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1|回复: 2
收起左侧

[转帖]音 尘 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30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凝月无语在 2005/07/31 01:49am 第 1 次编辑]

                             音 尘 绝
    我是极喜好古曲的,父亲便为我特地买来民族乐器的演奏盒带,内有扬琴、古筝、二胡、埙、箫等等。缺了它们身上的弦与孔,想来也必失了那韵、那情,那孤身徜徉中的静,那静中的孤身徜徉了。
  箫声,一种很古旧的情怀,使我于箫声中,虚拟古旧的人和事。那情那景,仿佛真的历历在目,我惊诧:自己怎地竟涌了一心的古旧,成了一个古旧的女子?现代的纷乱繁杂当中,古旧似乎已成为与其格格不入的出土文物,招不来几眼青睐了。自己先自摇摇头,何苦管那许多,想那许多呢?那些脚蹬厚底鞋、梳着丫环揪揪的小女孩,大概不会解晰这里面的凄,这里面的美吧。
    人静夜阑时,我喜欢翻翻古诗古词,让自己的疏才与浅陋在诗词流韵里浸一浸,极想承继些先祖的才、智、慧,以名手中的笔写秃了仓颉造出来的极的光彩的字。
  写箫,就有带箫的词不达意攫住了我的心,我把它引录在下面: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一首四十六字的小令,即是李太白的《忆秦娥》,被称为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
  《忆秦娥》,弄箫女子的一时之情,已骤然升华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自秦汉以隋唐,山河缔造,地之崇陵,已非帝王个人之葬所,乃集全体民族之冠冢。箫、梦、月、夜、柳,都退居于其次,一草芥之民的感受,在她看似阴柔的心中百转千回,伸延得极其旷阔浩大,雄奇,崇高,悲壮!个人情事之悲,已不成其为悲,而泱泱大国之悲才是灵魂底里的大悲、大恸!
    泣别灞陵,青青柳色,经年历岁中,笔墨已绝,心命已绝,音尘绝。
  现在,弄箫的男子、女子已不多了罢。过去的旧时代,箫声女子的坐影,繁花、百总不免索回在深深的庭院里。风清月明之夜,过了三十岁的女子,身着飘飘裙袂,坐于沉墨一般的绿竹篷里,尚未当头的月亮扯长了草或者太湖石的罅隙角落,夹杂些细弱的虫鸣,掠耳的清风荡来若有若无的箫声。满地的月色,皎皎照人,无需笔墨,无需端砚和镇纸,箫声里吟诵着艰涩的诗句。缱绻情深也好,千秋社稷也罢,静静的吹奏中,一种难以扼止的澎湃和激怀,它们只是伏在超常的冷静之下罢了。
  沉迷于温柔乡里的人,别忘记人世与历史的壮烈。温柔似肉,壮烈如骨,只有骨肉丰满,便奇崛伟岸地立于天地之间了。譬如《苏武牧羊》中的苏武。他手中的旌节,已经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所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气节,张扬在异域的土地上。
  弄箫人的心是经受了跌宕沉浮的,它在大风大浪之中已见怪不惊,但它仍不改吐纳胸臆的积志。此种志,越积郁越厚重,在它那里,荣华宝贵早已失去了光彩和份量,转而汲取市井生活的澹淡平静。待斜暮里的余晖吞没了竹篱野径,那管箫却始终弃不下,而被纤纤的玉指贴近了温软的唇边。
  弄箫绝对是门艺术,它涵盖了人生世事,而所有的艰与涩都于人生世事里显现,一斑一点,一扬一抑,没有领略过人生世事的人是绝弄不出真味道的。因为他洞晰不了其中的悠远、壮烈与精微。
  檐前阶雨的晨昏,忽有一缕箫声送来怨曲,弄箫人会使听箫人暗自垂泪的。他们都毋需小心,何必再让小心桎梏心灵的温润!我嗅出线装的书是湿的,捏在掌心的一方绢帕是湿的,那轻扑脸颊的胭脂也是湿的……箫声从堆积的沧桑中捕捉到几缕残霞,退隐而去的光亮足以照彻晦暗的心房;箫声从点滴的顿悟中揭落眼前的混沌迷蒙,陡增双目的明秀和心智的大慧,是孤独的灵魂向外界吐纳的句句箴言。曾几何时,箫声代表着凝脂的肤质,微湿的依偎,兰香的鼻翕,荡起了时间愈渐苍老的涟漪。箫,就倚在弄箫人的手指间,也会欹侧在弄箫人的怀里,默默释放它的怀旧与孤单,一个“咽”字,虽说出于一枝瘦竹,却已传尽了这一枝瘦竹的神韵。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1-21 10:23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7-30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音 尘 绝

    能编辑一下,将标题也放在“[转帖]”后面么?这样看起来更直观。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31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音 尘 绝

    由箫思及千古,尺素妹妹的这个妹妹我虽没有见过,想来也是个有着玲珑心的女子了。想象中她白衣素面长发,坐在一青石上,低首正吹青箫,言容端庄,流露出非凡之气。
    这篇文字如同古诗一样,很会营造意境,从而使得韵味深长。
    不是喜欢箫的人,是写不出箫的特点和特色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4 22:29 , Processed in 0.0757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