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5|回复: 2
收起左侧

[原创]卡夫卡“心不在焉的眺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能说《心不在焉的眺望》是一个短的不能再短的短篇----虽然出于不好归类,只说是短篇,而其实我更愿意说这是一个随手拈来的伟大断片。如果以诗的形式重新排列,它就是一首诗。在这个短篇里,我看见卡夫卡对简单事物的关注和沉醉,丝毫没有通常阅读上因曲折晦涩而造成的障碍。他是一个天才叙述家。
     按陆增荣翻译的全文如下:
     在即将到来的这个春节里,我们干什么?今天早上,天空是灰色的。现在我走到窗前,感到惊奇,将脸颊贴着窗户的手柄。
     下面我看到夕阳照在小姑娘脸上的光辉,她走着并且左顾右盼,同时人们在小姑娘身上看到一个男人的影子,这个男人在影子的后面走着。他走得比小姑娘快,然后这男人走过去了,小孩的脸又完全明亮起来了。
     总共就这么两小段,可我却感到卡夫卡把一般状态提升到高级而复杂状态的技巧。大巧若拙。应该说,这个短篇确实有些笨拙,因为极其老实,照直把偶然所见的直接写下来。而使笨拙轻盈起来的是那出类拔萃的叙述能力:设法实到顶,到顶就自然虚。
     从题目来看,他是在“心不在焉的眺望”。眺望即将到来的一个春节吗?还是眺望该干什么的“我们”呢?显然,从表面看,他没有眺望一张小姑娘的脸,而是在半俯望,因为他站在高处看到下面,“看到夕阳照在小姑娘脸上的光辉”和“在小姑娘身上看到一个男人的影子”。而“我们”可能包括这个短篇里的三个人:“我”、小姑娘和一个男人。甚至还可以说也包括“人们”。说到这里,就可以感到卡夫卡精湛的叙述能力了。他悄悄地,毫无痕迹地,就把第一人称所见的叙述角度转换成了“人们”所见的叙述,顿时便打开了场面和空间,同时还巧妙精致地表达了“我们”共同的“眺望”:“小孩的脸又完全明亮起来了”。眺望就这样被转变了。也就是说,眺望一直就在转变之中(也许我多想了:这种转变,我认为还暗示了事物的变化过程)。
     回过头,再来看这件发生在“今天早上”的事。当“天空是灰色的”时候,当似乎迷茫的“我”在思筹将来所为的时候,“走到窗前”,透过窗子,“我”“感到惊奇”----实际上,是看到惊奇。看和眺望肯定不同,但肯定有紧密联系。看到惊奇后才有了最终的眺望。但整个短篇在一开始不是看见,而是一次短暂的心理活动,是所想的事情,但随着叙述推进,所想就渐渐完全渗入所见,并且在所见之中越来越丰满起来,也成了所见。
     在这个短篇里,“心不在焉”与所想的事情、天空的灰色以及小姑娘“走着并且左顾右盼”共同构成了一片底色或者阴影部分,恰好也为“我”所感到的惊奇、一个男人快速地走过去并且使其影子也走过去和“小孩的脸又完全明亮起来了”形成的亮色,又构成了鲜明比照。
     如此看来,卡夫卡精准的叙述能力所带来的叙述魅力:由近及远,由一点到整个面,只用了一个词语就解决了。而这一能力既是对词语的敏感,更是赋予了叙述以神奇的力量。因此,对于卡夫卡,我不想“心不在焉”地读他。因此,这个短篇才被我反复诵读不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卡夫卡“心不在焉的眺望”

精辟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8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卡夫卡“心不在焉的眺望”

佩服迟钝先生的博览。"一篇评论文章本身即是一部创作",常能左右逢源,有感而发,发掘文中看似平常却奇崛的东西,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文风幽默,常令读者深深地玩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0 17:41 , Processed in 0.0682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