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7|回复: 4
收起左侧

读《君子于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1-17 21:2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2-19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诗的角度而言,其实我一向是不大关注诗三百的,虽然我喜欢诗,但每次看到诗三百首中的作品,总觉得和心里所想的诗是不一样的,甚至觉得《诗经》里除了《小雅》中的某些作品,都不算是诗。当然,我并非不喜欢《诗经》,作为文学之一种,作为中国文学最初的发源与集成体,我对《诗经》的兴趣与作为概念的“诗”无关,我以为《诗经》的“功夫在诗外”。比如这首出自于《王风》的《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舌?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我何尝因它是诗而一咏三叹?但我喜欢它,喜欢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每一个字和词,我因它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所诉说的幽怨与期待、焦执与慰藉而感动着,与诗无关,这里只有生活。那些平凡的人们,那些在动荡的时代中不安的人们,他们的生活,需要男耕女织,需要一日三餐,需要茶余饭后的随意欢言,唯与诗无缘,或者有歌,《君子于役》就是一曲歌谣。
    “郎君呵,兵役漫漫何堪,什么时候你能回乡?鸡入窝,日薄西山,牛羊也知倦返,郎君呵,兵役漫漫何堪,这怎能不让我苦苦思量!郎君呵,兵役漫漫何堪,什么时候你能回乡?鸡入窝,日薄西山,牛羊也知倦返,郎君呵,兵役漫漫何堪,千万保重不要委屈肚肠!”
    若说它是诗,那些文人雅客又怎能有如此深情的歌吟?又怎能有如此质朴的幽叹!别再说什么现实主义的伟大之处,夫君远征的农妇,每天独自辛苦担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当看着日复一日的流光逝去,鸡鸭牛羊日渐长大,看着左邻新婚燕尔,右舍携老村头,哪里还知道像诗人一样想什么赋比兴,情景交融!哪里还会像思想家一般去思考阶级剥削与社会压迫!这分明就是一首和如今反复歌唱两遍的大多数流行歌曲没什么两样的情歌,不以阳春白雪的高格调来让人高山仰止,所期待的,不过是一份男耕女织,相濡与沫,虽苦亦甜的安闲生活。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君子于役》。我也看过一些文章,分析起《君子于役》来,不约而同的都把《君子于役》作为一篇现实主义伟大诗作来解构,说它于反映了周王朝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后,各国战乱不断的时代背景,繁重的兵役、劳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重役之下人民生活的巨大痛苦,而且以统治者无休无止的重役给人民婚姻造成的危害,间接地反射出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总觉得有些本末倒置了。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作为根本没可能接受文化教育的广大百姓,他们对苦难有着难以想象的承受力的同时,当然还有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对于社会本质是无意识的,诗三百中的“风”出于民歌,民歌是最原生态的事物,是与生活本身休戚相关的,至于对社会的反映与揭露,则是无意识的。所以在《君子于役》中,所描述的一切都是很生活化的东西,表达的也仅是很平民化、很个人化的思想。这不是说《君子于役》没有了力量,相反,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最接近人的本质。于是想到后世对《君子于役》的文学定位问题,说到黄昏意象,都把“日之夕矣”作为后来各种写黄昏的诗作的发端之源,比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比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许瑶光《雪门诗抄》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这评价是对的,但后世人写诗,导致资书以为诗,古诗在《诗经》和楚辞里抄,词在诗抄,曲在词里抄。却忘了像《君子于役》这样的作品,本是在生活里诞生的。所以看看那些“花间词”吧,何等香艳绝伦,何等珠圆玉润,只是那样呢辞藻堆积,真正只成了文人的附庸风雅,哪里还有什么闺怨!甚至是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的杜甫,许多时候,我读他那些字字求个来历的大作,在懂得些文学范畴内的东西,心怀敬佩之余,常常没了感动。
    和其它源于民间歌谣的作品一样,《君子于役》是一首真正民间朴素意识的表现,这里有的是生活在民间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体现的思想与动机很平凡,但真实,与上升到艺术的种种理论差之甚远,但这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可惜,一代又一代的理论家么,过高的理论修饰,过多的奉为精典,更加上这时代跑得太快,我们居然这么淡漠了《君子于役》,淡漠了那些真正的生活歌谣,淡漠了那些真实的感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0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君子于役》

    现实是很多的人走在同一条道上,关键在于各有个的走法,而不是邯郸学步式的一个调子.倒骑驴的张果老关注的是走过的路,这里面有对既往的留连和思考,却不理会下一步驴蹄子会踩向哪里,实质是他不为不知道的下一步去烦心,去思考.人生与科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无法按着方程式来解.从这个意义来说,张果老是明智和现实的,他的举动抑或不经(至少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却贴近实际,我谓之差强于好高务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2-2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君子于役》

    楼主说的是,真实才能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君子于役》

    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作为根本没可能接受文化教育的广大百姓,他们对苦难有着难以想象的承受力的同时,当然还有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对于社会本质是无意识的,诗三百中的“风”出于民歌,民歌是最原生态的事物,是与生活本身休戚相关的,至于对社会的反映与揭露,则是无意识的。所以在《君子于役》中,所描述的一切都是很生活化的东西,表达的也仅是很平民化、很个人化的思想。这不是说《君子于役》没有了力量,相反,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最接近人的本质。
    颇有见地。但个人属性中也折射了社会之属性,此说还难说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4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君子于役》

    第一次阅读轻狂的诗论,轻狂没有从诗的政治方面去阐述,我觉得很可取。诗贵挚朴,看轻狂的诗论也有这样的感觉,从深度来说或许不够,但是从语言的真情二字来看,可谓是字字动人,把一首古诗阐述的如此令人心动,凝月实在是佩服。读《君子于役》,确实如轻狂所说层层递进一咏三叹。可惜现在凝月缺少的也是时间,不然也如诗词一样和你一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2 06:33 , Processed in 0.0786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