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6|回复: 5
收起左侧

杂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偶见内圣外王(诗作者)诗句:“明窗付与清风管,一任雨丝拂面来。”极喜“明窗”一句。
  “清风”如何管得“明窗”?乍见之下有悖常理。然此句诗好处正在于脱迹外之常理而入于心之正理。前人如此类佳句也不少,如李太白之“暂就东山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月色岂可赊,船又如何到得了白云边?这也是悖于常理。然太白卓绝不尔之处亦在于此,赊得月色,通天人之意,于看似悖谬处乃见奇绝之思。船到白云边,正见其清逸出尘,绝非一般人可道得,此正如太白“孤帆一片日边来”之意也。如杜甫之“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以骑马似乘船形容其醉态,可解。因醉而眼花,因眼花而至于落井,犹可解,乃至眠于水底,这是一番什么样的体验?如此心得,试问诸位酒中君子可曾有过?此亦是颇似悖谬,然其酣然且憨然之态则具见矣。再说“明窗”句。风过窗,可解。而此风为“清”风,此窗为“明”窗,一“清”一“明”已见其逸,而将此窗付与彼风,正见作者诗思之通透,性情之可爱,与太白赊月色同理,皆于看似不通之处竟直达性情深处。正是由此,才会一任那本来颇缠绵的雨丝拂面而来,则浑然化出物外,大有苏东坡“一蓑风雨任平生”之意。
  今人之吟哦,类多浅或纤,在我绝少见此类诗句,真可为作者击掌再三。
  论诗必及盛唐,盛唐必及李杜。须知盛唐气象不在字词之中可寻得,而在其体气之大,此非低头觅小诗之工可至。或有人说,如此而言,岂不是将中晚唐及后之文字置于无地?论诗固是如此,乃在于以尺度之方得见异同。虽异,不必下也,中晚唐之诗极尽工之能事,乃盛唐之极而不得不变之,亦发展之必然。惟其诗之穷则变,而至宋有词兴,然于总体而言,诗则渐趋于纤弱固是也。诗固然须琢磨字词,然不可因此而废整体,否则,在我以为是得不偿失。整体弱小,虽字工亦终落下乘,不足道也。诗不必皆豪壮,然必浑融乃为佳,正如词不必皆婉约之理。
  前人已言:寻章摘句老雕虫。前人已觉得老了,今人如何一再踵武其后,岂不更见龙钟之态。是以吾人曰:今人之诗今人思。秦时的明月早已不在,今月也只能照见今人。眼前只见得古人,不见得就真能“古”起来,何况真“古”了,离今人远了,就只能落下一点缥缈的影子,而看诗的人就得常常坐上类于科幻电影里的时空穿梭机的东西,去和你的影子说哑语,实在是很辛苦的事,更哪有“雅”可言。我对前人留下的古典意象,有个实用主义,就是今人能用的才用,对于只能放进古董堆里的东西,还是少用为好,就尽量让它成为古董,放着欣赏倒更有趣味些。虽然这么说,我自知也不能彻底实行之,于是这个主义就颇有点   “坐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所以也只能是“尽量”。
  另,“落叶减山青”,苏堤春柳(诗作者)的诗句,我曾多次提到过,这也是我于诗韵坛所见的佳句。此句不惟字工,更在于其气象宏大,浑成而不落痕迹,虽置于盛唐亦丝毫不逊色。在我以为,其气象也可与宋人黄庭坚之“叶落千山天远大”相比。
我对诗词很是外行,然素怀敬意,虽偶有作类似的文字,皆为信手之什,自以为也只能称为文字,非关诗也。吾人又患有好议论的癖病,有时忍不住胡乱指点,说黄道紫,多是贻笑方家之举,对此私下常常惶恐,而不揣陋妄,实是对今人之诗有一份杞人之忧。近来少逛唐宋,偶然见得自认为的佳句,不禁又肆言胡语一通。诸位大可一笑置之。
注:赊月色之论,参考今人杨义所著《李杜诗学》,非我创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记

唉~~虫子啊~~让老姐说什么好~~~~总是佩服,现在是更深的佩服~~~敬上月光酒一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8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记

好,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9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记

欢迎门虫来鞭辟诗作!解得精巧细致,文身一虫,文心如龙。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5-2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记

    下面引用由流浪之鸿2005/05/28 09:46pm 发表的内容:
    唉~~虫子啊~~让老姐说什么好~~~~总是佩服,现在是更深的佩服~~~敬上月光酒一杯~~~~~~
    月姐姐光敬酒就够累的,可是手比月光笑盈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5-29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记

    于无痕处见真迹,虫子这番言语有醍醐灌顶之感。我观内圣外王这一组绝句中,对此联没有特别在意,经虫子细细论述,发现其中奥妙却是耐人品味。虫子的诗词感如今是更精劲了!日后还要常见虫子的“肆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6 01:21 , Processed in 0.0775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