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4-7-18 12:34 |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2003—2004年安徽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2003年是安徽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紧紧抓住我国经济扩张的机遇,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点,成功战胜了“非典”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冲击,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2004年,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安徽发展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
一、2003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003年,在全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的带动下,安徽经济也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明显增强,“非典”和洪水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
1.经济发展因灾受挫,全年走势高开低走
承接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长逐季回升的态势,2003年安徽经济开局良好,一季度GDP增速达到两位数,创出1998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但是由于“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二、三季度GDP增速出现明显下滑,由一季度的11.4%,降至上半年的9.5%,前三季度的8.6%。初步预计全年GDP增长9%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
2.三次产业增速迥异,工业主导经济增长
一产因灾下降。受沿淮地区洪涝和皖南地区干旱等多种灾害影响,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下降4.6%,预计全年一产下降4%左右。二产增长提速。2003年以来安徽省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各月增幅都在15%以上,尤其是进入三季度,增速有所加快。前三季度二产增加值增长12.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7.7%,增幅和贡献率同比提高2.4和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持续较快增长是支撑整体工业的主要因素,前三季度增长18.4%,总量占全部工业的54.8%,创近七年同期最好水平。预计工业生产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全年二产增长13.5%左右。三产平稳发展。前三季度三产增长10.4%,增幅与2002年同期持平。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和房地产持续活跃是支撑三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前三季度商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增幅均在10%以上,两者对三产增长的贡献率达43%;社会服务业也克服非典冲击,增长10.5%,对三产贡献率近30%。预计四季度三产增速有所加快,全年增长10.5%左右。
3.三大需求全面回升,投资增势尤为强劲
随着非典疫情冲击的消除和灾后重建的拉动,消费需求呈现稳步回升态势。1—10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为1998年来同期最高增幅。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5%左右。在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投资的带动下,投资增势持续强劲。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8%,为近七年来同期最高增速,并且基建、更改、房地产三大类型投资也均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速。预计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35%左右,全社会投资增长25%左右。出口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0月份,全省完成出口2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增幅同比提高17.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出口增长25%左右。
4.制造行业贡献突出,市场主体活力增强
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121.1%,是近10年来的最高增幅,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的比重近30%,比2002年同期提高8个多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制品和通用设备6个行业净增产值超10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生产增幅均在30%以上,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0%以上,成为带动工业生产整体加快的主要力量。骨干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马钢、海螺、安庆石化、美菱、荣事达等重点骨干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奇瑞、江汽、丰原生化、国风塑业等企业正在成为行业排头兵。江淮汽车、上汽奇瑞、合肥日立、合肥海尔、美菱、佳通、芜湖海螺等十户企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3。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1—10月份,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生产增幅在20%以上,大大高于同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增长速度,三类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0%以上。非国有投资日趋活跃。1—9月份,全省非国有单位投资增长1倍,比上年同期提高28.4个百分点,企业自主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投资增长对国有投资的依赖性正逐渐减弱,投资自主增长能力增强。
5.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国民收入继续增长
企业效益大幅度攀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23.5,创历史最好水平;企业利润增长近80%。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4.2%。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1—10月份,累计完成财政收入350.3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增值税、营业税等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10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4%;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3.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1.2%,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6.市场物价小幅上涨,通货紧缩逐步弱化
3月份,安徽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6%,结束了过去21个月的下跌趋势。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为199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4%,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全部原材料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6.4%和3.2%。
7.各市工业全面提速,发展不平衡性仍较突出
各市工业经济全面提速。1—10月份,除马鞍山外,其他16个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提高,其中15个市增速超过10%,明显好于2002年同期6个市低于10%、1个市负增长的水平。但是由于各市产业结构不同,经济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异大,面对2003年局部地区的特大洪灾,各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据各市预测,2003年GDP增速达10%及其以上的有5个市,分别为马鞍山(13.5%)、合肥(13%)、芜湖(13%)、铜陵(13%)和淮南(10%),在9%~10%之间的有5个市,分别为黄山(9.5%)、巢湖(9.5%)、宣城(9.5%)、池州(9.2%)和安庆(9%),低于8%的共有7个市,依次为淮北(8%)、六安(6%)、滁州(6%)、蚌埠(5.3%)、亳州(2%)、宿州(0.5%)和阜阳(-2%)。
从当前全国各省区发展的态势看,安徽发展面临渐趋边缘化危机。与1997年相比,2002年安徽GDP总量占全国份额下降,增速由前列退居下游,人均GDP在全国位次一降再降。2003年前三季度,在全国各省市中,安徽省GDP增速仅高于云南。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结构性问题突出。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比重下降慢,工业化率低,经济增长对一产依赖性较大。从工业结构看,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小、规模以下工业实力弱,难以适应重化工业化对产业规模和集中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二是缺乏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力的城市经济增长极。城市经济仍然是新一轮经济扩张中的主导力量,而城市规模的大小又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省城市规模普遍较小,省内没有一个真正的城市经济增长极。三是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消费需求明显偏弱。2003年前三季度,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增幅在全国排名第25位,在中部地区仅高于吉林。消费增长不够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消费需求不旺,其增幅低于城市约一半,仅靠城市消费难以支撑经济的持久发展。四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省正进入历史上人口数量和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的双高峰期,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比重大、企业下岗职工多、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将使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的总量及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二、2004年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04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将显著加快,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的特征更加明显,国内宏观政策仍将保持稳定和连续性,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各项改革将继续向纵深推进,安徽经济发展的环境总体上较2003年更为有利。同时,国内外经贸发展的新动向,也将给安徽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1.经济增长步伐加快,需求空间有望拓宽
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带动国际贸易扩大。随着伊拉克战争的迅速结束及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的刺激,在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经济出现强劲复苏带动下,全球经济自2003年下半年起出现缓慢复苏的迹象,2004年经济增长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并带来全球贸易的扩大。据IMF最新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2003年将达3.2%,2004将增长4.1%,接近自197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全球贸易额的增长幅度,2003年为4.3%,2004年将达6.1%,进一步接近世界贸易的正常水平。
内生增长机制强化支撑国内经济继续扩张。2003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彻底摆脱了自1997年开始的衰退状态,重新登上稳步回升的发展轨道,并从2002年起呈现出加速扩张的良好态势。我国这一轮经济增长,是在我国加入WTO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的,呈现支柱行业增势强劲、重化工业化日益明显的突出特征,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和持久性,因而将成为未来10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高成长产业群迅速崛起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升级换代加速期,并将延续较长周期。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正在进入以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为主的第三次消费升级阶段。在21世纪前10年中,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加速期。由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总体上落后于城市居民5~10年,因此,新一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具备扎实的基础和可持续性。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高成长性行业崛起。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极大刺激了汽车、房地产、电子等与新的消费需求相关的高成长性行业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动力源泉,并可以引领住宅、汽车等产业成为真正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汽车产品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后,将保持长达20~30年的较快增长期;同时,现有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提高和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将会拉动住宅产业至少20年的较快增长。因此,新消费热点的不断涌现与壮大,对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凸显。
3.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企业并购重组迎来高潮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并购投资已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国际并购重组的一个新兴市场。当前,我国并购投资的基本条件日渐成熟。一是通过并购重组调整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已经变得十分迫切。二是国有经济通过企业购并重组优化布局和结构在理论、政策和认识上的障碍逐步消除。三是十六大后,国资委的成立,为国有资本的有序流动而又不流失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国有经济健康有序参与企业购并包括国际购并的基本条件逐渐成熟。四是有利于并购重组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健全。2002年以来,《证券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及《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和规章相继出台,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五是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为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指明了方向,也为各类投资者尤其是具有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的境外大企业,参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造重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4.都市经济圈风起云涌,区域发展格局加速整合
都市经济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已基本具备构筑都市经济圈的规模条件,全国迎来了都市经济圈快速发展时期。除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已经成形外,东北的沈阳、西南的重庆、关中的西安等城市,纷纷精心打铸各自的都市经济圈。
发展都市经济圈关键在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行政辖区为边界,市场被行政辖区分割成若干条块,各辖区内的政策法规的松紧与透明程度千差万别,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发展都市经济圈,总的来说,就是按照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政策法规透明度原则等WTO的基本原则的要求,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具体来说,就是打破行政地域局限和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的政策法规;同时,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进行优化配置和生产分工,最终促进区域生产效率和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5.物价呈温和回升势头,短期内尚无恶性通胀之忧
2003年以来,在投资、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及上半年信贷投放快速扩张的带动下,物价指数呈现出温和回升势头。虽然近几个月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包括粮食、肉禽、蛋等的价格出现了比较普遍的明显上涨,但从总体上看,价格仍比较平稳。由于元旦春节将至,预计年内物价仍将维持小幅上涨之势。
尽管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达到近6年的最高值,但由于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了短期内我国出现大的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存在。一是整体价格上涨幅度仍比较低,仍处在恢复性上涨阶段,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0.8%。二是食品价格并未引领其他商品价格全面上扬。除食品价格外,多数商品价格仍基本平稳,有的还在继续下降。其中衣着下降1.8%,家庭设备用品下降2.4%,交通和通信下降2.5%。三是粮食价格短期内出现明显上扬的可能性不大。尽管近几年粮食有所减产,但国家库存比较充裕,农村家庭存粮也较多,总体上粮食供求关系仍没有发生逆转。四是从宏观供给和需求的大环境看,尽管信贷、投资增长较快,但供给的扩张能力更快。下一阶段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还会进一步强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是抑制物价上涨的一道坚固的闸门。五是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关税还将进一步下调,配额等非关税壁垒也行将取消,国外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会逐步更多地进入国内市场,客观上会抑制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扬。
6.需求不足矛盾有所缓解,局部失衡问题浮出水面
在近年来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已经摆脱了持续回落的状态,进入了全面回升的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比预料的要好,但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要高度重视。譬如,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尚未根本改观;就业形势严峻和“三农”问题突出;工业高增长与第三产业低增长不协调;消费增长偏慢、投资率偏高的矛盾更加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性更趋明显;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大办各类园区,大量占有耕地等。这些现象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会加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会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2004年安徽经济走势判断与主要指标预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04年安徽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更加有利。展望2004年,安徽省经济发展中一些长期性制约因素仍将继续存在,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在供给和需求扩张的“双轮”拉动下,全省经济有望出现回升态势。预计,2004年全省GDP增长10%左右。2004年主要指标预测如下:
1.一产呈现恢复性增长,预计增长5%左右
一是收入效应的带动。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呈现6年来的首次全面上扬,尽管目前出现快速突然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农产品价格有望稳步回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2004年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农业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2004年,安徽省仍将继续实施和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这也有利于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投资效应的带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淮河的特大洪涝灾害,实际上已经给安徽各级政府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更关系到全省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安徽各级政府会更加重视对农业的投资,农民个人的投资意愿也会有所增强,这将为2004年全省农业恢复性增长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三是结构效应的带动。近年来,安徽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产品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不断提高,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正成为全省各地的共同目标。这也将为2004年农业增长增添内在的动力。
2.二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增长13%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左右
从发展环境看,以下积极因素将有力支撑2004年全省二产保持较快增长:一是高增长产业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全国看,虽然一些行业出现过热迹象,但国家明确表示在调控手段上不会出现“急刹车”,仍将以促进多年来才得以培育形成的高增长产业群稳步发展为主调。因此,2003年以来安徽增长较快的钢铁、煤炭、建材、电力等一些重点行业,2004年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是国有企业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党的十六大对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做出了明确指示,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等重要论断。这些都将为2004年安徽国企改革指明方向,明确思路。三是重点骨干企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升级的加快,不但为美菱、荣事达、芜湖美的、合肥海尔、安徽康佳等电器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也给奇瑞、江汽集团、合肥昌河等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四是技改投资的高增长将为工业发展增强后劲。2003年以来,安徽技改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冶金、纺织、机械等领域的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将为2004年安徽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三产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增长10%左右
第一,居民收入提高直接拉动部分服务业快速增长。在安徽省居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社会对房地产、教育、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消费需求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从而带动相关服务产业的快速增长。第二,健康产业将获得较大发展。“非典”疫情过后,城乡居民更加注重生命权和健康权,一些为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要的新兴产业将会获得快速发展。第三,现代服务业继续稳步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上支付体系的逐步完善,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将会继续获得快速增长。第四,2004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更为宽松。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将会大大拓宽服务业扩张空间。但是,受新兴服务业的规模较小,部分服务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较低的工业化水平等长期性制约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安徽省服务业的增长难有大的突破。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区间,预计增长20%左右
首先,重点项目建设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2003年以来,安徽省在建项目总规模和新开工项目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继续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其中,涉及淮河治理的项目就有白莲崖水库工程、涡河近期治理、沙颍河近期治理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将会继续成为2004年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其次,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重点产业扩张步伐。
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安徽工业发展正逐步迈入重化工业化阶段,这将加快钢铁、房地产、电力、煤炭、汽车等重点产业投资的增长。同时,随着安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第三,企业投资意愿增强。2003年以来,在工业快速增长和工业品价格回升的带动下,工业企业效益水平大幅提高,自有资金丰裕,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强劲。第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2004年全省民间投资将会获得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民间投资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外,国家将会加快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鼓励外资参与并购国有企业,这将为2004年外商投资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2004年安徽省投资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主要集中在:首先,2004年国债规模可能会继续减少,并且会逐步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而国债建设的社会发展项目使用银行配套贷款较少,这给安徽争取新增国债资金增加了难度。其次,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将逐步显现。2003年人民银行出台的121号文件,以及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对安徽投资的影响将会在2004年逐渐显现。第三,国家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继续清理和整顿各类园区,政府主导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活动受到抑制。
5.消费需求稳步回升,预计增长10%左右
2004年,有几大有利因素促使消费需求增长。一是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继续加快,住房、汽车、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将带动消费增长。二是消费环境继续改善。2004年国家将会继续加大对农村道路、教育、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投入,多年来制约农村消费的环境因素有望继续改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即将出台,将使汽车市场及消费环境有较大的改善,为城市居民消费扩张再添新动力。三是受2003年“非典”疫情影响的餐饮、娱乐、旅游等消费需求,2004年有望出现补偿性的高增长。三是城镇居民收入连续几年来的大幅提高,将为2004年全省消费需求的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但从长期看,由于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性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加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都将对2004年的消费增长形成很大的制约。综合来看,2004年全省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6.出口增长明显回落,预计增长10%左右
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世界贸易扩大,国际市场对安徽产品需求将会有所增加。同时,CEPA的实施,也有利于安徽扩大对香港的出口贸易。但由于存在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2004年出口增幅将会出现较明显的回落。一是贸易摩擦将会增多。随着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将会有所增加。二是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3个百分点,并且超基数部分出口退税由地方和中央共同负担,这可能是制约安徽2004年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三是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增势强劲,2004年美元可能出现走强趋势,这必然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有所减弱,进而会对外贸出口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四是2003年出口的基数较高,也会对2004年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与建议
当前,要抓住全国经济快速回升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用新的发展观加快安徽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当前必须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来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农业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规范农业税费改革,完善粮食直补制度,切实增加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统一规划,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逐步建立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实现乡镇医院由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加大省、市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减轻乡一级财政负担。利用国债增加对农村投资的时机,加大全省对乡村道路、公共卫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2.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要发挥安徽的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安徽优势产业,走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一是在传统的煤炭、纺织、化工等仍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加快采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流程,提高工艺水平,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机床、电工电器、机械基础件、环保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的产品,也要加以扶持,促进发展,使其成为行业优势。二是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电器等现代加工制造业,新一轮需求扩张空间已经出现,安徽必须要抢占发展机遇,力争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优势产业崛起。一方面,安徽要积极主动承接产业发展投资,广泛参与跨国、跨地区并购,接受国内外强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加快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另一方面,要依靠现有的骨干企业集团,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产品形成配套的企业群。三是要立足安徽实际,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加快构筑具有安徽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确保投资稳定增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密切关注2004年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新投向,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争取的国债份额不减少。围绕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八大工程”和“六大基地”,做好产业规划,抓好项目储备。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协调调度,确保更多的重点建设项目及时开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投资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商投资,激活民间投资。要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大众消费。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大力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和汽车消费政策,减免税费,推进住房和汽车信贷,进一步启动城市消费需求。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加强农村水、电、道路、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开发农村市场潜力。
4.重新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安徽融入长三角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是重新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全面融入长三角创造有利条件。合肥要充分发挥省城的综合优势,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四大基地”,壮大经济实力,提高城市首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滁、马、芜、巢四市及紧邻的铜陵、安庆等市,要善于利用工业基础较好、水运优越、发展空间广、商务成本低等优势,围绕“成为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的目标,尽快打破行政边界,加速产业整合,力争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皖北地区要以淮河治理为契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充分挖掘农产品、煤炭、中药材、精细化工等潜力,做大农产品深加工“蛋糕”,推进淮南煤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中药材和精细化工产业。皖南和皖西南地区要以“两山一湖”为龙头,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加大长三角市场开拓力度,做活山林资源的文章,让大量绿色无公害蔬菜、优质茶、果等农业特产源源不断地流往长三角地区。
5.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要善于用全球战略眼光,从更大范围和更宽视野想问题、办事情,提高应变能力,增强风险意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外贸体制改革,下放外贸自主权限,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认真落实并积极争取有利出口的促进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欧盟取消我国普惠制关税优惠等因素给安徽外贸出口带来的冲击,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进一步改善投资的硬环境,更要重视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以国家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为契机,运用兼并、破产、控股、参股等多种并购重组手段,吸引跨国资本和国内民营资本参与安徽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继续鼓励并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6.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就业指导、创业咨询、后续扶持等工作,提高择业者就业和创业能力。特别要加强对当前紧缺的技术工作的培训,提高产业工人素质。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与安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抓好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抓好灾后重建工作,妥善安排群众生产生活。做好贫困地区扶贫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