和靡靡之音。追求情思的浓郁和气势壮大。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杰”。
(月下)对(清影)说:嗯~~~我喜欢王勃的,嗯~~~杨炯的是不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那位诗人,我认为初唐四杰的文章更多刚性一些。
(清影)对(月下)说:又如陈子昂:他的《登幽州古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背景上表现了诗人知音难遇,和报国无门的极大悲愤。
(月下)对(清影)说:有那种感觉,真佩服他!
(清影)对(月下)说:盛唐经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点.这时代的人们积极用世,特点是昂扬浓烈的感情,往往把个人生活与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比如李白,一生追求济苍生安社稷,造就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生于盛世,却经安史之乱,才有三吏三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月下)对(清影)说:但是我不喜欢杜甫的文字,太过忧怨了,很沉重。
(清影)对(月下)说:杜甫的成就不在李白之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都是千古的名句,他比李更入世。
(月下)对(清影)说:读他的文字,总看见他皱着眉头,好不开心。
(清影)对(月下)说:对啊.他把个人的生活、遭遇、情感,同时代的风云,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忧愤深广,沉郁顿挫的风格。他是苦吟.李白是豪唱.当然不一样了.生的时代也不一样.其实李也想入世,但是当他碰壁后.他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选择了离去。
(月下)对(清影)说:也就是逃避?只是用了很豪气的语言?
(清影)对(月下)说:但是政治上的不得志.并不能代表一切.他可以热爱大河山,
(月下)对(清影)说:杜甫也不得志哦。
(清影)对(月下)说:是的.杜甫是杜工部.最后做的官,是水利部不在册的建议官。
(月下)对(清影)说:嗯~~~他更多的是身处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现实中,现实生活和时代的变迁奠定了李杜两人文字的风格。
(清影)对(月下)说:安史之乱之后.一度出现中兴.但再也达不到盛唐的高度.
(清影)对(月下)说:中唐诗人的笔调往往徘徊,苦闷.凄凉伤感为基调.在寻寻觅觅之中?风兼残雪起,河带断水流.代表了中唐的风格。
(哈哈聊到此处,中唐与晚唐没有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