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2|回复: 23
收起左侧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1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铁马云雕在 2005/12/26 05:18pm 第 5 次编辑]


     读《红楼梦》有感
落花流水去不回,未知花好为谁开?
泪似雨荷长叹息,悲如残柳拂尘埃。
真假情缘意何穷,十二金钗聚园中。
天真少年初满座,赋诗海棠也从容。
题咏诸景妙玉冷,醉倚歌筵湘云红。
桃花颦儿尽薄命,柳絮终是泣春风。
故乡无人疑怅望,秋窗夕雨乍凄凉。
照镜自怜命如此,题帕三首几断肠。
怡红甘为女儿忧,姽婳芙蓉尽良筹。
梨院画蔷识分定,混世魔王不自由。
丢玉失魂晨昏乱,木石前盟转成空。
大荒山下水无根,青埂峰前云有心。
弱水三千难重问,通灵宝玉不可寻。
  
       我读《红楼梦》中的柳絮词
      人生有几大主题,其中对生死聚散的思考,就是自古至今哲人的共同命题。凡柳絮、落花、败叶,枯草、残阳、归路,都化为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中国人对归路的思考很有意思,不同于西方人。就拿《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来说,就表达了对风飘残柳、落红遍地的终极思考。
   先说说史湘云的,她写的是一首《如梦令》。“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史湘云这个人命苦呀,她是孤儿,跟在叔婶后面过,每天做女红要到深夜,也是看人脸色过日子的。我来说说这首词,“岂是绣绒才吐”,这是说春光尚在。绣绒,是讲柳絮状态。这一句是说柳絮因残而离开枝头。所以说岂是绣绒残吐,残败的柳絮,飘飘浮扬,像什么呢?她说,像香雾。飞絮蒙蒙之态如雾,可能是隔帘远眺,因而观之如雾。所以后面写“卷起半帘香雾”也有道理。
   “拈”,是轻轻的用手指捏拿。眼中之絮,犹如心中之雾。心中之雾无从名状,故借絮而喻之。此时眼前的柳絮已被作者拟人化了,成为心的物象。诗中的意象并非自然的物象。风花雪月入诗,并非作者真的见了这些景,而是要借这些景的物象来比喻心中的想法。心中的想法,无迹无形,如何表达出来,就必须借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来比拟。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表面上是写纤手拈来柳絮,其实是写拈住柳絮,留住春光。最后一句就点了题,“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拈住柳絮,莫放春光。换言之,如果说能留住春光,燕鹃也会妒忌。结合湘云的命运来谈,她是孤儿,有寄人篱下的凄楚。残絮离枝,半帘香雾。犹如她的命运,佳人薄命,飘泊无根。她想拈住春光,莫放春去。又恐鹃啼燕妒。拈絮、惜絮、留絮,犹如拈春、惜春、留春。她也是芳年佳人,可又有谁来关心她的终身大事?封建社会的女子,爱情和婚姻可以说是决定她们终身的大事,女怕嫁错郎,她当然也会考虑她的婚事。然而,她的心事是没有人去管的。黛玉也曾因为她有金麒麟而妒忌她。因为,她是史老太的亲人。这首词,写了一种想留春光而又终于无奈的心绪。
   在词中,写“春且住”的很多。“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摸鱼儿》中的句子。史湘云就是借柳絮表达了这样一种拈留春光又恐妒的心境。
   我们再来看第二首《南柯子》,这是贾探春写的上半片,贾宝玉写的下半片,全词是这样的,“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贾探春)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贾宝玉)
   这上半片的几个副词讲得很明白,空挂、徒垂、也难、一任。探春后来是远嫁不归的,空挂念、徒垂念。“红楼十二曲”中写到探春的就用了这样的句子“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这四句真实的表达了探春远嫁不归之人的心境。真是文如其命呀。我们读这首词时,读到空挂、徒垂、难绾、难羁、各分离,眼前总会浮现电视剧上探春远嫁辞别亲人的情景。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常常用暗喻法。《红楼梦》中人物写的诗词,往往暗喻着她们的命运。这使得《红楼梦》小说读后有种意犹未尽、余味萦绕的审美趣味。仿佛是读了一首意境蕴藉的长诗。
   再来看贾宝玉写的下半片,“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贾宝玉)我们先来看几个关键词,是什么“落去”呀,是什么“飞来”呀?落去的是枝头“柳絮”,飞来的是心头“春梦”。所以宝玉说,“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什么是“晚芳时”呀?柳絮离枝、风雨葬花、“莺愁蝶倦”之时也。什么是“隔年期”呀?这是讲要得柳絮重现,须要隔年重生。此犹如“柳絮已晚芳,重生盼明春”之境。林黛玉在《葬花吟》中有一句“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与这儿的“纵是明春再见”有可比较之处。“明年花发”与“明春再见”,都是盼花重生、更期来春。贾宝玉这个人有种人生终极关怀的宗教情结,他对于生命中的美好事物非常关注。他对着花草鸟虫的自言自语,其实就是他对生命归路的思悟。他对整个社会利碌场的失望、对生命美好的眷念,鲁迅评之“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下片词就讲了贾宝玉的“柳絮离枝,芳魂飞来,柳芽重发,自知何时”的心境。
   接下来看第三首柳絮词,是林黛玉的《唐多令》。全词的内容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一首词意思好懂,要深入的体味其中的意境,还有必要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百花洲”,位于姑苏山上,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苏州府志》记载:五代时,胥门城墙由土筑改为砖砌。南宋绍兴十四年,知府王唤建姑苏馆于胥门南侧,并于城上筑姑苏台,台下为百花洲,洲东有射圃。建筑之雄丽,为“三吴之冠”。现在的苏州仍有百花洲公园和百花洲巷。
   “燕子楼”,是唐朝徐州太守张愔为其宠妾关盼盼修建的。因为楼前有一条小河,河边种有柳树,每年春天,成双成对的燕子在柳树间飞过,故名燕子楼。
   “逐队成逑”,“逑”,《诗经》上有“君子好逑”,“逑”是配偶之意。“球”与“逑”双关语。“缱绻”,读音为“浅犬”,缠绵难分之意。
   “嫁与东风”,唐李贺有诗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东风,在诗词中常比喻为恶势力。陆游的钗头凤词中“人情薄,东风恶”即是如此。第四首薛宝琴的柳絮词中也写了“东风”:“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飘泊亦如人命薄”,这儿的命薄,颇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人的信仰往往是三教合一。有人戏言一老太婆,初嫁愚汉,叹道“我就是这个命呀!”,天命之说乃是道家的说法;她生个坏儿子,叹道“这是我上辈子作了什么蘖呀!”作蘖是佛家之说;儿子犯罪被斩,她又叹道“不能让我绝子绝孙呀!”绝子绝孙是儒家之大忌,这又是儒家的观念。林黛玉将自已的“飘泊”遭遇归结为“命薄”,是有中国特色的。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一句很值得玩味。其一,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此她自喻为“草木之人”。其二,借柳絮之白色,喻草木之人因悲愁青春老去。两相巧妙对照。
   “凭尔去,忍俺留”,是什么“去”了?是什么“留”下?东风遣得柳絮去,韵华逝尽枯枝留。宝玉的出走不归,黛玉的泪逝而尽。这是曹原佚稿中的意思。
   接下来读第四首柳絮词,是薛宝琴写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这一首写得飞逸灵空,非常的好读。“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这儿的汉宛和隋堤,都是指的地名。汉宛,是指汉代皇家园林。汉宛的曲江池种有很杨柳,柳树排列如衙,故曰柳衙。但它的规模远不如隋堤,所以说“有限”。隋堤,隋炀帝开挖通济渠,自长安直通江都。河渠两岸的堤上,种植柳树,谓之隋堤。薛宝琴写的《怀古绝句十首》之“广陵怀古”有诗句“隋堤风景近如何?”江都的那个堤,前一阵我去过,如今是南水北调的龙头。江泽民的爷爷的墓还葬在那堤上,颇具隋堤烟柳的古意。不过,要真说杨柳烟然的,还要数扬州瘦西湖的柳树。柳树被命名为扬州的市树。
   “明月梨花一梦”,有的版本写为“明月梅花一梦”。梅花一梦,有人释为典故。古代有一个叫赵师雄的人在梅树下做了一个梦,醒来看“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宋刘翰有《种梅》诗云“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元萨都剌诗曰:“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这些参考着读读,增加些趣味。也不宜过于拘泥深究。也有的说宝琴后来嫁给梅翰林之子,故用“梅花”和“香雪”字眼隐指。
   “三春事业付东风”,刘心武把“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与“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联系起来,认为“三春”大有寓意。他认为这个“三春”,是指三年之后,也就是说第四个春天出现了大事件“弘皙逆案”。也有人说“三春”是指元春、迎春、探春。我作为一般的读者,也不想过于深究考证。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落红,喻春去。香雪,喻柳絮。帘栊,喻闺中人。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这一句可参考苏轼的《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来读。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常常以折柳来喻离情。“离人恨重”也是小说中对薛宝琴命运的写照。她是被列入红楼副册薄命司的,婚订得早,寡守得也早。
   第五首柳絮词是薛宝钗写的《临江仙》,《红楼梦》说,“宝钗笑道,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词的内容是“白玉堂前风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写得好,读来解气。分析其妙处很多。其一,用了对比的手法。一种人是“随逝水、委芳尘”,另一种人是“任他随聚随分”“终不改”,因为第二种人有“风解舞、卷均匀”“借风力、上青云”的本领。有人说第一种人是黛玉型的,第二种人是宝钗型的。
   我想,诗词鉴赏,是用审美的眼光看生活。人活在什么样的心境中?这是由自已选择的。我读诗词,只是把它看成是如同下棋、钓鱼一样的陶冶情操,并不作工具之用。很多事,难以对错而论。但可以是否是最佳选择来论。没有“对错”,只有“更好”。如果说心情是飞鸟,你就要给它栖息的枝。只有“追求更好”,你才会去决择。如果要“深究对错”,你就会迷惘。因为对错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相对于“深究对错”,“追求更好”是务实派;相对于“追求更好”,“深究对错”是理想派。
   黛玉和宝钗,谁对谁错?很难一概而论,我只能说哪一种状况下黛玉更好一点,哪一种状况下宝钗更好一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1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秒,特别是嵌如名字,添色不少!
我读红楼梦,最感兴趣的是上面的诗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此诗之佳,要在廖廖数语概括了一部红楼。且行文构篇,极尽着墨于宝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4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5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清影在 2005/10/15 11:52pm 第 4 次编辑]


[三剑客笔会]读红楼有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略谈宝黛爱情


      铁马兄发来短信说与江兄约好,国庆长假期间搞个三剑客“十一”笔会,不知此兄由何而感,约着写《红楼梦》,不接冷了马哥的心,接了怕说不好让人笑了大牙,实在无奈,趁着假期不出去,捧着红楼走马观花看了一遍。期间与绿云妹子也探讨了一下对红楼的感觉,我说了一个观点: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能从红楼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甚至每个中国文化人都能从这部名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想这也许是红楼梦受到大众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言归正传,这里主要浅谈宝黛的爱情。在曹雪芹的笔下,喜爱宝玉的女孩子是不少的,且不说袭人等丫头,宝钗、湘云、妙玉这些大家闺秀也是对宝玉喜爱有加。但是为什么偏偏是性格孤傲、语言尖刻、爱使小性的黛玉妹妹最终成为了宝玉的至爱呢?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最能深切而完美地体现宝黛之间的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爱情。
       红楼的读者,哪个不对这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宝黛初会时,一对思想叛逆者和生死恋人的初见。两颗以同一频率跳动的心相遇时所产生的那种奇妙的心灵感应:
      黛玉一见便吃一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接着宝玉又送黛玉一个表字“颦颦”,说:“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颦颦的命名,表明宝玉在那种心灵感应的启示之下,一下子就把握了颤动于黛玉性格深处的那根悲剧的弦。
      如果说宝黛初遇,是心灵感应般的一见钟情,随着宝黛的思想磨合,最终达成了两个精神境界的完美统一。
       宝玉不愿读四书五经,不求仕途。对待宝玉的叛逆性格,许多爱着宝玉的女孩子都劝过他,然而只有黛玉的劝词最能打动宝玉的心。
       对于贾宝玉骨子里的存在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对学而优则仕厌恶心理所表现出来的“乖僻”言行,林黛玉从未规劝过,相反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心灵的理解。即使对贾宝玉爱红的“毛病”,她也是这样看:“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见了,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新鲜话儿去学舌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该不得净心了。”
       这句话从表面上看,似乎上规劝,骨子里却并不是这么回事,黛玉深深地爱宝玉,她尊重宝玉的行为,在她看来,只要是宝玉喜欢的,而又无伤大雅,任有他干去。只要舅舅看不到,你怎么做都行。
        而对贾宝玉的上学,她却说出微带讥讽的话来:
       “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从林黛玉的语言看出,她对贾宝玉的言谈行动,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不是很清楚吗?
       贾宝玉因贾政加给的“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的罪名而挨了打,林黛玉偷偷地去探望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短短的一句话,流露出黛玉真挚、爱怜、难过的复杂心理,这是发自黛玉内空的呕心沥血的语言。自己的心上人无辜遭到家长的“管教”与“鞭笞”时,黛玉用自己无比真挚深沉的爱支持关怀着宝玉,她多么希望自己的爱人不要受到这样的打击,她的心时时刻刻地关心她的爱人。这种语言对按抚、安慰宝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恋人间的心意是那样的相通。贾宝玉的话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贾宝玉了解林黛玉,他曾说过:“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她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他不会误解林黛玉的语意,只会体会到情人在精神上的关怀和支持。
       宝玉真真就是千古的情痴。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紫鹃姑娘为了黛玉,试探宝玉的心:“……所以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 这里纵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此时,已对黛玉情入膏肓的宝玉如何能听到这样的语言。于是便:……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最终,宝玉向紫鹃说出了那发自肺腑的爱情誓言:“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因为懂得,所以去爱。虽然宝黛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宝黛之恋中所闪烁的清澈、纯粹与完美的生死缠绵之情,惺惺相惜之爱永远是那样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1111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6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学习了。。。嗯那。。改天非得加件衣服叫落花流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暑假期间,中央10台百家讲坛播放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人物原型的系列讲座,引起了我重读红楼的兴趣。正好网上的宣农影院可在线看央视版的红楼电视连续剧,我又下载了刘兰芳说的红楼评书108回来听,在网上看了大量的读红帖。内心有些想法,想写出来。可当我约请清影和江城子一起来个笔会时,却感到无从下笔。原因有三:一是红楼梦作为一本名著,有关的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写的人家早已被有帖在。二是红楼梦作为一本名著,已成为中国人精神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了解古代的一个窗口。然而,每次重读,随人生阅历的增加,更多了对人情社会的认识。而对人情的认识,各人各年龄段体会不同,如同读这小说,读之有味,道之无言。三是国庆假期间反而事多,难得回老家去,这次放假就走亲访友,居然没有时间来写帖。所以就写了首七言诗来充当发起帖,在此向大哥、三哥说声抱歉。不过,我还是想写有关红楼的帖子的,只是感概如麻,五味俱全,现在还没有理出个思路来。
  读了大哥的帖子,有些启发。宝黛相会时,两人都是少男少女,一见就感到面熟,相互喜欢,我看只能是喜欢。因为两个人的年龄还小,不能说是爱情。喜欢与爱情是两回事呀。学校有个故事,新生开学有一男生给班主任递条子,说他希望和他喜欢的那个女生同桌。老师就讲,喜欢不一定要同桌呀。如果说宝黛刚见面时就是爱情,那是不顾他们的年龄的猜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6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二哥的帖子发了些日子了,大哥也跟了帖.现在就差我的啦.
嘿嘿.如今俺的帖子还在腿肚子里转筋,大哥二哥要有耐心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6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在去年曾说要写篇关于红楼的心得,可惜一直疏懒没有写成。
一部红楼是广集了诗、画、药、建筑等很多方面的大作,人物的塑造在中国的小说中更是首屈一指,读过的人莫不为其中的故事所吸引。还是用作者的那句话最好:“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6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清影在 2005/10/16 11:4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铁马云雕2005/10/16 05:26pm 发表的内容:
  暑假期间,中央10台百家讲坛播放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人物原型的系列讲座,引起了我重读红楼的兴趣。正好网上的宣农影院可在线看央视版的红楼电视连续剧,我又下载了刘兰芳说的红楼评书108回来听,在网上看 ...

       哈哈,二弟,每个人的“红楼”是不同的,甚至一个人的“红楼”在不同的时期也是有差异的,在一个月以前的时间里我一直不喜欢黛玉,有时会想,这么一个小性的、怪僻的女孩子怎么能成为宝玉的至爱呢?仅仅是因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吗?而红楼中又有那么多温柔、可人、聪明、有才的女孩子,特别是宝钗、宝琴,湘云等哪个不比黛玉更惹人喜爱呢?  然而,再细读红楼时,突然感觉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黛玉对宝玉的爱是建立在她懂宝玉的基础上。终于这个形象在我心中的变得亲切起来,虽然黛玉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是我最终没有被表象所迷惑,看到了主流。(也许我看得不对)
  宝黛初会时,仅仅是好感,还是爱情的火花?在我看来,情人间的一见钟情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如果宝黛的爱情最终没有延续,那么宝黛初会的动人情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没有了审美价值。但是宝黛爱情最终演化为生死之恋,那么他们的初会就显得弥足珍贵,在情人看来,谁的初会不带有爱情的味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都是一个“梦”字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7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城子说在 2005/10/17 05:45pm 第 6 次编辑]


诗性与品性
——浅析红楼女儿诗
  
    我十三岁读红楼,纯属赶时髦,似乎不读四大名著,课余饭后便少了许多谈资。于是,节衣缩食买下了在当时价值12元的《红楼梦》,也只是仅将书中情节囫囵吞枣过了一遍,对其中的诗词,大抵也是懵懵懂懂,不知其味。高中时学到《红楼梦》中的片段节选,让我第二次捧起此书,当时正值青春萌动时期,对书中的爱情描写关注的多了些(嘿嘿),但也只是关注而已,并无太多切身体会。进入大学,学理科的我偏偏是个不务正业之徒,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文字游戏,也不可救药的爱上了读书。此时,我才抱着单纯的读书的想法第三次翻开了《红楼梦》。我读书,涉猎广泛,但大抵都是不求甚解,看过一遍就再也不愿看第二遍,我认为可读第二遍的书实在不多。但是,《红楼梦》却因其巨大的魅力让我不止读到一遍。这对喜爱此书的人来说,读的实在不多,但是对我此等懒人来说,也实在是不容易呢!
    三剑客相约写读《红楼梦心得》,铁马和清影相继完稿,而我迟迟动不了笔,这和两位兄长所说的“感悟颇多,却并无新意,所以无从下笔”有很大关系。再者,为了此帖,我不得不再次翻开了纸张早已发黄的书页。距离上次读红楼,竟然已经有10余年,恍然犹如红楼一梦,不知道已过而立之年,经历了世事沧桑变幻的我,再次读到红楼梦会是什么样的心境?作为红楼梦的爱好者,仅仅是喜爱而已,并无些许理论基础,更没有对其进行过精心研读。所以我只好拣了最便宜的角度,略谈对红楼女儿诗的浅见。其实,我要谈的诗性与品性的问题,并不是新鲜的话题,许多红学研究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以蔡义江先生的《红楼韵语》最为出名。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7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嘿嘿,我写东西慢哈,七绕八绕还没绕到主题上。希望两位兄长要有耐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8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江城子该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8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下面引用由《2046》2005/10/18 12:48pm 发表的内容:
江城子该打
嘿嘿,谁呀,这么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楼上,
那就快点写啊,
别让我们等太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后来我又写了个读红楼梦的柳絮词,编辑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6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下面引用由铁马云雕2005/12/26 05:12pm 发表的内容:
后来我又写了个读红楼梦的柳絮词,编辑上去。
在哪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下面引用由梓铭2005/12/26 05:14pm 发表的内容:
在哪里啊?
在主帖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31 16:46 , Processed in 0.0975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