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东汉末年,孙权从苏州迁到建都(古镇江),定名京城。镇江市——滨临长江,扼守运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镇江古迹繁多,有三山、六岭、八大寺,其中金山以峙立著称,焦山以雄奇见长,北固山以险峭称奇。北固山景区内,甘露寺有石刻"天下第一山",山巅的多景楼被誉为"天下第一楼",后山最高的凌云亭有石刻"江山第一亭";金山寺的冷泉有"天下第一泉"之称。虽然北固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但最著名的还是金山。
山不在高,有寺则名。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原名氐无山,又名金鳌岭,也称浮玉山,唐代起通称金山。金山高60米,周520米,占地面积10公顷。
金山寺,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法海所建。金山寺原屹立于长江中主航道以南的江心岛屿,唐张祜曾有诗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即是当年写照。后因长江水流变迁,清道光年间金山寺始与南岸的镇江相连。
金山塔是金山寺的主体建筑,金山塔建成后,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曰: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以后历经劫难,三度大规模重修,此事寺内有详细记载。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约经五年,建成新塔,仍名慈寿塔——与现在的金山塔相近。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金山寺所以著名,非但是因有塔楼山水,更是因为有很多历史遗迹和故事。
金山名胜古迹俯拾皆是,几十个景点和上千项古物每一项都经过巧妙安排,法海洞、古仙人洞、古白龙洞等名胜古迹,皆依山旁势凿岩而建,构思神巧,令人赞叹建筑者的神奇智慧和高超艺术。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使金山的风光更加美丽多姿,妩媚动人。而每一座古迹,甚至一泓清泉,一方碑碣都有迷人的神话,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特别是“白娘娘水漫金山”、“白龙洞暗渡断桥相会”,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巾帼英雄梁红玉亲擂战鼓,大破金兵;爱国忠臣岳飞和爱国僧人道月“七峰岭”道别;苏东坡十游金山,妙高台赏月起舞等等这些千百年流传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更为金山平添了几分神奇魅力。故金山又有“神话山”之誉。
为便于详述,在此打油一首,算是细解的纲目:
岳飞留踪七峰亭
红玉擂鼓破金兵
康熙手书江天寺
东坡咏月万古情
裴公开山建宝塔
白蛇水漫恨难平
遗迹处处俯首见
更有一泉天下名
1、岳飞留迹七峰亭
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在北方指挥抗金战争,正在乘胜前进之时,奸臣秦桧要挟高宗连续发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临安(今杭州)。岳飞路过镇江时,拜访金山道月禅师,告诉道月和尚:“昨夜梦见两犬抱头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必须谨慎。”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到杭州,果遭秦桧陷害于风波亭下,他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道月之言”。这句话传到秦桧耳中,秦桧大怒,就命何立往镇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罢,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只得将情况回禀秦桧,并说金山有七峰,风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秦桧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七峰阁,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后改修为七峰亭。
2、红玉擂鼓破金兵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兀术带了十万金兵,一路烧、杀、抢、掠,直奔京口(现在的镇江)杀过来。守卫京口的是南宋名将韩世忠和他的夫人梁红玉。一个勇猛善战,一个足智多谋。他们设下埋伏,将金兵围困;韩世忠领八千水军四面攻打,梁红玉登上金山亲擂战鼓,鼓气助阵,金兀术顿时阵脚大乱,几万人马,一下被打死、淹死、打伤了一大半。
金兀术坐在一只特制的战船上,一看势头不对,就想溜!可是哪能由得他呢?梁红玉见他乘坐的船往哪里走,就怎么击鼓。韩世忠就随着鼓声,指挥战船追击。宋兵只只战船好象都长了眼睛似的;金兀术的船溜到哪里,韩世忠的船哪里。追得金兀术一听到鼓声,就吓得丧魂落魄,胆战心惊。江面上鼓声伴着江涛声,好似轰雷。宋军士气大振,越战越勇猛,一直把金兀术围困在鲇鱼套的芦荡里,七七四十九天,差一点把他生擒活捉了。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3、康熙手书江天寺
在金山寺的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各种碑文匾额无法胜数,最著名的还是康熙御笔。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
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
4、东坡咏月万古情
千百年来,历代名流大家纷至沓来,放歌题咏,挥毫泼墨,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天祥等人都留下了瑰丽的诗文。
苏东坡挥就《水调歌头.中秋》
金山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代以来相继建成了芙蓉楼、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等诸多景点,景区内陆水相连,泉、湖、洲、园、寺等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楼台两岸水相间,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中秋》一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东坡则还为金山寺题了一首回文体诗,描写其迷人风光: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倒读便是: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5、裴公开山建宝塔
裴公何人?法海也!
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称裴公,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裴公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和金山寺。
6、白蛇水漫恨难平
提到法海,就不能不提《白蛇传》,这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
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白蛇精的凡身——白娘子为救自已的丈夫许仙,与小青呼东海之水、领虾兵蟹将,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风推浪涌,大水眼看漫过寺墙,法海脱袈裟挡之。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女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此故事尽知——略)。
7、遗迹处处俯首见
7-1 弥勒佛
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两旁塑的四大金刚,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弥勒佛旁有联,曰: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7-2 大雄宝殿
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天王殿向后便是大雄宝殿。历来寺庙多损于火灾,原大雄宝殿是1948年毁于火灾,共烧毁二百六十多间亭、台、楼、阁、房屋等。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据金山寺的方丈回忆,金山寺大雄宝殿内佛像巨大,金色普照,香火通宵达旦,最兴旺时寺庙里拥有数以千计的僧侣。
7-3 夕照阁
夕照阁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驻跸金山留下的七块御碑,保存完善。这些石碑引来许多文人识士、专家、历史研究者、书法家的拜坛赞碑。石碑记载的内容大多是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对金山风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传统,统治大清帝国的决心。乾隆不仅留下了许多有迹可寻的“御制”,还留下了一些颇为有趣的传闻。按理乾隆的父亲是雍正,而这里却广为流传着雍正皇帝“偷龙换凤”得乾隆,乾隆六次来金山寺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新的传说。
7-4 观音阁
从夕阳阁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足以壮此名山胜概。
7-5 椤伽台
“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楞伽台在金山的东南,傍山驳石而建造。相传苏东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登台顶长廊远眺,碧空万里,磅礴江流,尽收眼底,江天一色,气势十分壮观。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经三重楼阁,每进一层,疑无上处,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游客迷其所在。最高一层有清王文台撰写的一副对联:
窗前沧海凭开眼,
台上楞伽可印心。
7-6 佛印山房
宋代著名的金山、焦山寺庙的主持佛印法师住宅。相传佛印与苏东坡是青年时好友,一次两人打赌,佛印败赌无奈入空门。由于学识高超,终成为金、焦二山寺的大方丈,东坡则成宋有名学士,两人经常在金山吟诗作画。
7-7 妙高台
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每有名士云集。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即作与此。金山江天禅寺方丈慈舟禅师诗云:
妙高台上月如泉
倾泻入怀绿浪翻
闲来不知有历日
此中但觉天地宽
7-8 天地同庚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7-9 法海洞
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相传法海死后,他的徒子法孙把他的肉体装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后来肉身坏了,又塑了一个石像,留作纪念。宋朝张商英来此游览,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挂在洞门两边。
7-10 白龙洞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去,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
7-11 朝阳洞
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所以朝阳原是观日出的最佳之处。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
7-12古仙人洞
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明代程敏政诗云:
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
仙人时举步,竖立一窥江。
7-13 玉带桥
金山白龙洞前有座玉带桥,传说是苏东城与金山方丈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经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坏,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一座桥。谁要再看玉带,去看桥就行了。玉带桥长十六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见底,令人心爽神怡。
7-14 金山四宝
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
7-14-1 玉带: 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城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有一次两人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坡一时疏忽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门宝。苏东城的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辩别。
7-14-2 周鼎: 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的,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
7-14-3 金山图: 这幅图是我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秀美雄姿。画后有他写的《金山寺追赋》诗一首:
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绀宇压中流;
沙痕灭没潮侵登,帆影参差日映楼。
江汉东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
谪仙故自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
7-14-4 铜鼓: 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
7-15 御码头
在山北有十三级台级,原作伴月式,两边护有石栏,左右有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这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现护栏上刻有“御码头”三个大字。
7-16 郭璞墓
郭璞墓在金山之西的石簿山上,又称云根岛。岛上葬有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遗物,俗称郭璞墓。郭璞(公元276—324),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据记载,他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他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古代重要著作。又精于风水相命。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王敦想造反,不知吉凶,时人皆说大吉,问郭璞,璞独自不言,触王敦怒,遂被杀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黄吉士为他树碑立传,墓碑上刻着“晋赠弘农太守郭璞之墓”。
。。。。。。
8、更有一泉天下名
唐朝以来,中泠泉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唐代茶圣“陆羽”品中泠泉后即曰,“此水为天下第一耳”;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评为第一,由此二名士之封,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其醇可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咏泉诗曰: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
男儿斩却搂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近百年来,由于长江江道北移,南岸江滩不断涨大,中泠泉到清朝未年已和陆地联成一片,泉眼完全露出地面。后人在泉眼四周砌成石栏方池,池南建亭,池北建楼。清代书法家王仁堪写了“天下第一泉”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刻在石栏上,从而使这里成了镇江的一处古今名胜。
结束语:文字之游,难表美景。本想详细介绍镇江的文化古迹,整理发贴,无奈资料太多,无力概括归纳,就主要介绍镇江的金山寺,想画龙点“睛”,即使是“砖”,意在玉出。
[real=323,0]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hezou/春江花月夜.rm[/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