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30|回复: 48
收起左侧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7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铁马云雕在 2006/02/13 06:13am 第 8 次编辑]

  “子午书简”是CCTV—10台的优秀栏目,内容是朗诵一些名人名作。 首播:11:50;重播:23:50,次日:6:00,只要有时间,我总是要和儿子一起观看这个栏目,并与他一起讨论心得体会。
  收看网址:http://www.7280.com/movie/2025.htm 
----------------------------
       诸葛亮和《前出师表》(11、17) 
  早上,听了子午书简,是高峰朗读的《前出师表》。
   
  诸葛亮,字孔明,是个孤儿。本是山东人,后来跑到湖北去隐居。54岁病死渭滨军中。
  《前出师表》是他北伐中原前临行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强调自已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咐,并规劝后主采纳忠言,励志自振,使他能专心于北伐大业。本文表达了他审慎勤恳、心伐魏兴汉为已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文笔酣畅。可谓句句叮咛、字字血泪、情真理足、词婉心切,读来却使人感到诸葛亮忠心昭如日月,令有肝肠寸断,唏嘘不已。古代有无数臣下上奏君主之奏章,大多湮没无闻,惟独《出师表》灿然于文苑典册,正是由于其中流溢着诸葛亮的一片赤忱报国之心。
  陆游写诗称赞“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
  黎东方的《细说三国》第十六章专讲诸葛亮,其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描述。我引一些大家看看。
  “诸葛夫人是三心牌,见面的时候恶心,摆在家里放心,想起来伤心。其实诸葛夫人并不难看,难看的谣言的主要来源,是黄老太爷自已的一封信中说,我有一个女儿,虽然长得很难看,却可以帮你做一些扫地煮饭之类的粗事。”
  “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小七岁。当时,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他读书的方法,是注重大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而不肯浪费时间与精力在琐碎的、咬文嚼字的小题目上。他的三个同学,都和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完全背得。这三位同学的姓名是:石韬、徐庶、孟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7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他读书的方法,是注重大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而不肯浪费时间与精力在琐碎的、咬文嚼字的小题目上。他的三个同学,都和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完全背得。这三位同学的姓名是:石韬、徐庶、孟建。”
  政治家观书当如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17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下面引用由内圣外王2005/11/17 01:10pm 发表的内容: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他读书的方法,是注重大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而不肯浪费时间与精力在琐碎的、咬文嚼字的小题目上。他的三个同学,都和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完全背得。这三位同学的姓名是: ...
    欢迎圣王前来,小草备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7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诸葛虽“读书观其大略”,但无论生活或军事上,却事无具细,事必躬亲,小心谨慎,食少事繁。。。某种程度上注定他是将才而非帅才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谈谈贾谊(11、15)
      今天中午与儿子一起听中央10台的“子午书简”节目,读的是贾谊的《过秦论》。即与儿子讨论了贾谊的事迹。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
      贾谊是西汉洛阳人,18岁即能诵诗属文,精通儒家经典,23岁任博士,升为太中大夫。他做梁怀王的老师,因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感失责,他自伤失职,哭泣岁余而死,时年33岁。贾谊在长沙一共生活了4年,在长沙写了大量的著述,《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也在长沙写成。对长沙和湖南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世称“贾长沙”。
      李商隐有一首咏贾谊的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不但以议论为主干,巧妙无痕地融化史事,而助以抒情叹贯于议论,将警策透辟的议论和犀利深刻的讽刺、深沉含蓄的感慨融为一体,显得思想深而韵长。诗中成功的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两句由“求”而“访”而赞,既极写文帝的虚心待贤,又极赞贾生的才情盖世。第三句,以“可怜”与“虚”分别加在“夜半”与“前席”之上,轻点蓄势,透出贬抑之意,末句在层层铺垫之上弓满而发。
      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对贾谊非常崇拜。他一生两度至长沙,都专程参遏了长沙太博词。他两次写诗咏贾谊。第一次是他还是一个秀才时,穷途落拓,千里迢迢投奔叔父,路过长沙,写了《长沙调贾谊词》五言排律十六韵:“江口瞻遗庙,长沙最少年。才虽王者佐,运是汉家天。屈子堪同调,相如敢比肩。虚无宣室问,卑湿楚江迁。道大功臣忌,心孤鹏鸟怜。三湘知数尽,七国悟机先。飘泊伤灵化,穆华委逝川。绿萝播败壁,饥鼠拱残簇。神鬼真无状,风云合有缘。长怀夫子哲,转忆孝文贤。遇合终如此,功名更恫然。我来刚弱冠,流涕返吴船。”此诗表面是凭吊贾谊,实际是抒发自己的感慨。
      第二次是他69岁时,在文坛上已独树一帜,海内知名。但只当过几届七品县令,仍然牢骚满腹,故在重访贾谊词时,又写了5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这种感情。诗云:“一别先生五十年,洛阳年少也华颠。昏冷枉受吴公荐,自首重来意恫然。”“尽把封章奏玉阶,一时绦灌自难开。经生汉代知多少,屈指谁为王佐才。”“多情容易损年华,一哭梁王寿竟差。若把湘兰比君子,春风只发二分花。”“事定方知石画高,徒薪端不动弓刀。如何七国连兵日,不祝长沙一少牢。”“一篇蹈赋断声闻,看破浮生水上云。只恐魂归还痛哭,千秋几个汉文君。”
      毛泽东非常关注贾谊。1958年4月27日,正值全国大跃进,热火朝天。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建议他读一读班固写的《贾谊传》,同时读一读贾谊写的《治安策》,还推荐给陈伯达、胡乔木两位看看。毛泽东的目的,在于鼓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解放思想,敢作敢为,向历史上年轻有为的贾谊学习,进一步推动大跃进的浪潮。他给田家英的信中说:“如有时间,可一读班固的《贾谊传》,可略去《吊屈》、《鸟》二赋不阅。贾谊文章大半丢失,只存见于《史记》的二赋二文,班书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后来贬到长沙,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他是秦汉历史专家,他写了10篇作品,留下来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两篇赋),两篇政治作品——《治安策》和《过秦论》。他死在长沙时才只有33岁。”毛泽东有两首诗写贾谊,一首是“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异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另一首是“贾生才调世无论,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必哀伤付一生。”
      有人把贾谊与他同时代的陆贾比较,从性格上、思想上、命运上进行比较。说明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令人深思。
      贾谊可以说是制度经济学的先驱,他在《治安策》中向汉文帝论证道:凡诸侯反叛,并非出自个人原因,而是制度使然;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削藩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少其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铁马云雕在 2005/11/18 12:28pm 第 2 次编辑]

              宋玉的《风赋》(11、16)
          今天早上,中央10台的“子午书简”播的是宋玉的《风赋》。

       宋玉,战国时的楚国人,稍后于屈原的辞赋家,故文学史上屈宋连称。宋玉在楚襄王时担任过文学侍从一类的官职。在文学上受屈原的影响很大。
       毛泽东读《风赋》,引出妙解。他在1959年5月23日中共八大代表大会上有个讲话,“宋玉写一篇《风赋》,有阶段斗争的意义。说有两种风,一种是贵族之风,一种是贫民之风。《风赋》何曾让景差,宋玉、景差和屈原一样是楚国人。宋玉的这篇《风赋》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风起于青萍之末,那时最不容易辨别”。他提醒我们注意一些处在初始状态还不太显眼的事情,提高识别风向的能力。
       戴临风曾写了一组《风赋》词,共12首,他写风的千姿百态,有风俏、风暴、风老、风雄、风狂、风憨、风疯等等,真乃活灵活现,寓意深远,既写了自然界的风,但又绝不是仅仅写自然的风。比如《十六字令》的第一首:“风,世上无风万象空。人间事,左右复西东。”仅仅16个字,就把他几十年来对自然风和社会风的体验写出来了。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风暴,停止过吗?而数十年来,我们国内的社会风暴又何尝不是东西不停地刮呢?他写得那么概括而又那么新颖,可谓入木三分。
       宋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他是赋体的真正始创者。他写的《风赋》、《登行徒子赋》、《大言赋》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因为毛泽东对这三篇赋有很有别开生面的评点而引起我反复阅读的兴趣。
       毛泽东读《登行徒子赋》,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宋玉攻击登徒子的这段话,完全属于颠倒是非的诡辨,是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尽量扩大的手法。从本质看,应当承认登徒子是好人。娶了这样丑的女人,还能和她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照我们的看法,登徒子是一个爱情专一的、遵守《婚姻法》的模范丈夫,怎么能说他是好色之徒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铁马云雕在 2005/11/18 12:29pm 第 7 次编辑]

            白居易和《琵琶行》(11、17)
      今天中午听子午书简,读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学时,听我的语文老师讲,要体会这首诗,要与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配套起来看才行。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写“声中之情”。
      要真正完整的理解这首诗,还必须了解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干部家庭。十一二岁时因河南一带有地方势力作乱,曾避难过逃亡的困苦生活。他小时候就以写诗出名,16岁时写了一首至今仍为人称赞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关于这首诗,还有个故事。白居易当时应举初至京,以诗文谒见时任著作郎的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等看到他本诗“离离原上草”以下四句时,就叹赏道:“道得个悟,‘居’即‘易’矣!”因此到处推荐,诗人也就声名大振。他29岁中进士,32岁与元稹一起同授校书郎。35岁写了《长恨歌》。36岁授翰林,任左拾遗,认真的履行其谏官的职责。他总是直方急谏,当时的皇帝曾说“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联,实难奈!”(《旧唐书》本传)。后来他曾任过杭州、苏州刺史。晚年隐居香山。75岁死。白居易做谏官前后的思想变化非常之大,开始他是非常激进的一个人,最后的20年则有了知足保和的心理。
      他写这首诗时45岁,是他被贬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2001年12月份,我读《毛泽东评点古今诗书文章》,看到毛泽东对这首诗的批语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可谓一语点破这首诗的精髓。诗人白居易是弹琵琶女子的知音,毛泽东更是白居易的知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白居易和《长恨歌》(11、18)
      中午听子午书简,读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35岁时,他当时任周至县尉。有一次他和陈鸿、王质夫一起游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触景生情,他们谈起民间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就劝他将这个故事写成诗。
      这首诗一问世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宣宗时李忱的《吊居易诗》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自已也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毛泽东非常喜欢这首诗。有一次他吟诵起《长恨歌》中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珍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的诗句。他的生活秘书孟锦云跟他开玩笑说,“您会那么多诗,出口成章,老是文绉绉的,我可听不懂。您是个大主席,又是大诗人,真了不起呀!”毛泽东说,“这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的名句呀,很有名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9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铁马云雕在 2005/11/19 06:46am 第 1 次编辑]

            苏轼与《前赤壁赋》(11、19)
      《前赤壁赋》写1082年7月16日苏轼与友人游赤壁的事。当时苏轼47岁。全篇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运用了主客对答体这一赋的传统手法,但不是简单地借设问以说理。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是苏轼自已的心灵独白,展示了他思想的波折、挣扎和解脱的过程。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杨道士从凡人“小我”出发,突出短暂人生与永恒自然之间的鲜明对比,因而乐极生悲。苏轼则从“真人”“大我”之见出发,消除人天对立,无数的“变”组成了“不变”,无数的“瞬间”组成了“永恒”。人在山水之乐中逍遥适意,与自然合一,也就达到了“瞬间”与“永恒”全的境界。
      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正是苏轼在坎坷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这篇赋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严密、集中、精巧。严密,体现在感情脉络清晰上。月夜泛舟的欢快、怀古伤今的悲咽、人生超脱的欣慰。整个情绪由喜到悲,由悲转乐。集中,体现在赋眼的突出上。即表达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精巧,体现在艺术处理的精堪上。作者根据情绪脉络的起伏来安排起承转合。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舒徐用墨,使文章显得如行云流水。
      苏轼写箫声很有特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弱弱,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从三个角度来描写了箫声: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苏轼被贬黄州,留下了赤壁三咏,即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三咏,是苏轼人生思考步入新境界的艺术总结。是苦难之根上绽入的绚丽花朵,是他以超凡的理性、过人的坚忍从困境中重新站起的崇高宣言,是他参禅学道、随遇而安从而心境平和、生活安宁的最佳发挥。也因为这赤壁三咏,从此黄州赤壁名扬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1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下面引用由铁马门下小子2005/11/18 00:49am 发表的内容:
    高谈有铁马
    花落语留香
    此梦终成恨
    愿为门下黄
    呵呵,,欢迎铁马门下小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19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见铁马将<子午书简>整理出来,又细细看了一次,如昨日泉水淙淙流转于石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0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11、20)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父亲范墉988 年赴徐州任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仲淹989 年生于徐州,次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2岁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的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音yue)。
      4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少年范仲淹在那里一住就是12年。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这就是“划粥割齑”的典故来源。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听罢方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范仲淹为什么要投南京呢?因为此地是人烟稠密的大都会,教育事业发达,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 ,5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
      27岁中进士。29岁,复范姓, 改名仲淹。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
      46岁时由于在苏州治水有功,第三次被召进东京,授天章阁待制。但这次他又因揭露宰相吕夷简等人结党营私、嫉妒贤能的丑行而受到打击再次被贬,到陕西任职。在送别的途中,他对送行的朋友这样说:第一次被贬你们在送我时说我是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二次你们说我是此行愈光(更加光荣),这次你们又称我此行尤光(尤其光荣),而我这前后已是“三光”了。
      范仲淹祸从口出三次被贬,64岁病逝于徐州。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58岁罢相后知南阳邓州(河南邓县)时写的。据说范仲淹到邓州任知州后,勤于民事,常实施忧国忧民之举.他经常深入民间,出入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有时还亲自耕种,深得百姓欢迎。他重安抚、轻惩罚、废苛杂,为了办教育,范仲淹在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和“蓝秀亭”等建筑,逐步使这里成为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读书学习场所。后来他又创办了“花洲书院”,成为当时邓州的最高学府。闲暇之时,他还常到书院给众学子讲学。范仲淹的儿子、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翰维都是从这所书院走出来的学生。也就是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的同时,他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来见范仲淹,并送上书信一封。原来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地方官员后,经过一番努力,把当地治理成一个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地方。于是,他便决定整修江南名楼“岳阳楼”。像这样的事情,该有人为此作记才好,那该让谁来为此作记呢?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文才出众的范仲淹。于是滕子京先画了一幅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邓州。

      面对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甚为感动,当晚便热情招待了使者,安排信使休息后,范仲淹乘着酒兴,在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的草图,他仔细构思起来。当时正值农历九月中旬,秋高气爽,菊香飘溢,拿起笔来他顿时思绪万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了自己在邓州为民做出的一切。他觉得仅仅治理好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应该以天下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想到此,他便奋笔疾书,很快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实,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广为传诵。
      全国政协委员梁超然解析范仲淹的“政通人和”说:
      范仲淹“政通人和”的表述,是前后紧扣、逻辑严密的因果关系的成语。在范仲淹看来,有了“政通”才能有“人和”。这无疑是正确的,“人和”在今天而言,其内涵是人民团结,有坚强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于政令不通,使中央的正确决策不能传达下去,引发矛盾,“人和”局面不能形成,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受影响。这样的事例是颇多的。对不搞大拆、大迁、大建的政策执行不力,现在造成了很多搬迁户,引发了社会矛盾。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在工作方法上比较粗暴,使矛盾更加激化,社会的和谐被损害。“人和”是“政通”之后要努力达到的目的。现在一些基层执法者由于素质不高,对“人和”的重要性尚未有充分认识,而人民在这个问题上还未有更多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20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铁马真是有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2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下面引用由门虫2005/11/20 05:42pm 发表的内容:
    铁马真是有心:)
    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2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独观大略
    旷忘物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21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下面引用由空谷清音2005/11/21 08:19am 发表的内容:
    独观大略
    旷忘物我
    一卷在手,任他有限的白昼和无限的黑暗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3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5步搞定奔驰(11、23)
      早晨听[子午书简],读的是于晴的文章《5步搞定奔驰》。介绍的是如何求职。作者应聘奔驰公司,归纳一下有五个步骤。即:筛选目标、未雨绸缪、绝地反击、诚心致胜、感恩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4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听《青虫之爱》(11、24) 
      今天早上我和儿子一起听[子午书简],读的是毕淑敏的文章《青虫之爱》。写的是一位母亲,她不想给年幼的女儿带来对虫子的恐慌,竟因此解除了自已多年对虫子的恐慌。显现了一位母亲之爱的伟大力量。看到作者是毕淑敏时,儿子拿出第12期《新作文》,介绍毕淑敏的另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读了之后,知道儿子的意思。因为我也曾经打过他。好聪明的儿子,他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是借[子午书简]的文章来给他人文精神,他则是借《新作文》上的文章给我以规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24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下面引用由铁马云雕2005/11/24 07:44am 发表的内容:
             听《青虫之爱》(11、24) 
      今天早上我和儿子一起听,读的是毕淑敏的文章《青虫之爱》。写的是一位母亲,她不想给年幼的女儿带来对虫子的恐慌,竟因此解除了自已多年对虫子的恐慌。显现 ...
    铁马和儿子共同影响,真不错!
    我儿子不喜欢看书简,一心思的吃和玩卡,愁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书简]边听边记-----------------

          余华谈《活着》(12、1)
      晨听子午,读的是余华谈《活着》。余华谈的内容对我有感触的有这样几个:1、不要企图写出世界的本质,而是要把对世界的全部感受写出来。2、小说是关于叙述的体验。3、《活着》是写一个人对命运的友情。这小说灵感来源于美国歌曲《老黑奴》。4、沈从文关于如何进行形象描写用了一个字“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3 14:42 , Processed in 0.0917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