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3|回复: 6
收起左侧

[原创]从电影《手机》中拾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1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内圣外王在 2006/04/11 04:55pm 第 4 次编辑]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手机》。这部电影以通讯工具为线索,展开了主人公从文革到现代的历程,反映了人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经济的飞升而逐渐堕落,手机成为了“手雷”。影片结尾又重复了开始那一情节,即在通讯落后时人性的相对真诚。使人在穷与富的对立中思考着社会、人性。
    这个影片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以上内容,它更反映了毛泽东晚年对社会的思考,是毛泽东晚年思想的某个片段。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要把目光放在俄国民粹主义者的身上,那是因为毛泽东思想与俄国民粹主义有共通处。
    俄国民粹主义是19世纪初西欧空想主义思想的产物,俄民粹主义以“人民”(农民)这一概念为标志,认为他们天生具有社会主义愿望,它设想,一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广大农民群众天生的愿望和革命能动性十分自然的结果。对农民的这种信赖,自然会对破坏农民优势的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产生敌视。在俄国民粹主义那里,社会必须以村社(公社)为经济、政治基础单位,并主张占有利用西欧技术发展农村的工农业合作经济。他们积极想避免被资本主义化,而城市恰恰是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只让腐蚀人性。
    民粹主义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探索。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民粹主义者赫尔岑就谈过这个问题,他的俄国能够完成西方国家不能做到的社会主义转变的论点,“俄国人就其传统而言是社会主义者”,并且求助于在恶果残存而在西方没有的村社和合作社的集体主义传统。
    民粹主义思想的另一重要观点是:国家是一个异己力量,使阶级产生和永存,阻碍人类真正团结。不信任政治经济的大规模组织。在他们幻想的无官僚政治的社会中,他们期待以农民公社的原则,造成一个生活和劳动的联合体。
    与以上相关的还有反对知识和职业专门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敌视高等教育,这些民粹主义者具有卢梭“善来自于头脑简单之人”的信念和对知识分子和专家的不信任。因为知识分子始终与自发性、革命性、创造性的群众有隔阂,知识分子大多处于城市。
    民粹主义思想,是一种唯意志论。马克思认为决定历史的是历史的客观规律,人的作用不太大,而民粹主义却把历史赋予了“合信仰、愿望、信念和能力于一身的人”。(赫尔岑语)
    那么,如何处理知识分子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呢?民粹主义号召“到民间去”,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但他们都未获得成功,一方面是认为,知识分子的觉悟起决定性的革命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基本信仰,又认为真正革命创造力属于人民自己。一方面,社会的改造归功于学识行动,另一方面,又认为知识分子的首要职责是向群众的智慧学习。即是说,无产阶级的意识觉悟到底存在于知识分子还是群众,谁先谁后,谁改造谁?这也是毛泽东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列宁,这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将其“高明”地解决了,他正式承认了知识分子和群众的鸿沟,党组织(知识分子精英)才具备无产阶级意识,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在工人中发展。农民群众在他那里,只有辅助作用。在红色政权建立后的俄国,我们知道,是牺牲了广大农民利益的。党的官僚政治化必然导致一定程度上的集权,对于这一点,德国共产党理论家卢森堡就指出:“列宁的组织观念对俄国社会民主党是最大的危险。事实上,除了把运动驱入将正在进行斗争的工人阶级降低为委员会执行工具的官僚集中制以外,没有更容易更肯定地使还很年轻的工人运动受知识分子的统治欲望的摆布的东西了,……被列宁今天看作是怪影的东西,恰恰明天会更容易地变成现实。”
    列宁正如卢森堡所言,他临终时对日益庞大的官僚集团感到痛心,因为他想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目标与实现它的手段不一致,是相反的,所以他说他的政权不过徒具苏维埃的外衣。穆尔指出:“列宁和他的追随者打算用以达到人类自由和平等目标的组织方式,否定了自由和平等的原则。……胜利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不得不加强纪律、权力和不平等”。列宁在生前只保证了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并未实现社会主义。
    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民粹主义的思想观念早在李大钊的著作中就有体现。李大钊在1918年宣布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的第一个政治行动就是号召学生及其追随者离开城市和大学“腐败的生活”,“到农村去”,“拿起锄和犁,成为辛勤劳动的农民的伙伴”。与此同时,用社会主义原则教育群众。
    民粹主义的信念也影响了毛泽东,尽管他并未看过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1919年,他看到中国人民作为唯一的统一实体,具有巨大的潜力。他宣布说,“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注意“原有”二字)。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与民粹主义者一样具有对人民的特殊信赖,而不像列宁主义,对群众自发性表示怀疑。
    更为显著的是毛泽东1927年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仅把农民看作革命的民众基础,而且把革命创造力和政治判断标准这些马列主义者认为党才具备的东西,赋予了农民。在毛泽东看来,不是党来评判农民的革命能力,而是农民来评判党是否足够革命:“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接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史华慈曾说过这个《报告》:“也许既是一个俄国民粹主义者,也是由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写的”。
    毛泽东反复敦促一些领导人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老老实实“当群众的学生”。他非常“相信群众”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信任。尽管农民自发的革命能力备受赞扬,毛泽东并没有认为农民自身具有无产阶级意识。但农民本身有许多美德,毛泽东曾经说:“他们知识丰富,我比不上他们”。
    毛泽东把农村和农民群众作为革命创造力源泉的倾向,十分自然地使他感到城市是社会和思想污浊之源。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就已露反城市的倾向,特别是他对城市知识分子的藐视和对城市无产阶级革命能力的怀疑。这和卢梭的西方理性传统中是论调相似,这种论调把城市看作是一切社会邪恶和道德败坏的体现,看作是破坏农村自然纯洁的腐蚀物。也和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相同。
    毛泽东思想与民粹主义之间最密切的地方在于对“落后的好处”的理解上,“我们是一个迟到的国家, 并恰好因此而得救”。按民粹主义世界观,落后既是俄国生活中的野蛮原因,也是潜在革命优势的源泉,因为它避免了在经济上更为先进的国度里道德的沦丧和腐败。正如赫尔岑在宣布他对俄国社会主义未来的信念时宣称:“我们一无所有”,毛泽东也宣告中国是“一张白纸”。
    说到这里,文革时代的一切现象,如人民公社(消除城乡差别),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党组织的被整、红卫兵的崛起等等,在理论渊源上就更为清晰了。确实,文革也可以说是农村包围城市,因为农民在那时获益最大。
    在之后的时代里,中国马列主义者们将毛泽东思想最具特色的部分删却了,代之以正统的列宁主义,马克思客观规律决定历史论,贬低了人的作用,宣称主要矛盾是社会人民需求和社会投入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掩盖了两大矛盾,一是工人与农民的矛盾,二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对于农民的意识,特别在文革时的作用,他们把错误归结于落后的封建意识,小农意识。认为无产阶级意识只存在于党组织中。
    我们可以看到:日益扩大的工资差别,无疑将扩大城市工人中的经济差别。由于重新把知识分子看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地位都提高 了,这也许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看,它必将促进官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之间的分化,使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农业政策不再强调集体劳动,而是侧重于扩大农民个体家庭的自留地以及同市场的联系,这必将在农村形成更大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最后,放弃了毛泽东的教育方式,而采取50年代的教育制度,这必将从整体上扩大社会差别。高中、大学重新采用统一考试录用制度,恢复传统的教育方法,重新设立特殊学校招收才智非凡的青年,这无疑对官僚知识分子的子女有利而对工人阶级家庭的子女不利,对城市有利而对农村不利。
    当代中国马列主义者把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理解为一切工作都服从于发展生产力,是错误的。这无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目标与建设方法之间的矛盾,修改后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为,技术是解决社会矛盾的良方。发展经济越来越像目的。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就能使人们有社会主义觉悟,恐怕无人相信,这严重忽略了社会中人的本质的问题。中国有一本主要的经济杂志提出了一个问题,非常可笑:如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长期低于资本主义经济,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但是,如果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那么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又在哪里!
    无疑,中国现今的领导人相信他们正朝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迈进,很真诚。但是,他们的目的和手段是否一致呢?
    其实,电影〈手机〉给我的余思还不止这些,看到影片的末尾,我心里只有一种声音:社会一定要改革!人一定要改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4-1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从电影《手机》中拾思

以上有很多话来自一些学者的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1-21 10:23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4-1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从电影《手机》中拾思

    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步,是方向。
    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很多是思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1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从电影《手机》中拾思

    《手机》我没有看,对于冯小刚的作品我是非常欣赏的。
    凯凯这篇联系哲学方面很多,名字既然是《从电影<手机>中拾思》,凝月觉得从内容上应该要介绍《手机》的梗概,然后从你的思考上延伸,题目你定位是看后感,所以写法和论文应有所区别。这是姐姐的陋见,欢迎和凯凯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从电影《手机》中拾思

    手机的梗概有些不能详细说了```:)一时在网上写的,有点仓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4-14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从电影《手机》中拾思

    有空再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4-15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从电影《手机》中拾思

    仔细看了一遍,论证很充分,凯凯的体会很深刻。看来你学的开始运用到实际了,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1 21:38 , Processed in 0.1279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