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90|回复: 29
收起左侧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邻家女孩在 2006/02/11 09:30pm 第 1 次编辑]

苏东坡吟诗骂贪官
  有一次,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去为朋友祝寿。席间,有人提议赋诗定座位。
  县令抢先道:
  “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知府随即也做了一首:
  “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苏东坡早闻知这二人是贪官,灵机一动吟诗骂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
  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县令听后大怒,苏东坡却不慌不忙解释说:“龟和鳖乃象征长寿之物,我是为祝寿而做。”县令顿时哑口无言。赵丽珠摘自《北方时报》张培修/文

苏东坡见景巧吟对
苏东坡因触犯朝廷,被谪贬惠州。有一次,苏东坡离开惠州到江西南安府一带游玩。到了一个地方,他问道:“这是什么所在?”答曰:“新城。”顿时,苏东坡胸中涌上一句上联,便吟道:
  新城几时旧
  苏东坡吟出上联后,苦思良久,未能对出下联。他们继续前行,又到了一个地方,苏东坡又问:“这是什么所在?”答曰:“浮石。”苏东坡触景生情,终于对出了下联:
  浮石何日沉
“新城”、“浮石”都是地名。“旧”与“新”相对,“沉”与“浮”相对,同属句内对。“浮石”对“新城”,“何日沉”对“几时旧”,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别致有趣。

苏辙的一句妙对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北宋嘉祐时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有一次,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佛印和尚游览名胜巫山。佛印和尚目睹巫山烟雨变幻无穷,一句上联涌上心头。于是,佛印吟道:
  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辙听罢,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
  何水能如河水清
这副对联非常巧妙,“无”与“巫”同韵;“何”与“河”也同韵。对仗工整,苏徽不愧出自苏门,语出不凡,足以惊人。

苏东坡的一副自勉联
苏东坡自幼在父亲苏洵的指引下,博览群书,知识越来越丰富。为了成为有用之才,他写了一副自勉联。这副对联是: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将这副对联挂在书房的正中间,为的是天天看着它,激励自己奋进。
  由于苏东坡的志向远大,聪颖过人,再加上刻苦攻读,终于成了北宋的著名诗人和书画家,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诗词造诣很深,有惊人的成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苏东坡访八仙
   苏东坡在登州做了官,听说有人在蓬莱阁上见过八仙,就动了访八仙的念头。可是,什么时候,哪里去找八仙呢?问来问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告诉他:每年三月初三,八仙都要去蓬莱阁上聚会,至于能不能见着他们,那就要看缘分了。
  三月初三这天一大早,苏东坡就上了蓬莱阁,东转悠,西转悠,就是不见八仙的影子。天太早了,连个游人也没有。百无聊赖地到了显灵门,见两个老翁在下棋。俩老翁年纪估计都过了80岁,满头白发,白胡子在胸前飘动,只是一个红脸,一个黑脸。见了苏东坡,红脸老翁就向他招手:“来来来,这位小兄弟,给我俩做个评判如何?”
  苏东坡才高八斗,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平日里自视极高,见老人相招,也不客气。可是近前一看棋局,惊得目瞪口呆:甭说当裁判了,连棋路都看不出来。读书人都有个毛病,让他暗地里佩服他人可以,公开承认自己不如人,那可不行。苏东坡也未能免俗,就借口有事,想要推辞。
  红脸老者就说了:“你要找的人今天准来,我们在这儿也是等他们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你就不必客气了。”苏东坡一听,诧异不已:他怎知我是来寻人的?老翁不是寻常人,信他的话没错。于是安下心来,静观棋局,慢慢看出了门道,什么也不去想了。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走来个老叫化,老远就招呼下棋的老翁:“老伙计,今天轮到我请客,走吧,走吧!”红脸老翁一指苏东坡:“这儿还有一位呢。,”老叫化瞥了苏东坡一眼,说:“那就一块儿来吧!”
  苏东坡看那老叫化,要多埋汰有多埋汰,破衣烂裤,脏得看不出颜色来,脸上的油泥厚得能揭下一层。本来不想应邀,可一汰,破衣烂裤,脏得看不出颜色来,脸上的油泥厚得能揭下一层。本来不想应邀,可一想到方才对下棋老翁的疑心,也就跟随着去了。
  上了蓬莱阁,见阁上已经先到了七位,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其中还有一个是女的。桌上摆着两只小锅、一方年糕。
  老叫化说:“今天也没什么好招待的,就弄了三样小菜,诸位凑付着吃吧!”苏东坡探头一看,一条半生不熟的死狗,一个眼歪嘴斜的死孩子,一方长满霉醭的年糕。
  这伙人谁也没客气,抓起就吃,吃得津津有味,还连赞“好吃”。苏东坡却只觉得恶心。特别是那死孩子,让这伙人你扯胳膊我拽腿,血呼淋拉的,看得叫人心惊肉跳。他本想尝尝那方年糕的,可一看沾上了血腥气,又打消了念头。那两位白发老翁倒是直让苏东坡,可是苏东坡哪里敢吃?眼睁睁看着人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兴冲冲地纷纷离去,只剩下下棋的两位长者。
 老翁把苏东坡招到跟前,问道:“你猜我俩是谁?”苏东坡摇摇头。红脸老翁就说了:“我是南极仙翁,他是北极星君。刚才在座的那八位,就是你要寻访的八仙。桌上的那三样菜我也告诉你吧。那死狗是万年狗,寿狗;那死孩子是千年人参;那发霉的年糕是寿糕。吃一口活一百岁,吃两口活二百岁。铁拐李为弄这三样东西费事不少哩!”说完,两个白发老翁倏地不见了。
  苏东坡后悔得差点没背过气去--为什么刚才就不硬着头皮吃一点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六国论 灯谜
灯谜
抗暴                         六国论一句(战不善)
非攻                         六国论一句(战不善)
眾擎易举                    六国论一句(不能独完)
领终身俸                     六国论一句(薪不尽)
坚守                         六国论一句(固不在战矣)
六国是又                     六国论一句(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出卖Israel                   六国论一句(举以予人)
奉→俸→捧→棒               六国论一句(奉之彌繁)
战果为○.六○○             六国论一句(二败而三胜)
剩介                        六国论一句(如弃草芥)
出师未捷身先死               六国论一句(战败而亡)
乃汉书体例不同于史记者       六国论一句(诸侯之所亡)
计分板                      六国论一句(则胜负之数)
路面施工                    六国论一句(破灭之道也)
总统放羊而副总统拒绝         六国论一句(李牧而连卻之)
刑朿                        六国论一句(斩荊棘)
斧斤以時入山林              六国论一句(薪不尽)
不教胡马度阴山              六国论一句(良將猶在)
訾                         六国论一句(此言得之)
追远                       六国论一句(思厥先祖父)
高枕                       六国论一句(然后得一夕安寢)

苏东坡自勉佳联座右铭
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颇为自负,撰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 书。”某曰,一老者携书来,苏东坡见书上竟有些字不识,遂愧改联为:“发 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鞭策自己。 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愤而撰写小说,并撰自勉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 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 于写成《聊斋志异》这一名著。 周恩来的自勉联是:“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自己书房里自题一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 写一句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苏东坡的长生“四味药”
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深谙养生之道。他的长寿秘诀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的“四味药”。
  “无事以当贵”,是指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过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贵更能使人终其天年。
  “早寝以当富”,指穿好吃好,财货充足,并非就能使你长寿,惟有养成良好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对老人来说,比获得任何财物更加富贵。
  “安步以当车”,指人莫过于贪图安逸,肢体不劳,而应多以步行来代替骑马乘车,多运动才能强健肢体,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意思是,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来代替对美肉佳肴的贪吃无厌。他还进一步解释说,饿了以后才进食,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其香甜可口胜过山珍海味;如果饱了还要勉强吃,即使用牛羊等美肉制作的佳肴摆在面前也难以下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火候足时它自美"
   "东坡肉"的来历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苏东坡作诗环饼

宋朝绍圣年间,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詹县。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老妪将此诗高悬门上,果然顾客迎门,生意兴隆。东坡风味:
北宋的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位美食家,许多美食经他品尝后,由他妙笔生花地评点,从而名扬千古。最有名的当然首推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东坡谪居黄州的时嗜食猪肉,并逐渐摸索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方法。他在《食猪肉》里写道:“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也许就是最初烧制“东坡肉”的方法吧。后来,他去杭州做官,传说因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过节时,当地百姓送他许多猪肉。而他却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煨制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分与每户,获得了很大声誉。从此民间便把这种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成为传统的名菜,与苏氏的诗词、品格一同流传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东坡亦读相人书
    东坡诗,坐阅诸公半廊庙,时看黄色起天庭,注不甚详,按王朴太清神鉴,黄色吉凶歌云,黄色天中列土分,圆光重大拜公卿,坡盖用太清神鉴语耳。
    [笔者注]这段文字是苏东坡研究学习《易经》术数的历史记述:根据古人相术书,认为"头为君,额为臣",因而额上具有:"分一面之贵贱,辨三辅之荣辱"的特征。"明君离不开贤臣的辅佐"因此乾庭的大臣如果额上的天庭位置(天庭在额上天中的下面,两眉之间的印堂之上)出现黄色光泽时,有机会为卿为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东坡赠相者程杰诗
    东坡自谪海南归,人有问迁谪之苦者,坡云,上是骨相所招。少时入京师,相者云,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显,当知名,然有迁谪不测之祸,坡又赠善相者程杰诗云,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亦似相其不寿。
    而欲以早休当之,故又曰,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然坡公生平居官,起而复踬,未得遂急流通退之愿,而卒于毗陵,年仅六十有六,未尝一日享林下之乐,相者之言悉验(坚瓠八集)
    [笔者注]上段文字记述的是苏东坡年青初入京城时,善〈易经〉术数的人,曾经给他作人生预测,论定他一定会文章显名,因为,他眼神中有学者的气质,但头上有充军贬职的印迹,因此一定要遭流放边地之祸。当时苏东坡认为自己可以提前退休,免遭贬职之苦,即是文中说的急流勇退。但苏东坡最后还是遭三次贬谪。并在任内的常州去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苏东坡在惠州的恋情  
在惠州采访,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苏轼留下的人文气息。说到苏轼对惠州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惠州西湖。

苏轼与惠州西湖

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要说苏轼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最有研究的当属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惠州市委员会主委的梁大和先生。梁先生这样总结了苏轼对惠州西湖五大影响:

苏轼喜爱游览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了。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苏轼曾为惠州助筑堤桥。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落成,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到了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东坡《赠昙秀》一诗,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南宋后,人们逐渐普遍将丰湖称作西湖。因此,明代较早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

西湖因苏轼而更出名。据《惠州西湖志》记载,历代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余人,其中做过丞相的政治家有陈尧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艺家有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但他们对惠州西湖的影响,实无一人能与苏东坡相比。清乾隆归善学者黄安澜在其所著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好:“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珍贵书画回归东坡纪念馆

东坡纪念馆内陈列着最新制作的有关惠州苏迹的立体模型,并用大量资料表现东坡在惠州期间的活动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两馆中共收藏了一百多件与苏东坡有关的展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惠州市文博人员的努力,苏轼于1095年在惠州所作的水墨画《墨竹长卷》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后,终于在美国浮出水面。几经周折之后,用电脑按原作大小复制的《墨竹长卷》终于回到了画作的诞生地,并摆进展柜与观众见面。

苏东坡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他的画在北宋画坛引领时尚,被视为“文人画”的理论奠基人和杰出实践者。据苏轼在惠州时期的史料记载,他在惠州期间还画了不少水墨画,而为罗浮山邓守安道士所画的水墨画《墨竹长卷》便是其中一幅。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画作散失殆尽,在惠州竟没有留下一幅。据惠州市博物馆馆长袁学君介绍,不久前,惠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国外英文资料里找到了一幅《墨竹长卷》,很像苏东坡的作品,他们如获至宝。几经考证,终于得到证实:这幅《墨竹长卷》就是当年苏轼在惠州时期的作品。他们用电脑复制成长2米、高0.6米的与原画大小相同的尺寸,在国内首次完整地再现了《墨竹长卷》。

苏东坡在惠州创作的部分流落外地的作品也被寻到10多幅,经复制后在馆内首次展出。除《墨竹长卷》外,原作流落于德国的书法词作《归去来兮辞》等也摆进了东坡纪念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言,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谁都知道是和王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因家境清寒,自幼沦为歌妓,却独具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被朝云的气质所打动,娶她为妾,备加宠爱。苏轼有一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这首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朝云始终紧紧相随,陪伴在苏东坡身旁,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苏东坡性情豪爽,了无城府,常常诗词中畅论政见,数度因得罪当朝权贵而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朝云最解东坡心意。有一次,苏东坡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个答道:“文章。”另一个答道:“见识。”苏东坡频频摇头。此时朝云笑答:“您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朝云随苏轼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苏轼十分感动,刚到惠州不久,就为朝云赋诗一首:“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这首诗还有这样一个序言:“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春随樊子一时归”。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异。朝云的坚贞相随让老年苏轼备觉安慰。

没有想到的是,造化弄人。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年轻女人并没有陪伴老迈的苏轼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反而先于苏轼离开尘世的喧嚣。绍圣二年七月五日,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治身亡。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咽气之前握着苏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这番话不只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也隐含着她临终时对东坡的无尽牵挂。

八月三日,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朝云安息之所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的钟声。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这副联已经损毁在漫长的岁月里。现存的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清朝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重修的,亭柱的石刻楹联是陈维所书:“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楹联形象、真切地概括了东坡与朝云当年贬谪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反映出千百年来朝云墓带给后人的阴冷、凄清的感觉。

为纪念苏轼侍妾王朝云修建的六如亭。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苏东坡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苏东坡被贬徐闻
                         我少即多难,邅回一生中
                           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
            老矣复何言,荣辱今两空;
             泥丸尚一路,所向余皆穷。
             似间崆峒西,仇池迎此翁;
             胡为适南海,复驾垂天虹。
             下视九万里,浩浩皆积风;
             回望古合州,属此琉璃钟。
    这是北宋学士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在被贬儋州路过徐闻于海安口与弟苏辙(字子由)离别别留下的佳句。从此,我们约莫可见他的谪居生活的悽楚及其在徐闻的活动行踪。
  苏东坡即苏轼(1037——1101)字子瞻,也字和仲,四川眉山人。在谪居黄州(州治今湖北黄岗)时,因筑居东坡故号东坡居士。老年时常居老翁泉山,又号老泉居士。苏东坡才智过人。颜山其《苏东坡铁事汇编,次苏子瞻先后事》云:“仁宗景祐丙子,母梦一僧入堂而生,智慧夙成。少年慕玄释,不乐世染,欲辞婚,有志未遂。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髻年,便有论著。”
  苏东坡,系嘉祜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后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于熙字二年(1069)十二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七千余言,极论亲法不便,王安石见后深恶痛绝。次年在开封廷进士,以直史馆权开封府推官的苏东坡为主考的编排官。因与主考官吕惠卿异见,乃拟进士策一篇献神宗皇帝,并写了《再上神宗皇帝书》以反对新法。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符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激怒了王安石,结果于熙宁四年(1071)被贬为杭州通判、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府等职,寻贬黄州。
  哲宗元祜初年,司马光为相时苏东坡被召还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官居礼部尚书。
  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执政,御史虞策、殿中侍史来之邵共言“苏轼任翰林学士日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而被以“讥讪先朝”罪责授宋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今属广东)。
  绍圣元年(1097),又因忤章惇别驾儋州(今海南儋县),移送昌化军安置。清康熙二十六年阎如珆、吴平主修的《徐闻县志》有这样的记载:“诗日‘抒说先生睡未足,首人休撞五更钟’。惇闻之日,‘轼如此乐耶,再贬昌化军安置’。”
  苏东坡贬谪惠州、海南共计有七所之久。在这长长的贬谪生捱中,他逗居雷州,下徐闻,嗫足于青山绿水,步历于大街小巷,凡他所到之处都为后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苏东坡移贬海南儋州,路经广西藤州时恰好遇上贬于雷州的苏辙,兄弟俩人在贬途中幸会而悲喜交集,携手同行至雷州,寄居场面西的天宁古寺。他觉得该寺环境幽静,便应住持僧人的要求,题写了“万山第一”四个字。为消除谪居的悲苦,兄弟俩人常到罗湖游玩,徜徉于绿水翠荷之间。可是好景不长兄弟相伴仅仅一个月,苏东坡赴儋州的期限到了而不得不分手。六月十一日,苏辙送兄长下徐闻,宿于递角场(即海巡口,一说华丰港),同游于海上。苏东坡百感交织,写下了《别子由渡海》诗一首。以“离别何足首,我生岂有终,渡海十年归,方镜照两瞳。还乡赤何有,假壶公龙;峨眉向我笑,锦衣为君荣。天人巧相胜,不独数子工,指点旧游处,蒿莱生帮宫。”之诗句安慰弟弟。
  元符三年(1100)六月十日,苏东坡离儋耳,二十日夜海北归。是夜,苏东坡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其日:“参差斗转欲三更,苦雨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槎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平。”
  苏东坡渡海北归至徐闻时,他认为自己不死于南荒,是依靠伏波将军保祐之所至。他说“四州之人以徐闻为咽喉,南北之济以伏波为指南,事神者其敢不恭”“轼以罪谪儋耳三年今乃获还海北往返皆顺风,念无以徐神贶者。”于是,他谒拜伏波庙,并作了《伏波庙记》铭于庙中。三十二年后,建炎三年(1129)谪于万州的宰相李纲行至海滨时,也全《伏波庙碑阴记》,赞苏东坡所作的庙记是“词意璨玮”之作。
  日后,苏东坡曾到县东的流梅溪一游。他身处曲径,透过层林,仰视高空的一片片飘游的云彩;面对着那激越东流的溪水,感慨万端。于是,挥剑刻石赋诗:“岂日寻幽赏,微名远绊身;旭心流水急,宦兴白云深。”以之抒发他面对那官宦之争,使他流放南荒,幸获赦而迫切北归的心情。后人为纪念他,便把这块刻诗大石立于溪边。八百多年来,这块诗石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可惜,这一宝贵文物于“十年动乱”之中被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2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呵呵,楼主辛苦了,元宵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楼主搜集了许多东坡居士的故事,辛苦了。再找些东坡先生的诗词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2-1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欢迎邻家女孩来徽山,让我们大观苏轼趣事,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24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下面引用由苏小妹2006/02/12 01:22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楼主辛苦了,元宵快乐
    水云山庄在何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24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此帖凝月漏了,不该!
    从来都欣赏苏学士之心性,妹妹发来妙文,自当好好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26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读妹妹转帖,不禁也想转几则:
    三生石诗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僧圆泽传》苏轼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26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东坡逸闻趣事[转贴]

    [这个贴子最后由凝月无语在 2006/02/26 04:12pm 第 1 次编辑]

    转载一篇在琴版发过的帖子:


    引:回回读此词时,总是不禁泪下。相思断肠,
    几人能知相思苦?手捧古词,心却念着
    那个千里之外魂牵梦萦的人儿,今又在何处?

    [B]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江城子》(宋。苏轼)[/B]

    ……
    泥金小笺。
    还散着墨香,用小毫。
    你将赴酒约而去?你将践情约而来?

    门,虚掩。就那扇你梦中乡土的小南门,
    就那页你魂牵梦萦的小轩窗。
    一啜素唇,等谁点?一支金步摇,等谁来戴?
    妆,在成于未成之际;鬓,在挽于不挽之间。
    你,就是那个唯一被等待的人。

    小心,屋角才漏过雨,地上还是湿的,滑。
    那次不是滑倒蹭破了皮,我轻声问你:“疼不?”
    乡间小道百年依旧,烟色记忆也寻旧路而来。
    老屋久不住,人气淡,霉气便重了。
    就这湿湿的气味能让往昔的日子一半雾遮,
    一半露在黑暗里回到我的眼前。

    我选择夜,且邀了松间明月。
    单为了这一个夜晚,
    我整整郁集了十年的相思啊。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千里孤坟,今霄我要与你话凄凉:
    咱芭蕉院落的蔷薇开未开?
    蜂蝶来未来?
    那年你诳我有客来,我忙忙迎出院,
    却是一群蝶儿来戏花。我半嗔半怨,
    你却说:蔷薇是我,我是蔷薇,
    淡脂薄粉自有颜色。
    如今蝶儿依旧,人不如故。

    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我是这样惦着你,
    此心难宏观世界而成漂泊的孤魂。
    此心安处是我家,
    我的家就筑在你的身上。  

    独卧短松岗,憔悴有谁怜?
    更猜想晨起是你,与谁画眉?
    花月满眼,红颜知已有几人?
    可有抚琴的素衣、拭泪的翠袖、
    剪独把盏的红酥手?  
    你还是那样贪杯吗?单衣试酒的你,
    不可久坐风檐,该虚虚地披着
    我缀补过的那样藕色薄衫。
    而每逢玉臂又觉清寒时节,
    你可知霜降后我独立寒冷中……

    你依然是那般布袍宽风、白云两袖,
    一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佘生”
    的超然襟怀吗?贬谪之贬谪之后,
    子瞻,你可还有度日的碎银?

    你的新填的词依然气势沉雄,
    豪放不羁,我却读出了一些痛楚,
    那是因我的离去?
    “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裘”,
    空一缕佘香在此,空一处隐痛难愈。
    这是怎样的一种不舍啊!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可以望见你。  
    明月夜,短松岗,纵使相逢怎不识?

    你还是这样鹤骨清癯,可因相思瘦?  
    你怎的一日就老了?可不是吗?
    离别时,你还年少。屈指数春来,
    弹指惊春去,桃花总是要流成水。
    美的是斜阳,老的是朱颜,
    不变的是海誓的唇角、金石的心灵。
    你始终是我千年又千年的春闺梦里人。
    自别后,盼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共。

    十年一约小轩窗,
    我永远山遥水远来会你。
    寸寸柔肠寸寸断,盈盈粉泪盈盈含。
    你把一双汉玉镯套在我的腕上,
    我剪一缕青丝拢入你的袍袖。
    还有一些什么,你是不能说的。
    你我知道,三月知道,
    三月夜的梦中人知道。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有盟约在,我会每日挽着
    红草繁荣昌篮,漫山采集蔷薇花,
    用花瓣铺满我们来世的新婚床。  

    莲步。声声慢。  
    凡尘与仙界之间,
    不就只隔着一扇小轩窗?
    前世,与你有约;今世,与你相守;
    来世,有你可待。

    小轩窗,正梳妆。[/SIZ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3 01:19 , Processed in 0.0977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