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9|回复: 7
收起左侧

河南之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5-28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曲艺书会
河南宝丰县城南小店乡马街村边的应河之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到十三日都有一个 盛大的曲艺书会在这里举行。传说这里原为火神庙旧址,清代乾隆初年(1736),庙会已颇具规模,每年正月十三,以火神社为主的乡间社火、歌舞、说唱、戏曲等活动相沿成习,后来逐渐发展成以说唱曲艺为主的大型书会。每年正月初始,大批省内外的艺人便纷纷从各地一边赶路一边沿途演唱前往参加刀街书会,一般都在正月初十前赶到马街村附近。书会开始后,在沿应河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0米的会场里,千余名艺人吹拉弹唱,摆摊献艺,吸引方圆百余里十多万观众前来听书赶会。马街内外人头攒动,书场上下词山曲海,历年盛况如此。
书会的曲艺种类繁多,有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徐州琴书、山东琴书、湖北 渔鼓、四川清音、道情、大鼓书、相声、快板书、山东快书、南阳鼓词、山东柳琴、鼓碰弦等数十种。曲书目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目前书会规模波及河南60余个县(市)及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山西、吉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省市,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民间传统曲艺书会。正如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先生为书会所赋诗词:"马街亮艺溯源长,负鼓携琴汇现场,说古论今依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  
中国现代最大的民办碑林]
在古城开封的龙亭公园西侧,有一所占地100庙、可树碑3500块的中国翰园碑林, 这所碑林是开封市供销社退休干部李公涛于1985年8月开始发起创建的。
中国翰园碑林的碑刻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之大成,是一座融碑刻艺术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宝库。它依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对象分设中心碑廊、现代碑廊。宋代碑廊、历代帝王名臣碑廊,绘画碑廊、篆刻碑廊、硬笔书法碑廊、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碑廊、中年书法碑廊和国际友谊碑廊等。碑林现已有刻碑2400余块.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树碑数量最多、观赏效果最好的民办碑林。

中国当代最大的碑林
我国许多游览胜地,碑石林立,琳琅满目。古代碑林中的内容繁杂,涉及面广,碑林是了解历史文化,寻觅祖先足迹,吸取历史营养的瑰宝。
1985年,河南省成立了黄河碑林筹委会,在郑州邙山兴建了我国当代最大的碑林。为充分体现黄河文化,黄河碑林分书法、民族、友谊、名人、美术五部分陈列,碑刻三千块,是我国建造碑林史上的一次壮举,这些碑刻在造形上多姿多彩,有平面型、双面卷棚型、方型、六角型和不规则形,并仿古代传统的碑牌刻艺术,就山势建造摩崖碑。碑林作品选择严格,既有舒同、陈叔亮、陈天然、费新我等书法名家的书迹,也有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当代名人的手迹。整座碑林建成约在1995年。  
中国最早的泥塑艺术品
在我国境内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前后不下数百处归纳这些发现,得知这时代的文化特征,除了石器较以前磨制光滑之外,还有一项最大的发明,就是陶器的出现,陶器中最富有艺术性的是彩陶。"彩陶文化"的标准地点是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雕塑绝大多数是和绘画、工艺品共生而联系在一起的。就雕塑来说,新石器时代的美术遗迹的出士文物,除了石器和陶制的器皿以外,还有在河南省不召寨发现的粗简陶人以及许多地方所出土的石珠石环之类的装饰品。但作为新石器时代雕塑艺术的代表者,自然是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仰韶文化遗迹出土的羊头、猪头等,从中可以看到六、七千年前的写实而又古拙的雕塑艺术品。中国现存最早的泥塑艺术品,应该说是河南省新密市莪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烘烤泥塑《老人头像》,虽简略古拙,但也生动有趣。
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绝大多数是和雕塑、工艺品共生而朕系在一起的。就绘画来说,仅从一些彩陶的几何纹祥看,已经显出了色泽的鲜明、单纯,线条的律动流畅,以及节奏鲜明等形式美了;更重要的是在其象生的人物、动物等装饰纹样上,更能看出作者在写实手法上反映出当时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意识。中国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幅绘画作品应该说是《鹳鱼石斧》图了。
1978年,在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瓮葬棺“鹳鱼石斧”彩陶缸。彩陶缸面上是一幅带有图腾标志性质的彩色绘画作品,内容为鹳鸟叼鱼和带柄石斧,石斧手柄上刻有网状花纹。它是研究原始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以及装饰艺术的可贵资料,是一件仰韶时代的陶缸彩画,又是一幅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拙优美、富有意境的绘画艺术品。
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出现很早,但正式形成为一种流行的民间画种,是在五代北宋之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神马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证明民间木板画在当时开封设场印刷是很普遍的,并很快影晌到全国 。1127年靖康之难后,木版年画业南迁至朱仙镇,并以新的产地而得名。据《朱仙镇志》记载,明代中期到清代初期直到乾隆年间,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最兴盛年代 。
朱仙镇木版年画种类丰富多彩,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 说。年画线条苍劲而古拙,构图饱满而宏阔,色彩纯净而富丽,同中原人民所有 的憨厚、耿直、质朴无华相吻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艺术风格。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刻制上采用了很多中国古代人物画法,人物形象健康丰满 ,刀法坚韧而锋利,线条均匀而简炼,洒脱而犀利,充满了流利的刀质感,在色彩方面极注意民族传统习惯,力求鲜明、强烈、热情、豪放,喜用黑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其特点艳丽,使人看了心情舒畅,感到热情饱满,表现了人民健康的情感和机智勇敢的性格。  
中国最奇特的龙舞
龙的故乡在中国,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愿望的产物,作为一种美的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特征。每逢新春伊始龙舞的英姿遍及神州大地,在舞动中,再现出巨龙翻江倒海吞云吐雾,显示了流动的、力量的美,从而激发人们奋发博击的精神。河南省的"龙舞"在表演形式上承袭着古老的习俗,独具特色。新春佳节,人们乐于邀请龙队到村落房舍镇妖除邪。巨大的龙队起伏盘旋游向房舍,在进门前先做" 扑门花",即舞动龙头向着门框、房檐依次做啃咬状,接着做"进门花"即舞进房内,龙头向房内的四角及上下左右摆动,做搜寻驱赶状,待龙头至门口处,做"出门花",即向门外做窥视状,然后冲出房门直扑向场院的大树,"龙盘树",即由龙头起始绕树盘旋而上,待龙尾绕至树底部后方结束,当地人称此活动为"抓祟祸"。先人视龙为神,以龙舞镇妖捉怪,驱瘟避邪,这一奇特的表演形式已不完全是自娱性的,它显示出强烈的功利性。
中国现存殷商时期《桑林舞》遗制最完整的民间舞蹈
在河南省北部殷墟遗址一带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活动,它气势恢宏,结构严谨,还显示出某种神秘感。舞者手持长长的木杆,杆顶伸出六个散开的龙头,龙头下系着五彩绸带,绸带上系着铜铃和锦物,舞时缀有锦物的绸带翻飞瓢逸,好似腾空飞行的凤尾,这就是该舞蹈的重要道具"帷子"。舞前由两骑"报马"奔驰场地,十二面彩旗引路,十二人组成的鼓乐队跟进。接着七十二名手持"帷子"的舞者浩浩荡荡列队人场,"全副銮驾",的仪仗队和一县官打扮的舞者尾随其后。入场毕,舞者 在"帷子头"的带领下,分两队以"二龙吐须"的队形小跑步出场,在奔跑中,不断抖动帷幔,幔上的铜铃发出"咣咣"声响,伴着浑厚的鼓声,"三眼铳"(即土炮)隆隆炮声,造成古朴、威严的气氛,七十二名帷子手按规定的路线跑至预定位置后,即形成一幅优美的图案。这样往返跑阵,图案不断交换,可形成的图案曾有一百零八种。舞蹈活动连续五天,万余群众围观助兴,从早到晚络驿不绝。在最后一天,舞蹈活动达到高潮,不少观众与演员一起将所用纸制品焚烧,又将扮演的县官赶跑,整个舞蹈在欢乐和兴奋的气氛中结束。据考证它是殷商时期用于祭祀、祈雨的《桑林舞》的遗制。
中国绝版珍本明代刻本《道藏》

南阳市图书馆所藏的《道藏经》,是我国的稀世典籍,绝版珍本,《道藏经》又 名《道经》、《道藏》。据考,在我国历史上,宋、金、元三朝都雕刻过《道藏 经》,但均未流传下来。现在,通过全国性的古籍版本普查鉴定得知,我国仅存 《道藏经》三部,均系明代的《正续道藏》。该书是明代命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 纂修编成的,刻版共有两次,第一次是正统九年(1444年)雕刻, 计480函, 5305卷;第二次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续刻的,计32函,108卷,前后两 次共刻印512函。以后,世人将第一次刻印的一大部分称为《正统道藏》,将第 二次刻印的一少部分称为,《万历续道藏职》。其内容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计 125500余面。原版保存在北京大光明殿内,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焚于兵火。所以,现存的《道藏经》已为绝版珍本,成了稀世之宝。
《道藏经》共512函 、5485册,分七大部分,即"三洞四辅":洞真、洞玄、 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每一部分又分为十二大类:本文、神符、玉缺、 灵国、谱录、戒律、咸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真可谓卷帙浩繁,山色海汇,普罗万象。除道教的伦理道德、教义解说、 代表人物。重要著述之外,还囊括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从哲学、宗教、文化、 艺术、历史、地理到天文、科技、体育、医药、生物、化工等,它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的社会实践、著作活功、言论观点、轶闻逸事。
从道家的经 、咒 、符录到诸子的著述事迹等,都有记载,如百家中的代表人物 荀子、列子、墨子、管子、庄子、老子、歇冠子等, 医学家歧伯 、扁鹊 、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军事家及政治家孙子、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许多 资料俱刻汇其中, 颇似一部大丛书。其中有不少至今稀有的乃至散失的著述资 料,也借此《道藏经》保留下来,如诸葛亮的兵法、孙思邈的一些治病单验方等。 尤其值得重视并注意的是,它对校勘古书、辨别其真伪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道藏经》是我国文物图籍宝库中的一部珍品,无论从宗教的角度研究,还是以科学的观点来认识,它都具有独特的资料价值。
中国国内孤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河南省图书馆馆藏明刊大字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罕见的珍本古籍,此书国内久已无传,我国学者孙楷弟早年曾在日本见到这本古籍。解放后,我国藏书单位在民间广泛搜购古籍中发现两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部,河南省图书馆收藏一部。全书两函十六册,共一百回,各回文前附插图二幅,计有插图二百幅,是明未著名工匠刘君裕所刻。书中文字行间有些句旁有小字批语,是李卓吾先生写的意见感想;在每一回结束文后写有 “总批”,下有一段文字,多者五百字,少者百余字,是李卓吾先生对该回内容的改论和评价,使后人看了以后得到一些启发和联想。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让人对古人看了《西游记》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法了解得比较清晰透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世稀有本明版《大藏经》

新乡市图书馆所藏明代刻本《大藏经》是稀有的图书,是佛教的经典著作。释迦牟尼去世时,并没有给其弟子留下任何经典,佛门弟子感到要继承老师创立的佛教事业十分困难。于是,以摩坷迦叶为首的500比丘(和尚)集会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用共同回忆并诵读的方式,将释迦牟尼在世时言论追记下来。当时由阿难陀诵出释迦所述之言教,称作"经"。由优婆离诵出释迦所订的僧团戒律,称为"律"。结集所传的内容,只有经与律两部分,而且只限于口诵,未形成文字,为了便于诵记,使用的语言为当时摩揭陀国通行的大众语(即巴利语),并且编成一种类似诗歌一样的语言 "偈"未帮助记诵。后来,约在部派佛教时期,佛经形成文字,并出现了佛教徒们为阐释佛经而写的论著,论著部分筒称为"论"。经、律、论合在一起,统称"三藏"。《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以经、律、论(三藏)为主,并包括若干印度、中国等其他佛教撰述在内。我国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代以后才称作《大藏经》。现在世界上流行的《大藏经》有两种:一是南传藏经,以巴利文编写,二是北传藏经,以汉文编写。《大藏经》共收佛教书籍4500余种,计69500余卷,除包括经、律、论外,还有文法、诗歌、美术、逻辑、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内容,是研究佛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文献,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明代仅存的历史图册
河南省图书馆馆藏明嘉靖刻本《广舆图》是罕见的珍贵图册,图册共有三册,合为一函。图册竖长35公分,宽23公分。文首说明:“大明舆地东起朝鲜,西至嘉峪,南至滨海,北连沙漠,道路行繁各万余里。南北直隶府,二十二州、六属府、三十县。”图册中共有:舆地总图一面;分图有:北直隶舆图、河南直素舆图、山西舆图、陕西舆图、河 南舆图、浙江舆图、江西舆图、湖广舆图、四川舆图、福建舆图、广东舆图、广西舆图、云南舆图、贵州舆图、辽宋边图、蓟州边图、内三关边图、宣府边图、大同外三关边图、宁夏固兰边图、甘肃山丹边图、洮河边图等,共二十四小图。图面每幅宽46公分,竖长 35公分。每个舆图都有文字说明达数千字,包括该地区的军事、行署、盐政及其他纪事。《广舆图》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概况,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难得的明代仅存的珍贵历史图册。
中国第一座木雕《清明上河图》
大型木雕艺术品——《清明上河图》是以宋代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画面同等比例扩大雕刻而成的。这件艺术珍品由郭述文设计、王国法主雕,长9.36米,宽1.2米。木雕中有人物684人;建筑122座,船只25只,牲畜96头,车轿20余辆等。其中虹桥按照原桥的构造,由4组21根木梁扣成,所有古代建筑的斗拱等,都是完全根据宋代营造法雕刻安装的。它场面宏大,景象万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北宋京城(开封)的繁华景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开封市文物事业管理处组织完成的这件艺术品,以木雕艺术立体再现绘画《清明上河图》面貌,在国内尚属首创。  
中国最早的建筑学巨著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举世瞩目的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它那金碧辉煌之雄丽、画栋雕之精美、建筑规模之宏伟、结构布局之独到,无不凝聚着东方艺术的韵律,其魅力至今非常诱人… 在这神奇的闪耀着建筑艺术的五彩光环下,同时更辉映着中国建筑科学的智慧之光! 在建筑科学领域,最早的有关巨著是北宋李诚所著的《营造法式》。李城是北宋晚期负责主持工程建筑的官员,在京城(开封),任少监。在十多年的任职期同,亲自主持参与过大量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积累有丰富的建筑经验。同时,他又能博览群书,与工匠一齐探讨建筑科学。因此,他集中了历代建筑工匠的经验和智慧,前后用了约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学巨著。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共三百五十七篇,计三千五百五十五条。其中有三百零八篇、三千二百七十二条是历代工匠相传、久经考验的可行之法。这部书也是指导北宋统治阶级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架建筑时所使用的方法,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对以后的建筑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晌。《营造法式》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光辉文献!  
中国最早的书目提要巨著
《册府元龟》原名《历代君臣史迹》,是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九月,皇家命文儒王钦若、杨亿主持修撰的,共历时八年,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书成。该书编撰完成后,立即刊刻印刷,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印成。全书共一千卷,总三十一部有总序,一千一百有小序,还有目录音义各十卷,赐名《册府元龟》。此书部头甚大,是一部约一千万字的巨著,且部有总序,门有小序,是编者撰写,最终由杨亿纂定的,书中囊括了宋代以前十七史及有关史料中的君臣事迹等。写法矜慎,文字精练,虽内容庞杂,其结构层次清晰。总序和小序的设立,开内容提要之先河,成为此类书中最早有内容提要的巨著。尤为珍贵的是,唐、五代史中的不少资料,唯在此书中得以保存下来。这样,可校宋代以前的史料,补充史料之不足,为史书的辑佚、校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文字佐证。  
中国第一部小说总集
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故事无以数计,从古至今延绵不断,这主要得力于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和文字的记载两个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部书就是《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东京(今开封)的北宋政府命文学侍臣李肪、扈蒙等纂修的,具体时间是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开始,于次年八月成书,太平兴国六年雕版的。该书收集保了自汉代至北宋初年一千余年的古代短篇笔记小说资料,这些资料来源是各种野史、杂记、小说、佛藏、道经等,共分为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汇编为五百卷。书中引用书目五百余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太平广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总集,它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等方面的重要著作。
  
中国类书之冠
中国历代有着不计其数的文献书籍,它们是文明历史渊远流长的写真。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类书之冠的《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由李肪、扈蒙等人纂修的。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由于政权较趋稳定,经济初现繁荣,他为安定民心,点缀升平,以博崇尚文治之名,曾有官家修书的行动,在《太平御览》以后还有《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及他儿子真宗赵桓时期编的《册府元龟》合称为“ 宋汇部四大书”其中尤以《太平御览》为最早,于太平兴国八年(983)成书,历时六年。初名《太平总类》,因书写成后,皇帝每天读三卷,一年后阅览完,赐名《太平御览》。这是一部百科知识型的范围极广的类书。类书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是把古代书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词骈语等资料按句或按段有选择地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再结合一起,以便寻检和征引。类书又分为综合性的和专科性的,这主要以取材范围大小而定,《太平御览》属于综合性类书。这部书为一千卷,分五十五部,托《周易 .系碎》所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示包罗万象之意。书中抄引上自古代、下至隋唐五代的经史百家之言,按时代先后排列,先列书名,次录原文,仅引用书籍就达千余种,其中有汉人传记一百种,地方志二百种,其门类繁多,广征博引,在类书中堪称 “空前”,所以被誉为“类书之冠”。更由于《御览》中所引录之书,十之八九已经失传,所以学 术价值极高,历来倍受人们珍视。
中国最早的戏曲女演员题名“剧照”
在我国悠久的戏曲文化历史中,曾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光辉犹如群星闪烁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一位戏曲明星升起在艺坛上,她就是著名的宋杂剧青年演员“丁都赛”。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丁都赛是北宋徽宗政和、宣和(公元1111~1125年)间,在都城东京(今开封)享有盛名的艺术家,是与名演员萧住儿、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等成名的艺术家,她曾活跃在民间瓦肆勾栏和露台上,有时也受聘到皇宫演出,曾轰动一时,这样一位深受群众欢迎和爱戴的戏曲演员,在八九百年后的今天,能否目睹她那轻盈的雅态和绰约的妖姿,这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文物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迷。这就是河南偃师市出土的宋墓丁都赛雕砖。它是一块长方形的青灰色砖,砖上雕刻有丁都赛的演出形象,砖长28厘米,宽8厘米,厚3 厘米,砖质结实,右上角浮雕阴刻着她的芳名“丁都赛”三字。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件戏剧演员题名的“剧照”式雕砖文物。其形象为:她侧身站立,头部裹巾,上边高簇着花枝,穿着当时流行的服装,即上身为汉族的圆珠笔领窄袖长袍,下身为契丹族式的钓敦服,腰系帕带,背插团扇,双手抱拱作插手状,面部表情刻画传神。该雕砖的存在,说明宋杂剧在北宋晚期已具备了艺术形象的定型化,呈现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最早的傩舞青铜面具
提起中国的"傩文化",总给人一种子神秘莫测、寓意深远和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那些凝聚着"狞厉美"的面具和动作,已成为"有意味的符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把人们带进那返补归真的图腾历史时代中去...... 中国现存最早的傩舞青铜面具,就保存在河南禹州市,这是一面西周时期的历史文物,距今约三千年。这付面具由青铜铸造大小如常人脸型,只是呈半截状,下部无嘴,这是为了使舞者在脸上固定,这也继承了商代面具的"两鬓如戟"的特点。面具两侧还有小孔,以供舞者穿绳系戴,或插上羽毛之类。该面具上部突出的两只兽角,充分体现了崇尚神兽图腾的观念和遗风。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这种戴着狰狞的兽形面具的歌舞,一般是在进行"傩祭"时表演驱鬼逐疫的。"傩"也称"大傩",原为古代人们驱鬼逐疫的仪式,在举行这种仪式的活动中,人们装扮成神兽,表演着粗犷的歌舞,动作激烈又凶猛,还不时地狂呼号叫。当时,"大傩"一般由王室和诸侯代表国家在岁终举行。傩祭在周代王宫中规定每年举行三次,有专任傩祭的中心人物叫方相氏,他戴着面具。身披熊皮,黑上衣,红裤子,一手持戈,一手扬盾,口中喊着"傩" !"傩"!率领着众神兽等大队人马到宫廷各角落跳跃呼号,将危害人们的妖魔精灵驱逐出去以求一年的平安和吉祥。后来,这种活动逐渐流传至民间,孔夫子就曾身穿朝服,毕恭毕敬地站在家庙前观看过民间?quot;乡人傩"。现在还保留着傩舞、傩戏,就是由"大傩"发展变化而成的。 西周傩舞青铜面具是国内仅存的一件,它为研究傩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最早有纪年的戏曲演出石刻
在素有"文物之乡"称誉的河南省境内,有着大量的戏曲文物的遗址。它们不 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而且历史跨度大,承继关系明显。其中有纪年题记最早的 一件为北宋绍圣三年,距今约九百年,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有纪年的戏曲文物中最早 的一件,它就是著名的荥阳宋墓石棺杂剧图,是刻在石棺上的一幅宋杂剧演出图像。 石棺出土于是1978年冬,地址为荥阳市东槐西村,石棺用大青石凿造,棺盖正中 刻有"大宋绍圣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朱三翁之灵口男朱允建"字样。宋杂剧图书馆 位于石棺左侧,是墓主人生前在庭院观看戏曲演出的场景。图中共有七人:其中朱 三翁夫妇以传统的男左女右方式并坐于椅中,面前桌上摆满了酒食餐物,身为有一 侍仆,余者为四位宋杂剧演员,脸庞硕大,头戴尖顶高帽,双手插握于胸前,这是 宋杂剧演员典型的动作。他身上右肩有一块大补钉,这位演员扮演的就是李义山, 身上突出的补钉在这时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身后还有一滑稽演员,脸上划有八 字眉的脸谱,乐的直拍双手,对剧情起着陪衬和烘托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该脸谱 也是最早的戏曲丑角化装形象。其他两位演员中手持杆子者为参军色,即编导者, 另一位手持拍板,与主剧的主要演员配合表演,他们的表演妙趣横生,其市俗的品 格变是宋杂剧的主要特征。这幅杂剧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戏曲的早期形态- -宋杂剧的表演实况,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珍贵资料。
河南文苑艺坛之最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南召)通五经六艺,精天文历算。 他首创浑天仪、侯风地动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瑞轮荚等多种天文、地理仪器,并 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天文学说,从而开辟了古代世界地震学研究的新纪元。此外,他还 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角为24度,月光是日光的反照等。由于这许 多贡献,他被后人尊崇为"科圣"
张仲景(约150--219),原名张机,字仲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今南 阳人。他精研《内经》,广集民间验方,并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 创伤寒六经分类说,订证施治法则,在内、外、妇、产、儿科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后人尊崇为"医圣"
吴道子(约685--758),又名道玄,阳翟人。少时孤贫,由书而画,年末 弱冠已崭露头角。他擅画道释人物,又创山水之体,草木鸟兽皆成一家。在长安、 洛阳二地寺观,曾作壁画三百余,"奇迹异状,无一同者"。所写衣褶,有飘带之 势,与曹仲达所作外国佛像,衣纹紧窄,世谓"吴带当风,曹衣出世"。苏轼赞 日:"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后千余年来一直被奉为"画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人。少时博览群书,青年畅游江淮。他应 试落第,潦倒长安近十年,一生坎坷,深谙人民疾苦。唐至德二年,曾被任命为左拾 遗后弃官入蜀,在成都筑草堂居住。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推荐他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去世,他无所依托,复东下夔州,大历中全家经湖北入湖南,后贫病交加,死于 耒阳湘江舟中。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一向被誉为"诗圣"
朱载育(1536--1610),字伯勤,号句曲山人,生死均在沁阳。其父是皇室亲 族郑恭王朱厚烷,但他从小却不屑于那种悠闲的生活,而跟舅父何塘研究天文和数 学。据《明史》记载,他"学有至性--筑土室于宫门外,席蒿独处十九年" ,终 于在乐律学、历史学等方面获得了很高的造诣。他第一个发现并实践了用数学的等比 级数来划分音律的方法,系统地阐明了十二平均律的律制理论,这一成果早于外国一 百多年,因此朱载育被西方的许多音乐家尊崇为"乐圣"。

中国戏曲之最
河南号称"戏曲之乡",也是当今公认为戏曲大省。以下理由,足可使其成为中国戏曲之最而当之无愧。戏曲起源早从记载看,夏启时中原已有优伶出现。商、周傩仪规模巨大,两汉和隋唐,洛阳均是"百戏"活动的中心。有关"兰陵王"、"踏摇娘"和 "参军戏"出土文物又不断发现。"诸宫调"创始于开封,《目连救母》搬演于开封,北宋杂剧则形成于开。这一切足可说明:中国戏曲之主根在中州及其附近地区。
戏曲品种丰诸宫调、金院本、元杂剧之后,根据有关记述和各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等提供的线索,四百年间先后在河南境内存在或流行过的各类剧种大约有78个。其中戏曲剧种67个,其它剧种11个,数量和密度均居中国各地区之首。 戏曲队伍大1984年,河南共有专业表演艺术团体227个,约占全国剧团总数的九分之一。农村的业余演出组织,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历年统计从末低于5千个。近年来,戏曲虽处于不 景气的状况,但河南的剧团数仍居高不下。大约每30万人便拥有一个专业(国营或民办)表演艺术团体。 从艺人员广1980年,河南专业演职员为19956人,而参加业余演出活动的人数则高达20万人以上。二者相加,这支22万人的戏曲大军便成为中州7千万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支柱。1990年统计,河南大约每5千人中即有一名专业演员。剧种发展快经挖掘抢救,1956年河南共有31个剧种,1980年统计为35个。其中有专业剧团的共23个,占全国剧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发展最快的是豫剧,1984年已超京剧31个团而跃居全国第一大剧种。其次是河南曲剧,从1926年下式登台算起,不过半个多世纪,即已拥有58个专业团体,在全国三百余剧种中,位列第10名。 流传范围广考之各剧种,传唱最炽、习演最烈的,二百五十年首推昆弋,一百一十年前继之以罗戏、秦腔,五十年前京剧比较流行。此后半个世纪,它便迅速传播到新疆、 西藏、台湾、黑龙江在内的20个省(市)区了。
二十世纪中国最大的地方戏
豫剧,即河南梆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品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也许就中国戏曲发展的总趋势看,这个阶段已经是相 当一批剧种呈露衰相的时侯,而定居省城开封刚满二十载的土梆子戏却宛如出水芙 蓉,斑斓绚丽,令人刮目相看。此后的五十多年中,除去"抓刚"和"文革"异常 时期之外,也一直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
1956年,以专业剧团数量计,豫剧在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当中,排序已上升至第 三位,与京、评、越合称全国四大剧种。1963年后,超评剧而夺取亚元;至1980年仅 9个团之差(与京剧比),居我国第二位;到1983年春夏之交,便在演出团体、观众数 量、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以绝对优势而跃居全国各剧种之首了。当然,就表演艺术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影响看,豫剧还远远赶不上京剧,但以半个世纪的时速迅即发展至如 此规模,并能超越闭锁、落后的中州经济而四处出击,八方拓播,这确实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大奇迹
据各地统计,从事豫剧专业的演职员,其成份已不仅仅是汉族、满族和回族, 甚至还有苗、藏、朝鲜、蒙古、高山等少数民族,无怪乎有的学者早已把豫剧称 之为"准国家级剧种",在一些全国性的戏剧活动中,她还被公认为是当今艺坛上的"叫座剧。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不洋不土、雅俗共赏的 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大小咸宜的表演风格, 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艰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的大众格局等等,都是我国其它戏剧品种子所难以取代的。
豫剧,在民国初期除流行本省六府五十七县外,仅流传。于冀、鲁、皖苏的 部分地区。但在二十年代末期后,其蔓延态势却恰如脱缰烈马,越野疾驰。1937年西向长安,1942年浸润晋南,1944年楔入甘肃,冲撞新疆,1948年小试台岛, 很扎根,1950年立足四川,1951年定居武汉,1952年拓食太原,1954年远征西藏, 1958年以来发展更快,继贵州、青海、宁夏之后,旋即长驱直入东北,闯天津跨辽宁,跃吉林而直达黑龙江省的鹤岗、伊春、哈尔滨。至此,仅23年时间,豫剧 就从其本势力范围,扩展到东南西北,在中国的二十个省、区有了专业剧团,锋芒所向,锐不可当。即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尽管全国戏曲大都处于不景气的状况之中,而相比 之下,豫剧仍能保持着相对的繁荣。

中国杂技之最
在河南历上,不仅产生过中国最早的杂技表演艺术家,而且举行过中国最大的 百戏"汇演。
《列子》一书上记载:"宋有兰子,以技于宋元君,召见,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径并趋;并驰弄七剑,选而跃之"。宋,指春秋时期限的宋国,即今豫东商丘一带。这里讲的是一位名叫兰子的女艺人在宋元君面前表演杂技,她脚上绑着超过其身长一倍的假肢,不仅能于踩双跷时抛耍七把短剑,而且还能骑在马上在疾驰中舞弄,把马技、跷技、手技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实在是一种难度很高的表演艺术。这是见之于记载的我省最早出现的杂技女演员。
一千一百多年后的隋大业六年,又出现了我国最大的"百戏"汇演,不仅有18000人的乐队,3万余人的表演队伍,而且还有绵亘八里、周围2500丈的巨大戏场。据《隋书》记述,这次在洛阳端门外举行的"总追四方散乐"的演出活动,"从昏达旦","终月而罢",其营费钜亿万",民众"三百里皆来观",达到了我省历史上"百戏"活动的顶峰。
北宋以后,杂技大量流入民间,其尖端技艺虽失传甚多,但普及程度却是我国其它省、区秘难以比批的。如,太康县马厂乡的"王老家杂技村",仅百户村民即有8个杂技团。宝丰县赵庄乡的"周营魔术村",仅千户多口人即有33 个魔术团,从艺人员达百余名;新野县仅施庵、沙堰、范集三个乡,即有玩猴专业户5户余家,计1200 余人;淮阳县太昊陵古会上,从农历二月到三月三,上会演出的杂技团常多达二、三十人,"人祖爷"的"节"竟成了自发的"杂技节"。
据八十年代末的不完全统计,河南全省杂技队伍总数多达8000余人其中,仅专业的大型杂技马戏团即有13个,演职员近千人,一个太康县登记注册的大、小杂技团、队组,即有160多个。因此,可以说河南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杂技之乡"。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集
东晋干宝辑录的《搜神记》是我国最早和一部神话小说集。干宝,字今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他编著的《搜神记》,原书已经散佚,现存二十卷本是后人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佚文而成的。这本神话短篇小说,除受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影响外,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它以辑录神仙鬼怪的故事为重点,也包含一些没有故事性的琐碎记载,是魏晋出现的志怪小说的一种主要类型。书中通过各种神话故事,揭露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歌颂了那些勇敢机智、为民除害的英雄行为。此外还有些 描写男女爱情的神话小说。《搜神记》对后世影响不小。特别是其中一部分民间传说,是书中的精华,流传久远,一直为大家所喜爱。《搜神记》的文学价值,主要在于它保存了这些优秀的神话传说,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学发展、特别是小说演变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
钟嵘,字仲传,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诗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也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杰出的文学批评名著。
钟嵘针对当时诗歌衰微,形式主义严重,一味讲究用典故和拘泥于声律而忽视内容状况,写成此书。《诗品》全书共三卷,专论五言诗起源、发展和不同流派。作者对从汉至齐梁的122个诗人分别作了评论,分为上中下三品,故名为《诗品》。每品之中,以时代先后排列,每个诗人都作简要介绍,论其作品的特点及前言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作品》是在诗歌理论上有较深造诣的批评专著,对后世的影 响很大。
中国最早的文人画家
我国东汉时期的南阳人张衡,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而且是我国最早的文人画家。张衡在长期时践中,产生了对文学和绘画的兴趣,在他的画作中,不仅有不少数人物画,而且有不少的天文器具画。他绘制的浑天仪,不仅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造型优美、生动,是古代艺术的佳作。
张衡画骇神的神画虽然荒诞不经,但很富有浪漫色彩。他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研究,他说:"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虚伪无穷也",指出了绘画重在写实的实质。张衡还把绘画和作诗赋结合起来,他的作品《二京赋》描写京都景象,规模巨大;《归田赋》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四愁诗》、《同声歌》各具特色。 这些诗赋,都直接影响他的绘画题材和风格。
  
中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
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是明代吕坤编辑的《演小儿语》。
吕坤(1536--1618年),字叔间,号新吾,宁陵(今河南商丘)人。他编的《演小儿集》,全书一卷,收有包括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46首儿歌。文字浅近,内容生动,便于口耳相传。编者在每首歌下面都加上评语,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不符原意,但将古代儿歌中许多遗产借以保佑存下来。吕坤在《演小儿语》的序跋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儿歌的理论问题,对今天的儿歌创作也有借鉴之处。
中国最早的一本笑话集
三国时代魏人邯郸淳编辑的《笑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
邯郸淳,字子叔,颖川(今河南禹县人)。邯郸淳博学多才,擅长书法,他所编《笑林》共三卷,都是一些嘲讽愚庸的笑语故事,其中一些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此书已亡佚,现仅存29则。后世的一些笑话书,都受《笑林》一书的影响。  
中国最早创制有严格律数的笛律
笛律是按气柱发音原理的定律法(即管律)的一种。我中最早创造有严格律数的笛 律学家荀勖,故称"荀勖笛律",又叫"晋太始笛律".
荀勖,字公曾,颍阴人(今河南许昌)。他于公元274年设计,由太乐郎刘秀等与笛工共同制作的笛律,形状如同现在直吹的箫,全套12只,应12律,分别名为黄钟之笛、太品之笛等,每只笛都可以吹奏出荀勖所称的'三宫二十一变"。"三宫"指三种调式, "二十一变"说明每只笛都能吹出上述三种七渗调式所需要的各音。在不设仲馨的场合,奏乐时根据这种特别的笛为弦乐器和歌唱来确定调高。荀勖经过精密计算,以黄钟律长度和姑洗律长度的差数做黄钟笛的管口校正数据,其它各笛均以该笛所应之律的长度与 各该笛角音所应之律的长度之差作为该笛的管口校正数据。这个数据,无论在律学史上或物理学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论著

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论著,是元代后期钟嗣成撰写的《录鬼薄》。
钟嗣成(约1279--1360年),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他屡试 不第,居家从事编剧著述活动。他所作的杂剧,均不存在,现仅存散曲数十首。
据《录鬼薄》中《自序》载,此书初稿完成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后经两次 订正。全书为二卷,包括作家小传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它记载了元代的书会才人、 "名公士夫"的戏曲、散曲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并对其中某些部分加以评论,全书共 分七类述评。这是一部比较重要的史料,是研究、评论古典戏曲和金元文学的宝贵著作。  
中国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的琴学专著
我国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的琴学专著是汉末琴学家蔡邕著的《琴操》。
蔡邕(132——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邕对琴的各方面 知识颇有研究,造诣很深。他著的《琴操》,首述琴的形制、作用,然后为五十首琴 曲作了题解及歌词。很多故事、歌词内容多于传闻,为后世琴曲解题提供了很多依据。 《琴操》有两种传本,两种传本的体例虽然不同,但文字大同小异。

中国当代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姚雪垠的《李自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姚雪垠,河南邓州市人,生于一九一零年。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李自成 率领农民起义军活动为主线,形象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风貌,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道德、宗教、文化乃至宫廷生活、典章制度、民间风俗、风土人情等真实面貌,具有反映我国明末清初社会全景的"百科全书"的规模和气势。小说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月起笔,写清兵进入长城,展示了当时的全国局势。
《李自成》结构严谨,布局多端,主线和副线明显,一系列场面惊心动魄。《李自成》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大都有较丰满的个性特点,其中一些堪称艺术典型。同时,作者的语言是半文半白式的,富有文采和历史感。  
中国最罕见的《红楼梦》书法长卷
1985年9月,在郑州铁路局展览馆"中原铁道书法展览"中,展出了一幅书法巨制 《红楼梦》全书长卷。这幅长卷出自郑州铁路局新乡机务段火车司机郑州之手,全长七十余米,是我国书法史上罕见的《红楼梦》手书长卷。
这幅书法长卷用工整匀净的小楷书写,字的结构字排有序,疏密匀称,气韵生动,圆满耐看,规矩整齐,博得众人交口称赞。
郑州从小爱好书法,坚持不懈,有较好的书法基础。为创作这幅长卷作品 耗费了他三年的业余时间。  
中国迄今最长的黄河图画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对黄河持有特殊的感情,制作了大量描绘黄河的画卷。我国迄今最长的黄河图画卷是周中孚先生创作的《黄河万 里行》。

《黄河万里行》长158米,宽46厘米。该画将黄河沿途名胜险隘、水泽田野、古迹 文物、风土人情尽收其中。这幅画卷加深了人们对黄河的了解,激发人们热爱祖国之情。
周中孚先生从1978始创作,到1984年,整整用了六年时间精心绘制完成这幅长巨卷。周中孚生长在黄河岸边,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中孚曾先后两上黄河、积石山,东下海口,搜尽了奇峰深涧,绘完回弯险滩,打草稿万余幅、终于完成了这幅巨作。  
中国最奇特的晴雨画
1985年,河南省鹤壁市艺术开发公司美术工作者朱发达研究成功了一种"气象晴雨画"。这种画随着温度、光线的变化,图画上某部位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从而预报阴晴。

这种我国迄今最奇特的晴雨画,是朱发达利用特殊颜料在自已加工的画布上绘制成功的。这些画既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后来,这个公司研制的多部位变色气象晴雨画,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5-8-22 07:44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5-2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之最

    见识了,壮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6-7-14 21:41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6-15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之最

    好  感谢怀旧同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6-16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之最

    呵呵,真长见识了。为河南人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4-26 20: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7-26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之最

    呵呵 太棒了!
    咱河南的文化就是让人叹为观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7-29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之最

    呵呵。谢谢楼主
    增长了见识。
    韩愈,李贺,李商隐。何景明。百里溪。
    三人也是河南人。
    其中韩愈的散文。杂文。冠绝天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位。
    李贺历史上称其诗鬼。二十七岁便去世。本人认为假以时间。定能超越李白。
    何景明。明代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思想。虽有复古思想。
    但仍然被历史列为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
    百里溪的考证也有。但一时间记不起来。遂不添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3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之最

    我为河南人骄傲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8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之最

    好多都是不知道的呢...
    水水原来是在河南呀~~~(姐姐串门来了,抱抱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22:49 , Processed in 0.0882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