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5|回复: 45
收起左侧

[转帖]诗与诗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1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诗当有好的诗评。
  
  我喜欢寻找好诗,即使只找到一首,我也觉得不虚此行。
  读诗,我慢慢品味;同时恭敬地向诗人道出我的感觉。
  然后我还要细细回味,回味诗人的诗,回味我的诗评。
  
  我也喜欢寻找好的诗评。
  有时,我会在一首好诗的下面发现真知灼见的诗评;我知道好诗的知音不只我一个,这令我兴奋。
  有时,在我百思不得其解地读了一首诗之后,刚想放弃,却在后面读到了豁然开朗的诗评;我知道赞美和批评同样可贵,这令我兴奋。
  
  我读诗,写诗评,我写诗,回诗友给我的诗评,都同样认真。这令我兴奋。
  
  慢慢走啊,欣赏啊!
                               ---作者为西沟散人,转自天涯虚拟社区之《天涯诗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这个贴子最后由stone在 2005/12/17 04:31pm 第 2 次编辑]

     我坚持诗如人,贵其真。境宜真,情宜真。
  诗人的真,对人对己都是一种责任。
  如果要我在平仄押韵与真情实境之间做个选择,我当然首选后者。
  我相信,韵为情设,情由韵生。
  我会在平仄、押韵上面多下工夫,争取找到一种自然的契合。
  但我首先要努力做一个真实的人!
     诗人把自己的心情写成诗,吟诵到自己满意了,发到网上。
  诗人当然应该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当然也希望别人与之共鸣。
  赞美固然好,使诗人飘飘然神清气爽;批评也使诗人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诗人心情的表达,没有固定的语言形式。不管是平仄、韵脚规范的旧体,还是错落、松散的自由体,都是为心灵服务。就如煎炒烹炸的各色美味,都是满足口腹之需一样。
     好诗贵于凝练上口,且言尽而意无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这些诗句经口一吟出,情境便跃然眼前,令读者浮想联翩。
  
  好的诗评贵于通俗易懂。
  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卖弄玄虚,反而破坏了原诗的自然情境。
  好的诗评,也给诗人和别的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况且有些意,任何言传都显得淡而无味。
  
  慢慢走,默默地欣赏啊!
     诗是诗人情绪的个性化表达,如吸烟、饮酒、做爱一样,诗人收获了写诗的快感。
  所以写诗应该是一种主动行为。
  被动写诗,如陪烟、陪酒、尽义务地性交,快感将大打折扣。
  有的诗人不满意自己的诗作,却又不得不拿出来发表,大概就是这样无奈的情形吧。
  
  诗人都是母亲,构思就是怀孕,成诗就是分娩了,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除非她打定主意,生下孽种,报复某个男人!
  太可怕了,我们还是不要做这样的诗人吧!
  
  诗人与读者,是一个母亲的双胞胎,一个人的左右手,一个蛋里的青与黄,一个壳里的两粒花生米。
  我无须赘述,请大家把上面文字中诗、诗人适当改为诗评、读者,便知我的意思了。(作者:西沟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9-9 18: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2-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不错。铮言更利于我们的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严东的诗:
      
      《中午》
      一场突至的大雨
      
      将一只鸟儿的高度
      
      停留在了二楼
      楼前年轻的香椿树
      
      承担起了
      
      来自天空的重量
      这个夏天的中午
      
      被鸟叫惊醒了午睡的我
      
      收起了难堪的鼾声
      打开窗子
      
      我接受了那暴力的,那蜂拥的
      
      那蛮不讲理的清凉
               2005\8\8
      
      《无花果》
      眼睁睁看着熟透了无花果
      
      被鸟儿们啄食干净
      我小心谨慎地站在阳台上
      
      不曾有任何举动
      十年了,居住在这座楼上十年了
      
      楼前的无花果树也生长了十年了
      迄今为止,我从未吃过无花果
      
      就如同它从未开过花一样
      
              2005\8\8
      
      杨炼评严东的诗:
      
       严东的诗,确实能给人送来一股清凉——或许还有隐约的苦涩。我喜欢他信手拈来的似的句子,但细细推敲起来,又其实很讲究:“将一只鸟儿的高度/停留在了二楼”;“香椿树/承担起了/来自天空的重量”等等,很具体,又很新鲜,与我们每个人站在阳台上的记忆相同、又不同。事实上,潜伏于这种语言背后的,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世间万物的潜在关联。它呈现在清凉的语言里,好像浸在清水里,显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9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墨未浓的诗:
      《2005年的第一场雪》
      
      我提起生锈的笔写诗
      在此之前我把头抻出窗外
      看了一眼苍茫的天空
      和在十楼钢筋混凝土上
      劳作的民工
      他们的喘息温暖了
      寂寞的夜空
      我在梦中也能听到机器的轰鸣
      噪音是多么和谐的一曲乡思
      激荡着他们辛酸而干瘪的行囊
      我不想写什么臭诗
      我的诗歌在寒风中是那么地苍白
      一夜又一夜 一天又一天
      单薄的剪影在我楼前的工地上
      晃来晃去
      我用力把诗笔扔出了窗口
      心里默默地念叨
      2005年的第一场雪
      你来得晚些
      再晚些吧
           2005.11.30日8:30
      
      杨炼评墨未浓的诗:
      
      我喜欢这首诗的真情实感!
      心疼,为此盼望第一场残忍的雪,下得越晚越好——这是诗!
      甚至为此不惜偏低诗本身——我同意!
      
      但我认为你的语言有些跟不上诗意,还得让语言强烈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这个贴子最后由stone在 2005/12/19 10:41am 第 1 次编辑]

        一首诗,自万里之外某只妙手掷到我眼前,如何对之置嘴?
      唯一的依仗,只是多年读写,种种切肤之痛。
      概而言之,我之品诗原则有四:经验,思想,形式,语言。
      一,经验须实。虚则空,空则幻,幻则无根。无根之木死,无源之水枯。
      二,思想须深须独特。深思为诗之骨,撑起别一世界。人云亦云无诗。
      三,形式须自觉。当代诗须瞄准古典七律之高标。必要的就是朴素的。
      四,语言须精美。极尽发掘中文可能性之能事。充分的表达即风格。
      归结:实在、深思、讲究、精美,诗就“耐读”,经得起反复把玩,越品越深,幽邃莫测。(杨炼 语)

        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十一岁起经历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1978年参加“北京之春”民主运动,成为著名地下文学杂志《今天》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大陆诗坛,并在“清除精神污染”政治运动中遭到批判。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受邀到欧洲各国朗诵。1987年,被中国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唐晓渡等创立“幸存者”诗人俱乐部,并编辑首期《幸存者》杂志。1988年,应澳大利亚文学艺术委员会邀请,前往澳洲访问一年。期间发生“六四事件”,因作品在大陆遭禁而开始流亡生涯。迄今十余年,足迹遍及欧、美、澳洲各个角落,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不断丰富。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二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1999年,杨炼获得意大利FLAIANO国际诗歌奖;他的诗集《大海停止之处》,获英国诗歌书籍协会推荐英译诗集奖。杨炼获邀任德国柏林DAAD艺术交流计划、美国AMHERST学院、台北市驻市作家等一系列驻会、驻校作家,德国威玛(WEIMAR)国际论文竞赛、“德国之声”国际广播文学竞赛评审,“台北国际诗歌节”海外顾问及“柏林国际文学节”顾问等。杨炼在中国以五年时间创作的长诗《yi》(标题为一个自造的汉字,由“人”贯穿“日”组成。读音“YI”),及在海外完成的《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其代表作。《yi》全书以《易经》为结构,组合起诗和散文的多重探索,承继源于屈原的文学和思想传统。《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同心圆》更“取消时间”,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杨炼最新之作为2004年完成的色情诗集《艳诗》。他现定居伦敦,继续文学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这个贴子最后由stone在 2005/12/19 10:49am 第 1 次编辑]

    《黑暗们》
         作者:杨炼

    绿叶总是被遗忘在 窗口太绿了的时候
    像春天用力掷出的每一粒石子
    都击中春天自己
    鸟儿 仍穿着蓝色的旱冰鞋
    老狗的眼神却厌倦了
    河岸的拍打声用不着翻译
    死亡的美学 唆使花朵们蜂拥而出
    惟一忍住狂暴内心的 只有田野
    逃得更远时 四月嗅出了血液
    阳光中树林守在我们身后
    那不能带走的知识 又把死者带走
    朗诵一首诗 被加深的寂静
    另一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 黑暗说


    没有故事的人 用逃出日子的姿势
    逃进一个日子
    没有过去的人 过去了
    海鸥被暮色制成一本抽象的书
    锁在隔离病房里 谁不是疯子
    妄想 比肉体更像片断
    玻璃的片断 骨骼碎裂声响在外围
    舌根腐烂的片段 黄昏为流失而流失
    老鼠们叫着 光踩疼自己时的尖叫
    每天被每天吓醒了
    同一个黑夜 没有人的故事
    再讲一次仍不会发生 黑暗说


    每一场雨都使你坐在自己的终点上
    雨声敲打屋顶 小动物们的脚步
    把你静止地移入黑暗
    在静止的天气里你需要别人睡去
    睡眠就是离开 雨季的整个世界离开
    黑暗才穿过你像一匹烈马穿过火焰
    在你里面听 四周银白的针脚
    缝补一件肉质的破旧风衣
    每一场雨只落进这片空地
    你从终点读起时 一页黑色的说明
    不疲倦地为下个白昼更换一个人
    篡改一个住址 墓地的街更泥泞
    挑剔一只手 乞丐们彼此仇恨地拥挤
    组成无处躲雨的城市
    大群湿漉漉的乌鸦在你里面冲撞
    繁殖长着共同面孔的不同罪恶 黑暗说


    但黑暗什么也没说 黑暗与黑暗之间
    仅仅是这个春天
    风筝的骨头挂在树梢上
    树皮发亮 接吻的情人走过树下
    花粉在肺里敲着去年的锣
    一个鲜红的小丑 总能让孩子狂奔
    嚼着小手的牙越来越绿
    旧报纸的早坪 交给火焰的剪子
    四月 就以河流为幻影
    河流那忘却的颜色 以我们为幻影
    鸽哨烧焦后 所有星星
    被孩子玩够了塞进一座漆黑的闸门
    黑暗中总有一具躯体漂回不做梦的地点
    连我们怕 也只怕自己的恐惧
    黑暗什么也不说 街头每一个行人
    就开始喃喃自语
    黑暗 在聆听嘴唇上涂抹的猩红色黑暗
    一座春天的学校永远让我们无知
    一个记忆 谁活在其中谁就是鬼魂
    而疾病使表情变薄
    镜子戴在脸上时 大海消化一尾死鱼
    被呕吐着仍喋喋不休
    黑暗太多了 以至生命从未抵达它一次
    春天走出我们 春天才终于沉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9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严东和墨未浓的那几首诗我很喜欢,也很喜欢杨炼的评!本人不会评诗,就喜欢读读,非常喜欢这种精彩的诗评。杨炼的诗我也很喜欢,很喜欢他的用词,他的气势,可就看不大懂,就感觉一个字:深。呵呵,也许我的水平,现在只能欣赏其中的一些出彩的句子,至于个中深意,怕是要常读,可能每次读,都会有所体味,有所收获。欢迎大家来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严重不通此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下面引用由绿绾潇湘2005/12/20 02:18pm 发表的内容:
    严重不通此道。
    偶也不通的,所以要来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0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对不起,石头,昨晚的回贴不知怎么只剩下“去写”二字,我记得发了很多感慨的,可能是发时出问题了,我删了,重回,对不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0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下面引用由若有若无2005/12/20 02:49pm 发表的内容:
    对不起,石头,昨晚的回贴不知怎么只剩下“去写”二字,我记得发了很多感慨的,可能是发时出问题了,我删了,重回,对不住了~~~
    咳,我还以为你丢下“去写”两字,然后便回去写写诗评什么的发上来呢,嘿嘿,对不住干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0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下面引用由stone2005/12/20 08:08pm 发表的内容:
    咳,我还以为你丢下“去写”两字,然后便回去写写诗评什么的发上来呢,嘿嘿,对不住干什么~~~
    呵呵,石头这倒是绝妙的理解,可惜现在我没了昨日的灵感。
    以上诗歌属现代诗歌范畴的,语言是隐晦一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0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长征:杨炼是最早从西方翻译的资源中抽身,插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关注,哲学、宗教、考古、传说、经卷,但绝对不是沉溺和投降,而是解剖和反戈,当然这种悲壮的努力本身就是充满的危险的,起码是不安全的,面对一个世界上最精深的源流,他不是像水那样去拥有鱼,而是用网去打捞,用垂钓的方式去捕获它,然后开膛破肚看个究竟,他的用心一开始就带上了矛盾和悖论——他必须先把那些活物杀死,把它的器官分离出来,把它的形态、部位、作用和工作方式用认识的手段借助语言的仪器研究清楚。不同的是他带着强烈的激情甚至是主观的错误,或者说是诗人所特有的攻关方式,做了这项艰难的工作。他和江河成为最早的中国史诗的梦想家和实践家,后来的宋渠、宋炜、海子、骆一禾等一脉相传了这柄火炬。当然他还是“寻根文学”的始作俑者。诗歌是文学的前沿再一次在这里被验证,时隔好几年中国的小说界才出现了正式命名的“寻根文学”。
      
      杨炼:谢谢!“寻根”一词其实大错特错,应该是“反思根”。“根”就在我们身上,寻什么寻?但反思它的含量太大了,我们都在同时进行一场双向的旅行:返回和出走。
    (注:长征系青未了网站《诗歌苑》版主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0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长征的诗:
      
        《消 失 的 白 马》
      
      一匹白马自古而来
      它招摇的尾巴是世界上众多的歧路
      一匹白马此刻正经过我的身体
      像逝去的岁月一样洁白
      
      一匹奔跑的白马
      踏碎了我心中一段薄冰似的空白
      迎面而来的白马
      它的眼睛像蔚蓝的湖水
      像深邃的未来
      吸引着我
      它的一声嘶鸣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而此刻这匹奔跑的白马
      正从我的心田中哒哒远去
      
      我就像一位没赶上这匹白马的英雄
      隐姓埋名
      转身回到自己蠢笨的身体
      转身回到城市里编号的房间
      因为刚刚扛完一罐煤气
      而喘息不已
      
      《丰 收》
      
      那北方 丰收在望
      平滑柔软的河水
      如倒向东海的鲸鱼
      料所不及的丰收
      形同一场浩劫
      给村庄带来骚动和恐慌
      希望的黎明中
      牛低沉的呻吟
      笼罩着雾中的白日
      秋天呵 果实累累的庄稼
      敌视着梦中仓皇的人民——
      一片红得发黑的高粱
      恰似我北方母亲最后一次行经
      
       《斧的运用》
      
        ——习经笔记之一
      
      坎坎伐檀 林木间的农人在劳动的连绵和间断里
      
      飞出了节奏的光辉——斧的运用
      不是诗句间的句读 但是回环 但是复沓
      
      像它的一韵压过一韵
      
      像光辉已经层层叠叠照亮了古老河岸的场景
      古老 那完全就是想象的托词
      
      我的葵花 我的雏菊 我的桑蚕 我的九月 我的牛
      怎能让星云般奇异的传说所蒙蔽
      
      怎能让陨石般顽固的历史所压制
      我就是在河流旁目送那些树木随波而去
      
      而我拖着树枝的牛 像船只
      
      承载着它之上——回旋着光辉的鞭梢
      诗经 我早已遗失在古代的魂灵
      
      教我本来或者现在就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
                        2004、3、10
      
       《子曰里的月亮》
      
        ——习经笔记之二
      您说 子曰
      
      我脑海里升起月亮的鸟巢
      
      您说 诗云
      
      我心田里流浪着白云之马
      先生 您坐的端正就是经卷的格律
      经卷 印度
      
      家奴离去的田地里 空荡荡
      
      留下一群孩子般赤裸的脚印子
      呵 先生 您知道吗
      
      青春是一尾春风里的狐狸
      它一路风行地奔跑
      
      带着斗转星移带着岁月的迁徙
      
      吹起绿叶丛丛燃起红叶簇簇落下黄叶纷纷
      先生 已经到了饭时
      
      您和我的肚子里 现在
      
      拱动着一群猪 咕噜咕噜
      
      你讲经的手势有点乱套
      
      你的手影里飞出凌空的小鸟一只
      它飞越了你吟诵的又一个动荡而辽阔的词——
      
      飞越了“万——水——千——山”
      先生 我面对着您
      
      我背后的门一点点敞开了
      
      光亮弥漫了我家的讲经堂
      
      这光亮也会随着那只鸟儿飞越辽阔而动荡的词语
      呵先生 我从您的脸上看见橱子已经进门
      
      看到他堆在脸上肥胖的笑吟吟
                       2004-3-17
      杨炼评长征的诗:
      
      长征的诗,我已经听张炜兄多次提起,此次一看,果然不错!可以谈的地方很多,作为相当成熟的诗人,我首先看重的是他的诗歌意识——从《诗经》延伸出来的意识——都说中国的诗歌传统是古老的,但“古老”是什么意思?对诗人和诗歌,存在一个“过去”吗?我更认可长征的这句诗:
      古老 那完全就是想象的托词
      我的葵花 我的雏菊 我的桑蚕 我的九月 我的牛
      一片黄土,看遍沧海桑田,却又无动于衷。这是深度,也是力度。我想象中的中文诗,就是和这些东西配套的。那不是“史诗”,而是用诗歌把历史删去!要说“痛苦”,没有时间比有一个时间痛苦无数倍;要说“境界”,没有时间才抵达了超越一切年代的境界;要说“美”,一个汉字就有一个袖珍宇宙。“泰山大,乾坤小;千古事,掌上抛”,我给张炜、晓渡的三言诗写道。读长征的葵花、雏菊、桑蚕、九月、牛,恍若我当年伫立黄河岸边,眼前是简单纯粹的三条平行线:河面,黄土,黄昏的天空。有些事恒古不变。
      不是诗句间的句读 但是回环 但是复沓像它的一韵压过一韵
      这两首《习经》,我觉得特别值得注意:它们是当代诗,与赶上有绝对当代的冲击力,但由远不止于此,它们深入经典——经典中的精髓:“先生”一词笼罩下的所有古典大师。我们的对话,只有这些伟大的鬼魂才能听懂。
      我的诗作,也很难懂。但我不能为一个历史的“阶段”写诗,一个被压坏了身体和精神的民族,要慢慢找回自己精神的源头。可是我们不能须臾放弃与那源头的直接沟通。因此,我的回答是:“不向历史屈服”。
      严羽说的“第一义”,就是指这等境界,是这境界在提升诗歌。
      长征兄的好句子很多,有了灵魂的白马,怎么可能没有一大把招摇灿烂的尾巴?共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暂且这些吧,呵呵,就这些也够我学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0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诗与思,诗与诗评。更多的时候能让诗相益得彰。从某种角度来说,看破浮华,真正用心灵去发现诗和写诗的人,也才能对诗有着本质的理解。就象母亲,理解十月怀胞的痛苦和欣慰。我曾经给朋友们开玩笑地说:我理解女人怀孕,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常常也面临痛苦的分娩。
      感谢石头的盛情,此次西江月之行更是不虚此行。其实,我一直也倡导诗与诗评相辅。这样,才能探寻作者写诗的轨迹,也有利用大家提高。而诗评,既可以来自于作者本人,也可以来自于旁人的评点。都会让人意犹未尽。
      为了表示对石头的支持,我将我自己的一首诗评附在后面。因为此帖已经发个两版,按唐宋规定,就不能再发主帖。发在后面,和朋友们探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原创]漫长的心路--我与我的《进京列车》
              进京列车     
      其实,我一直在为你赶路
      只不过是这趟进京列车
      将我们的相遇
      写入了时空的倒计时
      那么恋人
      我也一直在为你赶路呀
      而那趟准点驶入你心灵圣地的列车
      何日捎上我
      早已疲惫的灵魂

              个人赏析
      在我个人写过的诗中,《进京列车》是我尤为喜爱的一首。从全诗来看,语言很朴素,甚至没有意象的堆积,但我却抓住了一次个人瞬间的感受并把我想表达的思想,准确的表达出来。在我认为,诗歌的语言永远是为所要表达的思想服务,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内心最深层的感受。这也许是这首诗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
      二零零一年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坐在从贵阳开往北京的88次进京列车上。那个日子无疑是对我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并且,更为感慨的一点是:这一年,我已经年过三十,却选择了这个年龄的人不愿再去选择的一条道路--市场销售。而立之年,我孓然一身。事业,依然是起步,而爱情,似乎更对我遥遥无期。我的心中,永远带着执着的追求和期待,却永远也丢不掉一份迷茫和怅然。
      我永远丢不下那份从儿时带来的激动和向往的情结--从咿呀学语的时候,从母亲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从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孩提时代开始,北京,就成了我心中的圣地。当我想着我很快就要来到北京,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前,我忽然感到我是去赴一个三十年时光中漫长等待的约会。因为,儿时,我就期待着快快长大,去看北京,去看天安门。我突然感受到,如果说在进京列车上的赶路,是一段地理位置上的赶路,不过二千四百公里,那穿越这三十年的时空的光阴,我又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心路。而当我坐在进京列车上,这段遥遥无期的心路仅仅只剩下一个结果--准点到达。这正是我这首诗第一段表达的思想。
      “那么恋人,我也一直在为你赶路呀”,如果说我心中的圣地--北京,还是一个具体的物象,并且现在已经可以准点到达。而我心中的另一个物象--恋人,却让我感到一种很难言表的失落和痛苦,这个恋人却是虚拟的,不为具体的人,准确说“恋人”是我对真爱的向往的一个虚拟的代名词。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直没有放弃,寻觅一份真正的爱情。但这份执着的情感却依然遥遥无期。三十年,我依然在赶路,依然还在赶着一条还没有结果的心路--而那趟准点驶入你心灵圣地的列车/何日捎上我/早已疲惫的灵魂。
      漫长的心路谁在等?孤独的旅途就只剩下我一人。一份欣喜、一份失落、一份期等、一份愁怅……交织在旅途。
      试作鉴赏,终有点王婆卖瓜。但也期望以此和网友们交流。望多提宝贵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2-21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看了蛙蛙的诗与诗评,瞬间有了要落泪的感觉。
          石头以上列举的都是名人的诗歌,他们的诗歌无论在意境还是思想上都是达到一定境界的,比如长征先生《消失的白马》,就把面对理想和现实差距的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读了蛙蛙的《进京列车》,却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种惆怅,或许是因为我已经知道,蛙蛙是我们论坛里熟悉的人——一个普通人,那么,我就更能体会那种平凡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来得自然、实际、而且深入人心。短短的几句话,把对理想和爱情的憧憬以及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那种可能不能完全实现,最起码不能达到自己所想象美好的那种淡淡的伤感和惆怅,而这份惆怅,又是积极的,顽强的,一个普通人执着的追求在这几行字里表现得那么形象而深刻。
          我不知道蛙蛙在写这诗时的心情,也不了解别人对此诗的看法,但我有一种可以体会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我也出处在这样的人生阶段,有更多的共鸣。
          写诗贵在真情,我以为,用心写的,就是最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2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与诗评

        读评点有时可以读到了诗中读不到的东西,为对诗歌的理解提供了帮助。此时此景此境,你的感悟,别人未必能体验到。网蛙兄的评中提到一个重要的信息:第一次去北京。我也从没去过北京,我想如果我第一次去的话,激动的心情怕也和你差不多。再读到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在那趟疾驰的列车上,你望着窗外飞奔的风景,而怅然若失的身影。赶路啊,赶路,人就象列车一样,总是在赶路,驶向一个又一个目的地,沿途总是不同的风景,风景又瞬间地消失,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然而爱情,又将是哪一个站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9 16:17 , Processed in 0.0913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