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狐狸在 2004/09/08 00:38am 第 5 次编辑]
浅谈泉州人的酒文化
作者:六桂堂主 来自:SOHU
(一)
泉州人与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说,要了解泉州人,或者要和泉州人联络感情,应该先学会三件事:闽南话、喝酒和猜拳。在泉州,喝酒时猜拳是不可少的,有喝酒的地方,就能见到有人斗酒,就能听到吆三喝四的猜拳声,其热闹程度,不仅在福建,既便在同属闽南地区的厦漳两地,与之相较也要逊色许多。
泉州人豪爽,表现在酒桌上就是豪饮。听说广州人喝啤酒,是一瓶一瓶地叫上来,一瓶喝完了再叫一瓶。在泉州,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一上桌,如果主人叫一声:“老板,啤酒来一瓶!”在座的客人肯定会目瞪口呆,对客人来讲,这简直是一种亵渎。不管喝得完喝不完,主人都会大喝一声:“老板,啤酒来一箱!”我有个朋友到香港旅游,邀一同伴到饭馆吃饭,叫老板上五瓶当地的啤酒,那老板一脸迷茫的神色,端上酒后,却“啪啪啪”地把五瓶酒全给打开了。我们都知道,啤酒开盖后放久了就会变味,所以开盖后就得尽快喝完,一下子开了五瓶,把这两人当牛伺候呀,这老板当然免不了被他们一顿骂。当两人把酒喝完再要五瓶时,那老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有点“三碗不过冈”的架势。看来港粤很多事都是相同的。
其实,泉州人并不都是好杯中物的瘾君子,在酒场上叱咤风云的大部分人在家里并不喝酒。喝酒对大家来讲是一种应酬,是一种社交活动,是一种联络感情的好办法,也是一种了解对方的好方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下海经商的泉州人比比皆是,谈生意、签合同、搞项目、“跑”关系,官场和商场上的许多难题都能在酒场上迎刃而解。这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意经,泉州人念得不比外地人差。当然,由此滋生了许多腐败问题,但这不是本文要谈的内容。
在酒场上闹得欢的,为泉州酒文化推波助澜的主角其实是泉州的平头百姓,所以,真正想了解泉州人的性格和泉州酒文化的内涵,就应该到那些普通人中去。泉州人生性豪爽大方,好交朋友,爱热闹,喜欢扎堆。一两朋友相邀去酒店饭馆吃饭,手机一呼,短短时间里,就能招来一帮人,没吃两口菜,就开始推杯把盏地热闹起来。对大家来讲,赴宴的目的不为吃,而为喝;不是品酒,而是斗酒;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不讲形式,只讲气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这里讲的是斗酒而不是拼酒,真正的泉州酒文化讲究的是斗智而不是斗勇,斗的首先是心智,其次才是酒量。所以两人单挑一杯一杯地对着干的傻事在泉州并不流行,这种纯粹拼酒量的方式也不受欢迎,虽然泉州不乏酒量大的人,但没人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喝酒要划拳助兴,这已成许多泉州男人的共识。在泉州,能在酒宴中应付自如者,除了需要一付好口才,更重要的是必须兼备三种功夫:酒量、划拳和摇骰子。划拳和摇骰子,这就象泉州酒文化的双翼,它使泉州酒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所以,要研究泉州酒文化,就必须好好地谈谈划闽南拳和摇骰子这两件事。这是笔者下文要谈的问题。
(二)
划拳和摇骰子,这是泉州酒文化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鸟的双翼。表面看这是再简单再普通不过的玩意儿,其实里面学问大着呢。
划拳,泉州人称为“猜拳”。泉州人猜的是闽南拳,也可以叫泉州拳,因为同厦漳两地划的闽南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泉州猜拳史究竟有多长,笔者无从考查,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中原汉人迁徙泉州时带来的,它同闽南话一样古老,这可以从其一些叫法跟北方拳相似找到依据,如“五魁首”等。摇骰子则是舶来品,据说是从广东传来的,这是新生的事物,也就十来年的历史。
泉州拳当然以泉州市区的猜法为正宗,但邻近县市的一些特殊规则,也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本身所具有的天性。
石狮有句很著名的话,叫“石狮拳——现走(清)。”也就是说石狮人猜拳有个规定,不能欠酒,输一次喝一次,不能象泉州市区那样可以等输足两次后才一次性喝完,这跟石狮人(包括晋江人)那干脆利索的豪旷性情相吻合。在商海中,石狮和晋江人之所以如鱼得水,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之所以敢拼敢闯,敢输敢赢,敢为天下先,跟他们这种性情不无关系。他们能白手起家,开创出今天的新天地,绝不是偶然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永远走在你的前面,想得到,还要看你能不能做得到!
惠安人猜拳则臭规矩多,比如不能出五(本来一拳就只有五根手指头,还要限制成最多只能比四根),不能禁音(每猜一拳都要报出数来)等等。这也充分暴露出惠安人那花肠肠多的毛病。同样是泉州地区,同样是沿海地区,惠安县的经济之所以落后于晋江、石狮、南安三市,绝不是自然条件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惠安人那种自我约束、互相掣肘的本性导致的。惠安县确实是个很奇特的城市,整个县分为惠南、惠北两部分,风俗习惯甚至语音腔调都有较大差异,这跟这个县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它被夹在泉州市区和莆田市中间,受这两个地方的影响非常大。惠南与泉州市区接壤,其语言属闽南语系,惠北话则完全可以归入莆仙语系。一县两情,能不问题多多!不少到惠安县工作过的公务员都会深有感触地叹道:惠安的工作难搞,这里的人思想太复杂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能使经济稳步提升,已经该烧高香了。
泉州市区的人猜拳则随意多了,没有太多的规矩,大家常把“酒场上无分大小”这句话挂在嘴边,捉对厮杀时,嬴者都很宽容大度,允许欠酒(即第一次输拳不必马上喝酒,可以等输足两次后再一次性喝完),可以让别人替喝(当然有约定只能自己喝的除外)等等,这除了体现出市区人随和大度的天性外,也反映了泉州人那根深蒂固的中庸思想。朱熹所撰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对联至今仍挂在开元寺大门前,既然满街都是“圣人”,自然也包括这些酒鬼,“圣人”斗酒,岂能斤斤计较而不豁达大度呢?泉州经济呈现出一种非常奇特的强县弱市的倒挂现象,确实跟市区人这种豁达大度的气量分不开。无私地为周边县市经济发展输出技术和提供信息,为其培养和造就急需的人才,热衷于搞包括周边县市为一体的大泉州,而不是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和权力踞高临下搞独大。谁让你被朱熹那老狐狸给涮了,“圣人”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三)
第一次看到泉州人猜拳的外地人,往往会首先露出惊诧的眼神,进而变成欣赏的目光。虽然听不懂,但他们都说泉州人猜拳象唱歌。也正因为听不懂,才会觉得象唱歌。
猜拳的目的在于助酒兴,在于营造热闹的氛围。让大家尽兴这是主人宴客的原则,两个人单挑则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所以不受欢迎。为了让大家能参与其中,往往在座的人会顺其自然地分成两个阵营进行群“殴”,但这种群斗绝不是一哄而上地捉对厮杀,而是由双方各出一人比“拳法”,胜者故作谦虚连声“承让”,输者心有不甘地道声“佩服”,灰溜溜地靠边站,换人再上。所以猜拳高手往往担任前锋上阵厮杀,其他人在旁帮衬,替酒。当然,死的最惨的也往往是这些高手,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猜拳者,双目凝视,挽臂捋袖,左手叉腰,右臂有力地挥动,随着那抑扬顿挫的猜拳声,右掌变戏法似的或张或弛地增减手指头的数目,手指头的灵活多变,令人目不暇接。泉州人的创造性也在拳法用词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少人都会在数字后面自创一些后缀语,使吆喝词更加朗朗上口,更富音节频律,更具有观赏性和美观,这也难怪外地人有“泉州人猜拳象唱歌”的评价。
真正的猜拳高手,不仅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快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有洞察秋毫的观察能力和高人一筹的判断能力,在瞬间即逝的划拳中不仅要使自己的拳法万变,让对方如坠九霄云外,而且要迅速判断出对方出指的规律性,以便一蹴而就,致其死地。要做到这点,没有这些过人的综合能力是不行的。有些高手,竟然能在对手挥臂的刹那间,看出他要伸几个手指头而报出正确的答案,这种反应能力之快,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另外,人都有习惯性动作,但要在几个来回就判断出来,也不是件易事,但对高手来讲,他们做得到。这些高手的高胜率,绝不是误打误撞碰出来的,也不是用概率能测算出来的。所以,笔者多次提及,泉州人斗酒不拼酒,斗的是智力而不是蛮力,这正是泉州酒文化的魅力所在。当然,泉州酒场上有一句话,叫“乱拳打倒老师傅”。这些高手最怕那些不怎么会猜拳的人,因为他们胡乱出拳,反而没有规律可循,反而让这些高手一筹莫展,他们那些过人之处反而派不上用场。呵呵, 真是天晓得。
猜拳者都喜欢高声吆喝,这绝不是个性张扬的原因,也不是酒后无德的表现,除了要烘托热闹气氛,更主要的是为了把体内的酒精逼出来,以便能喝得下更多的酒。泉州人在酒场上之所以能豪饮,不是泉州人天生量大,而是这种竞技使然,这也是猜拳这种玩法在泉州久盛不衰的另一原因。泉州酒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此功不可没。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摇骰子在泉州酒场上异军突起,并迅速地占据泉州酒文化的半壁江山,与猜拳成鼎足之势,使泉州酒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延伸。其成因,正是笔者下文要重点谈的问题。
(四)
骰子,大家都不陌生。正方形,六面体,每面都刻有点数,从1到6。据说最早是双陆棋的博具,到唐朝,不知哪个赌徒兼酒徒的家伙突发奇想,移花接木地将它拿来赌酒,逐成为古代行酒令的重要工具之一。用骰子来行酒令,有用一枚的,也有用多枚的,但最多不能超过六枚。
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掷骰子这种赌酒方式死灰复燃,据说是广东的酒徒首先发明的,估计是偷师于港澳赌场吧,所以掷骰子也改成摇骰子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泉州也开始时兴起这种摇骰子猜点数的赌酒方法,当然,酒令这种高雅的玩意是玩不起了。也是,喝酒就喝酒嘛,又不喝醋,酸溜溜地掉什么书袋子,玩就是为了放松自己,干嘛还要伤脑筋玩学识呢,何苦来着。骰子在泉州酒场隆重登场后,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现在,除了那吆三喝四的猜拳声仍随处可闻,“啪啪啪” 的摇骰子声更是勾尽酒徒们的魂魄。
猜拳是男人斗酒的方式, 但在那些自命不凡自视清高的“细”人眼里,那纯属粗俗的下九流者的市侩行为,有失风度和体统的行为,虽然这种偏见现在已得到很大的纠正,社会各阶层的人为各种目的已纷纷加入战阵,但有些不合群的“死脑筋”仍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屑参与并横加指责。猜拳是男人斗酒的专利,女士们是不可能也不屑参与的,脸红脖子粗地大声吆喝,有失淑女形象。不管哪种文化,缺少半边天的参与,都是不完整的存在缺陷的文化。所以,有了摇骰子这种斗酒方式,不仅被社会各阶层的人所接受, 也为女士们的参与提供了便利。巾帼不让须眉,不是提倡男女平等吗?干嘛凡事都要让你们这些臭男人独美。呵呵。
话说回来,摇骰子之所以能在酒场迅速窜红,能为男女老少所接受,就在于其入门容易,简便易行。双方各持六枚骰子,放在摇筒里摇晃后,轮流猜两方的任意一点数共有几枚骰子(其中,点数为一的可以当成任何点数,但是如果有人猜一点有几枚,这种替代性就自动作废。另外,猜的时候要比对方已猜的数大或量多),直猜到一方打开摇筒定真伪为止。所以,既使没玩过的人,当场现教,把规则讲清楚,包你当场就会了。一般来讲,摇骰子是两个人单打独斗,但也可以多人参与,这是猜拳所无法做到的。
摇骰子虽入门容易,但要猜得好却不容易。判断出对方那六枚骰子分别是什么点数,这已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而且还要制造迷局,让对方无所适从,这一来二去的,脑子不灵光行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虚中有实,让对方现原形,使对方中圈套,没有高超的技巧行吗?观颜察色,逻辑推理,胆大心细,果敢有方,逼对手签城下之盟,让对手丧顽抗之志,没有超常的能力行吗?
斗智不斗力,攻城又攻心,泉州酒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此,猜拳如是,摇骰子也如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