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雪中伊人在 2006/02/09 02:25pm 第 3 次编辑]
芝麻元宵
芝麻元宵
烹调类别:煮 菜系:川菜
食材类别:其他 味道:清淡
适宜季节:春
【主料】
黑芝麻粉500克,板油丁750克,白糖,l000克水磨粉,l000克。
【制作过程】
①将白糖、芝麻粉与板油丁拌匀揉透,再搓成,l0克左右的小圆子,既成馅。②将水磨粉加水揉透摘成小粉团,搓
圆捏成锅子形,包入馅心,捏拢收成生坯 ③将生坯放入沸水锅内煮熟,配以各色水果食用。
http://www.foodqs.com/news/imgtest/s005/20051121310270.jpg
http://www.qdsssh.com/ys/UploadFiles/200503/20050304093221672.jpg
http://www.mqxx.com/blog/uploadfile/2005223185217599.gif
元宵和月亮
映衬着你的幸福和快乐.
正月十五,处处充满欢乐歌调,
狗年新春,希望你过得比我热闹,
我的心时刻为你祈祷
希望你天天充满微笑!
http://www.mqxx.com/blog/uploadfile/2005223184653649.gif
元宵节到来的时刻,
用我最真切的思念.
让风捎去我满心的祝愿,
给我生命中不可多得的你!
愿你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元宵节!
http://www.mqxx.com/blog/uploadfile/2005223185323185.gif
http://www.mqxx.com/blog/uploadfile/200522321032212.gif
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国之意。开始元宵称为"汤圆",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因汤圆最初只专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上 元 夜
崔 液
玉 漏 铜 壶 且 莫 催 ,
铁 关 金 锁 彻 夜 开 ;
谁 家 见 月 能 闲 坐 ,
何 处 闻 灯 不 看 来 。
正月十五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
李 商 隐
月 色 灯 山 满 帝 都 ,
香 车 宝 盖 隘 通 衢 。
身 闲 不 睹 中 兴 盛 ,
羞 逐 乡 人 赛 紫 姑 。
元 宵 (唐 寅)
有 灯 无 月 不 娱 人 ,
有 月 无 灯 不 算 春 。
春 到 人 间 人 似 玉,
灯 烧 月 下 月 如 银 。
满 街 珠 翠 游 村 女 ,
沸 地 笙 歌 赛 社 神 。
不 展 芳 尊 开 口 笑 ,
如 何 消 得 此 良 辰 。
元 夕 诗( 施 闰 章 )
燕 台 夜 永 鼓 逢 逢 ,
猎 炬 金 樽 烂 漫 红 ,
列 第 侯 王 灯 市 里 ,
九 衢 士 女 月 明 中 。
玉 萧 唱 遍 江 南 曲 ,
火 树 能 焚 塞 北 风 。
惟 有 清 光 无 远 近 ,
他 乡 故 国 此 宵 同 。
青 玉 案 ( 元 夕 )
辛 弃 疾
东 风 夜 放 花 千 树 ,
更 吹 落 , 星 如 雨 。
宝 马 雕 车 香 满 路 ,
凤 萧 声 动 , 壶 光 转 ,
一 夜 鱼 龙 舞 。
蛾 儿 雪 柳 黄 金 缕 ,
笑 语 盈 盈 暗 香 去 。
众 里 寻 他 千 百 度 ,
蓦 然 回 首 ,
那 人 却 在 火 阑 珊 处 。
元 夕 影 永 冰 灯
唐 顺 之
正 怜 火 树 千 春 妍 ,
忽 见 清 辉 映 月 阑 。
出 海 鲛 珠 犹 带 水 ,
满 堂 罗 袖 欲 生 寒 。
烛 花 不 碍 空 中 影 ,
晕 气 疑 从 月 里 看 。
为 语 东 风 暂 相 借 ,
来 宵 还 得 尽 余 欢 。
汴 京 元 夕 (李 梦 阳)
中 山 孺 子 倚 新 妆 ,
郑 女 燕 姬 独 擅 场 。
齐 唱 宪 王 春 乐 府 ,
金 梁 桥 外 如 霜 。
元宵灯谜欣赏;(转摘)
借其东邻米,烹出短尾羊,殷勤邀尔至,三人续文章(打一成语)
谜底:欲盖弥彰
【陈 斌】
谜面为一首五言诗,古谜色彩浓郁,扣合则分字合形,然后组成成语,似为“一串珠”体谜。第一句先会意为“欠谷”二字,后合形为“欲”;第二句“烹”字会意“皿”,“短尾羊”损形为“掉尾羊”,合形成“盖”;第三句“殷勤”状“弓”身,“尔”字实用,“弓、尔”合成“弥”;第四句以“彡”象形三人,“章”字实用,合之为“彰”;于是“欲盖弥彰”四字形扣乃成,恰好是一条成语。我把它看成“一串珠”体,乃就分字扣合而言也。
一弯新月破金乌(打字一) 谜底:归
【陈 临】
初三初四娥眉月,几乎与落日同行也。“黄昏独倚朱栏,西南新月眉弯”,宋词曾写此景。作者摄的也是这个镜头:“一弯新月破金乌”的奇景,闪入你的眼帘,你不拍案叫绝才怪!成谜则另辟蹊径,融字形变通与景物象形于一体。“金乌”即“日”,名异而实同;“破”日为“—、彐”二字素,一形而二用;“丿”象形“一弯新月”纵贯其中而成“归”,生动而传神。
对着旧情人,洒清泪,三两点,难留情人住 (国名) 谜底:新西兰
【华 清】
乍看谜面,仿佛柳永遗作,缠绵隽久,活脱脱刻画出了一个痴情少年(不排除女少年的可能性)与恋人离别的形象;仔细一分析,却似诸葛再世,扣合缜密,面虽长,竟无一个冗字!最后一句虽仅用作抵消,也与全谜浑然一体,不露声色。
现有几则谜语奉上,雅俗共赏,聊以为趣:
1.数三九,未有汝相伴,平添那愁;是秋水难觅,心迹全无,惟看红丝渐消残。(打称谓一)
2.埋 (成语一)
3.超繁地段,若买先来!(鲁迅诗一句)
4.宁少上边,不少两边,宁缺帽子,不缺袖子。(打一字)
5.丁太公八年离乱,嫦娥私下凡尘,七七佳期已到,同心缔结鸳盟。(打一字)
6.半 (打一成语)
7.大夫(打成语二)
8.皇上盖房 (打一成语)
9.老子为邻 (打一成语)
元宵节典故: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根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乃于元鼎5年(公元前122年)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从此便形成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了。
另一说是东汉明帝笃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遂相沿成俗。隋唐诸朝之后,上元之夜放灯的习俗亦已流传甚广,并演变成民间盛大的元宵佳节。张灯时间也从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时,放灯增至五夜,南宋更增至六夜,明朝官府发布节假日十天的规定,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
元宵节期间,民间多吃元宵(汤圆)来应节,象征家人团圆。此外还有挂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娱乐活动。流传至今,这一连串充满热闹欢乐的庆典活动称为“闹元宵”。
如今,每到元宵佳节,各地总要举行盛大的游园灯会。大抵古代元宵灯节时人流如潮,节日活动丰富多姿,而古时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所以元宵节很自然就成了古时情人相会之日,如欧阳修亦有诗云:“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因此,元宵节亦称为“中国情人节”。
http://www.xmgogogo.com/bbs/attachments/day_050507/077_ulbPX3KpQRg8.jpg
|
|