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夜雨听风在 2005/06/03 00:40am 第 1 次编辑]
Gaoling先生的文味
注:文味特指文字的味道,而非人品性格。
读gaoling的文字近一月了。最初于论坛偶尔读到《一个人的沧桑》,喟叹之余对作者并未特意的留意。只觉得小说好极。然而我于小说是不懂的,读来能触动心弦的便以为好了。后来他说这篇是获了奖的,心下对自己的欣赏水平复添信心,洋洋得意了一下。
Gaoling连着发了几篇散文随笔,每篇都细细读,深入下去感受他文字的风格,总觉得他的文字浸透了一股悲凉之气,对社会、对自我的不满,陡生的无奈的叹息。给他的回帖里我曾引用了一句话来评价他的文字:“gaoling先生的文字大半闲谈而起,然而,却不是暮春三月的点点杨花,内里自有其沉郁”,只是,“他的沉郁不同于杜甫之刻骨铭心,而是通透之后的凝定。”
《卖旧书刊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使文字具有了社会性。《一个人的沧桑》更多地刻画了一段历史,一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特定的一生。特定——特指定下的,有一种无奈属于其中。读至此,不禁对gaoling先生油然地敬佩。他的文字是带有思想的文字,正如他说他的老师亦评价他的笔是鲁迅手下的笔:犀利,直穿历史的骨核、社会的心脏。
从《沂河三月半》起,gaoling先生的文字又见一重天地。他的文字,废话不多,每一字的吐出都带有使命般掷地有声,“脚下,沂河水静静南流。天上,一轮明月。沂河三月半,乍暖还寒”,结尾的“乍暖还寒”便是全文的文眼了。通篇的叙述,“桃花如锦柳如烟”的描写,与朋友沂河泛舟的感喟,只用这末尾的一句:“沂河三月半,乍暖还寒”便点亮了全文主题,这即是平时所说的散文之思想吧。让读者从中悟出些微东西来,并不说透,却让人从中去悟,触动直逼心灵。
《城市的月光》里作者披衣望月而生的清幽之感叹,依旧带有对社会、对个人的无奈的心绪。“与那些幸福的民工相比,我实在没有埋怨生活的理由”,如是,才让作者在末尾说“今夜这城市的月光,确乎让我感到阴冷,仿佛连心灵都已被冷缩了。”由景生情,情中追思,总带出几个人来,论证结尾的文眼。这两篇,文眼皆落到最后,文于最后发力,由此,可读出写作者的灵魂来。
曾跟gaoling讲起,我喜欢散文多于小说。
读小说要有相当充足的时间与耐心。虚构的成分大,虽也可以借他人故事隐藏自己的灵魂,然而,总觉得隔了一层,虚假来得多些。散文就不同了。余光中说“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无所依凭,只凭自己的本色。”所以,“散文也确乎最能见到一个人的才学的、识见和心性的”。散文在写之前,要广泛地读,读书多了,便字字珠玑。由此可见才学。关于识见和心性,曾在哪里读过“散文好比一次裸奔”,这裸奔是心灵的裸奔,对写作者来说,写作是敞开了心扉,完全的暴露,所有的心与灵,痛与伤,喜与悲,都在其中了。
我对散文的偏爱就缘于它的真实。也曾一度沉浸于诗歌,然而诗歌固有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带有很大的假抒情成分的,在诗歌里可以狂热,可以夸张,即使是孤独与冷静,亦用足够大的力量挥洒出来,“撕碎”般破釜沉舟的勇气,在诗歌这个形式里张扬。然而散文不能。散文贵在一个真字。
好像偏题了。还是回到gaoling先生的文章。因《沂河三月半》和《城市的月光》中包含的社会性之思想,些微的深刻,或多或少调整了关注的视觉。所以《读来读去读书社》不解让我微微失望,是从最高点跌至半空的那种无着落的失望。我在回帖里说:“总觉得用大园子建了个小房子,小房子也是好的,不过老觉得建了一半”。文章起首甚好,似乎拿准了架势要说来了去,对追忆的沉醉和怅惘也把握得住,但这一片怅惘因其短小而觉意犹未尽,有中间拿去几段般的失落。
后来又读了《饥渴》,亦是我不擅长读的小说。也足够长。前面说了,对于小说,我缺乏细读的时间与耐性,所以这篇看得不细,请gaoling先生谅。
《收藏》这篇来得工整,很有大家风范。亦讲究蕴势。与《读来读去读死社》中间气息的弱有所不同的是,《收藏》行文至结尾则过于随意了。
说起来,最初引起我写此篇文章之冲动的是gaoling未曾写完、边写边贴的《另类泰山游记》,这篇非常诙谐有趣,一鼓气读下来,忍俊不禁,几乎喷饭。忍不住再三地看,惊觉此文与gaoling先生平时的说话口气如出一辙。此篇风格,确乎有李敖式的狂羁。
个性彰显,无所不在的社会性,贯通gaoling先生文字的每个角落。此乃他的文味,从小说到散文到随笔,再到“另类”写作,无不如此。
他对文字的掌控之自由,一举手,一投足,一招一式,甚至无招无式,都恰到好处。我是要敬佩他的,但是,看他傲气太盛,不免要挑挑他的刺,借他的文杀杀他的傲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