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音
http://www.minaol.com/gb/life/mn_xiju/003/images/001.jpg
南音:双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又吸收宋词元曲、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之精华,并与闽南民间音乐交相融汇而自成一格,曲调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易学易 唱。几百年来,南音保持着自己的声腔风格,流传着108个衮门、 120多个曲牌和2000多首曲子,素有“御前清曲”的美誉。据《泉南指谱重编》记述:“清康熙52年(1713年)癸已六旬万寿祝曲,普天同庆,四方赓歌毕集,大学士安溪李文贞公以南乐沉静幽雅,驰书征求故里知音妙手,得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仪等5人进京,合奏于御苑。管弦条琶,声调谐和,帝大悦,除其官,费受。及赐以纶音曰‘御前清曲、五少芳贤’,并赐彩伞宫灯之属归焉。”
南音的演唱(奏)形式,按使用乐器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中以洞箫(尺八)为主者称“洞管”,乐器有洞箫、二弦(奚弦)、琵琶(南琶)、三弦、拍板。以品箫(笛子)为主者称“品管”,以品箫代替洞箫,比“洞管”高一个小三度音。“下四管”的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以及小击乐器响盏、狗叫(小镗锣)、木鱼、四宝、铜铃、扁鼓。
南音不仅流传在泉州、漳州、厦门及香港、澳门、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而且传播到华侨旅居的东南亚各国。外国有些专家学者,深为南音倾倒,惊叹它是“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华民族音乐的根”,是“硅璋古乐,典雅之音,华夏正声,国中之宝”。南音历经传承,空前普及。
高甲戏
http://www.minaol.com/gb/life/mn_xiju/001/images/001.jpg
高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开始出现在喜庆的节日,由村民们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配以锣鼓和民间小调,参加游行队伍游行,间或就地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随着便有小孩扮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他为宋江仔。后来逐渐为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称为“宋江戏”。到清代后期,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演出半文武戏,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后来“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并日趋成型为今日的高甲戏。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剧目来源绝大部分是从木偶、布袋戏和古典小说,如三国、列国、水浒、说岳等吸收过来的。亦有部份是艺人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创作的,如《番婆弄》、《唐二别》、《管甫送》等。
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配以品箫、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琵琶、杨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通鼓、铎板、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有浓厚地方特色,是丑旦戏或轻松场面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京剧大致相同,丑角戏的表演最为突出。仅丑行分类就有男丑和女丑。男丑又分文丑和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 婢丑”等达几十种之多。丑角的表演艺术很丰富,如“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女丑”等都是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自己创造设计出来,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表情幽默诙谐活泼,夸张性大,节奏明朗,舞蹈性强,轻快自如,妙趣横生,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给人以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引人深沉思考。
梨园戏
梨园戏,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南戏有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典雅、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的艺术长廊中,亦堪称别具一格。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有曲牌。上路存有不少南戏脚本,多敷演忠孝节义,如 《王魁》、《朱文》 《蔡伯喈》、《苏秦》、《朱寿昌》、《刘文龙》等。下南较多为明代及本地特 有剧目,古朴粗犷,生活气息较浓,如《商辂》、《李亚仙》、《刘大本》、《梁灏》、《百里奚》等。小梨园又称“七子班”,以生旦爱情戏见长,文词典雅,曲调缠绵,表演细腻,如 《陈三五娘》、 《吕蒙正》、 《高文兴》、《郭华买胭脂》之类。在表演上,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无论生、旦、净、贴、丑、外、末,均有其严格规范。
音乐则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与古乐南音有关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南琶横弹,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在戏曲中称绝无仅有。
木偶艺术
http://www.minaol.com/gb/life/mn_xiju/001/images/003.jpg
泉州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据许多学者专家研究考证认为,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代,兴于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清朝道光、咸在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莲》、《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清末民初,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在当时反帝思潮影响下,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说岳》、《水浒》等连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
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如今,泉州提线木偶保留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艺术与精湛的表技巧。其主要特点,一是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历代积累的传统戏和根据古曲名著改编的神话剧,如《火焰山》、《太极图》、《钟馗醉酒》等,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及童话剧。如《东海哨兵》、《放羊歌》、《庆丰收》、《馋猫》等。剧本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台词诙谐风趣,唱词优美生动,音乐揉合南音和闽地方音乐的幽雅旋律,情韵深沉清丽。二是木偶的形象完整制作精美,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工艺珍品。三是繁复奇妙的线工,每尊木偶身上设置16条至30余条提线,操纵表演难度大。解衣、拔剑、接伞以及叫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特技动作,全靠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合理的线位布局、严谨的线规程序和精妙的操纵技艺,形成了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细腻逼真、动作给妙给肖的艺术特色。
打城戏
http://www.minaol.com/gb/life/mn_xiju/001/images/004.jpg
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在清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忏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一般在广场上表演简单的杂技,如弄钹、过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没有故事内容的小节目。后为适应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节目。一百多年后,它才从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孟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演出。
打城戏戏班的真正形成,是一九0五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为了招揽法事,合资购置行头道具,以演戏的道士为基本演员,又吸收 “香花和尚”(吃荤)参加, 聘请泉州木偶戏艺人传授整套《目莲戏》,组成一个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叫“大开元班”。吸收木偶戏的曲调作为演出的音乐,并由广场搬上舞台。不久,戏班主圆明与超尘,各自分开组班。超尘仍旧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另行组织的“小开元班”。一九二0年,晋江县小兴元村的做法事兼演戏的道士,组织了一个“小兴元班”。“小兴元”活跃在晋江、石狮、东石、英林一带,班主为道士,故俗称“道士戏”;而“小开元”则流行于泉州、惠安、南安及晋江等地,因其班主是和尚,所以叫做“和尚戏”。建国后统称为打城戏。
打城戏走上舞台,渐渐地形成自己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剧目,大致可分为:神话、神怪剧、历史故事和武侠剧三类。建国以来,创作一批新的剧目,如《郑成功》、《龙宫借宝》、《岳云》、《宝莲灯》、《潞安州》等,颇受观众欢迎,也使该剧种更臻成熟。
由于受到木偶戏的影响较深,打城戏早期的音乐、唱白以有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其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该剧种的生、旦、净上下场都要念场诗。韵白较多,唱白发发音较重,但比高甲戏轻柔,接近口语。此外,它还有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开大笼”,里面装关表演各种类型舞蹈节目的衣套,可随演随用,别有一番生动情趣。
打城戏的音乐曲调是在道情和佛曲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木偶戏音乐曲调混合而成的。后来虽然也加进一些南音和民歌,但仍以傀儡调为主。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自己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