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5|回复: 2
收起左侧

[分享]湖湘文化访谈(三、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28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蔡栋 ■访谈人朱汉民
  ■如何解读湖湘文化的二重渊源?
  ■岳麓书院在新世纪有何文化构想?
  ■湖湘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是什么?
  ■湖湘文化传统的现代意义何在?
  记者:我们已经做了两次关于湖湘文化的访谈,但彼此似乎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好些读者也仍然关注这个访谈的继续。所以,我希望进行第三次访谈。我们还是先从学理层面谈起,首先,我和许多读者都希望进一步理清湘学与湖湘文化二者的关系,因为人们在谈论湖湘文化时不容易区分二者,您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
  朱汉民:湖湘文化是一个富有魅力而又永远谈不尽的话题,读者们有兴趣,说明这个话题意义重要。您问的这两个概念很重要。湘学是指湖南地域中产生的思想学术,包括历代湘人所创造的学术思想,以及外籍学者在湖南所形成、提出的学术思想;湖湘文化至少包括两个层次,即思想意识、学术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社会意识文化和心理、性格、民风、民俗等社会心理文化。湘学只是湖湘文化中社会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湘学作为一种思想学术的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精英部分。所以,许多同仁与我一样,往往是从湘学入手探讨湖湘文化的。这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抓住湖湘文化中思想学术的精英部分;但也有一个弱点,就是易忽略其广大而深厚的文化土壤。我希望学界能进一步深入对湘学的研究,尤其希望多学科的学者协作以开拓湖湘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记者:据有人考证,最早用“湖湘”二字指代湖南的是五代的周行逢,周还是常德人,曾为周将,后降宋为中书令,封汝南郡王。您提出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我们希望能进一步追溯,这种文化形态的渊源在哪里呢?
  朱汉民:我认为,湖湘文化的渊源有两个:一是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一是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性格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学的学术思想总是透露出湘人那种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而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血诚”、“明强”,常使我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记者:现在人们一谈到湖湘文化,总会讲到岳麓书院,而讲到岳麓书院,则又总会联想到湖湘文化。您本人是湖湘文化研究领域的学人,又主持着岳麓书院教学科研、文物管理、产业开发的工作,能否请您谈谈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关系?特别是谈谈岳麓书院在新世纪的文化发展战略与构想,我想这是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
  朱汉民:关于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关系,许多朋友、同仁均已表达了很好的意思,如称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圣殿”,是解答湖湘文化之谜的钥匙,等等。确实,从历史源流来看,岳麓书院的创建、发展几乎是与湖湘文化的建构同步的。它作“天下四大书院”之首,标志着湖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局面的打破和湖湘文化的崛起;其次,湖湘文化的诸多特质,特别是思想学术方面的特质,均在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教育传统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其三,湖湘文化成就的最显著标志,就是涌现出一代代炳耀史册的知识群体,而他们基本上与岳麓书院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学源关系,岳麓书院门联上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注脚。所以说,岳麓书院已经被视为湖湘文化的象征,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圣殿,标志着湖湘文化的品位和成就。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委决定由湖南大学主持岳麓书院的修复、管理与发展以来,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岳麓书院的古建、古迹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保护,并被各界人士肯定为文物保护的优秀典范,特别是岳麓书院的研究、教学、学术交流的功能完全恢复。我们坚信,在湖南大学的精心经营下,岳麓书院在21世纪将有更大的发展,必将在湖湘文化建设中居于更加重要的地位。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它所继续承担的教育学术功能来看,岳麓书院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中心、教育中心,现在作为湖南大学下属的教学科研单位已经恢复了学术教育的功能。但这仅仅是个开端。湖南大学已经制订了面向21世纪的211工程建设子项目--岳麓书院建设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我曾将21世纪岳麓书院建设目标定位为:湖南大学人文科学的教育基地、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基地、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将充分发展我省这所品牌大学--湖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办学特色;同时也将逐步恢复岳麓书院在中国学术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使它成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学术研究基地。而且,岳麓书院将继承其优秀的学术传统,并将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此研究、讨论、讲学。讲到这里我又联想到前年余秋雨讲学岳麓书院之事,后被作为一个重要文化事件受到了一些责难,对此我不以为然。将岳麓书院讲堂凝固化为一段历史而只加以膜拜,湖湘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新的开拓,这不合乎岳麓书院的办学传统,也与湖湘文化容纳百川精神相悖。第二,从文博事业、文化产业品牌方面来看,岳麓书院在新世纪亦将有新的开拓和发展。作为湖湘文化的历史见证、中华教育优秀典范的国家级文物,岳麓书院已在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利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开拓,而我们更希望它在新世纪的文博事业、文化建设中做出新的贡献,进一步创造和发挥其文化品牌的效应。由国家正式批准,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就是加强岳麓书院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提升文化品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在我们的规划中,岳麓书院--中国书院博物馆将成为一个高文化含量、高文化品位、高欣赏价值的文化品牌,故而,能成为新世纪湖湘文化建设的重要设施。
  记者:目前领导层、文化界及实业界均十分关注湖南的文化产业。讲到湖南的文化产业,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湖湘文化。记得您曾谈到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化产业之间的联系,现在,我希望您进一步从产业资源的角度谈谈湖湘文化,它作为产业资源的优势在哪里?应该如何利用和发挥这种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
  朱汉民:湖湘文化首先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传统。但是,因为湖湘文化与现代的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又可以作为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由于湖南文化产业成绩斐然,人们自然会进一步思考湖湘文化资源的优势是什么。我认为,湖湘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人的资源优势。本来,从历史的角度看,湖湘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拥有一大批既有文化知识、又有经邦济世志向的知识群体,这些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人,因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文化的社会功能,故而在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湖湘文化的这一鲜明特色又体现在当代的经济建设中。特别是由于知识经济的崛起、文化产业的发达,人才的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显然,在传统农业、工业的产业中,土地、能源、矿藏的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文化产业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中,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则开始凸显出来。我深深感到,在其他资源并不占有突出优势的湖南,偏偏有文化产业崛起,这恰恰是由于发挥了一大批文化人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明显地透露出湖湘文化资源优势的特色。如果要问如何利用和发挥湖湘文化的产业资源优势,我认为就是要从根本上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营造一个能够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使人才充分发展的优良环境,一个能够激发人才文化创造的良性机制。省广播电视厅的领导们在总结省电视文化产业取得成功的原因和经验时,就中肯地指出是由于机制的转换。这种机制转换,确是能够调动电视文化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原因。当然,讲人的资源优势,并不是要否定物化资源的重要性。湖南的文化产业要能更加兴起和发展,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发挥湖湘文化的原生的、再生的产业资源。如湖南最近在做的组建电视集团、报业集团、出版集团,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以打造“文化名城”、“名人故里”、“山水洲城”的旅游品牌,应该说也是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
  记者:说到这里,我想插一个问题。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代表文化资源品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尽管湖湘文化历史辉煌,但十分遗憾的是还没有文物遗迹进入到这个名录,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朱汉民:从某一方面来说,湖湘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人而不是物,它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观念、性格以及以人为主体的历史过程、事件之中,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所记录的是物化的文化。所以我们不必为此感到遗憾。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我们有条件进入这个名录。这几年我一直关注此事,并与有关的人员作过探讨。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额度限制,我国具有申报资格的重点文物又很多,故而像湖南一些有价值的文物遗址,如单个申报,其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如前所说的对我们现有的文物资源做一些整合。这一点,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而又是湖湘文化之都的长沙是有条件做的。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在长沙市均有很具代表性的文物与遗迹,如西周的青铜器、西汉的马王堆文物、三国吴简、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岳麓书院,等等,如果将这些文物古迹整合起来,以“长沙古文化遗迹”冠名申报,就有可能申报成功。因为这些文物遗址是长沙历史文化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南方古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湖湘文化传统?您认为这个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朱汉民:首先我想从时间的维度对“湖湘文化传统”作一解释。当我们讲文化传统时总是包含着三个重要的时间意义。首先是时间的过去式,即指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发展、形成的文化;其次是指时间的现在式,即传统文化虽产生于过去但仍然存在于今天,并深刻作用于今日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性格;其三是指时间的将来式,即传统文化会对人们的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见,我们所讲的湖湘文化传统,就是这样一个联结着湖湘人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之流、生命之流。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对自己的文化历史、文化传统作一全面而深刻的审视,明确我们究竟应该弘扬湖湘文化传统中哪些优秀的品格与特质,要克服、弥补哪方面的弱点和不足,因为它们作为湖湘文化传统,不仅已经构造着我们的过去,并且正在或可能构造和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特别是我们正承担着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迫切需要挖掘自己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讨论和反思湖湘文化传统就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具有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记得几年前我参加过什么“长沙精神”的讨论,最近,我供职的湖南大学又在倡导湖大精神与校风方面的讨论,都是希望从湖湘文化挖掘现代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资源。应该说湖湘文化的精神资源是很丰富的,它们中许多对现代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譬如,我们现在都认同湖湘文化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传统。那么,我们可以从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寻找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从实事求是的传统中寻找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从通变求新的传统中探寻文化建设的目标,从兼容并蓄的传统中获得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从敢为人先的传统中激发奋发创新的宏大志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湖湘文化访谈(三、四)

    每一种文化精神其实都是要有“补结构”的。比如西方文化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就是一对“互补结构”,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和“乐感意识”也是。“霸蛮”的“补结构”就是灵泛。
  易中天教授的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可用“人在旅途”四个字来形容。6岁时他就离开了家乡,随父移居武汉。高中毕业后去了新疆。1978年,没读过一天大学的易中天考入武汉大学读研究生,后来又调往厦门,真可谓“走南闯北”。直到现在他还喜欢跑,差不多每年暑假都要和夫人一起外出“走一走”。去年夏天,他们夫妇先是到了云南丽江,到了泸沽湖和香格里拉,然后从中甸到拉萨,从拉萨到成都,最后到了新疆伊犁和拉那提大草原。他戏称这次旅行是“步步高升”又“节节败退”,因为开始时越走海拔越高,后来又从离海最远的地方回到海边。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江南古镇同里。后又两次到长沙。不这么跑,怕也写不出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读城记》。不过,外出的时间多了,在家写作的时间就少了,所以易教授的时间抓得很紧,极少应酬,也不怎么看电视,要看也是看小说。他喜欢读侦探小说,前些年几乎把学校图书馆里的“案子”都“破”了一遍。武侠小说也读,但偏爱古龙,不喜欢金庸。还喜欢京剧,而且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他的著作很多,拥有一大批读者。读了《双休刊》上朱汉民先生的《湖湘文化访谈》,易中天教授深有同感,亦有补充,遂有了这篇“访谈”。
  记者:易教授,我注意到,从前年年初到现在,你已经出版了七部著作,累计有两百万字之多。这些著作,尤其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影响很大,颇为畅销。你在《双休刊》上发表的谈城市文化的一系列文章,也很受读者欢迎。先问一句:您好像是湖南人吧?
  答:我是湖南人,而且是“正宗”的。父亲是湖南人,母亲是湖南人,我自己则出生在长沙湘雅医院。不管是按祖籍算还是按出生地算,都是不打折扣的湖南人。顺便说一句,我太太祖籍湖南,所以我女儿也是湖南人,虽然她出生在武汉。
  记者:做一个湖南人有什么感觉?
  答:非常骄傲和自豪。前些日子,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唐翼明(也就是湖南名作家唐浩明的哥哥)应国台办的邀请来厦门开会,我去看他。我们是师兄弟,又是老乡,一说起“我们湖南人”,就都笑起来,自豪之感想遮掩都遮掩不住。湖南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啊!远的不说,近一点的文化人,大陆的黄永玉,台湾的龙应台,美国的黄仁宇,便都是湖南人。(记者插话:中国加入WTO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也是湖南人。)“唯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并没有过时嘛!
  记者:湖南人有什么特别呢?
  答:个性强。毛泽东、朱镕基、龙应台、黄永玉,是不是都特有个性?我走的地方比较多,接触的人也多,发现湖南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往往都是个性很强的人。这个特点在湖南本土可能不一定很明显,湖南人成堆么!但在外地就很突出。这种“德性”是从哪里来的?我看就来自朱汉民先生一再提到的那个“蛮”字。湖南人是不怕“蛮”的。就说那个龙应台,走到哪里,就把“旋风”刮到哪里,言人之所不敢言、不能言,很有些蛮劲呐!湖南有句土话,叫“霸蛮”。又霸又蛮,这才能张扬个性。我很赞同朱汉民先生的看法,湖湘士人并无一般书生那种柔靡、纤巧之风,总是充满着豪迈、刚勇之气,既能著书立说,又能用兵打仗,扎得硬寨,拼得死命,兼书生意气和武侠豪气而有之。所以湖南人做起事来说起话来,不但坚韧不拔,而且痛快淋漓,往往一下子就把话说到了底,把事做到了位。你还在拐弯抹角咬文嚼字,他那里已经一把辣椒放了下去。
  记者:你认为“霸蛮”是湖南人的特点?
  答:是。“霸蛮”是湖南人的性格,也是湖南人的精神。陈独秀有一篇文章,叫《欢迎湖南人底精神》。通读下来,你会感到他说的就是“霸蛮”。陈独秀是安徽人,他不会说这两个字,但我们湖南人自己能体会出,是不是?你想吧,曾国藩一介儒生,从来就没打过仗的,却领兵出征,屡败屡战,最后打出个“无湘不成军”来,是不是“霸蛮”?左宗棠抬着棺材进新疆,不向沙俄让寸分,是不是“霸蛮”?蔡松坡以弱抗强,率两千子弟兵和十万袁军死战,是不是“霸蛮”?就连王船山居瑶洞四十余年,写成等身著作,没有“霸蛮”的精神怕也不行。实际上,湖南人的许多性格,比如朱先生的访谈中提到的倔强、刚直、任勇、坚毅、豪侠、强悍,以及“特别独立之根性”,都可以总而言之曰“霸蛮”。“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是“霸蛮”;“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也是“霸蛮”。“霸蛮”不是霸道,不是野蛮,是坚韧不拔,是果敢刚毅,是不怕鬼,不信邪,是“打脱牙齿和血吞”,“不到长城非好汉”。
  记者:那么,湖南人的这种“霸蛮精神”是从哪里来的?
  答:毛泽东早在1920年就说过:“呜呼湖南,鬻熊开国,稍启其封。曾、左,吾之先民;蔡、黄,邦之模范。”曾即曾国藩,左即左宗棠,蔡即蔡松坡,黄即黄克强。至于鬻熊,则相传是楚人的祖先。也就是说,湖南人的精神,可以追溯到楚文化,但主要彰显于近现代,并集中体现在曾左蔡黄(其实也包括毛泽东)这些先驱人物和领袖人物身上。近现代以前,“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好不容易有个名叫刘蜕的湖南人在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中了进士,还要被称为“破天荒”(“破天荒”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刘蜕虽然破了天荒,但真正让国人对湖南刮目相看,还是在清代咸丰、同治之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这是一拨;谭嗣同、唐才常,又是一拨;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又是一拨;然后是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任弼时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所谓“湘省士风,云兴雷震,咸同以还,人才辈出,为各省所难能,古来所未有”(杨昌济先生语)。其实,早在道光年间,邵阳人魏源即已应林则徐之请,编成了被日本维新志士奉为至宝的50卷《海国图志》。日本人能够取得明治维新的成功,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应该说也有我们湖南人一份功劳。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湖南人的“霸蛮精神”在这时有了“用武之地”,所以湖南人也就大显身手、脱颖而出了?
  答:正是这样。湖南人的“霸蛮精神”在近现代得到了发扬光大,当然,它的形成有一个长远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
  记者:请问在这个长远的过程中,起到较为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这地方,古称“三苗”。山高路远,地老天荒,历来是远离中原的“化外之地”,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处之所。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湘省连遭战乱,人丁锐减,十室九空,于是有了大规模的两次移民,即民间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韶山毛氏先祖毛太华就是移民湖南的江西吉安人。山民有刻苦强悍的习性,移民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都要筚路蓝缕忍辱负重,因此他们都得“霸蛮”。不“霸蛮”,活不下去呀!
  记者:你说的这种情况,其他省份也有。比如福建,古称“闽越”,广东,古称“南越”,也是山高路远,地老天荒,也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以及外来移民与当地土著的通婚联姻,为什么“霸蛮”不是福建人、广东人的精神?
  答:我想这恐怕就要归结为文化传统了。福建、广东和湖南的文化传统不同。从文脉上讲,湖湘文化继承的是楚文化的传统,而楚人是比较“霸蛮”的。楚人原本是“南蛮”,周人管他们叫“荆蛮”,因为他们远离中原。湖南就离得更远,战国时才被楚人占领,要算是“蛮中之蛮”。然而楚人霸则霸矣,蛮则蛮矣,智商却不低。楚辞是可以和北方歌诗平分秋色的,楚歌也不比吴歌差,楚国的政治家更是多为栋梁之材。更重要的是,自强不息的楚人居然并不以“荆蛮”为耻。上下君臣,都自称蛮夷,专一和华夏诸侯作对,五年不出兵,就算是奇耻大辱,死后不得见祖先。春秋前后,楚吞并的诸侯国,大大小小四十五个,终于成为南方之强。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有他,战国七雄(秦、齐、楚、燕、赵、魏、韩)也有他。而且五霸也好,七雄也好,要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还得数楚国。战国时,楚的疆域,东至海滨,北至中原,西有黔中,南有苍梧,差不多占了当时中国的半壁江山。也就是说,楚国原本也有资格有条件统一中国的。所以,秦灭六国,楚最不服,以至于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不是说楚人主张民族分裂反对国家统一,而是认为要统一也该由我楚人来统。这种精神,可谓楚人共性,所以湖北人也很厉害,“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么!
  记者:这倒真是不简单。
  答:是不简单。如果你晓得方言是怎样发展的,就更会觉得不简单了。春秋战国时期,北方使用的主要是中原雅言,即周王室的官话。只有胶东半岛说“齐东野语”(齐语)。南方这边,则有两大方言与之抗衡,即吴语和楚语。这也是两种现代南方方言吴语和湘语的祖宗(南方方言共六种,即吴语、湘语、赣语、闽语、粤语、客家话)。吴语和楚语是比较接近的,因为越灭吴、楚灭越,它们曾经统一过。直到现在,吴语和湘语还不乏相同之处,比如都把“吃”念作“洽”,把“爷”念作“牙”。后来,“吴楚东南坼”,赣语像一把刀子从“吴头楚尾”的地方插了进来,吴语和湘语也就分道扬镳。与此同时,北方方言也大举南下。“吴王”那边,宁镇“失守”(南京、镇江都说江淮官话);“楚王”这里,两湖“沦陷”(湖北和湖南北部都说西南官话)。留给湘语的地盘所剩无几,不过三十多个县市,连一省的半数都不到,而且被粤语、赣语、客家话、北方方言团团围住。湘语是在孤军奋战啊!我倒不是主张发展方言,反对普通话。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赞成讲普通话的。我自己平时就讲普通话,不讲湘语。湘语不利于交流。“长沙里手湘潭票,湘乡嗯啊做牛叫”,湖南人之间都不能对话,如何走向世界?但我们是在讨论文化问题,是不是?我不过是想通过这个现象透视湖南人的文化性格罢了。
  记者:那么,你赞成“霸蛮”吗?
  答:不能简单地说赞成还是不赞成。“霸蛮”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是应该肯定的;“霸蛮”去做什么事情,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并不在于“霸蛮”不“霸蛮”,而在于“霸蛮”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讲不讲科学、民主,讲不讲方法、策略。不讲科学的“霸蛮”是野蛮,不讲民主的“霸蛮”是霸道,不讲方法的“霸蛮”是愚蠢,不讲策略的“霸蛮”是鲁莽。这样的“霸蛮”就不可取。还有,如果要做的事情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越“霸蛮”越糟糕。此其一。
  记者:其二呢?
  答:其二就是“霸蛮”本身也有问题。“霸蛮”者多气盛。气盛者多半刚勇、劲直、强悍,有情义有担当,一身傲骨敲起来铮铮地响,这是好的。但“气太盛”,则“多不能虚衷受益”(湘人皮锡瑞语)。脾气犟的人,一般不怎么虚心。
  记者:愿闻其三。
  答:其三就是光“霸蛮”也不行。世界上的事情很多,有的要“霸蛮”,有的就霸不得蛮。做生意就不能“霸蛮”。湖南人做生意过去是不太行的。德国人里希霍芬在19世纪末就说过:“中国军队的主要兵源来自湖南。相反,在银行业、商业界则看不到湖南人。”民谚也有云:“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究其所以,恐怕就因为湖南人蛮勇有余而灵活不足。这就常常会碰钉子。因此,以“霸蛮”为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有时也会对别人说:“莫霸蛮啰!”所谓“莫要霸蛮”,往往也就是要“灵泛”一点的意思。每一种文化精神其实都是要有“补结构”的。比如西方文化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就是一对“互补结构”,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和“乐感意识”也是。“霸蛮”的“补结构”就是灵泛。实际上湖南人当中,既不乏“霸蛮”的人,也不乏灵泛的人。湖南人对“霸蛮”和灵泛,也从来就是既肯定又批评。有时候他们赞美“霸蛮”,有时候又欣赏灵泛。这也不奇怪。事物都有两重性,就像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霸蛮”的反面是霸道、野蛮,灵泛的反面则是狡诈、油滑。所以,一个人太“霸蛮”固然不好,太灵泛就更不好。最好是把“霸蛮”和灵泛结合起来,骨子里“霸蛮”,行动时灵泛,或者精神上“霸蛮”,方法上灵泛,也就是“霸蛮为体,灵泛为用”吧!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湖南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
  答: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湖南是有优势的。因为湖南文化遗产多,文化底子厚。但不宜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是湖南人,更首先是中国人,应该站在大中国的高度看文化。何况历史上不但有“唯楚有材”这句话,还有“楚材晋用”这句话。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建设新湖南,建设新文化,不“霸蛮”不行,一味地只晓得“霸蛮”怕也不行。我们可不可以更多学习一些兄弟省市人的长处?可不可以在“独立根性”的基础上再加“海纳百川”的气度?总之,我希望也相信湖南的文化会建设得更好。那时,我们这些身在外省的湘人,就可以更骄傲更自豪地说“我是湖南人”了。


(以上文字均转自《长沙里手》网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湖湘文化访谈(三、四)

好长哦,慢慢品。
阿拉搞餐饮,知道湖南菜好吃~~~啧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3 14:35 , Processed in 0.0749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