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4|回复: 15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7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凝月无语在 2004/08/27 11:29pm 第 7 次编辑]

﹍﹎历史文化名城--亳州﹍
  亳州市位于安徽西北部,面积2226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她从商城王建都开始,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闻名遐迩。
   1986年撤县建市,同年成为国家化名城。亳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晨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近百人,有一代圣君商汤;有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枭雄曹操;有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有“天资文藻,博文强识”的魏文帝曹丕;有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有在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候渊、许褚等;还有代父从军的孝烈将军花木兰;有中国道教上声益极高,被宋太祖称为“希夷先生”的陈抟,此外唐代著名悯农诗绅,画家曹霸,<<牡丹史>>的作者薛凤翔,清代大书法家梁也都生于亳州。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文化,给古都亳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其中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一般文物古迹150处,丰富的人文景观成为亳州重要的旅游资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曹操宗祖墓群﹍
  曹操宗祖墓群覆盖着亳州近12公里的地方,现已开出来的有董园二号墓和章园一号墓。据考证董园二号墓是曹操的祖父曹藤之墓,章园一号墓为曹操父亲曹嵩之墓,现在曹操宗祖墓群已被列为亳州十大建筑之一,现在正在此开发大型的曹四公园。

  董园村石墓,位于亳州市董园村东南,1973年清理发掘,根据《水经注》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墓主人是曹操祖父曹藤。
  董园村石墓,外形为一高大土丘,内系青石筑砌,墓门朝东,墓内长15.3米,宽10.2米,高3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等组成,共用872块大条石筑成,董园石墓内各室均有壁画如仕女图、游天图、天象图、仙境图等,整个石墓建筑考究,工程浩大,俨然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宫室,对研究东汉历史和地下建筑有重要意义。
  墓内很遗憾的是随葬品几乎被焚盗一空,从中清理出的文物有:铜缕玉衣、玉枕、金属猪、铜爪饰、陶瓷残片等,尤其金属猪,造型与今巴克夏品种猪十分近形,脊上凸,圆身,短腿,两耳前竖,唇外侈,对研究中国养猪的发展史有重要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道德中宫﹍
  道德中宫又名老祖殿,在今亳州市老子殿街,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纪念老子的宫观。宫前有问礼巷,传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地。宋时,涡河之滨有三个老子庙:河南省鹿邑县的上清官、亳州城内的道德中宫、涡阳城北的下清宫。老子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者,曾任周守藏室之吏。相传,唐太宗、唐唐宗、宋真宗均曾巡莅亳州,拜谒老子庙。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号,宋真宗则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号。欧阳修知亳州时有诗:“颖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乃得诒仙乡”。现有山门3间,上题“道德中宫”四字,中殿礼人祖,后殿奉老子,有高3.1米的老子像。东院有殿3间,敬鲁班,门题“紫气东来”,西院有殿3间,敬财神,门题“青牛西渡”。道德中燥现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花戏楼概况﹍


  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关帝庙碑记》称:亳州北关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大关帝庙座北面南,建筑面积3163.1平方米,院内以大殿为主建筑,戏楼辅衬,坐楼建于两侧,供看戏饮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围高大,音响不易疏散。大殿两侧各有一深径小院,西为禅堂,东为财神殿(现无)。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现存钟一,鼓已遗失,钟上铸年号为康熙二年。钟楼外侧各有楼房三间,为山陕商贾所居住,故大关帝庙具有古代娱乐(戏楼)、宗教(帝庙)、商务(会馆)三种性质。大殿分前后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结构,雕绘富丽堂皇,是观戏所用;后殿又分前后两部,前部山墙开两便门,西门“便禅门”,“东门”“通神道”。登四步台阶入后殿,殿宇高大宏伟,这是敬关公的所在,正是大关帝庙的主神祭位。


    庙门外主有石狮一对,高2.4米;铁旗杆一对,高16米,座上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从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正面门上石横额刻有正楷题字“大关帝庙”,大磨砖墙镶满立体透刻砖雕,有整出戏文六,故事、图案、花纹七十余种,观之琳琅满目。
  花戏楼,本是大帝庙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而得名。花戏楼的建筑年代:据《创建戏楼题名》记载:戏楼建于康熙十五年,比庙晚建二十年。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关帝庙碑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楼,藻采歌台,固已极规模之宏敞,金碧之辉煌矣。”这当是东西座楼建始,戏楼增加藻井彩绘。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记:“关帝庙特华内极雕缕藻绘之工,游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戏楼木雕及门墙砖雕,据考可能始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最迟不会晚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现存花戏楼原貌应是这个时期的艺术建筑,可见当时戏剧盛行,舞台与戏院建造都十分讲究。
  

  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舞台用六根抱柱顶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础雕有故事图案。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匾额曰“清歌妙舞”,中间上下场门有二额“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悬挂木对联曰“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孔演尽忠奸情”。舞台两旁小台有二侧门,额上题“阳春”、“白雪”。舞台上方悬有藻井四围悬枋和徒垂莲。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之间,悬有棚券,柱头悬狮垂鱼。枋之面外皆镶大木透雕,共有三国戏十八出。第出戏的人物,车马风物景色,雕刻工艺立形完善,给人以真实感,其它还有花卉、奇禽异兽。均雕刻玲珑剔透。其余藻井,梁枋之间布满彩绘,有戏文、人物、花鸟、山水等,还有各种图案。由此可见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一九五六年二一月二十二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华祖庵简介﹍
  

  华祖庵为祭祀我中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的庙祠华佗字元化,一名敷。安徽亳州人,他精研歧黄,并通数经。一后不慕利禄,走街串巷、寻求方药,为人闻疾、济世活人。在1600多年前就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为外科鼻祖。又创编“五禽戏”以防生保健,开我国体育医疗的先河,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人颂为神医。
  华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间,由庙祠、故居、古东园三个院落组成,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庙祠内外双狮雄踞,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神医塑像,热诚慈祥倔强飘逸,神采奕奕。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医史文献和文物展品。西偏殿内,数组彩塑腊像,配以灯光布景,引人入胜。东院修竹门,华佗自怡亭翘首昂然。亭悬楹联曰:“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这对华佗一生写照是多么确切!穿过庙祠就是他的帮居。元化草堂立于高台之上,东厢名“益寿轩”。西厢“存珍斋”为其当年的药房和看病的地方,分别系挂着中国历代名医画像和其乡土别传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题词和绘画。整个院落迥廊相接,松苍柏老,竹翠梅寒,绿阴沉沉遭到庙祠相映后辉。绕过画廊,进入古药园,被垂柳吊槐覆盖下的药池,晶莹绿泛,至善水榭与曲桥玉立其间,碧影波光晃然水晶宫时,一片竹篱柴扉间,满植芍药、牡丹、白菊、曼陀罗、玫瑰棕榈等名贵中药草及花卉,可谓药圃流香,四季繁花争艳。神医阁、五禽戏、云路桥和诗壁诸景,掩映在碧水绿树间,古香古色,令人静谥而神荡,悠思千古。这里也是华佗纪念馆的所在地。自开放之日瞻仰胜迹、缅怀先哲的国内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华祖庵已成为世界研究华佗药术的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的一处闪耀无限风光的景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三国揽胜宫﹍

  亳州三国揽胜宫座落在火车站西500米汉曹墓群附近。三国揽胜宫是我省第一家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建设的旅游新景点,也是全国旅游景点最大的仿汉代建筑群体。该宫占地40余亩,长120米,宽70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其中一层古城堡高7米,二层魏武堂高19米,规模造型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正门汉阙大壮严,十八座大石鼎罗列主甬道两侧,祭坛栏杆玉石雕成,祭坛广场青石铺就,城堡四周战旗林立,魏武堂前魏、蜀、吴三面锦旗威风凛凛。亳州是曹操的故乡,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为了弘扬三国文化,并歌颂曹操的才华和业绩,特邀请上影厂的艺术大师们精心设计制作了古大内部场景,十个内景利用现代声、光、电手段突出表现了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故事。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林先生特为部分场景配音。迎献帝宫殿富丽堂皇,曹操率文武百官迎献帝登位,鼓乐齐鸣,山呼万岁;煮酒论英雄雷电交加,刘备惊惶失措;汉代相府大花园凰仪亭里吕布和貂婵相偎相抱,董卓气得哇哇大叫,掷刺方天画戟;官渡、赤壁、长坂坡古战场,人喊马嘶,尸体遍布、烽火连天;文姬归汉,胡笳十八拍琴音绕梁,吟诵悲壮;原始森林中诸葛亮七擒孟获,飞沙走石,毒蛇猛兽,张牙舞爪一齐冲到阵前;洛神和游仙诗两场,金龙舞动,仙乐绕耳,仙境怡神。
  十场内景,将三国时代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游人身临其境,留恋忘返。艺术精华,今古大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汤王陵公园﹍

  汤陵公园即商汤王墓,汤王是我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关于成汤王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据说商朝建国不久,亳州连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种办法求雨都无济于事。后来巫师卜一一卦,说应当人做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汤王就长叹一声说:“求雨是为造福百姓,怎能让人民作牺牲呢?”过了一会儿,他断然说科:“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让我来吧!”于是他选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汤王经过沐浴,剪掉头发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个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接着由巫师搀扶着登上了一个个高高柴堆,参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泉涌,战火的时候到了,巫师们用火把,把柴堆点着了,片刻间浓烟滚滚,把汤王围在焰火之中,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 倾盆而下。人们在欢呼中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送回宫中。
  成汤王在位13年,死后葬于亳州。桑林求雨的故事代代相传,成汤王的功德被世人所赞扬,为了纪念他特修建汤王陵公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薛阁塔﹍

  薛阁塔在亳州老城东南,是一座砖塔。直椎式八角开,共七层,高34.15米,周圆23.36米。塔座由八块青石奠基。塔一二层为仿木结构,每角砌砖为方柱,高3.5米。柱上仿高50公分。仿上为塔檐、上并饰以斗拱、昆虫、鸟卉花纹,登塔门面向东北,有螺旋式台阶,塔室为一个面南的小龛,可能是供俸神象用的,现空无一物。各层塔檐造型与一二层基本相同。塔之上顶八角飞檐,挑角垂脊,铺有筒瓦滴水檐形如八角古亭。塔尖端为铁铸莲座,座上有螺旋铁柱支撑。一个铁葫芦直插云霄。
  薛阁塔,原名文峰塔。清乾隆中叶,知州郑交泰因此地文风不正,于城东南一里筑此塔,以倡文风。原五层,后绅士何天衢捐资复建二层,成为七级浮屠。
  文峰塔后人为什么又称薛阁塔呢?由来是这样的:明朝武宗时候,亳州名人薛蕙,字君米,号西原先生。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历考功司郎中。薛蕙曾建家于此,名叫薛阁塔。薛蕙的嗣孙薛凤翔,明崇祯年间,官鸿胪寺少卿,能诗善书,著有《牡丹史》四卷,为我国古代研究牡丹的专著,薛氏名噪一时,又因塔紧靠薛家阁,故后人多称文峰塔为薛阁塔。之后,薛氏家庙荒废,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亳州都司李铭,在薛阁原址之上堆土为山,重建成庙宇累级登山,曲室迥廊,危楼静宇,改名为观音山。时称古亳之胜,薛阁塔,也更为游人所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曹操运兵道﹍
  


  曹操运兵道,位于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整个地道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运兵道长达四千余米,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1986年7月被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亳州古地下道,就是曹操当年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
  现存古地道,有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结构三种类型,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形式。地道距地面一般有二至四米,最深七米,道内高度1.8米左右,道宽0.7米,涎内转弯处为“T”字形。并行双道之两道相距2至3.5米,中间砌有方形传话孔,幽深蜿延、曲折不定,高有猫儿洞、掩体、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陷井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灯龛等附属设施。
  道内出土有弹丸、战刀、战灯、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汉、唐、宋各代的文物,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军事战术以曹操军事思想有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7-18 12:34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8-27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舵主,你到的地方那么多啊,我虽是安徽人,我可是没有怎么去过什么地方,就是合肥我也没有去过呢 ,有机会,到合肥  舵主还要多多关照才是啊!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亳州风土人情:
    武术  

      亳州地处中原,武风昌盛。乡民多习武,特别是回民练武成风。亳州历史上武人辈出,“五禽戏”、“晰扬掌”产生于亳州,“六合八法拳”由亳州人所创,全国一些主要拳术套路都在亳州这一武术之乡生根开花。亳州武功在当代武坛上大展英姿,为世瞩目。
        亳州武术以拳术为主,剑术其次,枪术和棍术不多。亳州的拳术最盛,习拳的人不仅多,而且流传拳路多。最早也最著名的是华佗的“五禽戏”。五代宋初道人陈抟根据他的内丹理论创内家拳“六合八法拳”,此拳既有极强健身作用,,也有出奇制胜的技击能力。陈抟依据天人感应观念,创了“十二月坐功法”,陈抟还创制了“睡功法”。回民中主要流行的是“晰扬掌”和“查拳”。这都是由回民所创,为回民所独练的民族拳种。汉人所普遍操练的是“形意拳”。
        亳州武术历史悠久,解放后政府重视武术。1987年成立亳州市武术协会,并相继成立8个武术分会,建立武术馆,挖掘整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传统武术得以发扬光大,新的武术套路不断引入。群众性武术活动蓬勃开展,城乡人民体魄健强,精神抖擞,武术之乡雄姿英发地展现在中原大地上。
        东汉名医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还精通导引术(气功)。公元179年他根据古代导引、吐纳、熊经乌申之术,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编了“五禽戏”。在神医华佗的故居——元化草堂内,还有“五禽戏台”,相传是神医华佗操练“五禽戏”之所在。如今亳州人经常在这里举行五禽戏比赛。五禽戏这一古老的武术仍在它诞生地亳州广为流传,为人民所喜爱。它融气功与武术于一体,舒筋、活脉、畅气、壮骨,可以健身,强魄、养生。“五禽戏”在近两千年的流传中不断丰富发展。近几年政府十分重视“五禽戏”的流传,举行多次培训班,“五禽戏”在亳州发扬光大。1988年亳州成立了“五禽戏”研究小组,发展创编了“五禽戏”连环、“五禽戏”对练等套路,拍摄了“五禽戏”教学片,使这一古老的武术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五禽戏”台由元化草堂扩展到全国乃至世界。

    剪纸
        在亳州,旧时大户人家闺女出嫁,每件嫁妆都贴有色彩鲜艳、构图新颖的剪纸,好似一次剪纸大展览,引得市民们争相观赏。如今,亳州一些人家的室内和许多单位的会议室,都饰以民间特色的剪纸,古朴、明朗、典雅、大方。它还作为礼品馈赠国外宾朋,并作为工艺品出口美国、澳洲、欧洲。   
        亳州剪纸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从出土文物看,唐代凡当和陶器就有剪纸图案,宋代已很流行。清末民初空前活跃。建国后这一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得以进一步发展。剪纸艺术广泛吸收多种艺术的营养,提高了它的艺术品位,已由纯民间艺术发展到颇具现代特征,而又不失民间风韵的当代剪纸。创作题材也由原来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以及一些表现民俗的喜庆吉祥之意,发展到以人物和农村生活题材为主。不只具有装饰性,抽象意味,而且具有鲜明的内容和旨意。
        亳州剪纸构图丰满,粗细结合,融南北剪纸风格于一体,秀丽与粗犷并存,显示了淮北风格。它以细致见长,头发丝般细的花纹都剪出且传神,显示出刀功的特殊功力。艺术上以传神为主,注重人物性格刻画,鸟的动态感。
        亳州剪纸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影响。日本剪纸界对亳州剪纸有着浓厚兴趣,多次发表亳州剪纸,在日本组织剪纸展览。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也多次通过外事部门购买亳州剪纸作品。亳州剪纸这一古老艺术已步入世界艺术之林,并在国际交往、国际贸易中开始发挥作用。

    高跷

        在中国民间广有市场,亳州高跷很有特色,且技艺高超。据传十八里集有一位施先生,踩高跷站在八张方桌叠起的高台上,双手捧一簸箕米,倒折布而米不撒出,人送绰号“倒拐”,人踩在木棍上表演,有如御空而行。集体表演还有一定的套路,出场摆“乌龙摆尾”队,然后按“铁索扣”步法双人结队。正式表演场次是:老汉打鱼、英雄捕蝶、青蛇白蛇、仙鳌蚌壳精、彩旦戏和尚等。其中旦角都由男子扮演。踩高跷看起来简单,其实,“上拐”站立起来就不容易,表演时,以细细木棍着地保持平衡,需要很高的技巧。

    鬼会
        也叫大班会,是一种鬼戏,它十分精彩奇特。每逢正月十五乡间大班会演出,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判官、小鬼,纷纷登场。真是牛鬼蛇神,群魔乱舞。   
        大班会是由班房衙役创造的一种舞剧。乾隆年间,亳州有位知州,名叫余汉,出了名的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他特别崇敬岳飞,痛恨秦桧,读《岳飞传》每读到秦桧谋杀岳飞时,便怒发冲冠。有一次他又进入角色,便动用州官权力捉拿秦桧,这可把班房里的老班头难坏了,如此三番,折磨得老班头无计可施。老班头最终想出一条妙计,叫众衙役扮演群鬼捉拿秦桧,秦桧由囚犯扮演,以此治知州大老爷的魔病。一天晚上,知州又发病了,大叫捉拿秦桧。老班头叫众衙役立即扮成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判官、小鬼、又拉出推令斩首。老班头慌忙解释,这是他“过阴”,请地狱阴差,捉拿到秦桧鬼魂,应由阴官判罪,要送城隍庙交城隍爷。这才骗过知州,得到他的允许。于是大堂上铁索哗哗作响,众“鬼”各张架式,拉走“秦桧”。一路上扮鬼的众衙役很开心,学着鬼模鬼样,拉着“秦桧”欢蹦乱跳,折腾一夜。事后他们觉得这场游戏挺有趣,便不断完善,又配以锣鼓、长笛、旌旗等道具乐器,形成了一种戏。后来民间也争相习演,竟一直延续至今。原名为“鬼会”,又称“拉秦桧”。后因忌讳“鬼”字,又因是由班房传出的,又有众多演员表演,便易名为“大班会”。
        大班会虽然形式上具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封建迷信色彩,但它也培育了人民的高尚的民族气节,激发着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斗   

        亳州作为商业都会,文化古城,在社会市井生活中有许多消遣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踢毽子、听书、听戏、养鸟、养花、下棋、搓麻将等。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种,被称为“民间三乐”。      
        亳州的斗鸡是从河南传过来的,经过长期精心饲养、培训,亳州斗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型一般比河南斗鸡大,具有顽强的头号性。鹌鹑的参战者要求身大形好,团形如拳,长形如梭,头要宽细,骨骼能柔能刚。对蟋蟀的要求与外地无异。在旧社会,有人专做这类生意,从中谋利,也有人利用“三斗”赌博。斗场按季设置,春斗鸡、秋斗蟋蟀,冬斗鹌鹑。城内半截楼茶馆、北门外吊桥茶馆、北门外德仁街茶馆,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会对打斗。围观者如堵,看到精彩处无不手舞足蹈,啧啧称赞。亳州人自称这类活动是民间高尚娱乐,故至今流传不衰。

    肘搁

        肘搁是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肘搁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担任。“架子”担任者多为小孩,身著戏装,化装立于细铁架上,表演戏剧片断,被“座子”肘着,有一种悬空之感,与广东的抬搁类似。
        肘搁共有13架:鳌鱼、青蛇白蛇、三娘教子、孙悟空、唐僧、沙僧、白骨精、单挑花篮、水湿蓝桥、刘海戏金蟾、仙鹤、仙女、瞎子卖牌等。表演时走“铁索扣”舞步。
        肘搁是亳州民间最有特色的舞蹈,深受群众欢迎。农民业余舞蹈队也常进城表演。

    地方戏   
        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荷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目前仍兴盛不衰,成为亳州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两个主要剧种之一。这一戏剧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这种四胡上的四根弦每两根分别夹一束弓上的马尾,进行拉奏,人们因以名之,称之为“二夹弦”。亳州一带也称“两夹弦”。
       “二夹弦”最早传入亳州是在1916年,建国前五马镇有专业的“二夹弦”戏班。二夹弦传入亳州后,队伍不断壮大,组织逐步健全,由简单的小戏和小型乐队,吸取借鉴梆子、京剧等丰富自身,角色渐有明显分工,即“六门十二行”。增加“脸子戏”(即脸谱),有红脸(须生),黑脸(大花脸),白脸(奸白脸)三个行当。另外有小生(由丑角蜕化来的),歪辫(娃娃生),旦、丑、老外(挂髯老翁)。其中旦角分小旦、青衣、老旦、彩旦四行,丑角又分小丑和丑两行。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政府关怀“二夹弦”剧种的生存,1959年正式成立亳县二夹弦剧团。新时期“二夹弦”得以复生。1980年原亳县县委组织人抢救“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建立了二夹弦业余戏校。1983年在戏校基础上重建亳县二夹剧团。
        二夹弦戏剧很有特色。戏班是家族式的“子弟”班。艺人们同病相怜,患难与共,合作很好。艺人多是一专多能,演员能演几个行当的角色,伴奏人员能身兼多职。行当上虽发展到“六门十二行”,但主要的是小生、小旦的戏,红脸的戏也不少,小丑的重头戏不多,花面也不多,多由红脸兼唱。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且农村题材居多,乡土味很浓。二夹弦唱腔是在“纺纱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演唱技法上以大本嗓子吐字(唱词)假声拖腔。即句尾用鼻音和胸音的有机结合,模仿手工纺车音色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真假声频繁交替的二夹弦声腔特色。而亳州二夹弦在解放后向外学习中既吸收山东“二夹弦”清新柔美的旋律,又采取河南“二夹弦”高亢明快的节奏,渐渐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的特色。  
        独具特色的亳州二夹弦不但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也在演艺界产生影响。60年代曾在省内许多城市演出,还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的城市引起强烈反响。


        梆剧,又称豫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又一剧种。解放前,主要由外来剧班和地方一些不正规毁戏班子演出。解放后政府重视群众文化生活,关心戏剧发展,于1951年8月,文化馆从市民、工人、及戏剧爱好者中间选拔27人,成立新光业余剧团,学习豫剧。同年,县工会成立工人业余剧团。1953年,两剧团合并组成“工人剧团”,演出《柳荫记》,引进新的戏剧表现手段,使豫剧在亳州初有影响。1956年改称亳县豫剧团。
        亳州梆剧在唱腔上与豫剧相同,有慢板、二八板、飞板、栽板、滚板、流水板等板式。伴奏乐器有打击乐(大锣、小锣、战鼓、梆子、边鼓、钹、镲等)。民间管弦乐(竹笛、板胡、二胡、月琴、唢呐、笙等)。文武场曲牌有几百支之多。行当亦分生、旦、净、末、丑五行,修习“四功”、“五法”。
        亳县梆剧的传统剧目多达四百多个,著名的有:《张羽煮海》、《李天保吊孝》、《洛阳桥》、《柳荫记》、《天门阵》、《大狼山》、《香囊囊》、《陈州放粮》、《穆桂英挂帅》、《西厢记》、《天仙配》等。


    婚俗
        亳州地区旧时完婚,从女方发嫁,到新郎新娘夜入洞房,一整套新婚礼俗,可以说是人间最美的旋律。礼俗往往“十里改规矩”,这里就一般礼套简述如下:
        女方发嫁,先送嫁妆。每件嫁妆上都贴有红双喜字。无论多少嫁妆,都要由人抬去,不用车拉。嫁妆抬到男家。男家回赠礼盒或贴着大红双喜的两坛美酒。
        花轿吹吹打打来到女家。时刻一到,出嫁闺女的娘家哥哥将妹妹背出闺房,送进花轿。新娘穿戴也有讲究,红袄红裙,红绣鞋,头上珠围翠绕,头顶红盖头。
        路上声乐前导,花轿紧跟,送亲的坐着四轮太平车跟在花轿后面。送亲的一般是两个人,一长辈一晚辈,或是新娘的舅舅和哥哥,或是新娘的叔叔和表哥。拉车的骡马或牛驴笼头上都要挂上红绸结成的彩花,以表喜庆。
        花轿遇到桥、庙或路的拐弯处,都要放三眼铳,一般是三响。花轿路过村庄一定要声乐齐奏。如果村上的人想多听一会儿,可以用一条长凳拦放在乐队的前面。乐队就原地吹奏,花轿也停止前进。一般多吹一两支曲子即要放行,不然,送亲的就要干预了。
        男家办喜事一定要贴喜对联,纸色一般用玫瑰红,大红“喜”字一直贴到街口或村头。大门上一般用的喜联是:“喜有香车临门第,愧无旨酒宴嘉宾。”洞房门上常用对联:“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门楣常用“喜气满门”、“百年好合”、“佳偶天成”、“天作之合”等。
        花轿进门,新娘来到新郎家。这时铳炮隆隆,鞭炮齐鸣,声乐齐奏。此刻,唢呐要奏“花轿进门”一曲。这当儿看新娘子的挤满门庭,十分热闹。花轿着地,新郎的小妹和干娘,各捧一个花盘,一个盘中放着梳子、篦子和镜子,另一个盘中放着麦麸子和秆草节子。两人前来打开轿门,为新娘象征性的梳妆后,便搀新娘下轿,向已经摆好的天地桌子走去。这时,小妹便将盘中的麸子和秆草节子向新娘头顶的空中撒去,边撒边唱:
    一把麸,两把麸,
    嫂嫂进门住瓦屋。
    一把草,一把料,
    喂得骡马咴咴叫……
        新娘下轿不能直接踩在地上,要用红毡或芦席铺地。红毡或芦席不够用,要倒换使用,直至天地桌前。拜天地的桌子一般用红漆方桌,放在堂屋门口。桌上焚上一炉香,香炉两旁放两只蜡台,上点两支红色金字蜡烛。香炉、蜡台周围插着柏枝,象征百年好合。
        新郎新娘被拥至天地桌前,面北而立,排列的顺序是“女上男下”,即女东男西。旧社会女子仅此一次排在男子上首。此刻执事人喊:“一拜天地!”(同拜)“二拜高堂!”(同拜)“夫妻对拜!”(对拜)“送入洞房!”
        这时,拴红或扯红开始。“拴红”有点闹新婚的味道,动作大一点,热闹一些。“扯红”则文雅一点。具体做法是:拴红是用一条红绸带一头拴住新郎的腰,一头拴住新娘的腰。两人离得越近越好。新郎往洞房里走,新娘随后。但一些闹新婚的年轻人就抱住新娘往后拽。这样一拉一拽,形成对拉局面,往往把新娘的腰勒得很细,据说这也是借以考验新娘是否“元身”。“扯红”就是一条红绸带,新郎新娘各攥一头,扯着进入洞房。农村多是拴红,城里多是扯红。
        新郎一入洞房,马上反身冲出房门,躲避闹房。闹新房主要闹新娘,一般是兄弟表哥、青年朋友和邻居同乡。当地有句俗话:闹新房不论辈。但一般有至亲在场,掌握着不让反得太过分。新娘娘家也早就嘱咐新娘:闹得再狠不准恼。
        天色晚了,小妹前往点灯,边点边唱“点灯歌”:
    纸媒子,绿荧荧,我给嫂子来点灯。
    点上灯,我就走,屋里剩你小两口。
    一个说,一个嗯,明年领个怄人精。
        晚上,找一位巧嘴婶娘,捧一花盘前来撒床。所谓撒床,就是将盘中放的红枣、花生、桂圆、葵花籽(喻“早生贵子”)往床上撒,边撒边念“撒床歌”:
    一把撒得鸳鸯成对,两把撒得凤凰成双。
    三把撒得欢天喜地,四把撒得儿女成行。
    五把撒得吉星高照,六把撒得福寿安康。
    七把撒得多子多福,八把撒得金玉满堂。
    九把撒得万事如意,十把撒得富贵无疆。
        稍停一下,又边撒边念道:
    喜果香,喜果甜,还有几把没撒完。
    喜果撒到床里边,生下儿子是武官。
    喜果撒到床外边,生下儿子是状元。
    喜果撒到床当中,生个女儿是正宫。
    喜果撒到床两头,生的儿子都封侯。
    至于以后的“洞房花烛夜”就不多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谢谢楼主的介绍,看过之后对亳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这是刚建舵时的帖子,多谢烟雨顶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下面引用由凝月无语2006/02/09 10:34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刚建舵时的帖子,多谢烟雨顶帖
    前天翻看了你所有的帖子,随意回了几个,容我闲暇时再仔细拜读你的大作吧。
    认识您很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下面引用由烟雨52006/02/10 11:33am 发表的内容:
    前天翻看了你所有的帖子,随意回了几个,容我闲暇时再仔细拜读你的大作吧。
    认识您很高兴。
    烟雨细心,凝月俗人一个,帖子也多粗鄙,徽山皖水中不乏好帖,你可多看他们的。
    此处凝月帖子杂乱,http://www.hongxiu.com/grzl/index.asp?id=&zz=忆君的日子——是凝月的文集地址,有空请烟雨多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0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文化名称 亳州

    谢谢凝月舵主赐文集网址:),有空一定拜读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6 15:52 , Processed in 0.0879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