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0|回复: 3
收起左侧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4)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6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然,80年代的这一群,也有感叹诗中真情的。但诗词最吸引他们的,主要还是语言形式的美,而不是那种感同身受的替代性激情。这个创作鉴赏群体,年龄最小,但其实最看重格律和形式。比如jerry821101 ,虽然也懵懂地学说“性情中人”,但最常做的,还是指摘别人的格律,而且因为有“藏经阁”作坚强后盾,一般也都说得不错。他们倒也不象旧时的中国孩子那样少年老成,那样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理直气壮地坚持格律至上,既然对人生感触不多,就不妨先做个形式主义者。
   下面就是形式主义者夜饮东坡(注册日期: 2005/03/07)于2005年4月10日发的一个帖子,诗体是七言排律。
                            暮春感怀
            暮春时节乍暖还寒。昨夜风雨过,有所感,成一诗以记之。
               三月美人点夏装,晓风吹漾彩云裳。
               紫钗金钿鸳鸯珮,粉底青眉碧玉妆。
               花下酒催春阁暖,云中扇拢薄汗香。
               平生看贯良宵短,梦里谁知故意长。
               昨夜小城风骤雨,残红满院叶飘黄。
               孤台高锁余何物?半曲琵琶一断肠。
               人幻人空多少泪,花开花落几回廊?
               只缘世象皆天象,冷暖无常苦恨常。
    回复共六页,61条。卷帘人说:“坡兄此诗,华丽老练,对仗工稳而不失跳脱。” 诗中工丽的对句引来一片赞赏,晚蝉西风说:“平生看贯良宵短,梦里谁知故意长。不错。欣赏!” 内圣外王说:“平生看贯良宵短,梦里谁知故意长。昨夜小城风雨骤,残红满院叶飘黄。好句!” 惊鸿客说:“ 人幻人空多少泪,花开花落几回廊?---此联下联不错。” 诗真的很好,好在佳句连连,难得在这么长的格律束缚内把句子写得这么漂亮。
   然而,卷帘人又说:“不过就天色的改变联想人生的无常,固然恰如其分,反应好象略大了一点,不脱少年意气。不过这也正是少年的可感之处吧!”这是委婉的批评,觉得情感来得突兀了。 飞雪舞春风说:“春天哪有叶飘黄啊,夜兄过于感叹。” 玉颦箫说得更直率:“暮春之后应是夏季,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何来忧愁?未免有点不合时宜,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大家普遍感到的问题是,句子的确写得漂亮,却有些“形式先行”的味道,心情未到,句子就先出来了。作者夜饮东坡是1984年出生的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年纪的确很轻。但这不是简单的“未赋新词强说愁”,其中体现出来的东西,很能代表新一代诗词发烧友对诗词的情感和态度。
     对排律这一诗体,王国维曾有如下议论:“近体诗体制,以五言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两无所当,殆有韵之骈体文耳。”的确,排律这一诗体有个内在矛盾:人们写长诗,一般是要长篇铺叙了,或是情感奔溢,需要洋洋洒洒写来;可排律虽长,却又和一切近体诗一样,平仄对仗,要求极严,所以写来很是束手束脚。

    《红楼梦》里面,真要长篇大论抒情叙事的时候,黛玉宝玉都选择古风。而排律常常是拿来大家联句游戏,不是一个人写成的,如五十回芦雪庵即景联诗,就是“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从凤姐的“一夜北风紧”开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一大篇。诗句虽好,却真是“寄兴言情,两无所当”,文字游戏罢了。七十六回,中秋夜湘云黛玉联句,“咱们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她们虽然联出了妙对“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可是后面妙玉所续的一堆,虽句句精熟,却也近似游戏了。
    但这“游戏”二字,或许就说到点子上了。在这里,“游戏”绝没有丝毫贬斥的意思。夜饮东坡这首排律,华丽精湛、格律谨严。我私下里和他进行了交流。他写这首诗,的确有个失恋的背景,但其实,成诗的时候,这个背景心情起的作用不大,炼句遣词反而给他极大的乐趣。他独爱格律诗,喜欢在规则里行走和舞蹈,然后自得其乐。他不仅自己创作时严守格律,在评点诗词时,也是极重音韵格律。他经常给别人的回复是,某字出律,某句孤平,某字是入声,放这里不对了,等等。态度极其谦和,但不容置疑的样子,大家也都信服他。我曾笑他是“曲有误,周郎顾”。
    于是想起Douglas Rushcoff在1996年TV World 杂志10月号上的一篇文章“Is Story Telling Dead?”。此人精于研究媒体和青少年文化,文中分析在媒体虚拟世界里长大的青少年的心态,真是入木三分。他说,“The people I call screenagers ,those raised with interactive devices in their media arsenals,are natives in a mediaspace。”这里他生造了一个新词“screenagers ”,是“屏幕”和“十来岁的人”两个词的组合,专指那些在屏幕前长大的年轻人。但凡屏幕,无论是电视,电脑,还是游戏机的屏幕,他们都熟悉,虚拟世界是他们的家乡,一个鼠标,就带给他们快乐的世界。而他们在屏幕前最大的快感在哪里?关键词是“recapitulation”,即个人经验的不断重复。重复的快感又在哪里?“the audience’s moment of reward is shifted on to the viewer’s own ability to orient themselves 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mediaspace”,满足感源于在复杂媒体空间里对自己的准确定位。而最大的乐趣就是,“He gets his bearings.”——知道自己在哪里。 “the screenagers gets the joy of making momentary sense and associations in a chaotic culture”,偶尔,在嘈杂的文化氛围中暂时发现意义,产生共鸣,他们也感到快意。

    用这个来描述夜饮东坡和唐宋诗韵论坛上其他的少年们,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他们喜爱规则,喜爱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却并不真的将感情寄托到诗里,至少不是太较真,如果说有感情的话,也是对诗句本身的热情。词谱,平仄,入声,他们全在电脑里有储备;相思,惆怅,羁旅,这些意境他们全知道,写出来也很是到位。一次次的诗词体验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万分真诚,却又基本不动心。当然,也会有“偶然的意义和共鸣”,比如卷帘人的那首乐府,夜饮东坡也受了触动,几度回贴,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但这种情况是很少的。他自己的诗,用他的话说,就是“为写而写”,和玩电子游戏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越严格的格律他越喜欢,没有好句他决不敷衍。一种奇异的审美取向在悄悄形成,仿佛是一种新的“为艺术而艺术”,但谁能说这又不对呢?

    他们的形式纯熟,句子也越来越好。说他们没有诗心吧,古典诗心的濡染,其实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比如夜饮东坡,为了句子漂亮,上海辞书出版社83年初版、91年再版的那套旧体诗词鉴赏词典全都看过了。任是游戏也罢,诗词的传统这样延续下去又有什么不好呢?平仄顿挫都在他们心底,等他们长大吧,那时,望见天边的夕阳,他们一定会真正写出心中的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4)

这是第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6-16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4)

    我先看的四,呵呵,有些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6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4)

    80年代,呵呵~~~
    看看文章,想想我自己,似乎不太像,可能我不会写诗吧,所以不会有这些问题,赫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5 22:34 , Processed in 0.0711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