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6|回复: 11
收起左侧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门虫在 2005/06/28 01:07am 第 2 次编辑]

诗是用语言的碎片拼凑的一面镜子,反射宇宙中的光,而唐诗就是其中最精致的一面。

  这是七月在卷帘人帖子跟帖中说的一句话。当时看到这句话,不觉怦然心动---此论堪称精辟!七月说时间来不及,也就暂时打了这个比方,是说唐诗的。今天在字聊碰到七月,跟他说到这句话。他在聊天里的意思好像是尚未展开。在我,不知他具体展开之后说的是怎样的一回事。我估且以我的理解说说吧。
  我之所以觉得七月的这句话精辟,是因为他道出了“读”诗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许也可以称为技巧的吧。来唐宋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仍说句众人比较不爱听的话:姑且不说写诗吧(我自己也不是写诗的材料,虽然有写一点,但只能称之为文字,呵呵),单说读诗,就有不少人很成问题(声明一下,纯属个人愚见。妄言之处尚望诸位原谅)。这问题出在哪?用七月的话说,就是“读诗其实是件简单的事情”,用我的话说是“让文字自满”。七月的话算是挑了头,而我的话似乎又说得很不够清晰。还是以最近跟其他人讨论过的事来说吧,用例子或许更能说清的。
  有一位叫“广陵子”的在水乡发了一篇帖子,大抵算是一篇诗鉴赏,鉴赏的是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以下简称《题》),内容如下: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我记得曾在哪地方看过,而在广陵子的帖子里再次看到,初始竟然觉得陌生得很。然而也恰恰是陌生的缘固吧,我有幸不被原先的记忆“干扰”,而是将这首诗作为一首新诗来看待的。我在《胡思乱想数章》中有说过:
  “以一种客观的姿态看文字,让文字带人进入它的世界,而不是让人把文字带入自己所需要、所熟悉的那个世界。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是陌生的,任何一次解读都把语言当作陌生的对象……”

  在我以为这个“陌生化”非常重要,因为这能有效避免读诗落入俗套,把问题复杂化,能避免“先入为主”。现在可以把七月的那句话的脉络理一下:诗->语言的碎片->镜子->反射->宇宙的光。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读诗并反馈的过程了。或许这可以说成是诗的“解构”与“重构”,狭义地说,是唐诗的“解构主义”。最近,我也正好在想这个问题:诗的“解构”与“重构”。而七月用一个美妙的比喻说了出来,也正中我下怀,使我怦然心动起来。
  “碎片”,这是对诗的解构。而在解构过程中往往是最容易落入俗套。我认为,只要把“解构”的工作做好了,“重构”就不大成问题的。以《题》来说,在解构的过程中明显有两个不同的趋势。简单的说,一个是发掘典故,一个则是淡化典故。大家都知道的,典故是古典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因其能将承载的文化内涵精缩成颗粒(一个语言单位,即词语),对丰厚诗的内涵非常有效,用得好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典故的意义指向相对固定的特点也带来一个问题,人们往往乐于将看起来“像”典故的诗语言中的“碎片”就当成典故来看,并结合典故背后意义进一步探求诗的整体意义。然而事情并不总是如此,这样的解读法并不是“万能膏药”,贴哪都能成。《题》中的“语言碎片”中,“像”典故的有“西风”与“湘君”。也正是由这两个典故成分引起不同的解读。“西风”,就是秋风,由此,大多数人的眼光就被引到类似于“悲秋”的道上去了。悲秋情结,由来已久,几乎形成一个诗思维模式了,而往这模式中套也是正常的。再有,就是“湘君”,我们知道,这里面有个美丽且悲情的传说。由“西风”之悲秋到“湘君”之悲人,也可以说是这些语言碎片正常的暗示性引导。再加上“老”字,得出的结果自然也就是“迟暮”之类的悲怀了。然而问题也就出来了,为了使得“迟暮”的悲怀能成立,为了使得全诗的不至前后风格不属,这个“迟暮”之情又进一步引导着读诗之人到后两句探求,由于后两句把那个梦写实在太好、太奇幻了,是不应该在人间有的,因而就引出一种怅惘的情怀出来了。这样,全诗的情感基调也就得到有效的调和。这是上面说的第一个趋势。
  现在说第二个趋势。在这里,我们要做的事不多,就是把读诗当成一件简单的事情。先不急着就钻进那些看起来“像”典故的碎片中去,而只是简单地把这些碎片看作一些方块字,对整首诗先来个“总体感觉”。这个“总体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模糊理论,先让语言碎片在诗的总体环境中“说”出属于它们自己的“话”,就像两人见面之后的自我介绍。在总体感觉中简单地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在这之后,才开始“解构”过程。这与第一种趋势稍有不同。不要忘了,作为文字,不论其像不像典故,它都有权、有义务也有能力在上下文环境中表现其基本意义,而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让文字自满”。就《题》来说,从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特点:诗思雄奇。此诗的第三句已经很白话地告诉我们:醉后不知天在水。从这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醉酒诗,而《题》也正好有醉酒之后思维特征。接下来,当然也就没必要再把“西风”套入悲秋,“湘君”套入悲情了。为什么呢?因为《题》的语言已告诉我们它是醉酒诗。低徘的灰色的悲愁怅惘渗进来只会减弱醉酒思维的雄奇色彩。而这些都只是在淡化、简单化读《题》的情形,我们就能够获得的。
  “反射”,也就是重构。反射,而不是折射。这是有区别的。我在《胡思乱想数章》中说:
  “语言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其他的任何东西,而是作者向读者传达意义、对自己再现事物本质。”

  折射,对光有进行过加工处理,而反射则不会。这也就是“语言本身不具备创造能力”,它只是“再现”。“宇宙的光”带点神秘色彩,但也正好说明语言所“再现”的对象本身也是这样。诗性思维本身就是神秘的东西,它不会很直接就现出来,而是同样需要相当的诗性思维来当它一面反射用的镜子。当我们的思维反射到这光的时候,也就是诗之意境得到了再现,诗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重构。
  归结起来,其实读诗真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在这里,我也是拉拉杂杂说下来,但试图尽量表述得清楚一些,但实际效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各位看官也多提意见。

也算是还了江兄的帖子债了:)轻松一下。嘿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哈哈,你厉害~~~~偶佩服三下~~~~~~~~~~~~~~~
全部收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虫兄文章说得有道理。
读诗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这文章写得不简单啊 :)
所以不知道效果如何,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功夫在诗外,读诗要整体把握,更为重要的是以心证心。读诗是一种再创造,是以诗为镜,照出自已的心相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其实不过是需要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文学的感悟而已,干吗说的那么绕嘴。又是解构又是重构的,当一个个文字组成一首诗时,其实他组成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动人心弦的韵味,你非要把他肢解后来理解。。。小弟浅薄了,楼主海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欣喜若狂的感觉莫过于收到这样的债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也算是还了江兄的帖子债了:)轻松一下。嘿嘿。 ----谢谢虫子,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先让语言碎片在诗的总体环境中“说”出属于它们自己的“话”,先“让文字自满”。若读诗的人从那些语言碎片中读出自己的心,便至少也起到了怡情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诗言志,是"有感而发","反射宇宙中的光",因而读诗是"以意逆志",即用读者“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这个过程一要知人论世,二是要品赏韵味。解读古诗还需要涉及到历史典故,所以读时也不一定是简单的事。如果不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也必然难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个人愚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8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恩,文学的魅力就在于陌生化效果。
    读诗是最简单的事真的,写诗也是,就是文字的满足,从文字而来的各种层次的满足,撞到哪个层次,甚至没撞上,无端想起了不相干的事,都是满足,心里刹那的飘飞和放纵。
    门虫兄的话我一向佩服,不过,那句话,“单说读诗,就有不少人很成问题”,我想,虽加了括号解释,其实也还是别说了,呵呵,照镜子的方式是什么,选择多棱镜的哪一面,就让各人自己去吧,赫赫!
    只要领略的是美。。。。。

   我一向觉得,最拙劣的文学作品,也有它的尊严和美感;同样的,最糟糕的解读,也是一朵花,一个世界,也是万花筒中似幻似真的一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9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七月的是一句话,虫子的却是长篇宏论,引经论点(经典也是虫子自己文字中的)。欣赏虫子的这种因话而被感染的文字感。
虫子虽然现在很少写诗,但是毕竟有着写诗的感受和经验,都知道寻找灵感,七月的一句话就让虫子产生共鸣,这就是灵感的魅力。
一向知道虫子的悟性和灵气过人,这里再领略一次。
这里要好好谢谢七月,一句经典的话让虫子灵光大显,赫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9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月的一句话说起

下面引用由醉卧西坡2005/06/28 09:31am 发表的内容:
其实不过是需要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文学的感悟而已,干吗说的那么绕嘴。又是解构又是重构的,当一个个文字组成一首诗时,其实他组成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动人心弦的韵味,你非要把他肢解后来理解。。。小弟浅薄了,楼 ...
万法归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5 13:41 , Processed in 0.0823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