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剑客笔会]我读《红楼梦》有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清影在 2005/10/15 11:52pm 第 4 次编辑]
[三剑客笔会]读红楼有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略谈宝黛爱情
铁马兄发来短信说与江兄约好,国庆长假期间搞个三剑客“十一”笔会,不知此兄由何而感,约着写《红楼梦》,不接冷了马哥的心,接了怕说不好让人笑了大牙,实在无奈,趁着假期不出去,捧着红楼走马观花看了一遍。期间与绿云妹子也探讨了一下对红楼的感觉,我说了一个观点: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能从红楼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甚至每个中国文化人都能从这部名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想这也许是红楼梦受到大众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言归正传,这里主要浅谈宝黛的爱情。在曹雪芹的笔下,喜爱宝玉的女孩子是不少的,且不说袭人等丫头,宝钗、湘云、妙玉这些大家闺秀也是对宝玉喜爱有加。但是为什么偏偏是性格孤傲、语言尖刻、爱使小性的黛玉妹妹最终成为了宝玉的至爱呢?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最能深切而完美地体现宝黛之间的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爱情。
红楼的读者,哪个不对这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宝黛初会时,一对思想叛逆者和生死恋人的初见。两颗以同一频率跳动的心相遇时所产生的那种奇妙的心灵感应:
黛玉一见便吃一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接着宝玉又送黛玉一个表字“颦颦”,说:“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颦颦的命名,表明宝玉在那种心灵感应的启示之下,一下子就把握了颤动于黛玉性格深处的那根悲剧的弦。
如果说宝黛初遇,是心灵感应般的一见钟情,随着宝黛的思想磨合,最终达成了两个精神境界的完美统一。
宝玉不愿读四书五经,不求仕途。对待宝玉的叛逆性格,许多爱着宝玉的女孩子都劝过他,然而只有黛玉的劝词最能打动宝玉的心。
对于贾宝玉骨子里的存在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对学而优则仕厌恶心理所表现出来的“乖僻”言行,林黛玉从未规劝过,相反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心灵的理解。即使对贾宝玉爱红的“毛病”,她也是这样看:“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见了,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新鲜话儿去学舌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该不得净心了。”
这句话从表面上看,似乎上规劝,骨子里却并不是这么回事,黛玉深深地爱宝玉,她尊重宝玉的行为,在她看来,只要是宝玉喜欢的,而又无伤大雅,任有他干去。只要舅舅看不到,你怎么做都行。
而对贾宝玉的上学,她却说出微带讥讽的话来:
“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从林黛玉的语言看出,她对贾宝玉的言谈行动,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不是很清楚吗?
贾宝玉因贾政加给的“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的罪名而挨了打,林黛玉偷偷地去探望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短短的一句话,流露出黛玉真挚、爱怜、难过的复杂心理,这是发自黛玉内空的呕心沥血的语言。自己的心上人无辜遭到家长的“管教”与“鞭笞”时,黛玉用自己无比真挚深沉的爱支持关怀着宝玉,她多么希望自己的爱人不要受到这样的打击,她的心时时刻刻地关心她的爱人。这种语言对按抚、安慰宝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恋人间的心意是那样的相通。贾宝玉的话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贾宝玉了解林黛玉,他曾说过:“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她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他不会误解林黛玉的语意,只会体会到情人在精神上的关怀和支持。
宝玉真真就是千古的情痴。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紫鹃姑娘为了黛玉,试探宝玉的心:“……所以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 这里纵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此时,已对黛玉情入膏肓的宝玉如何能听到这样的语言。于是便:……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最终,宝玉向紫鹃说出了那发自肺腑的爱情誓言:“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因为懂得,所以去爱。虽然宝黛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宝黛之恋中所闪烁的清澈、纯粹与完美的生死缠绵之情,惺惺相惜之爱永远是那样动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